转变观念 突出主体 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点探索和体会论文_张奉文

转变观念 突出主体 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点探索和体会论文_张奉文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 264309

摘 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更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观念 主体 兴趣 创新

《历史课新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学习,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提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勇于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点燃学生心灵的创造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树立正确学生观

新时期的中学生,他们有活跃的思想、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判断。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展示的机会,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合理的、正确的地方要能够给予热情的肯定,对不同的观点、看法也要加以鼓励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积极的思维,让他们能实实在在的体验到成功和被其他人欣赏的感觉。

如在学习《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在学习完诸子百家的思想后,我在班上组织了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班主任,你会用哪一家的思想管理班级?问题一提出,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小组说要倡导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德治班”,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学习上要“因材施教”等等;有的小组说要实行韩非的“以法治班”,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一旦学生违规,要毫不留情、严肃处理等等。一时间,课堂上剑拔弩张、各抒己见。这时我不时地对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给予肯定和引导,这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教育学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这种课程设计,虽然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由主角变成了以引导为主的配角,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必须要全方位、多层次地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才能适应教材、适应学生。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节好的历史课,不在于教师个人的滔滔不绝的讲述、表演,而在于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要用心倾听学生的观点、见解,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从而使他们从“要学”变为“会学”、变为“学习的主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地理知识比一比:“今天的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并思考判断:“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让学生自由讨论、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言,与学生交换看法,并因势利导:对于隋朝开通大运河,不能只用一个“好”字或“坏”字来评论,这样都不够全面,不过总的来说是“好事”。因为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力得以开发,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中“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我先提问:“世界上最早的纸是哪个国家在什么时间发明的?”当学生做出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纸发明以前我国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纸张发明前我国的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讲相关历史典故、历史成语、利用课文插图等等,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增长了知识。

四、教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旨在思维活动方式上不仅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历史新课程改革给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明确的课程目标之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创造的重要性,使学生得到间接的创新体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勇于创新。

如在学习《血肉筑长城》一课中“抗日战争的胜利”一目时,在总结“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时,教师可适时提出“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促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八年抗 战中的作用进行全面的思考、归纳。有的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就难以取胜;有的认为抗战是正义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最终将取胜,但需借助国际抗日力量,否则中国人民将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总之,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肩负重任,只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探究,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新的课程改革就会驶向成功的彼岸,我们的历史教学必然会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论文作者:张奉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转变观念 突出主体 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点探索和体会论文_张奉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