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策略的思考论文_莫国威

喀斯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策略的思考论文_莫国威

河池市宜州区国土资源局 广西宜州 546300

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并分析了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防治地质灾害的一些对策措施。

关键词:喀斯特;地质;灾害;防治

喀斯特地貌因为地质和地表的特殊性,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产生,并且当地质灾害出现时往往伴有分布广、影响范围大、多种地质灾害并发等特点。地质灾害所引起的损失相当大,使得乡镇中的大量市政设施、交通和房屋建筑工程受到破坏,大大的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

1地质灾害的几大种类

1.1危岩

危岩就是指正在变形甚至开裂的岩石,因为这种山体的不固定性,极可能引发崩塌以及滑坡等问题,这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十分常见的地质灾害,也是一种会伴有其他多种地质灾害的严重灾害。

1.2崩塌

崩塌就是陡峭斜坡处的岩体因为受到重力或者外力的作用,而发生的脱离母体、滚落至坡脚的一种地质现象。很多喀斯特地区都会出现崩塌点。崩塌主要又分为岩质崩塌以及土质崩塌,土质崩塌比较常见,大约占到了崩塌的八成。崩塌的体积和规模往往较小,只有约百分之一的崩塌属于中型。

1.3滑坡

滑坡主要是因为斜坡上的岩体受到了地下水和河流的冲刷、人为因素以及地震等的作用,在重力的影响下,顺着软质带或者以不规则的形式顺坡滚下山的一种自然现象。

1.4泥石流

泥石流属于山区地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现象,它主要是因为受到冰川水、积雪水以及降雨的影响,而在山坡或沟谷所产生的一种携带较多泥沙和大块岩石的特殊洪流,这种洪流属于水体和固体的高浓度混合物。泥石流常常会伴随着滑坡和山崩等灾害的发生。

2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地质灾害除了受到所在地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的影响,还有就是受到人类活动以及降雨等自然外力的作用。

2.1自然外力的影响

喀斯特地区的地貌相当发育,地质相当复杂,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多,土块和岩石之间的粘合力不强,在受到暴雨等外力的情况下极容易出现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

降雨的影响。很多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降雨有着密切关系,高强度的降雨易导致突发性地质灾害,据相关权威数据显示,当日降雨量达到25mm时即可引发崩塌和滑坡,当日降雨量突破50mm时,会大大增加地质灾害的引发几率。

2.2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人类活动集中区,95%以上的地质灾害都与人为活动因素有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加快了对大自然的开采和采取速度,加紧了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而为了建设建筑工程和开采原料等行为而进行的不合理的选址、规划和采摘行为,都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引发因素,尤其是农村在建设房屋时并没有合理的选择宅基地,切坡有的达到了五六十度,过于陡峭,有的则是直接将陡坡当成了房屋后墙,某些房屋建在了不稳定斜坡上甚至是在冲沟出口处。上述这些行为活动都可能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3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分析

3.1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

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都有前兆,所以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需经常深入地灾多发区或隐患点进行防灾知识宣传,让村民懂得如何去识灾和防灾。

崩塌前兆:崩塌隐患点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隐患点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滑坡前兆:滑坡隐患点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通过认识和了解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就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进行监测。必要的情况下,在灾害发生前对受到威胁的村民进行搬迁或者撤离,确保灾害发生时不会对当地村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

3.2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

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到地灾多发区和隐患点区举行地灾应急演练工作,让村民了解遇到地灾发生时该如何应对和逃生,最重要的是要让村民知道往哪个方向撤离,有必要时需在村寨建立指示牌,明确撤离路线,做到防患于未然。

3.3完善群测群防的监测网络体系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灾减灾工作中群众性基础工作。群测群防工作体现在“群”字的主体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推进的重要基础在于全民参与,强化防灾意识,主动参与减灾工作。建立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建立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尤其在村级,要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划分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监测,了解和掌握隐患点的发展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监测结果,以便上级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作出应对的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4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中央财政每年都以专款形式下拨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用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坚持“先难后易、先近后远、先大后小”的原则,结合当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隐患点治理工作。通过规范自然资源开采标准,加大非法开采石矿、砂矿、森林等破坏性行为的惩罚力度的措施减少或禁止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通过植树造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增加灾区植被覆盖面等措施逐步修复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通过规范农村宅基地用地标准,惩罚不合理合法的工程设计与规划,加强土地的利用与管理,强化灾害频发区的抗灾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地质灾害问题,争取将地质灾害隐患点控制在萌芽状态,避免其发生。

3.5利用生物多样性措施加以改造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对维持生物的生存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与重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为重建其生物的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改善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其生产力,而对于已经被破坏较为严重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应结合喀斯特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关键种和先锋种,进行人工逐步的恢复。生态恢复物种应具有石生、喜钙、耐旱等特点。

总之,地质灾害发生后,动态科学的解决施工中不同类别的地质灾害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既能减少工期损失,又能保证人身、机械及地下洞室结构本身的安全,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崔嫒.灰色一周期外延组合模型在地质灾害频数预测中的应用叨.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01):40—42,50.

[2]汪永晨.怒江,能不能建坝?——两名地质学者回应,绿色能源——水库大坝

与环境保护论坛[J].环境教育.2011,(04):19—20.

[3]范玉蓉,许才万,李明.铜仁地区石漠化工程综合治理初见成效[J].百家论坛.2010,(1):196-197.

[4]贺跃光,王江,叶海明.岩溶地貌矿山地质灾害的特征及防治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33(3):25-27.

[5]高建国.群测群防:全民防灾减灾的历史借鉴[J].中国减灾.2011,(7):10-11.

论文作者:莫国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7

标签:;  ;  ;  ;  ;  ;  ;  ;  

喀斯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策略的思考论文_莫国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