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彝族文化课程的价值探讨论文

幼儿园彝族文化课程的价值探讨论文

幼儿园彝族文化课程的价值探讨

甘甜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摘 要: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彝族地区学前教育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将彝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从传承彝族文化、丰富幼儿园彝族文化课程资源、形成多元文化课程理念以及培养学前儿童民族文化认同感四个方面来探讨彝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

关键词: 彝族文化;幼儿园课程;价值探讨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界定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但是得到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的概念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的“根”,在历经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更替变换中,不断地蔓延生长,从而凝结成为少数民族的物质宝库和精神家园。但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传统民俗消逝、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面临失传、年轻人面临着文化“断代”,少数民族文化正在经历着流失。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实践探索中,教育传承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开端,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土壤”中,在儿童心中播下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种子”,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和延续重要方式。

一 传承彝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标志,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团结统一,并区别于外族的一套符号和观念系统。[1]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彝族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冲击和阻碍。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下,彝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汉文化的影响,在彝族语言、服饰、传统民居、民族歌舞、礼仪习俗等面临着危机;另一方面,彝族群体自身的不重视,对彝族文化的传承也有着消极影响。民族文化需要代际传递,民族文化传承的实际就是向大众普及。但是当下很多彝族年轻人,仅知道自己是彝族,却不了解彝族的历史、风俗习惯,为彝族文化传承危机埋下了隐患。

彝族学前儿童,作为彝族文化的传承者,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使命。同时,彝族儿童正处于对周围事物探索出现强烈需求的“文化敏感期”——3岁开始萌芽,6至9岁期间。这一时期也是儿童最易于接受和感知民族文化的阶段。如果教育者在此阶段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刺激,那么不仅能激发彝族儿童对文化的感知,还会影响其将来的文化发展。因此,通过幼儿园课程,对生活在彝州的幼儿进行彝族文化教育,实施具有可行性,是传承彝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翠姨的母亲常常替翠姨解说,人矮点不要紧,岁数还小呢,再长上两三年两个人就一般高了。劝翠姨不要难过,婆家有钱就好的。聘礼的钱十多万都交过来了,而且就由外祖母的手亲自交给了翠姨;而且还有别的条件保障着,那就是说,三年之内绝对的不准娶亲,借着男的一方面年纪太小为辞,翠姨更愿意远远的推着。

二 丰富幼儿园彝族文化课程资源

首先,渗透彝族文化资源。彝族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将彝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从五大领域的内容分布情况来看:健康领域中,彝族民间游戏“老虎抱蛋”“跳牛”“跳海”等,锻炼儿童动作的协调性,以及大小肌肉群的发展。“月亮棋”“西瓜棋”“斜方棋”等彝族棋类游戏,让儿童动手动脑,寓教于乐;语言领域中,关于彝族的神话传说、故事作品《三女找太阳》《火把节的传说》,儿歌作品《来跳脚》《躲猫猫》《月亮团团》等,具有鲜明的彝族特色,内容有趣、情节生动;社会领域中,象征彝族家庭的“火塘”、彝族特有的节日庆典“火把节”“赛装节”“彝族年”以及彝家人热情好客的待客礼仪等,能够激发儿童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科学领域中,彝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物产、彝族十月太阳历法、彝族刺绣、银器等,能够激发幼儿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在感知彝族祖先的智慧和成果的同时,对彝族文化加深了解;艺术领域中,通过对彝族音乐《彝家娃娃真幸福》《三月会》《阿老表》《歌唱丰收年》,彝族乐器三弦、月琴,彝族服饰以及彝族手工艺品等进行认知和欣赏,让儿童感知彝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由于多元文化的存在,使得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局面。多元文化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是一种将多元文化蕴涵幼儿园一日生活及真实情境之中,帮助每一位幼儿形成多元文化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终实现幼儿健康、快乐、和谐以至全面发展的一种课程形态。”[2]

(2)矩阵T′第2列和第22列线性相关,第3列和第24列线性相关,第4列和第30列线性相关,第5列和第36列线性相关,不失一般性,以任意行第2列和第22列为例,则

三 形成多元文化课程理念

其次,挖掘家长资源。利用家长彝族身份的优势,挖掘彝族家长的可利用条件,例如作为家长助教或者提供传统的彝族文化工艺品,亲身参与到幼儿园彝族文化课程中,为幼儿带来传统地道的彝族文化活动;非彝族家长可以通过制作彝族故事绘本、彝族手工制品、参观彝族博物馆等,与幼儿在彝族文化活动中共同参与、共同感知彝族文化。

最后,开发彝族环境资源。在幼儿园内通过创设反映彝族文化的物质环境,投放彝族文化相关的物质材料,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彝族文化活动,形成有彝族文化韵味的园内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幼儿园外的社区环境,一方面“走出去”,到社区中发掘彝族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请进来”,将社区中的文化传承人、彝族演员、彝族文化专家请进幼儿园参与到彝族文化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园外的优势资源。

首先,幼儿园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现的是文化的多元,不仅有主流文化、外来文化,还应吸取本土文化的精髓,形成文化的交融与互动。受时代发展、社会需要、文化传统和受教育者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复制民族文化,而是有选择地进行传承。[3]对于彝族地区的学前儿童而言,继承了彝族的优秀文化,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去与其它文化进行对话与交流。发现差异性、感受多元化、并保护文化多样性;其次,幼儿园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现的是课程各个环节的多元,如目标的多元、内容的多元、组织实施方式的多元以及评价方式的多元。这便要求了在构建彝族文化课程体系时应考虑到,融入不是简单的“拼接”“点缀”,而是在继承“精华”挑选“适宜”的基础上,将优秀的彝族文化内容潜移默化、多种多样地贯穿到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最后,个体的多元决定了需要有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幼儿园课程,去满足不同儿童个体间的差异。多元文化课程的理念意味着,应正视教育对象的多元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应从儿童的多元文化背景出发,从每一位儿童真实的、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儿童的彝族文化背景特征寓于幼儿园课程,帮助儿童体验彝族文化的魅力。

四 培养学前儿童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5]所以,传承文化的根本,不仅仅是外在的宣扬与包装,更加重要的是本民族群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所谓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6]在对彝族文化全面、正确的认知基础上,才会对彝族文化产生情感上的归属感,继而发展成为对彝族身份的认同感。

在彝族聚居地区,彝族文化以物化形态投射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处可见的彝族民居、服饰、饮食、节日、歌舞、乐器等,都是真实存在于儿童的生活环境之中。儿童置身于其中,必然会受到彝族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由于儿童处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幼儿园课程应考虑儿童所处的文化环境,通过课程来建立儿童与其生活的联结。不仅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是尊重少数民族儿童生命成长的体现。因此,幼儿园开展彝族文化课程,需要重视学前儿童,尤其是学前彝族儿童对彝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是彝族文化课程的重要价值所在。

五 结语

彝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以彝族文化传承作为起点,能够丰富幼儿园彝族文化课程资源,形成多元文化课程理念,但是最终的落脚点是唤起学前儿童,尤其是彝族儿童的内在文化认同。延续彝族文化血脉的关键是彝族学前儿童,只有让其充分感受本民族文化的亲切感、归属感和充实感,理解彝族文化的主体性与包容性,从而提升彝族地区彝族儿童的文化自信,体现彝族文化传承的价值以及彝族群体的存在意义。

由表1可知,在各施工过程中,吊索的索力分布很离散,故施工中根据各根索的就位索力选取千斤顶。第一批吊索的最大就位力为2830.8kN;第二批吊索的最大就位力为2210.5kN;第三批吊索的最大就位力为1636.8kN,施工中选用最大千斤顶为2台250t的千斤顶。

参考文献

[1] 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4.

[2] 王俞,曲木铁西.刍议民族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J].民族教育研究 ,2014(4):63.

[3] 曹能秀,王凌.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9):140.

[4] 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6.

[5] 宗云燕.论艺术教育在民族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性[J].教育现代化 ,2018,5(24):362-364.

[6] 陈世联,刘云艳.西南六个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 [J].学前教育研究 ,2006(11):12-15.

本文引用格式: 甘甜.幼儿园彝族文化课程的价值探讨[J]. 教育现代化,2019,6(32):157-15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32.064

作者简介: 甘甜,女,彝族,云南楚雄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

标签:;  ;  ;  ;  

幼儿园彝族文化课程的价值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