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赞扬与举止”现象研究&与汉语比较_英语论文

英语“赞扬与举止”现象研究&与汉语比较_英语论文

英语“褒贬同词”现象考察研究——兼与汉语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褒贬论文,英语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英语“褒贬同词”现象

我们通常把词的感情色彩义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义三类,褒义就是词中含有的赞许或好的意思,贬义就是词中含有的贬斥或坏的意思,①中性义就是词中不含褒、贬义的意思。具有褒义的词就叫“褒义词”,具有贬义的词就叫“贬义词”,具有中性义的词就叫“中性词”。

“褒贬同词”现象是指同一个词兼有褒、贬两类以上感情色彩的不同词义的现象。此类词大多具有褒义、贬义两种含义构成的不同义项,这是典型的“褒贬同词”现象。例如②:

proud:(1)having or showing excessive self-esteem;(2)highly pleased.

bully:(1)excellent,first-rate;(2)to behave as a bully toward.

也有的词具有中性色彩和褒义或贬义色彩构成的不同义项,这是非典型的“准褒贬同词”现象。例如:

underhand:(1)marked by secrecy and deception;(2)made with the hand below the level of the shoulder.

“褒贬同词”是多色彩义词。“褒贬同词”不是中性词,中性词是不含“褒、贬”感情色彩的词,虽然中性词也可适应不同对象,但感情色彩含义不因对象而改变,而不论是否属于同一个义项。例如:

need:(1)to be in want,(2)to have cause or occasion for,(3)to be under obligation or necessity.

anger:strong feeling of displeasure.

综上,可把“褒贬同词”分为“褒贬词”、“褒中词”、“贬中词”,主要是如下两类:

(1)典型“褒贬同词”

即同一词形有褒、贬不同含义。例如:

inflexible(僵硬的、固执的、坚定不移的、不屈服的、不动摇的),obstinate(固执的、顽强的),conservative(保守的、守旧的、有节制的、稳健的)

(2)非典型“褒贬同词”

即同一词形有中性义,又有褒或贬义:

①中性和褒义,例如:inspire(吸入、注入、引起、鼓舞、激励),move(行动、感动)

②中性和贬义,例如:common(公共的、普通的、粗俗的、低劣的),evil(邪恶的恶毒的、不愉快的、极有刺激性的)

“褒贬同词”词义只有两个义项的较少,大多还有其他义项。从词义关系看也有两类:

(1)多义词关系:词义有联系,例如上述各例。

(2)同音同形词关系:词义无直接联系,辞书中分列为不同的词条,这种情况较少,例如中性和贬义的vice(罪恶堕落、虎钳副总统)。

下边主要分析典型“褒贬同词”现象。我们考察了《汉语褒贬义词语用法词典》(王国璋,2002),与汉语贬义词对应的英语词552个,其中典型“褒贬同词”的词有113个。词性用法分布如下。

形容词(51个):filthy(肮脏、富有的),haughty(傲慢、高贵的),slick(聪明、狡猾的),careless(粗心、出于自然的),rampant(繁茂、猖獗的),furious(狂怒(暴)、热烈兴奋的),scheming(富于心计、诡计多端的),unrestrained(放纵、无拘束的),inflexible(固执、坚定不移的),obstinate(固执、顽强的),stubborn(顽固、顽强),enticing(引诱、迷人的),conceited(自大、充满奇想的),conservative(守旧、有节制的),slack(懒散、不紧的),tenuous(脆弱、精细的),jealous(妒忌、注意的),austere(稳重、酸苦的),caustic(疑为caustic),cutting(尖刻、尖锐的),smug(整洁、自满的),proud(妄自尊大、自豪的),sly(狡猾、巧妙的),awful(极坏、庄重的),mean(卑鄙、出色的),cold(冷酷、冷静客观的),indifferent(不关心、无偏袒的),furious(狂暴、热烈兴奋的),fierce(凶猛狂热、精力旺盛的),terrible(极杯、极妙的),shrewd(机灵、狠狠的),astute(敏锐、诡计多端的),inflexible(固执的、不屈服的),sensational(激起情感、耸人听闻的),greedy(贪婪的、渴望的),provoke(挑衅、引起兴趣的),narrow(眼光短浅、精细的),limited(智力窄、高级的),aggressive(放肆、有进取心的),wicked(邪恶的、技艺高超的),deliberate(审慎、蓄意的),grim(邪恶、坚强不屈的),ghostly(鬼一样、精神的),fat(肥大的、优厚的),suave(和蔼的、巴结人的),naive(幼稚、朴实的),slick(机智、圆滑的),cunning(thick)(狡猾的、狡诈的;精巧的或小孩等可爱的),downright(彻头彻尾的、爽直的),crafty(狡猾、灵巧巧妙的),pretentious(自负做作、需要技巧才能的)。

动词(39个):shield(保卫、庇护),conceal(隐蔽、隐瞒),intensified(加强、加剧),flatter(阿谀、使满意),flood(充满、充斥),collaborate(合作、勾结),boast(夸口、以……自豪),destroy(破坏、消灭),overturn(推翻、颠覆),smother(扼杀议案等、一举消灭敌军等),inundate(淹没、充满),restoration(恢复、复辟),tempt(引诱、吸引),languish(失去活力、做出惹人爱怜的倦态),waste(杀害、消灭),seek(探索、企图),falsify(伪造、证明……是假的),pamper(纵容、使满足),exploit(开拓、剥削),snatch(攫取、夺得),fleece(诈取、点缀),spread(散布、展示),incite(激励、煽动),stir(up)(煽动,轰动),lose(丧失、摆脱、领先于),abet(教唆、帮助),shield(保护、袒护),forge(锻造、伪造),frame(塑造、诬害),smear(诽谤、挫败),mock(欺骗、挫败),force(强迫勒索、推动促成),rely on(依仗、信赖),guide(指引、操纵),involve(拖累、使专注),encourage(耸恿、鼓励),thwart(阻挠、挫败),cover(掩饰、掩护),concoct(编造、策划)。

名词(16个):spirits(神灵、妖精),cover(保护伞、掩护物),outrage(暴行、义愤),fool(蠢人、有癖好或特点的人),nest(安逸的处所、贼窟),demon(恶棍、精力技巧过人者),business(事务权利、讨厌的事),consequence(后果、重要性),outcome(后果、成果),trick(诡计、谋略),upset(混乱、意外击败),ambition(抱负、野心),scheme(规划、诡计阴谋),destructive(destruction)(毁灭、消灭),might(威力、强权),craft(工艺技巧、手腕诡计)。

副词(4个):thoroughly(非常精确地、彻头彻尾地),absolutely(专制独裁、纯粹确实),stubbornly(顽固执拗、顽强坚持地),carelessly(草率、无忧无虑)。

兼类词(3个):conservative(形:保守、守旧、稳健的;名:守旧的人、稳健派),bully(形:第一流的、像恶霸的;名:恶棍),lure(动:引诱、吸引;名:诱惑、吸引力魅力)。

其中形容词最多,动词、名词次之,副词最少。还有少量同形兼类词,多是同一词类内分褒、贬。

2 英汉“褒贬同词”趋向

英语和汉语都有感情色彩词义,英语也分褒义词、贬义词。比如arrogant(傲慢的)、vicious(邪恶的)、admire(爱戴)、respect(尊敬)。有的也可以构成反义对立或同义对比,例如dirty(肮脏的)和clean(纯洁的),stupid(愚蠢的)和clever(聪明的)等。有的就是与汉语相同的,几乎对等的词,例如爱惜与cherish、残酷与cruel等。(Merriam Co,1971)但相比之下,英语倾向于“褒贬同词”。一般说褒贬意义不同适用的对象不同,也可以说根据适用对象区分出不同的感情色彩义。显然,对人或事物持赞赏还是贬斥的态度是有主观判断的人类都会具有的思想情感,这些表现在词义中就形成了感情色彩义。但由于对外界认识有差异,这些判断形成的词义会有某些不同;又由于不同语言各有自身发展演变的特点,于是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感情色彩义系统。

英语褒贬词可以靠语体区分。例如:

Filthy:不洁的,污秽的;[美俚]有钱的,富有的;haughty:傲慢的,目中无人的;[古]崇高的,高贵的;terrible:可怕的,[口]极杯的;[美俚]极妙的,了不起的;crafty:狡猾的,诡计多端的;[英方]灵巧的,巧妙的;sly:狡猾(诈)的,偷偷摸摸的;[方]灵巧的,巧妙的;awful:[口]报废的,极坏的;威严,庄重,令人尊敬的;mean(a):卑鄙的,自私的,低劣的,小气刻薄的,等等。

英语褒贬词主要靠语境区分,例如在下列上下文语境中,wicked等贬义词产生了褒义:

play a wicked game of table tennis(乒乓球技艺高超、好极了);The music flattered his ears(音乐使他听得很满意);warmth flooded my heart(我心里热乎乎的);sky fleeced with white clouds(白云朵朵的天空);I lost my cold(我感冒好了);forge close links with the masses(与群众紧密联系);overturn a puppet regime(推翻傀儡政权);The office was inundate with telegrams of congratulation(贺电潮水一般涌到办公室),等等。

有的词与汉语一样,例如汉语说“贪婪地学习知识”,英语说“be greedy for knowledge(对知识贪婪)”,“贪婪”在这样的语境中义为“渴求”。不过,“褒贬同词”在英、汉语中的表现有同有异,而且异多于同。英语“褒贬同词”的现象比汉语多得多。我们对《汉语褒贬义词语用法词典》(王国璋,2002)考察后发现差异很大。考察的英语单词一般不包括短语,再去掉个别重复词,英语词552个(对应的汉语贬义词353个,一个汉语词常用两三个英语词解释)。典型“褒贬同词”113个,比例约占对应的汉语词数的32%,大约是考察的英语词数的20%多;如果加上褒、贬义与中性义构成的非典型“褒贬同词”比例更高。

汉语褒贬分明。从《汉语褒贬义词语用法词典》看汉语的褒义词、贬义词界限清楚,不容混淆。全词典收褒、贬义词语1015个,其中褒义词语463个,贬义词语552个,分别占总词数的46.3%和53.7%,贬义词语略多一些。汉语“褒贬同词”现象较少,这部词典中只有8个词,约占总词数的0.8%,真是微乎其微了。它们是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自豪)、美化(装饰点缀使美观、故意对不美好的人事物装饰点缀)、贪婪(贪得无厌、不满足)、手段(方法本领、不正当方法)、狭窄(宽度小、喻心胸见识不宽)、滔天(形容波浪极大、形容罪恶灾祸极大)、推翻(武力打垮旧政权使局面彻底改变、根本否定已有决定等)、腐败(腐烂、堕落)。其中手段、狭窄、滔天、推翻、腐败都是贬义和中性义构成的非典型“褒贬同词”。这8个词相比于一百多个典型“褒贬同词”的英语词,差别显而易见。

因为无法对应,《汉语褒贬义词语用法词典》中有一部分贬义词的对译词竟是褒义词。如:与“得逞”对应的“prevail(优胜)、succeed(成功)”,与“庇护”对应的“protect(保护)”,与“固执”对应的“intransigent(不妥协不让步)”,与“帮凶”对应的“crony(亲密的朋友老朋友)”,与“货色”对应的“items(项目装备品)”,等等。

3 “褒贬同词”的形成机制

语言中的很多问题不能单靠苦思冥想、坐而论道去解决的。掌握语言事实有利于语言对比,有利于寻找存在于语言事实中的特征与规律。(邹韶华等2007)词语表达是民族思想认识的反映,一般人即使意识不到词汇含义中积淀固着的思想意识内涵,但潜移默化中也会烙上这一意识的印迹。个人用法只能改变言语层面的个别含义,改变不了语言层面上的传统认识。“褒贬同词”就烙着不同传统认识的印迹。从语用哲学角度看这一现象是社会意识传承的标记,是人群认知演变的产物,是社交语境蕴涵的结果。

词语是表达社会认识的,经验论哲学家霍布斯认为语词不仅仅是观念符号,它们本身就是观念。(K.Schuhmann等1990)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用思维,经过德国、英国和法国的发展,最终在美国结合,进入实用主义哲学中(殷杰2004,郭贵春贺天平2006),这一点与汉语形成一定的差距。有人认为英语的“狗”(dog)这个词是褒义的,其实是褒贬同词。英语社会也并非历来都爱狗,比如查阅“dog”一词的含义,它是本来中性和贬义的,主要是贬义的。除表示“犬”、“小红肠”等中性义外,其他如“无赖汉、坏蛋、废物”、“蹩脚货”、“不受喜爱的人、不成功的事”等都是“dog”的贬斥含义。后来“dog”可以表示贬义“浮华”,也有褒义“阔气”的意思;“doggy”由爱玩狗引申为“时髦的”和“装阔气的”。相反汉语没有把贬义色彩附着在“狗”身上,“狗”就是狗,一个普通动物,是个中性词。只有组成语句骂人时才有贬斥色彩,但这多半是因为比喻辞格形成的,这也体现了汉语恪守一种严格分类(概念)产生的色彩:“动物”、“畜牲”是没人性的,与人相对时是贬义的。所以说某人是“狗”或“猪”是一样的,都不是人。“不是人”是对人的最重的贬斥。这很符合中国人看问题的一致性和理据性。我们不能把一个词的修辞义、语素义混同于词义,修辞义是临时的,语素义是词的构成成分义。比如英语的“幸运儿(a lucky dog)”、汉语的“狗腿子”等词中的“狗”的意义只有在这样的习语里才有。将其视为语句,则“dog”、“狗”的褒、贬含义是修辞义;把这种“固定短语”看作词,“dog”、“狗”的语素义是中性的,褒、贬含义只是词义。而且,“幸运儿(a lucky dog)”的“dog”也可以换成“beggar”,不能因此说“beggar”也是褒义的。

我们所观察到的语言活动不仅仅是在表达或传递某种其他的东西,它们本身其实就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经过社会化改造的本能的活动。(钱冠连2005)有记者曾问《花花公子》老板休·汉弗纳:对你来讲,“花花公子”是一个贬义词,还是褒义词?他说:当初我采用这个词时,它还是贬义的。是我给它重新定义了。在最初的一期《花花公子》(playboy)里,我曾写到:“花花公子”并不指颓废的享乐主义者。我们所谓的“花花公子”是一个不把生活看作仅仅是一串辛酸眼泪的人。潜藏在《花花公子》杂志背后的主张是:娱乐和享受是好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只在世上匆匆一过,生活应该被过得有品味。性爱本身不仅仅是传宗接代,它是真正让这个世界向前走的动力。美国人传统上擅长工作,却不会享受快乐。在传统的概念中,娱乐和享受快乐,包括享受性快乐被认为是令人内疚和羞耻的东西,这种概念深深植根于当年坐“五月花”号来到美国的清教徒祖先那里。(冰雪,2003)《花花公子》杂志背后的主张(娱乐和享受是好事情)适应了美国社会转变的需要。英语的这种清教徒“playboy”化反映了褒贬认识的转换。综上可见,社会变动情况及经济文化的影响是“褒贬同词”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近期出现的汉语“褒贬同词”现象也可以佐证。受流行文化和经济转型的影响,汉语新的“褒贬同词”现象不断出现,如“炒作”、“颠覆”等词的贬义褒用。

语境蕴涵是“褒贬同词”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语境中产生、形成的某些词语含义,称为语境蕴涵。语境蕴涵主要是一些附加义,包括常说的附属色彩义:语体色彩(文、白、庄、谐等)和感情色彩义。比如“兹”、“是荷”蕴涵公文语体色彩,“热爱”、“爱戴”蕴涵褒义感情色彩,“溺爱”、“宠爱”蕴涵贬斥感情色彩。“(嗟!)来食”表示贬义,“(请)慢用”表示褒义,为什么?前者和不尊敬人的叹词连用,是招呼乞食者的口气,后者与表敬的“请”连用,是招待客人的用语。这都是由语境义赋予的。上下文语境体现为词语的搭配组合,与某类词语搭配组合会产生某种附加义。常与赞誉、肯定类词语搭配就会产生褒义色彩,常与贬斥、否定类词语搭配就会产生贬义色彩。例如“爪牙”与“王”搭配就产生褒义,而与“反动政府”搭配就会产生贬义。“张牙舞爪”与责怪、否定词语搭配就产生了贬义,如“你别张牙舞爪的”、“张牙舞爪像什么样子”。最能体现这种语境含义的是“褒贬同词”时的含义差别。如:“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和“罪恶滔天”、“你别骄傲”和“她为你骄傲”。“美化城市”是褒义,“美化侵略者”则是贬义。词语搭配中,对象关系尤为明显地左右着色彩变化。情景语境则从对象、事件、因果关系、方式情态等方面补充语境含义。比如“你别太贪了”,“贪”如果指的是“多工作、学习知识”就失去了贬义,而有了戏谑、幽默的语体风格含义。语境蕴涵分为临时蕴涵和固定蕴涵。临时蕴涵是动态的,只能临时改变词义色彩,而离开此句、此时、此景,色彩义就消失了,只是有临时语境义。固定蕴涵则是静态的,由累积的临时语境义构成的色彩义,这一意义附加在词上,可不依赖具体语境而存在,是固定语境义。固定语境义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为其具有了约定俗成性,这就构成了固定语境蕴涵。说某种语言的人因为都了解这种蕴涵义,所以不会听错、说错。但不排斥为修辞需要而改变其语境蕴涵,使之具有临时色彩含义。比如说反话(反语)、大词小用(降用)、谐趣夸张等。临时改变就有了临时语境蕴涵义,不了解的人就可能弄错。值得注意的是:为修辞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有意为之,二是要能有相应的修辞效果,否则就成了错用或误用。

邹韶华(2004)在谈到语言规范时说:“在任何层面上都得依照习性原则,都得达到一定的语用频率,达不到一定的语用频率是不合格的。”习性原则以约定俗成的程度为标准,不但是语言规范的原则,更是一种语言现象形成、发展所遵循的原则,是语用化原则。“约定俗成的程度”决定临时语境蕴涵是否能形成固定语境蕴涵。固定语境蕴涵是由语言社团长期发展形成的,反映思维定式;临时语境蕴涵是语言社团成员现实追求、选择的结果,反映流行趋势。英语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多褒贬同词的固定蕴涵呢?从语言外部看,英语社群不像说汉语的人那样固守定义而不轻易改变语境。一个词频繁进入新语境才会获得新的语境蕴涵义;从语言内部看,英语更偏重语言的工具性和形式制约作用,所以词少义多,一词多用。

“褒贬同词”之所以在汉语中难以发展,是因为难以获得固定语境蕴涵义。之所以难以获得固定语境蕴涵义,是因为汉语的词义(色彩)界限较为清楚,其发展演变必有理据,形成较严密的意义体系,这种意义体系较少依赖临时语境,只有改变固有蕴涵的修辞含义才须依赖临时语境确定。而这意义体系受传统认知的情感化影响,因为汉语是偏重表情达意的带有情感印记的语言。我们都知道中国京剧要分红脸、白脸等,通常称为“脸谱化”,这正反映了国人认知表达的情感化。认知的情感化自觉不自觉地生成了语言的情感化印记,因而汉语“褒贬异词”可以看作是“脸谱效应”的制约——主观好恶溢于言表。汉语也可以部分“花花公子化”,但可能不会完全接受被认为是泾渭不明的表达。

黑格尔曾断言汉语没有正反义并存这类词,单字单义,因而浅陋,不宜思辨。认为德语有“aufheben”这样“灭绝”、保存二义并存的词,内涵丰富。钱钟书等学者批评他不懂汉语、主观武断,并举汉语例子加以反驳。(徐达1997)从感情色彩义看,汉语词义中此类现象确实少于英语等西方语言。只不过贫乏之说不成立,因为“同词”不“同词”都反映了语言社群的需要,不同社群词语的价值不同,这是由社群生活、认知、语用决定的。

4 英汉“褒贬同词”差异的影响

英语“褒贬同词”常为对立引申,由褒向贬或相反,例如:collaborate(合作、勾结);ampant(繁茂、猖獗的)

tempt(勾引、吸引);encourage(耸恿、鼓励);demon(恶棍、精力技巧过人者)。

解释这一心理过程似乎可以用“物极必反”来说明。英语唯能力论,先看是否有超常意义,有则坏可变好,好可趋坏,不论是非。不过,“合情”(英语表达),未必“合理”(逻辑条件)。我们只能说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但我们还不能确切说明这种转化的条件是什么。从粗浅分析看,汉语唯“是非”论,先分清好坏,打入另类则很难翻转,对立引申的情况较少。“褒贬同词”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不同,具有不平衡性。因此,翻译、使用者要特别注意,不能以己度人,不能随意类推。

“褒贬同词”影响理解目标语言,形成母语干扰。把英语感情色彩义的系统带入汉语会造成褒贬失当。体现在英汉对应词的色彩宽严不同。英语宽,汉语严。说英语的人受“褒贬同词”的影响,使用汉语时就可能褒贬不分。例如:“我赞成这小孩的良好行径。”英语与“行径”对应的词都是中性词或褒义的词。(王国璋,2002)而有的汉语辞书受英语释义影响,也招来严厉批评:“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竟将‘色狼’吹捧成所谓‘有进取性格,直接而热烈追逐女人的人’!这真是变非为是,贻害读者,流毒社会!”③

“褒贬同词”影响思想交流与文化传播。把汉语感情色彩义的系统带入英语会造成表达生硬。以汉语感情色彩义的思维定势说英语,就会说出不太合乎英文表达习惯的话语来。表达色彩分明必先分明于心,表达色彩难分自有判断方法。英语也不是分不清褒贬或毫无主见。比如“black”,用黑色代指黑人同用白色代指白人看起来是一样的,都是中性,但事实上“black”以前指“黑人”是贬义的。现在渐生褒义色彩,这与黑人地位提高,不再那么自卑有关。

“褒贬同词”差异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英美人可能认为说汉语的人感情用事,说汉语的人可能认为说英语的人是非不分。比如“抗(日)战(争)”,我们认为译成“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才能传递正确信息,而说英语的人可能不习惯;译成“Sino-Japanese War”,说英语的人习惯,可说汉语的人感到不合适。直接引入英语表达甚至会引发官司。据报载,杭州一对新婚夫妇因婚纱照上的英语单词含有贬义而把影楼告上法院。起因是朋友看到照片上的seduction一词后告诉他们这个词的意思是“诱奸、勾引”,二人大吃一惊,便去影楼质问,而对方说这个词的意思是“两情相悦”,表示祝福。后来很多人、包括海外人士都参与讨论,闹得沸沸扬扬。“褒贬同词”竟成为构成感情伤害的案例。看来,现阶段还须注意“褒贬同词”的差异。

注释:

①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

②为了清楚一致,英语两种不同色彩义之间用“;”号,汉语则用了“、”号,不只有两个义项的一般也只列两种有代表性的义项,下同。

③见《〈语言大典〉曝光点滴》,《文艺报》1995.3.11。

标签:;  ;  ;  

英语“赞扬与举止”现象研究&与汉语比较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