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护人员心肺复苏的认知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_赵龙

摘要:目的:对急诊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认知现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急诊医护人员64名为研究对象,采取横断面调查方式对我院急诊医护人员心肺复苏的认知现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我院急诊医护人员对心肺复苏的认知现况整体有待提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年限、是否参加过心肺复苏培训及心肺复苏实际接触频次是影响我院急诊医护人员实施心肺复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我院急诊医护人员实施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较多,应定期对我院急诊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使其更加全面、及时了解心肺复苏最新动态和技术,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新理论和新知识,形成全新的急救理念和意识,不断提升急救技术和认知水平,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急诊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认知现况;影响因素

引言

随着心肺复苏在急诊抢救中应用效率的提高,大量的临床数据统计发现,患者在接受心肺复苏后可能出现诸多不良症状,以此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下降。本文通过对急诊护理干预的全方位应用进行阐述,意在为提高心肺复苏治疗患者有效率和安全性提出可行性方案,具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急诊医护人员64名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20~55岁;有护士、护师、医师执业证书;临床工作经验>1年;均了解本研究内容和目的,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其他科室医护人员;实习、轮转及进修的医护人员;在职不在岗或休长假的医护人员。其中男24名,女40名。年龄20~54岁,平均(37.29±7.45)岁。岗位:医师19名,护士45名。学历:大专14名,本科28名,硕士研究生17名,博士及以上5名。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及心肺复苏相关理论知识试卷。(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岗位、工作年限、学历、科室、是否主动学习过CPR知识技能、是否参加过CPR培训、CPR实际接触频次等。(2)CPR理论知识试卷包括胸外按压频率、胸外按压部位、胸外按压深度、打开气道的操作方法、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频率比、CPR进行时患者体位摆放、心脏骤停时的正确操作及处理反应、心脏骤停的黄金时间、CPR时人工吹气时间、评估复苏的有效指征、CPR后继处理和成功判断标准及实施高质量CPR共12个维度,共计36个条目,采取0~2分3级评分制,总分0~72分,其中得分≥65分表示完全了解,≥50分且≤64分表示基本了解,>30分且≤49分表示不太了解,≤30分表示完全不了解。

1.2.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取横断面调查方式,实施前对研究人员进行系统、规范及统一培训,并由研究人员统一发放问卷并说明缘由,所有问卷需现场独立完成填写并当场回收,确保问卷的时效性和真实性。研究人员需对问卷进行逐份检查核对,如有漏项或填写不完整,均视为无效问卷,此调查采取匿名填写,共计发放调查问卷69份,收回有效问卷64份,有效回收率92.75%。

1.3统计学处理

试验数据均行统计学软件SPSS17.0计算,经均数±标准差()表达计量资料,行t值做统计学检验,经率(%)表达计数资料,行χ2做统计学检验,计算结果显示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我院急诊医护人员对CPR的认知现况

胸外按压部位、CPR进行时患者体位摆放及心脏骤停的黄金时间认知均超过90%,而实施高质量CPR则只有73.44%了解。此结果表明,我院急诊医护人员对CPR的认知现况并未达到现代化医院管理标准,处于偏低水平。

2.2我院急诊医护人员CPR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岗位、学历、科室、工作年限、是否参加过CPR培训、年龄、职称及实施CPR实际接触频次是影响我院急诊医护人员CPR的相关因素(P<0.05)。

2.3变量赋值表(表3)

表3变量赋值表

表3变量赋值表

副主任护师/副主任医师及以上=0,主管护师/主治医师=1,护师/住院医师=2,护士=3

1例/周=0,1例/月=1,1例/3个月=2,1例/3个月以上=3

2.4我院急诊医护人员实施CPR的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年限、是否参加过CPR培训及CPR实际接触频次是影响我院急诊医护人员实施

CP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4

3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相应的疾病发生率也逐渐呈上升发展趋势,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跳骤停等,如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患者生命健康极易造成威胁。

3.1心理护理

患者心肺复苏后,受病情影响多存在紧张、恐惧、担忧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在护理中可通过身体接触给予患者更多安慰和鼓励,加强患者健康教育,通过简单易懂的词汇让患者更详细的了解自身病情,获得安全感,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给与患者运动、饮食建议,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自信心。

3.2训练

措施:相关管理人员需以急诊科实际情况为基点,切实依据边看视频边练习模式开展训练,主要包括理论课(介绍总课程)、实践课(成人或儿童模拟心肺复苏)、儿童实践课(气道异物梗阻)与婴儿气道异物梗阻等操作流程,同时以自身实际情况切实开展气道开放与呼吸复苏、CPR场景模拟与心脏按压等课程,切实对护理人员分解演示患者病情评估形式,从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将每部分课时控制于4h。

3.3CPR实际接触频次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PR实际接触频次是影响我院急诊医护人员实施CP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急诊医护人员是接触心脏骤停患者机会最多的科室,其临床实践次数及经验是每位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然而,缺乏完成高质量复苏信心的可能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临床实践操作,认知及掌握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真实参与能力。针对此类现象,加大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相互配合力度,在实施CPR时,可相互协助和配合,提升临床实践参与能力,累积临床复苏经验。

结语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可改善患者动脉压、心率,提升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艳艳.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12):1889-1890.

[2]徐宏艳.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系统医学,2019,4(4):145-147.

[3]柳燕.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9):92+99.

论文作者:赵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0

标签:;  ;  ;  ;  ;  ;  ;  ;  

急诊医护人员心肺复苏的认知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_赵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