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丹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222000
【摘要】基地建设从课程设计、教学环境建设、项目与问题的开发等方面出发,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起教师持久的创新潜能,提供学生深度学习的环境,促使由抽象知识学习向“基于问题或项目”学习的转变,促进从学科教人向学科育人转变,释放师生潜能,践行育人模式转型。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基地建设,育人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21-01
一、加强基地课程建设,突出化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体系处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不仅有助于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也有助于进一步突出学科的育人价值。化学核心素包括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思维、科学探究实践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在环境化学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既要关注课程设计的内容契合化学核心素养,也要理清化学核心素养的不同结构维度,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化学核心素养的追求。
1、构建基地课程,渗透核心素养
“环境化学实践”教学内容模型以环境化学为载体,以国家规定课程为支撑,以学生自主先修课程为引导,学习环境化学相关课程,了解环境污染的形成、监测和控制,通过化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活动,提升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和化学核心素养。课程的实施中将环境化学课程、国家基础课程、化学拓展课程、特色校本课程、自主先修课程、实际活动课程六模块内容进行整合,实现空间突破,多元选择,形式多样,创新探究。
(1)国家课程与基地课程的融合
必修课程的设计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在化学1、2的主题设计中,涉及环境化学内容众多,设置相关环境项目检测,从宏观辨识深入微观探析,体会科学精神,让科学方法和学科知识得以应用。《化学与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使课程内容能够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与环境化学联系密切,为了突出环境化学基地特色,将《化学与生活》模块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必选内容,并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养成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提升公民素养。
(2)特色课程、校本课程、自主先修课程对接基地课程
环境化学课程基地结合本地特色资源,设立了“淼”科学研究所,“山、海、家”空气检测点,在环境分析化学指导下,开设水质、空气监测课程,在学习分析化学的方法过程中,渗透一定“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在问题讨论和解决中强化“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期在学生心中留下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烙印,从“化学人”角度思考参与解决问题,让化学核心素养形成于每个学生身上,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重建基地课程结构,培养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包含了“化学”的素养、“核心” 的素养、“人” 的素养三重意,是包含四维度结构模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4个维度中,“化学基本观念”是基础维度,“化学过程”和“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2个活化维度,“对化学的态度”是动力维度。“化学基本观念”与“化学过程”构成学术性化学素养,化学基本观念”与“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构成生活性化学素养。化学核心素养为学术性化学素养和生活性化学素养的发展同时奠定了基础,化学核心素养还需要在学术和生活2种倾向中努力达成平衡,这不仅体现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基础性,也体现了对全面实现化学学科教育价值的追求。
基于此,必修课程部分需要突出基础性、阶段性和全面;2个应用化学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突出了生活性化学素养;4个纯化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化学)则突出了学术性化学素养。基地校本课本课程设置在选课走班体系下,需突出竞赛课程的学术性从化学内部的知识逻辑来关注知识的脉络,在化学与生活、环境与化学课程中注重生活化,从化学外部的文化因素来关注知识的情境。
二、优化基地学科环境 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依托课程基地,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个孤立的活动,需要学校层面的理念的契合,基地建设,助推教育研究,给学生创造深度学习的环境,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具有新海园特色的教学环境。
1、依托课程基地,深化办学理念
“追寻释放师生潜能的教育,优化适合师生发展的优雅环境”的学校教育理念,引导学校在多层面实现良性发展,改变高中教育文化的“质态”。不断深化课程基地建设,注重从情感体验的视角切入,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着手,创建省课程基地,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从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转变。从而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契合育人模式转型的诉求。
2、依托课程基地,营造学科氛围
课程基地建设是以课程的新理念、基地的新平台、环境的新创建、实践的新方式、探究的新导向,深入切进化学教学领域,对课程开发创新,将教育资源和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学生们兴趣特长发展提供条件,促进他们个性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在课程基地开展的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运用掌握的最基本化学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深度推进。
3、依托基地建设,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核心素养的习得依赖于深度学习,素养并非与生俱来,是后天通过有利的学习环境习得的,具有可教性、可塑性和发展性。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就在于迁移,即运用先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支持新的学习以及在文化关联的新情境中解决问题。深度学习是一个过程,既存在于个体的认知活动之中,也通过群体间的合作交流而生成,这一过程的重要学习结果之一即核心素养,课程基地的建设打破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以课题与项目为主进行研究性学习,以育人为目标,为核心素养构建开辟新的互动形式。项目的成果大多以丰富多彩的作品来呈现,皆为为核心素养的建构创造良好的孵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卫国. 育人模式转型:推进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J]. 基础教育课程,2017(7).
[2] 刘前树. 试论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构[J]. 化学教育, 2016, 37(21):4-8.
[3] 杨玉琴倪娟. 深度学习: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 当代教育科学,2017,(08):43-47.
[4]高安平.核心素养:整体育人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综合版).2017,(4):46-47.
论文作者:薛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化学论文; 素养论文; 课程论文; 核心论文; 环境论文; 基地论文; 学科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