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探究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刘瑜

浅谈问题探究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刘瑜

江苏省天一中学 刘瑜

江苏省天一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注重有效教学的实施,因此更需注重教学 策略的选择与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简单易行,因此受到教师 的欢迎,也成为当前历史教学实践中最为常见的教学策略之一。但 是,当前历史教学实践中对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理解与运用也存 在诸多误差,甚至将问题探究法与提问法简单对等,从而引发了诸 多问题。

历史教学实践中所设置的教学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 思维深度发展和获得情感体验的有效钥匙。因此,课堂教学的成功 展开离不开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与否又直接影响 教学质量。高效的教学问题能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吸引他们积 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环节,帮助他们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甚至 激励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并自主思考、自主解答,实现良性的教学 互动与课堂生成。但是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问题的设置却适得 其反,不但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反而让学生疲于应对,直接影 响到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十分不利于有效教学目标的实 现。这种教学问题设置的低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问题缺乏一定的开放度,局限于书本之中。如在必修 一专题四《抗日战争》一课学习中,有的教师注重问题进行导学, 在课程中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如“抗日战争是何时爆发的?”、 “全面抗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百团大战爆发何时?有何意 义?”我们认为该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采用问题探究法是可 取的,但是这些教学问题多是封闭性的,即问题设置多局限于教材 之中,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现,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重 重束缚。另外,这种问题是显性的书本知识,无法引发学生间的有 效讨论,也难以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历史教 学的持续展开与学生的持续发展均是不利的。

(2)教学问题设置难度不当。如在必修一专题四《鸦片战争》 一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始即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有的学者指出‘中国永远走不出1840年’,请问这是为什么?” 教师在给予学生短暂思考时间后,要求学生回答,然而学生们多较 为茫然不知所措。著名教育学家古德?布罗菲在《教师行为和学生成 就》一文中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要遵循一定的难易 规律:所提问题的3/4应该使学生能够引出答案,即大多数学生经过 自主思考或者教师的引导、点拨能够得出正确答案,剩余1/4问题应 该能够引起学生实际的反应,即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或点拨,或学 生自主思考,能够有一定的答案,无论这种答案是错误的或是不完 全的答案。 我们知道,学生在个人能力、年龄、社会阅历等多方面 存在诸多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反应到学业水平上,因此教师在进 行教学问题设置时要充分考虑上述诸因素,掌控好教学问题的难易 程度。问题设置难度过大往往会导致学生因担心回答错误而放弃思 考,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设置难度太低,学生 又会有轻视心理而疏于思考,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 在具体教学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理解性、应用性、层次性,使学生 “跳一跳”就能摘到,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 的积极性,从而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本则案例中教师 问题设置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通过如此设置推动学生进行深入思 考,从而快速地实现情感、态度的投入,可是这一问题的设置忽视 了学生学业水平上的差异,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初思想上的 集中度,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又担心回答错误,故而出现了茫然无 措的局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上文所言,为当前历史教学中问题探究策略运用中常见的问 题,因此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问题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学 刘瑜 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 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 为了开拓未来。” 也就是说历史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智商、 情商以及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 刻强化这一能力的培养,反映到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就要求在问题 设置时注意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是指在进行教学问题设置时,不 规定严格的标准答案。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问题结论多元 化,即只要学生能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即可;另一方 面,注重思维的多维化。高中生的思维已经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 性,理性思维也已逐步产生并有所发展,他们对各种材料的分析和 把握多能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力图通过自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 论,而不再盲听、盲从,他们对某些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想法 有着固执的坚持。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问题时,要特别突出引导 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激发其求新、探索的愿望。如在学习人教版 必须要专题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的基础 上,进一步设问,帮助学生深入把握。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 国实行三十多年了,今天这一制度是否仍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 求?它又面临着怎样的尴尬?经历过辉煌的敢为人先的昨天,改革 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小岗村又是什么样的画面?这种发散性的设 问方式,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也为学生提供了从 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域,培养了学生运 用历史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发挥历史课程教学的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培养功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国热情、忧患意识 及社会责任感。此外,这种发散性的设问方式,既隐含了三十余年 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之初的积极意义,也包括了这一 制度本身局限性在历史长河中的发酵,并借助相关材料将二者直观 地展现出来。这种历史比较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无形之中掌握了运 用发展的历史观和批判地看待问题的方法,对日后同类历史知识的 学习具有积极影响。

第二,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著名教育学家维 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 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 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 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即为最近发展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 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 的水平,层层递进,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因能力、年龄、阅历所造成的学业水平上的差异, 在具体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理解型、应用型、层次型的问题的运 用,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与 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与此 同时,教师可以借助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进行引路、 搭桥、调拨,使教师的“讲”引导出学生的思考,教师的“点”带 动学生学习的“面”。

总之,问题探究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较为常用的教学策略之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 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等良好的学习素养,因此在日常 教学中的运用应当注重问题设置的开放性,注意与学生“最近发展 区”的关联,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

论文作者:刘瑜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3

标签:;  ;  ;  ;  ;  ;  ;  ;  

浅谈问题探究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刘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