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外包关系变量的研究进展与展望_物流外包论文

物流外包关系变量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外包论文,变量论文,关系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问竞争的日益激烈,物流外包成为了许多企业的战略取向。通过物流外包,企业获得了成本降低、核心竞争力增强等好处;但同时造成了企业控制力削弱、创新力降低等风险。而一些企业通过建立长期合作的物流外包关系,有效地解决了上述物流外包的风险问题。因此,如何构筑长期合作的物流外包关系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物流外包决策的核心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也感到仅有经验和感性认识是不足的,需要相关物流外包关系的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决策的指导。

作为物流外包关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物流外包关系的前因变量及绩效结果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采用了包括关系营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社会交互理论在内的诸多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这些理论仅仅从每个侧面来解释物流外包关系的前因变量与绩效结果,研究较零散。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地分析和整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于推进此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从物流外包关系的定义出发,对现有的物流外包关系的前因变量及绩效结果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并指出了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物流外包关系的相关定义

在过去的几年里,物流外包或者TPL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物流外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Van Laarhoven等(2000)认为物流外包是复杂的经济现象,不可能通过一个统一的概念进行概括。Ojalap(2003)和Knemeyer和Murphy(2005)指出物流外包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讲,物流外包意味着企业应用专业的物流公司完成传统的应由本公司完成的物流业务。从狭义的角度讲,物流外包还该指物流外包的组织间中形成的独特功能。

与之相对应,广义上讲,物流外包关系是指物流提供方提供的物流服务以及由此形成的关系(Berglund等(1999)。狭义上讲,物流外包关系是指TPL提供了区别于基础服务更多定制化服务的动能,在此过程中,双方形成了长期的互惠合作关系(Murphy和Poist(1998)。Bask(2001)认为TPL是处于供应链和服务提供商界面之上的一种关系,在此界面上,提供商提供从基本到个性化的物流服务,这种关系即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目的是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从对物流外包关系的定义可以看出,物流外包关系形式多样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物流外包关系的影响因素和绩效结果会涉及很多相关变量。本文试图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视角对物流外包关系的前因变量和绩效结果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路。

三、物流外包关系的前因变量及绩效结果

1.静态视角下的物流外包关系的变量

(1)静态视角下物流外包关系的前因变量。关系营销理论是学者们最常用的理论,论述了信任、承诺、TPL的服务以及冲突解决策略等变量。一是从正面的角度即基于合作关系的成功的因素。Minahan(1997)指出信任是任何物流外包关系中的一个关键因素。La Londe和Cooper(1989)通过对物流外包关系进行的大量研究,发现信任是合作双方获得“双赢”的一个必要因素,并指出为了使合作关系获得预期的效果,合作双方必须进行良好的沟通、信息共享以及一定程度的信任。Bowersox(1990)把物流外包关系描述为双方能够从协同工作中获益的一种特殊商业协议。这种关系具有较高水平的信任、合作和信赖,如果不能在关系的早期阶段建立信任,对最终的成功是有害的。Ellram和Cooper(1990)认为成功的物流联盟需要信任、忠诚、共享信息和收益、共担风险,通过共享收益和共担风险,双方能够管理风险,建立信任和忠诚。Moore和Cunningham(1999)对物流外包关系中的信任和关系承诺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物流联盟关系中的信任和关系承诺的角色,发现信任对于物流外包关系的效果有显著影响。Tian等f2008,Tian和Ma(2007)基于关系营销理论探讨了物流外包关系中物流服务需求方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信任的作用。Song和Chatterjee(2010)以中国长江三角区的82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作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信任和学习对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显著相关。刘南和姜成峰(2008)研究了TPL企业战略联盟信任机制的建立。Knemeyer等(2003,2004)构建了关系营销因素(信任、沟通、约定、投资、相互依赖、紧密、互惠、利益共享)及其结果(客户的保持、客户的推介以及客户关系的修复)受合作关系类型影响程度的分析模型,认为顾客与TPL的关系应包含更高的战略或者运作的联盟,并提出了关系营销中的要素(信任、承诺以及依赖)导致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而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导致更高的绩效。第二种是从反面的角度即阻碍物流外包关系成功的因素。Bresnen和Marshall(2000),Larson(1997),Lin和Germain(1998)识别了四种常用的冲突管理策略:问题的解决、妥协、强迫以及法律上的策略比如签订正式的契约等。无论联盟企业采用哪种策略,只要可以及时而友好地解决或消除冲突,就可以缓解原本紧张的伙伴间关系、减少联盟的运行风险、降低彼此的监督和控制,从而有利于和谐而持续的伙伴间关系的发展;宋华(2009)认为冲突是买卖双方长期面对的问题,需要共同考虑和解决。冲突解决的方式决定了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形成和持续性。

另外常见的理论就是采用交易成本理论,分别讨论了外包合同、资产专用性等对物流外包关系的影响。Halldòrsson和Skjott-Larsen(2004)从技能和资产专用性出发,提出一个四阶段模型:市场交换、客户化物流解决方案、联合物流解决方案和公司内部物流解决方案,指出技能标准化与资产专用性低的物流服务主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而随着技能要求和资产专用性的提高,企业趋于利用定制或联合物流服务,甚至采取组织内部物流服务,如供应商管理库存、越库配送系统等。

物流服务商的运作能力与服务质量Tian等(2010),刘志学和许泽勇(2003),Wallenburg等(2010);双向信息交流Ellram(1991),Mohr和Spekman(1994),Landeros等(1995),Langfield和Greenwood(1998),Lebaonen(2004),Bullington和Bullington(2005);通过TQM以及JIT获得独特的价值附等均是重要的前因变量(详见表1)。

(2)静态视角下的物流外包关系的绩效变量。一些学者认为通过物流外包可以给客户企业带来诸多的利益和好处,如Sinkovics和Roath(2004)也发现了TPL与客户的合作对物流绩效的积极作用。类似的,Stank等(2003)的研究显示,TPL和客户的关系对绩效有正相关关系。Daugherty等(21306)研究发现公司通过构建合作关系可以提高能见度和服务水平,客户服务满意度和服务柔性也显著增强。宋华等(2009)研究了关系紧密度和关系能力对供应柔性的两个维度(物流供应柔性和采购供应柔性)的不同影响作用。通过对194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关系紧密度对于物流供应柔性和采购供应柔性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关系能力只对采购供应柔性有正向影响作用,与物流供应柔性没有显著的关系。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最终顾客的满足度、提升企业的物流技术水平、减少设备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资本投资、提高供应链的柔性和生产率、开拓新的市场和专注核心竞争力(Bowersox,1990; Daugherty等,1996; Ellram和Cooper,1990; Larson和Gammelgaard,2001)。另一方面,相关的研究表明良好物流外包关系,也可以给TPL带来诸多的利益和好处此外,通过合作,TPL还可以获得提升自身的服务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等好处(Bowersox,1990; Halld ó rsson和Skjoett-Larsen,2004)。同时,良好的物流外包关系也会对供应链产生积极的影响。Gentry(1996)研究了TPL在供应商和购买商战略伙伴关系中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供应商、购买商和TPL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可以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增强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Kopczak(1997)调查了物流外包战略联盟和美国的计算机行业供应链重构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物流战略联盟关系有利于供应链的重构,可以降低重构的投资成本、提高效率。Bhatnagar和Viswanathan(2000)进一步研究了跨国制造商和全球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战略联盟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问题。实证研究表明,物流战略联盟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成本效率、对顾客的反应速度,增强跨国制造商和全球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核心竞争力。Panayides和So(2005)通过信任、沟通、价值共享以及互惠建立与TPL之间的关系能够提高组织的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供应链的绩效和效率。

2.物流外包关系的动态视角下的变量研究

(1)物流外包关系的演化阶段。Christiansen(1997)提出一个TPL五阶段模型,第一层次仅包括运输、包装和装卸,而第五层次的TPL则包括供应链设计和定制方案的联合开发,说明了TPL从功能层次的外包到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Lambert等(1996)认为供应链中存在三种不同层次的合作关系:一是各个组织把对方看作伙伴,但只是在有限领域进行合作且关系是短期的;二是各个组织从对活动的协调转变到对活动的整合,在双方公司多个领域进行并且持续较长的时间;三是各个组织对合作双方的运作和战略进行全面整合,相互将对方看成是自身的一部分。Bagchi和Virum(1996)指出物流联盟形成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识别联盟的需求、计划和管理以及对运作的评估和控制。Sink和Langley(1997)设计了TPL购买过程的五个阶段:识别外包物流的需求、制定可行的替代品、评价和选择供应商、实施服务以及对正在进行的服务评估。Ballou(2004)认为从随机结盟的物流外包到物流联盟是合同关系的推进。

国内学者吕宏峰针对资源外包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威廉姆森所提出的交易关系类型的基础上,认为资源外包合作伙伴关系发展阶段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外包合作的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基于这两个因素可以把外包关系划分为四个阶段:简单交易阶段、初级合作阶段、战略合作阶段和高度集成阶段,四个阶段是不断动态发展的。

(2)物流外包关系动态演化的变量。LaLonde和Cooper(1989)注意到在大部分交易中,随着物流服务需求方和第三方物流提供者的相互信任的发展,一些关系逐渐演变为伙伴关系或联盟。Halldórsson和Skjott-Larsen(21306)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综合运用交易成本、代理理论以及网络理论分析物流外包方和TPL之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Allen等(2000)案例分析了在外包中顾客和供应商关系的动态性,在关系的不同阶段信任和控制的作用。Corsi(2005)融合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物流学、心理学等不同理论,采用结构方程实证研究了物流外包关系的不同阶段信任的前因和结果。田宇(2007a,2007b)通过比较随机结盟的物流外包与战略联盟的物流外包本质区别后,基于博弈论提出通过建立恰当的契约机制可以实现从随机结盟的物流外包向战略联盟的物流外包飞跃的观点。社会交互理论也是学者们采用的理论。社会交互理论认为组织关系的继续或者中断依赖于以往合作的关系质量(Van de Ven,1976)。Lee和Kim(1999)基于社会交互理论认为外包可以使参与者进行资源活动交换,因而,外包关系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Halld ó rsson和Skjott-Larsen(2006)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了在物流外包关系发展阶段中,技术、信息、以及适应过程(比如:不断修改和调整系统的运作)的重要性,而且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对未来与TPL合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物流外包关系动态演化绩效结果研究中,Paulraj和Chen(2005)研究了战略供应商管理、合作关系与动态绩效的关系,即战略供应商管理能改善供应商和采购方绩效。Fynes等(2005)研究了供应链的合作关系如何动态地影响制造商的绩效。Autry和Golicic(2010)选取323家买方和供应商之间关系的纵向数据,采用不相关回归分析动态地研究了关系强度与绩效之间的动态循环关系。国内很多学者利用博弈论等定量方法对此问题进行研究。陶青和仲伟俊(2002)通过两层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合作伙伴关系中合作程度对其收益的影响问题。于海生等(2008)在考虑企业声誉激励的前提下,应用间接演化的方法提出了供应链合作伙伴系统中企业合作偏好的演化博弈模型。

四、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由于物流外包关系的复杂性,不同的物流外包关系在受到一些共同因素(如信任、承诺等)影响的同时,也受到某些特殊因素的影响。因此,现有研究涉及的变量较多,关系较为复杂。从国内外现有文献来看,该领域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流外包关系的前因变量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关系营销的角度上,对其中的变量(如信任、承诺等)展开了大量研究工作,此外,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以及社会交互理论对资产专用性、契约以及声誉等变量进行了论述,但是由于角度单一,无法较全面、深入地认识物流外包关系这一多维复杂现象。而且单一的理论视角无法对变量问的交互作用对物流外包关系的作用机理作全面、深入地探讨。第二,大部分研究是基于关系是静止的前提,实证研究也是基于的数据的横向比较,无法对物流外包关系动态演化问题进行探讨。第三,缺乏对物流外包关系前因变量与绩效效果的跨文化研究。第四,基于我国现实背景的物流外包关系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

与上述问题相对应,未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向:

1.整合理论对变量交互作用的探讨。随着物流外包关系研究的深入,利用整合理论的方法能够较全面地探讨物流外包关系的变量间的交互作用,进而研究变量的交互作用对物流外包关系的作用机理。因此,通过理论的有机整合对物流外包关系的前因变量的研究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2.物流外包关系的动态研究。物流外包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演化的过程,对关系动态性的本质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够,可以物流外包关系的演化阶段作为调节变量,采用纵向数据对不同演化阶段的物流外包关系的前因与绩效变量进行探讨,这将推进本领域的研究。

3.物流外包关系的跨文化研究。关于物流外包关系的研究很多是以西方国家为背景的,那么,相关研究结论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是否适用呢?如果不适用,原因是什么?我国文化背景下物流外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有哪些影响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比如,在市场机制健全和发达的国家,完善的契约会对企业的物流外包关系很大的影响,而在我国,情况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另外,对于以社会资本对物流外包关系的影响可能会因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些都需要在我国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并进行跨文化比较。

4.基于我国现实背景的物流外包关系实证研究。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物流外包业务仍然集中于运输、仓储等传统项目,可见大部分企业还只是将部分孤立的功能性活动外包,说明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外包交易阶段的初始合作阶段,而尚未走上与TPL企业深入互惠合作的道路。这种初级的物流外包关系现状已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物流外包的健康发展(Lau和Zhang,2006)。因此,通过理论的有机整合,结合我国物流外包关系的状况进行实证检验,尤其是纵向研究我国物流外包的动态性,论证物流外包关系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各变量间的互动作用机理,以及在中国现实条件下有助于改善物流外包关系的方式,对促进我国物流外包关系向深层次发展推动我国物流外包健康、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  ;  ;  ;  

物流外包关系变量的研究进展与展望_物流外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