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源驱动”的本科专业特色协同建设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论文

基于“五源驱动”的本科专业特色协同建设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论文

基于“五源驱动”的本科专业特色协同建设研究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谢如鹤

(广州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 分析了物流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联系实际探讨了专业及专业特色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物流专业建设的主要资源要素;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特色建设的内涵、提出了专业建设内容的“四层次结构”、构建了“五源驱动”的专业特色建设路径。论文的研究为应用型专业特别是物流类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比较清晰的技术路线。

关键词: 专业建设;专业特色;四层次结构;五源驱动;物流类专业

一、物流类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自本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物流教育紧随物流行业发展的步伐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就本科专业来看,从几所高校开设物流类专业发展到了几百所高校。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资料显示,2018年全国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可招生的专业点达到636个,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达500所,物流工程专业和采购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分别为128所和8所,在校本科生发展到16.5万人,物流专业的招生及就业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通过近20年的物流教育大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物流人才,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高校所培养的物流毕业生与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高校物流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培养目标宽泛、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师资力量薄弱且分散,实践实训教学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1]、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以及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明显、招生规模过大、经费投入不足。如何在满足物流类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体系的规范性建设前提下,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突出专业特色、突出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2]

二、专业特色的概念及建设内容

(一)专业特色与特色专业的概念

关于特色专业(或专业特色)建设的研究已有多年,特别是自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以下简称208号文)实施以来,对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建设出现了新的高潮。这里首先需要明确一下特色专业与专业特色的异同。一般而言,特色专业是指开设此类专业的高校数量较少、面向某个特殊领域或行业的、具有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专业,例如交通运输类专业、地质矿业类专业、农林类专业、军事领域的专业等等,其中有些是特殊专业;而专业特色则是在同类专业里,本校该专业所具有优于或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色。但专家学者们的解释不尽相同。刘岚(2009)认为,特色专业首先要具有独特性,其次要具有发展性、先进性、示范性的特点,也是一个特色专业应具备的内涵[3]。这是从一般意义对特色专业的诠释。张灵、禹奇才等(2012)认为,专业特色本质上应该表现为人才培养的特色,即一个专业与众不同且优于众者的品质应该表现为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某种与众不同且优于众者的素质与能力[4]。这是基于专业特色的建设目标来定义的。易荣华、潘岚(2007)将特色专业与专业特色基本等同看待,认为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特色人才培养上,需要通过将学校的办学特色核心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有效的组织实施来实现,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最终落脚点,妥善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共性与特色问题[5]。刘彬让(2008)指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的特色包含了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特性,即特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具特性的个性风貌。二是统一性,它既有其他高校相同专业所具有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三是先进性,代表了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进程及水平。四是科学性,有较为科学、完整、系统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五是稳定性,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成为专业独特性的传统,具有较深的社会影响,它标志着个性的定型和成就[6]。这实际上也是从专业特色的角度来论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对特色专业的定义是:“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特色专业与专业特色基本上等同看待,即具有特色的专业统称为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基本等同于专业特色建设,尽管这两者是有差异的,但本文也采用这个说法。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培养具有特色素质与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在教育理念、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先进性、规范性、稳定性和美誉度的专业。其中的规范性包括了共性、统一性、科学性等特点,美誉度代表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

(二)专业的建设内容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工作,其建设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但从不同的层面,其建设内容略有不同。从学校层面来看,既包括全校的专业布局及发展重点,也包括具体的专业建设方案。隋秀英(2016)将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内容概括为4个方面:更新办学理念与专业建设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规范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建立健全专业评价和监控机制[7]。湖南大学提出要采取“打造品牌专业、发展优势专业、提升传统专业、扶植新建专业”等措施进行专业建设和发展[8];胡燕、李伟(2016)等认为,专业建设则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师资队伍的规划与建设以及教学改革与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9]。广东药学院以学科专业体现办学特色,紧贴广东医药经济发展需要,围绕医药特色精心设置和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基本形成与学科门类相符的专业体系,并通过加大基本建设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10]。从专业层面来看,则主要是专业自身的具体建设内容,并根据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定位来确定。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基本准则,坚持自动化专业的石油石化特色,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修订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重建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坚持“石油石化”工程背景特色,建设具有鲜明石油石化特色和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自动化特色专业[11]。沙颖(2014)提出,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要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并从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改革、互动平台搭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对策[12]。这些研究和实践的核心观点是一致的,只是其侧重点不同。

甲组40例患者中,17例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42.50%;12例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30.00%;12例骨髓抑制,发生率为30.00%。

物流类专业的特色建设,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特色建设外,重点要在“物流”方面来体现,文献[1]和文献[13]等对此有较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依据计算机网络课程培养目标,采用基础操作型、综合型、设计创新型三个层次模式,设计计算机网络仿真实验体系如图1所示,以使学生从接受知识逐级提高到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四层是个人层面,包括本专业的全体教师,以及构建教学团队需要的其他专业的教师、相关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专业建设首先是本专业全体教师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其次需要相关专业教师的支持、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和教辅部门的大力配合。四个层面的工作目标最终是为了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5年,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优质学校建设”任务,并指出:“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1] 2018年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了相关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层面管理运行机制和职责分工,是落实十九大报告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的行动指南。

2.行业资源。对于应用型专业,一般都对应相关的行业,这些行业的资源包括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及企业家。换句话说,应用型专业必须与行业和产业紧密对接,这也是最能体现专业的行业特色的资源。例如与物流类专业对应的行业主要是物流类企业以及与物流业务有关的企业、公司,物流类的行业协会与商会。这部分资源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出行业要求、可以提供学生实习实践条件、为课堂教学提供企业师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为教师提供产学研结合的机会。

黄丽娟等人(2017)提出过“五力”协同创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并对不同的组合模式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所谓“五力”是指“产、学、研、政、行”(即企业、院校、研究机构、政府、行业协会)[14]。李季明等(2016)构建了专业设置准入、专业协同发展、专业项目推进、专业监测评估和专业动态调整“五位一体”质量保障机制,推动专业建设质量持续提升。本文所指的“五源”与此有所不同,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本文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资源在专业建设工作中的作用,可简称为“政(府)、行(业)、学(术)、(教)师、(学)生”。

专业建设的内部资源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外部资源则主要包括校外学术资源、行业资源和政府资源,每个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形成合力对专业建设与发展十分重要,这些资源的整合作用就形成了“五源驱动”。物流专业建设的五个资源要素如下:

“你仗势欺人,难不成觉得自己钱多关系硬就能胡作非为了?”朝敏气得难受,事后她为了向对方赔礼道歉不知道花了多少工夫,可周暄却觉得自己一点儿错都没有,他说:“乱说话就得负责任,让他尝尝乱开玩笑的后果!”

综合上述关于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结合我们的体会,可以总结出专业建设的内容从四个层面来开展:

三、“五源驱动”建设物流类专业特色

第二层是专业层面,由学院(系)领导和专业全体老师及相关教辅人员组成,负责专业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师资的引进与培养、校内外教学相关条件的建设与完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专业教材与相关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承担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和社团活动、根据专业与学科的发展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积累,在此过程中要突出某几个方面的特色建设。

第三层是团队层面,即专业内各类教学团队来承担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建设工作,例如有课程教学团队、项目研究团队、教材编写团队、学科竞赛指导团队、专业建设团队等。

3.学术资源。与专业建设有关的学术资源有多种,主要有本校、兄弟院校、相关的学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的研究机构,以及各类学术、教学研讨会议。与物流类专业有关的学术资源主要有:本校所能提供的学术资源、与本校有密切联系与合作的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各级物流学会或物流与供应链学会、国家与省级的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物流与供应链的公办或民办研究院、每年召开的全国及省级层面的物流类学术年会、物流教学研讨会,等等。这些资源为专业建设提供了交流、学习、合作的平台与机会。

第一层即顶层是学校层面,主要包括学校领导,以及发展规划处、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后勤处、实验室与设备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成,负责全校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规划,着重在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定位设计、专业发展条件的建设和相应的扶持政策。

1.政府资源。与高校专业建设有关的政府资源主要来自于各级教育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如教育部、科技部、教育厅(局)、科技厅(局)。这部分资源的支持主要是有关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政策导向、平台支持、经费支持;其次是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这部分资源主要从科研与教研项目、行业政策、发展规划等方面为专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4.教师资源。如前所述,教师资源包括本专业的全体教师,以及构建教学团队需要的其他专业的教师、相关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教师是专业建设的直接执行者,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首先应该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订、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与学术能力、参与各类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工作;在教师资源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资源要素就是专业负责人,在很大程度上,专业负责人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水平和特色。专业教师在各类学术、社会团体或企业的兼职,对专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青松红杏图》一直被认为是智朴和尚的自画小像,然而关于该画还有很多疑惑不解,如《青松红杏图》何时落入崇效寺至今不明。 虽然相关资料有说,这幅图最早被游寺的康熙朝臣王士祯与朱彝尊等人看到,并题今名,但具体时间不明。 按智朴为1642年松、杏战役时的俾将,推算1690年作画时他至少应该七十岁了,智朴1702年下江南,自江南还山后几乎不再出山。 由此推算《青松红杏图》大致寄存时间在作画后十年左右。

5.学生资源。为什么要将学生作为专业建设的一种资源?首先,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其对象就是学生;其次,高校的所有工作均必须“以生为本”,同时各项专业建设的工作很多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各项社团活动(如学生的物流协会)、学科竞赛、班级活动以及个人(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所取得成绩,既是专业建设的内容又是专业建设的目标。此外,本专业的毕业生对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也能起到重要的支持。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的巨大活力和创造力作为驱动专业建设的重要资源。

如果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作为目标层,而支柱层则代表专业建设的八个主要建设内容,第三层是五个资源要素构成的资源层,第四层是资源所包括的要素及其关联层。各种资源是互相关联和作用的,需要形成合力来驱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而专业建设的效果和特色再通过这五个资源的利用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尽管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有不同的措施和办法,其特色也各不相同,但本文所建立的专业建设层次结构理清了专业建设不同层级的作用和工作内容;所建立的“五源驱动”模型对应用型专业的建设是比较适用的,当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专业的特点来进行资源的挖掘和整合运用,建设有特色的专业,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禹华平,杨海艳.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教学模式分析[J].高教探索,2016(S):96-97.

[2]谢如鹤.基于工-管融合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规范与特色建设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78-183.

[3]刘岚.论特色专业的特色及其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5),50-52.

[4]张灵,禹奇才,张俊平.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09:28-30.

[5]易荣华,潘岚.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57-59.

[6]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03:47-49.

[7]隋秀英.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6-68.

[8]杨健康,章竞.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成效[J].中国大学教学,2007,05:61-63.

[9]胡燕,李伟,王恬.高校专业建设研究浅探[J].江苏高教,2016,5:82-85.

[10]王益玲.我校加强本科专业建设的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07,06:41-42.

[11]刘宝,任涛,李贞刚.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改革与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6:48-52.

[12]沙颖.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3(485):106-107.

[13]刘广海,谢如鹤.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141-142+67.

[14]黄丽娟,谢国杰,邹春芳,等.基于“五力”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评价模型及实例分析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125-130.

Abstract: The problems of logistics major construction are analyzed,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for these problem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contents of major and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resourc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connotation of majo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four-level model"of major construction are fatherly studied,and the"five-resources driving model"is put forward hereby.The paper provides a clear technique ro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major,especially for logistics major.

Keywords: major construction;special characteristics;four-level model;five-resources driving;logistics major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00X(2019)19-0020-03

*基金项目: 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广东省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与改革研究,2017-2018”(粤教高函 [2016]236号-408);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食品冷链物流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示范,2017-2018”(编号:2017B090907028);广东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粤教高函[2017]214号)

作者简介: 谢如鹤(1963-),男,汉族,湖南双峰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与工程。

标签:;  ;  ;  ;  ;  ;  

基于“五源驱动”的本科专业特色协同建设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