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离我们近还是远?_世界工厂论文

“世界工厂”离我们近还是远?_世界工厂论文

“世界工厂”离我们是近还是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离我们论文,工厂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但凡一个国家被称作“世界工厂”,必定是具备了强大的工业实力,其工业制成品畅销全球,其制造企业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工业革命300多年来,仅有英国、日本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得享此殊荣。如今,有关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的时评却不断见诸海外报章,国内学术界和舆论界也纷纷对此给予关注。然而,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中国准备好了吗?

海外浮云看过来

近一个时期,日本、美国以及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的舆论机构不断把视线聚焦在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尤其是迅速崛起的中国制造业上。认为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先是日本通产省去年5月份发表贸易白皮书, 首次承认日本充当亚洲经济发展领头羊的“雁行结构”崩溃,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紧接着,《日本经济新闻》、新加坡《海峡时报》、美国新闻周刊、韩国《经济先驱报》等海外媒体接连刊登文章对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进行报道评论。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甚至在去年9 月份美国《福布斯》杂志主办的企业高层会议上表示,正如日本在二战后成为“世界工厂”一样,中国将在21世纪成为“世界工厂”。麦金西日本公司董事长大前研一更是预言“亚洲下一个危机:中国制造”。

面对这样一些舆论,我们应该怎么看?中国产业界应该怎么看?

首先,我们当然应该感到自豪,因为一个曾经连火柴都需要进口的落后国度,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就被举世公认为当今世界工业品制造大国之一,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们也不能被“海外浮云”遮望眼,溢美之辞也好,另一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也罢,我们都要冷静看待、理性分析。

我们在传统领域的大多数工业品产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的工业品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扣除国内需求后,真正用于出口的产品比重并不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的经济形态不同于那些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即便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也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

何况我们现在还不能自诩为“世界工厂”!因为一个国家被称之为“世界工厂”,意味着其制造业已经是全球重要的工业品生产基地,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呼风唤雨,其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新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在与世界同类产业同类企业的比较中居于优势地位,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和发展趋势。

对照这样一个标准,中国目前在制造业领域存在的不足是比较明显的:

1.中国的出口贸易在全球的排位虽然一直在不断前移,目前已经跻身于世界第6大出口贸易国,2001年的出口贸易为2661亿美元,增长6.8%。但即使拿这一数字与日、德、美2000年的出口额进行比较,也只有日本的55%左右、德国的48%多一点、美国的34%,差距仍十分明显。

2.就产业结构来看,我们现在只是在劳动密集型如纺织、服装、日用品等轻纺工业领域,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组装加工业如家电、电脑零部件等领域有着比较优势,但在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飞机、汽车、精密机床、石化、半导体、精细化工等制造领域还远远谈不上具备了世界工厂的规模水平。尽管机电产品在我国的出口产品构成中已取代轻纺产品成为出口主力(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其2001年的比重接近45%),但大多为低单价、低附加值产品。人家出口一架波音客机,就相当于我们出口20-30万台彩电。这说明我们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在企业经营规模方面的差距也十分显著。我们的海尔公司虽然跨入了世界家电十强,但迄今为止,尚无一家中国的工业制造企业进入全球500强。我们有几十家汽车整车制造企业, 但它们的年产量全部加起来,尚不及美国通用或者福特一家之多。

4.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上,2000年我们用于R&D的总投入仅占GDP的1%,只有890多亿元。我们有很多产品销到海外,但多以OEM 贴牌加工的方式出口。比如说,中国早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国与出口国,出口厂家却基本上是替外国品牌加工服装,故迄今尚未创出一个世界级服装品牌,挣的都是一些“血汗钱”。据称,在纽约和巴黎的商厦每销售一件中国女工缝制的成衣,中国人一般只能拿到其销售额的5%-7%,其余则落入商标所有者、经销商、店主及中介的腰包。还有人做过测算,我们工业制成品自有品牌出口因工业设计和工艺包装问题,每年损失在250亿美元以上。

5.自1995年以来,我国每年进口的工业制成品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机电设备的进口比重明显高于原材料。 去年机电产品的进口额高达1204亿美元,约占全部进口的50%。有人根据各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进行计算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占我国社会总需求60%的设备、材料需求当中,需由进口解决的约占21%,另有16%的零部件需要进口。这意味着,为维持我国的现有生产,中间投入的37%以上要靠进口解决。

就此而论,中国的制造业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东风浩荡犹还劲

但是,正视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并非妄自菲薄,而是要客观把握中国制造业的现状,认真分析我们的发展潜力,通过制定正确的赶超战略和扎扎实实的工作,把今天的梦想努力变成明天的现实。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的确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许多有利条件和因素。

首先,由于经济运行充满活力,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驾御世界局势的能力在不断增强,社会政治稳定有望长期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将进一步确立和巩固,这就为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信心保证。而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将不断激励中国的制造业争创辉煌,再造奇迹。

其次,经过长期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具备了较强的工业配套能力。除少数高新技术设备和电子元器件外,当前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元器件和零部件大都可以立足国内解决,其成本要低于同类进口产品的成本。特别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近几年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能源、交通、运输、通信、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等部门对制造业的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瓶颈”障碍基本解除。

第三,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一方面劳动力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却长期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这是因为中国独特的二元经济结构虽给自身发展带来了很多不便,但也由此形成了劳动力长期无限供给的局面,从而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可以充分发挥成本比较优势。而这,正是那些工业发达国家视中国制造业崛起为一种“威胁”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国内广阔的市场为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纵深,这是那些大多数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的国家所难以相比的。中国的家电、电子通信设备产量之所以能够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跃居世界前列,关键就在于国内市场本身的需求量很大,而巨大的国内市场既推动了经济规模的形成,又促进了国内竞争与技术进步,从而增强了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制造业的有效战略纵深还将进一步巩固,国内企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回旋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

第五,入世成功将为中国制造业的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今后一个时期,海外资本涌入中国有望保持强劲势头,尤其是全球跨国巨头的进入将从技术、设备、产品、经营管理诸方面促进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高。

我们拥有以上有利条件,又通过加入WTO 赶上了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的契机,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好机遇与挑战的关系,中国制造业的春天可期。

只争朝夕济沧海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在21世纪的腾飞,中央已明确提出要在“十五”期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实际上为进一步提升国内制造水平、壮大工业实力指明了方向。不过,在实践当中,在迈向新的“世界工厂”的过程当中,我们还应高度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要进一步明确振兴中国制造业的突破口。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在于一般性加工业数量过于庞大,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而高加工度的产业又严重短缺,需要靠进口来满足。2001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口额为1204亿美元,其中,包括交通运输工具、医疗仪器及器械、环保设备等在内的高新技术机电产品进口额高达626亿美元,增长22.4%。 一面是国内不少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一面是各类关键零部件及设备等中间产品大量需要进口,不但抑制了经济增长,而且严重影响了国内制造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供给对需求的反应能力,削弱了增长后劲。

如果我们选择那些有助于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的技术相对密集的装备工业、关键零部件工业及新型原材料工业作为振兴中国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将有助于纠正国内生产结构缺陷,加强国内产业关联度,从而扭转当前国内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的状况,同时也将为产业结构走向高度化奠定技术基础。假设机电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水平提高了,基本上能够实现进口产品的国内替代,那么以2001年的规模而论,则至少有1200亿美元的有效市场需求。如果形成了这样规模的销售产值,按目前国内机电行业单位产值所需固定资产投资1.5:1的比例,应可诱发相当于180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再按我国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内部结构的大致比例,这些投资又能带动相当于960亿美元的建筑工程投资。由此打开的产业发展空间无疑将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更上一个台阶。

另一方面,高科技发展与生俱来“跨越性”特点将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创造一定机遇。因为新一轮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命会有许多领域处于不成熟和尚待突破的阶段,这就为中国进入一些高科技领域提供了契机;同时,新科技革命成果明显的技术扩散效应也可以使我们直接引进国际先进信息技术及其它高技术,从高起点出发,促进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转换,而不必重复其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振兴中国制造业的另一个重要突破口,使其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整个产业的研究开发和工艺技术的变革。

2.要高度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技术创新。从当前形势来看,全球经济虽在步入衰退,而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不俗表现,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比如说日本的制造企业正力图将其生产线向中国大举转移,有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世界工业品生产基地的趋势。从表象来看,中国经济的活力确实得到了公认,“中国制造”的规模也有望增强。但需注意的是,目前,全球产业技术转移正在形成一种所谓的“大脑-手脚”模式,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核心技术的掌握,而将一般技术转移出去,以便腾出更多的技术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仅要面对发达国家提高国际分工水平的挑战,同时也要面对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提升传统制造业水平对中国形成的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中加大竞争程度的压力。因此,如何加快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以适应这种产业国际转移新趋势,是摆在国内制造业眼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中国的制造业基本上是循着引进技术的路子走来的,吸收消化与自主开发不尽如人意。国际上所有的新型耐用消费品基本上都引进来了,但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靠组装进口件搞生产。就拿国产化率最高的彩电来说吧,如果把二次配套、三次配套所进口的元件、材料加进来,实际的国产化率也从未超过50%。“战后”日本的钢铁制造业建设几乎与我们同步,但人家仅花了几亿美元引进技术,然后通过消化吸收和改进就建立起了一个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钢铁工业;而中国的钢铁工业缴了几十亿美元“学费”,到现在每年仍有700-800万吨钢材国内无法实现替代进口。因此,引进技术必须与消化吸收相结合,必须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在政策导向上应建立起鼓励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和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环境与机制,应坚定不移地通过实施大企业战略推动企业成为促进科技进步的主战场。发展大企业的目的关键是使企业有能力承担巨额开发技术费用,从而在企业建立起技术开发中心。

说到底,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应该是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而不是满足于那种“来图加工”、“散件组装”的所谓“世界车间”地位。我们当然要苦练“手脚功夫”,但更要学会用“大脑”思考。否则,我们永远只能被动地处于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下端地位。这一点,是我们的理论界和实业界在讨论中国如何成为世界工厂这个话题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地方。

3.要构筑安全高效的金融体系,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依托保障。一个高效发达的金融体系能够通过市场化的资本价格信号,引导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在各产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从而影响到政府产业政策的实施,并因此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以此来看,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有发育健全的金融体系作为重要依托。

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国内金融体系还比较落后,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资本效率不高、银行业不良资产包袱沉重、证券市场问题丛生、国际竞争力较差等。因此在推进利率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方面要把步子迈得扎实一些,应以渐进方式进行为宜。我们要充分吸取80年代日本金融改革与开放的经验和教训,特别要防止由于泡沫经济的产生对实体经济的打击。日本经济10年一蹶不振,逐步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如今,阿根廷货币危机事件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全球化本身的“双刃剑”性质应该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没有一个安全高效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中国制造业要想成为“世界工厂”几乎不可能。

4.加快研究制定中国的全球战略,为国内制造业走向世界铺平道路。近几年来,国内间或有学者和研究人士不时提出,中国应当制定自己的全球战略。笔者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并且认为,结合全球市场的开拓研究中国的国际生存空间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而且关乎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

中国是一个成长中的大国,可是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相对狭小,国内资源特别是人均占有的资源短缺,单纯在一国经济体制内靠内需市场是解决不了工业化发展中成本上升和资源短缺的问题。例如,我国从1993年起就成了石油净进口国,2000年净进口量超过6000万吨,未来15年我国经济预期将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原油需求将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只有2%左右, 我们将不得不更加依赖国际供给。再比如钢铁生产所需要的铁矿石,其国内产量近10多年来一直不能满足钢铁生产增长的需要,2000年进口矿生产的生铁占到全国生铁总产量的1/3。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现在有大量的工业生产能力处于严重闲置的状态,客观上需要有一个更大的国际市场来启动它。

我们的近邻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几个小岛聚集着2 亿多人口,其人口密度、资源紧缺和土地稀少甚至比中国要严重得多,但日本仍然能成为世界工厂,关键就在于日本的市场是全世界。日本通过对外输出它的商品、技术和金融,从中获取高额附加值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我们必须睁眼看世界,采取外向型发展战略,将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市场和资源,向全世界输出工业品,获取外汇积累,再加上外部资本和新技术的流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而中国也将不断繁荣强大,中华民族将迎来伟大复兴。

现在,中国的工业化已初步完成,已具有在世界上争一个强国地位的潜在实力,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全球战略,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就难免会时时被动,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自身的根本利益。从世界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一个新兴国家兴起的同时,往往意味着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国家的没落,因为世界市场空间是有限的,这也就是一些国家一些海外战略分析人士散布“中国威胁论”,极力想抑制中国的根本原因。所以,当前国内战略界、学术界包括我们的政府,应当抓紧研究制定我们自身的全球战略,分步实施,为国内制造业走向世界铺平道路。惟其如此,才会有一个新的世界工厂真正屹立在中国。

标签:;  ;  ;  ;  

“世界工厂”离我们近还是远?_世界工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