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理念探析_大学论文

现代大学理念探析_大学论文

试析现代大学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念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内涵、宗旨、精神、性质、使命、职能、信念、目标、责任以及变革与走向等方面的理性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要素之间关系的规定,是对内部管理及运转所持的看法和认识。

大学理念作为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着变革。大学理念只有与时代发展合拍,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

坚持以人为本 促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切历史创造活动都要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概括起来,就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只有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价值,在于启迪人的智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要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需要科学与人文融合,专业与通识兼顾,知识与能力协调的教育。

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方面,现代大学更加注重文理互渗、培养专博结合的“T”字型人才。由于高考文、理分开的影响,使得大学文科学生缺乏应有的科学素养以及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对具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的发明知之甚少,而理科学生则鲜有哲学、历史、艺术等知识。但是纵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大凡超一流的科学家同时也是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他们的成就固然有赖于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但同时也有赖于其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因此,大学教育在做好文科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科学精神、自然科学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对于理科学生则在培养其科学家素质的同时努力使之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推动物质文明迅猛发展,同时也冲击着大学的人文教育,淹没着大学的理性精神,甚至人们认为科学教育才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导致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对人文知识的过分冷漠。然而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将人类带入幸福无比的“天堂”,也有可能将人类推进灾难深重的“地狱”。核武器,足以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毁灭;细菌、生化武器给人类造成的痛苦令人发指;克隆技术的研发与使用使人类的伦理道德受到空前的冲击。总之,无论科学技术的研究还是应用都有赖于人文为其引领、把握方向。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廷(Neil Rudenstein)1998年3月23日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谈到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三个主要挑战和重要任务时,首先提出的是人文学习的重要性,他说:“最好的教育不但帮助人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还应使学生更善于思考并具有更强的好奇心、洞察力和创造精神,成为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和完美的人。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它还帮助我们发现没有这种教育可能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无论作为个人还是社区的一名成员来说,度过更加有趣和更有价值的人生。”[1]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关注自身知识的积累、丰富、发展、创新。作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机构——大学,承担着传承、选择、创造、发展文化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大学一定要使学生对某一领域拥有专、深的知识,通过专业思维、专业意识的培养使其在分析、看待问题时具有一种独特的专业视角,同时也要使学生具备广博的文化修养,能在各学科领域间进行综合研究。

关于人才素质的构成,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曾提出:未来人才应掌握三本‘教育护照’,第一本是学术性的,第二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护照则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我们的大学教育往往更加关注前两本护照,而第三本护照——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往往被我们忽略了。这第三本护照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自我延伸、终身学习、合作与竞争能力、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创业能力等等。1998年10月巴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曾指出:“大学要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使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等等。”[2]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紧张的今天,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无疑应是第三本教育护照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大学不妨从树立创业意识,塑造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创业能力,掌握创业知识等方面入手。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创新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人才素质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人的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的位置。现代大学应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办学的重要理念之一。这样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目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经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尝试,如调整专业结构、更新知识构成,改变教学模式等,也有不少学者就这些问题进行过深入的阐述。但在此,我们就以下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必须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使专业、课程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有机的结合。其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师生发展的需要,调动师生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否则人的惰性会使人延续已有的做法,而对改革视而不见;其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具体做法上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反对过度依赖教育工具,更不能用网络、程序代替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有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要意识到学生在道德、精神、人格和心理上的成长与发展更需要与真实的人进行交往、沟通才能形成。

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有机统一

从大学职能以及大学发展角度来讲,学术研究是推动大学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金耀基在其著作《大学之理念》中提到:真正的大学必须具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学术性之教学,二是科学与学术性的研究,三是创造性之文化生活[3]。学术是大学生命的根基,大学通过学术性教学为社会提供高级人才,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大学这种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来源于其在学术上的特殊地位,依靠的是那种探究真理、永不满足的学术精神。大学是发现真理、传播真理的场所,而对真理的发现和传播,需有批判的精神和质疑权威的勇气,需要摆脱现实束缚的精神,而这一切都要求给予大学学术自由的权利。当然,大学在充分拥有学术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学术责任,履行学术义务。

所谓学术自由,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孟禄(Paul Monroe)在其主编的《教育百科全书》中,曾下过这样的定义:“学术自由是指高等教育机构中教学并证明真理的自由,或探求真理而不受政治、官僚或宗教权力干预的自由。”[4]学术自由包括探索真理和科学研究的自由以及教学中教的自由。因此,从大学发展的角度,我们认为,学术自由即高等教育机构或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士在其研究的学科领域内,在其教学、科研过程中,享有进行相关试验、调查、言论、结社、出版、交流等方面的自由,不受任何政治、官僚、宗教等外部权威的干预或威胁,学者对其领域内的科研教学完全依据学术标准、学术规范,自主解决学术上的事务。学术自由在要求社会给予大学充分信任和资助的同时,大学也要对学者的学术自由的权利给予一定的保障。可以说,学术上的充分自由以及对传统的无畏批判和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是大学存在、发展的根本保证。

现代大学的学术理念,在要求大学拥有高度的学术自主权的同时也要求大学承担更多的学术责任。

所谓学术责任是指高等教育机构或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士在其教学、科研领域内开展的教学、研究应遵守一定的学术标准和职业道德,并对其教学内容、科研成果所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承担一定的责任,同时学者要负有对公众、社会提出警示的义务。学术责任与学者的自律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学术自由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学术自由在激发学者科研灵感、探索勇气的同时也会增强其学术判断力以及学术责任意识。

首先,学术责任理念的确立主要有赖于学者自身学术伦理以及独立人格的养成。

学术伦理是学者产生学术责任意识的重要条件。学者作为高深知识的“拥有者”,其言论、著作、行为对学生和普通公众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要求学者在面对他们的时候应谨慎地、理性地、公正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当然,学者在其教学过程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主张,但前提是他必须本着对知识、对真理高度负责的精神,明确地将其政治主张、道德判断与其对事实的分析、陈述区分开来。此外,学者还有对自己科研成果所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向公众做出警示的义务。例如:克隆技术如果用于拯救濒危野生动物则会有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如果应用于人类自身则很有可能造成人类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因此,该项技术的研发人员应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有充分的估计,并对社会提出警示。

学者责任意识与学者独立人格的养成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都要求学者有“不唯书,不唯上”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而学者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与学者对其学术行为的自律和独立人格的养成都有密切联系,这也是学者勇于承担学术责任的重要前提。

其次,建构学术伦理规范和学术标准,从“他律”角度规范学者的学术行为。

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互为条件,对学术失范行为的约束除包括学者自身的约束外,还需要有外部环境的规范,即要将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一般而言,一个学科内部的学术规范、学术标准是他律的基础。

学者在其学科研究领域内应尽量杜绝任何形式的欺诈行为和言论,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并竭力避免给他人或社会带来危害。如果研究人员所采用的试验可能会对被试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那么就不应采用或应立即终止该实验,变更实验方法,如果一意孤行,政府或大学有权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学术圈的“清议”力量即学术圈中的舆论压力也会对学者产生很大的“震慑”力量,这也是“他律”的重要手段。

服务社会 引领社会的发展

如果说,纽曼的大学理念注重的是教学和学生品格的养成,洪堡的大学理念关注的是科学研究和自由探索,那么美国威斯康星思想则将直接服务社会注入现代大学理念之中。

大学不是也不应是仅仅为实现自我完善或追求所谓学术完美的象牙之塔,而应努力融入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并为其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已经不满足于大学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开展基础科研所提供的间接服务,而转向鼓励大学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企业开展咨询服务等形式的直接服务。大学具有学科门类齐全、学者专业扎实、科研手段先进等优势,大学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为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此外,大学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获取社会对高级人才需求的反馈信息,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同时,转让科研成果,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等有偿服务,也可为大学拓展资金来源,对于改善大学教师待遇,更新实验设备,增加图书资料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诚然,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大学也获得了自我维持和发展必需的信息、资金、设备等多方面的支持。但大学绝不能为“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从而走入庸俗化、功利化的误区。大学作为人类神圣的精神家园,应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理想。它不应仅仅去适应社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还应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充当社会良知的发动机,以及历史、文化精神的守护人,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谋求学术精神的依据,引导大众在文明与野蛮、高尚与媚俗、进步与倒退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国际化、全球化与民族化的有机统一

20世纪70至80年代以来,在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推动下,世界走入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各国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和跨国经济组织的建立,全球化已不仅仅囿于经济领域,而是发展到政治、科技和文化的各个领域。

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时代,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不同文化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不断地交流融合。互联网的使用使不同文化间沟通与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人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充分体现就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出现。因此,要求大学树立全球化的意识、国际化的理念。如果说,继承、传递文明是历史赋予大学的责任,那么,介绍、引进他国文化精髓则是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

国际化、全球化的理念一是源于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需要;二是探究真理、发展科学的需要。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一项只有不断地国际间相互学习、借鉴,相互合作才能取得进步的事业。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全球知识网络不断延伸、拓展的今天。国际化、全球化的理念理应成为以发展科学为使命的大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大学除在科学研究领域树立国际化理念外,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渗透国际化的理念。当今世界是一个以“全球”为战场开展竞争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应培养站在世界的角度而非某个国家或地区思考问题,具有全球责任意识和发展的眼光,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差异,具备参与国际间竞争所需具备的心理素质、知识结构、批判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方面,日本走在了世界的前头。在1962年,日本的教育白皮书就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具体探讨了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并指出日本应该以技术革新为中心,应该培养适应本国经济发展以及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人才。1974年,日本中教审在题为《教育、艺术、文化的国际交流》报告书中,强调大学肩负着对国民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是学者、留学生进行国际交流的中心,应使所有大学都能自觉地完成国际使命。进入80年代后,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培养“世界中的日本人”被列入日本21世纪三大教育目标之一。在高等教育领域,日本教育学生要树立“只有作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的理想”,着重培养活跃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高等学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积极适应国际化、全球化的现实,才能培养出具有全球责任意识、国际化视野的高级人才。

当然,作为一个拥有5千多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我国在树立国际化、全球化理念的同时更应注意发掘、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我国学者涂文光曾在《文明本土化与大学》一文中深刻地指出,人类的生活可大致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个领域,其中物质生活可实行全球化,而精神生活必须实行本土化。他认为大学教育从属于精神生活领域,如果忽视了中国文明的特色,只能算是“在”中国的大学(a university in China)不算是中国“底”大学(a university of China)[5]。我们除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文化之外,更应注重继承、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以建构21世纪中国的大学理念。

标签:;  ;  ;  

现代大学理念探析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