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复垦的光辉之路--农业垦殖企业: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_农垦改革论文

中国农业复垦的光辉之路--农业垦殖企业: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_农垦改革论文

中国农垦的光辉道路——农垦企业:发展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支论文,国民经济论文,中国论文,光辉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农垦,或者说中国国有农场,是世界农垦历史上光辉的一页。40多年来,它有创业的光辉,给国家人民的巨大贡献,也走过曲折、坎坷的发展道路,曾经一度陷入困境,失去了发展活力。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为中国农垦的发展开创了新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农垦摆脱了困难,创造出新的辉煌。

这组专题报道向大家展示的正是中国国有农场所经历过的一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改革是国家兴旺、繁荣之路。

新中国的农垦事业已经走过四十五年光辉道路。

我国的屯垦事业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移民垦荒,其后历代相传,特别是汉、唐、元、明、清各代,均把屯垦事业作为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在巩固边防、开发边疆,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调整人口分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历史上的屯垦与新中国的农垦事业相比,无论从规模,还是在取得的成效上,都是无法比拟的。40多年来,几百万农垦战士艰苦开拓,在沉睡的亘古荒原、戈壁荒漠上建立起来的2000多个国有农场,星罗棋布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布除台、港、澳地区之外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农垦企业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力量。

农垦职工用血和汗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

大规模开垦各类荒地、创建国有农场,是新中国的壮举。1949年12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1952年毛泽东主席又发布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批准人民解放军31个师转为生产建设兵团。从此,以成建制的解放军转业官兵为骨干,吸收大量科技人员和支边青年组成农垦大军,奔赴祖国边疆和内地的一些地方,开始了大规模垦荒造田、兴办国有农场的创业征程。

最早、最大的国有农场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西北、东北及南部边疆。新疆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迅即开始执行屯垦戍边任务,1954年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创建了一大批以生产粮、棉为主的机械化农场。在黑龙江,1956年铁道兵大批转业官兵开赴密山、虎林、宝清、饶河等地开荒,1958年中央又调集10万转业官员,在三江平原上,办起了上百个大型机械化国有农场,使沉睡千万年的北大荒,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华南,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于1952年派出2个林业师、1个独立团的官兵,赴广东、海南、云南、广西、福建垦荒植胶,创办了以种植橡胶为主的国有农场,建立起新中国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在甘肃、山东、江苏,也有成建制的师放下武器,拿起锄头,开垦荒地,建立起一批国有农场;其他各省、自治区,也都陆续兴办了一大批规模不等的国有农场、牧场、茶场等各种农垦企业。

国有农场的创建,经历了许多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这些农场大都建立在偏远地区,有些地方甚至被称为“死亡之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开发难度极大。开发初期,拓荒者们地为床,天为房,住茅草棚、“马架子”;米面供应不上,就煮麦粒、玉米粒充饥;没有生产工具,就肩挑背扛;没有机械和畜力,就人拉犁开荒种地。创业者们依靠“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百折不挠,顽强拚搏,战胜了无数艰难困苦,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把一片片不毛之地变成粮田、棉田、胶林、果园,在祖国最荒凉的地方建起一座座新兴城镇,建起一个个粮食、棉花、油料、糖油、天然橡胶、果品、水产品、畜产品乳制品等生产基地。现在,国有农场已从建国之初的26个发展为2157个,开垦荒地4491万公顷,相当于农业大省江苏的耕地总量。拥有职工517万,1200多万人口。有工业企业12375个,属大中型企业239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45年的艰苦开拓,特别是近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农垦事业已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为了农垦经济的发展,无数的军垦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埋骨于边陲荒原,更多的人奉献了自己整个青春年华,后一代接上再干,真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农垦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感天动地的辉煌史诗!

40多年的辛劳,农垦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棉、胶等农产品基地

40多年来,新中国的农垦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奋力开拓,突飞猛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它不仅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壮举。

农垦发展道路是很不平坦的。由于长期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政治运动过多和管理体制多变的影响,办场经验缺乏等方面的原因,国有农场在发展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十年动乱期间,农垦连续亏损长达12年之久,亏损总额达37亿多元。不仅难以依靠自身的积累去扩大再生产,就是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农垦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7年12月至1978年1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国有农场工作会议,提出了国有农场的基本任务和办好农场的方针政策。全国农垦系统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拨乱反正,清除“左”的思想危害,摆脱了10年动乱期间造成的严重破坏的困境,并分期分批地进行企业整顿,加强企业管理,狠抓科技进步,针对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财务大包干,开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兴办家庭农场等等,发挥了农场和职工等多方面的积极性,给农垦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十几年来,是我国农垦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农垦系统从改革前连续12年亏损变为改革后连续16年盈利,盈利总额167.58亿元,累计缴纳税金177.62亿元,1994年实现利润20亿元,税金30亿元。改革使各类农垦企业以崭新的面貌、强劲的活力出现在我国经济舞台上。

几十年来,为增加对城市工矿地区市场的有效供给,国有农场做出了重大贡献。到1994年,国有农场累计生产粮豆20943万吨、棉花464万吨、干胶439万吨,还提供了大量的其他农畜、水产品和工业品。已建成了一大批商品粮、工业原料、城市副食品和外贸出口基地,如黑龙江、新疆、江苏、湖北等垦区的商品粮基地,新疆、江苏、湖北等垦区的优质商品粮基地,海南、广东、云南、福建、广西等垦区的天然橡胶和热带作物基地,北方和南方几个垦区的糖料基地,吉林垦区的人参、鹿茸基地,辽宁和西北几个垦区的瓜果、啤酒花基地,大中城市垦区的肉蛋奶副食品基地等等。农垦的一大批粮食、工业原料、城市副食品和外贸出口基地已经建成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少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农场所提供的农副产品已占当地城市供应量的10%以上,为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作出了巨大贡献。不知人们是否知道,北京全市的牛奶供应总量中有87%是国有农场提供的,奶、蛋、肉、菜、鱼、果等副食品年供应总量达7.5亿公斤,全市每个人平均享用75公斤。

农垦生产还有一个特点,即商品率高。1994年农垦系统向国家交售粮食722.13万吨、棉花49.53万吨、肉类51.09万吨,生产的干胶全部交售给国家,商品率分别为66.90%、98.98%、85.55%和100%。目前全国农垦的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4.6%,但提供的商品粮却占国家定购粮总量的1/10,提供的天然橡胶占全国总产量近4/5以上,出口大豆占全国1/3,棉花、机制糖、对虾、羊毛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10左右,乳制品产量占全国的1/3,大中城市的牛奶4/5以上由农垦企业供应。农垦已成为国家稳定可靠的农业商品基地,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平抑市场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向市场:农垦企业呈现出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欣欣向荣局面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农垦企业立足农场面向国内外市场发展生产,使农垦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农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大力调整了产业结构,二、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1949年,农垦事业初创时,全系统没有自己的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4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十几年来,农垦系统坚持走“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一体化”的道路,第二、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农垦工业已形成以农畜产品和自有资源加工为基础,为轻纺工业为主体的多行业、多门类的工业体系,共有38个行业、170余大类,生产产品万余种。农垦的第三产业近几年也出现重大突破,其经营地域已不仅限于在农场,而是走进大中城市去办,甚至到外省市和国外去办,经营门类涉及商贸、饮食、房地产、出租车、旅游、仓储、运输、科技咨询等多种企业,并出现了一批高档次、大规模的三产企业。非农产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在70%以上的,已有广州、上海、浙江、江西、四川、北京、南京、陕西、江苏、哈尔滨、天津、河北12个垦区。农垦二、三产的发展,改变了过去单一经营农业的不合理结构,大大提高了农垦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发展速度,形成了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格局。农场职工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

如今,工业已成为农垦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历经40多年的发展,农垦工业在农垦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从当初的不足5%上升到目前的64.86%,农垦工业企业数达到近12375个,其中大中型企业239个,国家二级企业37个,省级先进企业250多个,职工130万人,占农垦系统职工总数的25%,固定资产原值279.16亿元。1994年,农垦工业产值达到524.89亿元。

近年来农垦第三产业的发展令人瞩目。这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垦系统体制改革的一项成果。如今,农垦系统的第三产业已遍布全国各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1994年,农垦三产增加值达到72.40亿元。三产中的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共有经营单位20125个,从业人员29.80万人。

上海农垦兴办三产是一个成功的例子。1988年上海农垦第一次提出了“立足农场、办好农场、走出农场、服务全市,面向全国,跨进世界”的发展思路,上海农垦局局长罗大明说得好:走出农场,就是要走进市场,我们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要打破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束缚,打破地域经济的束缚。6年过去了,正是有了“走出农场”四个字,加上上海农垦改革者敢于创新、锐意改革的精神,才有了今天上海农垦经济脱胎换骨的变化。上海农垦还借地利之便捷足先登,积极参与浦东开发,在那里兴建各类企业100多家。1987年上海农垦的三资企业的纪录为“零”,发展到1993年已有180多家中外合资企业,并在境外兴办18家企业。

农垦系统第三产业中三资企业已建的80家境外企业,主要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独联体、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农垦也拥有一大批声明显赫的企业:天津中法合资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中美合资亨氏联合有限公司、上海荣臣(集团)公司、海南农垦海口机械厂(奥森电气有限公司)、黑龙江完达山乳品厂、北京麦当劳有限公司……等等都是农垦企业兴办的。

农垦三产的巨大成就让人叹服,其经验更是宝贵。农垦经营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农垦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优化农垦经济结构的需要。走出农场办农场,已经成为一项开拓性的成功路子。除上海外,北京、广州、武汉等地农垦系统也都各自走出了一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道路。

历经坎坷,中国农垦终于走向辉煌!中国农垦的发展壮大必将对中国经济腾飞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标签:;  ;  ;  ;  ;  ;  ;  

中国农业复垦的光辉之路--农业垦殖企业: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_农垦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