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村)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若干问题思考--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人才需求调查报告_农业论文

江苏省农业(村)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若干问题思考--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人才需求调查报告_农业论文

江苏省农业(村)职业教育的动向及对若干问题的思考——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调查报告论文,动向论文,职业教育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二三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向结构、层次改革的深化,以及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体制的需要,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地位不断提高。农业战线的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能否顺利实现的大问题,这是中央领导同志所反复强调的。

1995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考察江西、 湖南农业后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到农民群众渴望掌握农业适用技术,而农业科技服务同这种需求有大矛盾时,指出:“必须上下结合,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要尽快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农业和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培养出大量急需的初、中级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之后的几年, 江泽民总书记对此每年都有重要的讲话和指示, 特别是1997年江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切实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这里指的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当然包括农业职业教育在内。可见农业(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地位之重要。

江苏省早在十年前就开始进行农村全面教育体系改革的试点,取得丰富的经验。为了及时了解农村、农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指导教育司的工作,我们在江苏省进行了为期12天的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对人才需求的调查。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江苏农业经济和农业(村)教育的若干新动向

1.农业的干部教育、农广校教育、绿证培训及农业职业高中受到地方的高度重视,地方舍得向这些教育投入

以淮阴市洪泽县为例,1997年县委决定借助农干校、农广校、农函大及与高校联办的中专班3年内使所有的村书记和干部均达中专水平, 其中50%要达到大专水平。经过调查了解,这个县之所以对农业干部教育如此重视,主要是:(1)基层班子建设的需要;(2)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乡镇企业)的需要;(3 )发展新兴产业主要是淡水养殖业对人才的需要;(4)推广农业新技术的需要。 尽管这个县经济状况还是“吃饭财政”,但是县里仍然每年拿出相当数量经费改善教学条件和基础设施。据了解,1997年6月在海安召开省职教工作会议后, 江苏省教委对职教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职教,省政府每年投入5000万,主管部门和地方均按100%和50%匹配。江苏省的绿证教育虽然仍在试点阶段, 但调查组所考察的洪泽县、常熟市和昆山市,县里对绿证培训均极其重视。尤其是苏南地区的县、乡两级干部有这样的认识:“因为人多地少(人均只有六至八分地)耕地资源十分珍贵,因此只能发包给有技术、能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的绿证持有者来种。”受训对象主要是种养大户和村干部,严格按照绿证要求进行集中和分散培训。他们认为这样能够培养“永久牌”农村人才,从而大大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益。

2.江苏(尤其苏南)农业现代化对村干部、种养大户以及科技推广人员科技素质要求大大提高

江苏省已提前完成“农村扫盲”和“普九”两大任务,并提出在本世纪末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学率要达到70%。目前农业劳力的平均受教育数全省为7.4年,苏南早已达到7.8年。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干部、种养大户和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以地处苏中地区南部的海安县为例。该县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可由以下5 个指标清楚地得到反映:(1)产棉乡基本实现“双膜化”;(2)小麦(半)精量播种率达70%;(3)麦、稻、棉全部实行“无草害工程”; (4)粮棉油综合种子统供率88%;(5)小麦、玉米和水稻亩产水平分别达300、400和550公斤。该县农业系统近年来下大力气培训农技人员。 目前县、乡两级的农业科技人员269人中,60%的已有大专以上学历。 苏南的苏州地区,种植大户一般承包150至200亩田,由于单产水平不同,年纯收入在7000元至7万元不等。 总的看虽均比在乡镇企业收入高而稳定,但差异亦很大。因此种植大户均特别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县、乡也有明确的要求,只有有技术、受过绿证培训的农民才有资格当承包种田大户。

3.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的概况,苏南地区农业产业化面临的困难

1997年8月,在连云港农业产业化会议后,全省筹建100个大型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集团,其中30个由省政府直接抓。包括现已具相当规模的连云港如意集团,徐州维维集团,徐州大地集团,镇江龙山集团等。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外资合作项目近年迅速增加,全省现已达800 家,协议利用外资8亿美元。其中大量的是农副产品加工、出口,有100多家企业年产值超亿元。总的趋势看,由于原料基地的优势,目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人均耕地相对多的苏北地区优于苏中,苏中又优于苏南。加上苏南地区由于多年来的乡企(“苏南模式”)同农业无甚关系,因而目前在农业产业化方面面临重重困难。大体上,江苏的农业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以海安为例,该县养禽业久已闻名全国,即在1982年前后已有“百万雄鸡下江南”之举,现年出栏肉鸡已达4000万只,是当年的20多倍。尽管已经起到支柱产业的作用(农民收入方面),但是从良种、饲料、屠宰加工、流通、技术服务方面,至今仍处于“遍地开花”局面,没有能够形成强大的产业集团。又如高邮市的双黄咸鸭蛋全国闻名,又有高邮湖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至今亦未形成“成气候”的养鸭产业集团。正如省农业厅在调查盐城、南通市的报告中所说,“农业产业化尚停留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刚刚迈出建原料基地的第一步,对如何向开拓市场、促进流通以及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更深层次的发展,还缺乏整体思考。”另一个动向是由于1997年江苏省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放慢,各地都把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省里要求苏南、苏中和苏北农民人均收入1997年分别增加500、400和300元, 但实际仅实现增200元左右,特别对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已达5000元以上的苏南地区, 面临乡镇企业不景气,更急需在农业产业化上寻找出路。海安县的农业产业化规划提出,到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新增部分40%以上要来自农业产业化。反映出地方对农业产业化的企盼。

4.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1122工程”对农业中专的严重挑战及其提供的机遇

所谓“1122工程”,就是到2000年江苏省要建设100 所重点职业中学,其标准是每所职中要有1万平方米的建筑,2000名在校生, 年办学经费达到200万元。在这100所重点职业中学和现有的一批职中当中,相当数量的有农业教育。

江苏省的农业中专在经历了1983年单独招生、1993年扩大招生规模和调整结构,以及1997年改革分配制度,培养人才适应多规模三个重大转折,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硬件”建设方面普通达到相当水平。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省农业厅这种部门直接领导的体制日益显露出缺乏地区(方)行为推进和市场行为推进的缺陷。加上农业中专尚未同教委系统领导的农村教育体系改革紧密结合,以致目前遇到来自农村职业中学的严重挑战。

这次调查中我们十分震惊地发现,江苏省农业职业中学的办学规模,发展势头,“硬件”条件以及教学改革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所考察的3所列为国家级重点农业职业中学的学校当中, 海安农业工程职教中心有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1500多名在校生,拥有140 台微机的两个计算机实验室,有设备良好的钳、焊、车工和电器实验室。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价值已达500万元,图书馆藏书6万余册。又如海安双楼职高,除已有3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外,正在投资400万元建实习大楼,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常熟市农副职教中心的实验楼内,物理、生化实验室,微机、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电工电子数控机床模拟、财会模拟、制图等实习室俱全,还投入巨资建立了花卉盆景暖棚,蔬菜无土栽培大棚,特种养殖大棚,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特别是农业职高的实习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设置、招生方式的灵活性令人注目。如海安要求农业工程职中的实习场内,建有按养鸡大户(5000只)、养猪大户(50头基础母猪)、种田大户(50亩)和蔬菜大户规模设计相应的集约化鸡场、猪场、小农场和大棚,甚至还建有“中等富裕程度”农户的示范设计建筑,这就有利于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各种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村镇建设培养直接对口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用于食物的开支比例必然降低。江苏省有关部门提出,今后农民开支中的恩格尔系数要下降到40%(降低20个百分点),而用于教育的支出要上升到占20%(1993年苏南农村尚仅7.3%)。这就为农民向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江苏中等职业(包括农职)教育势头强劲,主要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1996年江苏省人均国民产值已达1020美元,苏南已达到3000美元,高出全国平均数1 倍多)以及经济建设对人才要求的层次提高所致。原计划全省到本世纪末“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达到60%(1991年为39%),但1996年实际已突破61.5%(其中象张家港市已达89%)。在“高中阶段”的毕业生中,普通高中只占41%,多数是职业教育毕业生(59%)。

5.江苏省一些基层农技站和乡镇企业职工科技文化素质令人忧虑的现状

由于各种(不仅是农业)高层次人才通向农村的道路尚未完全打通,造成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江苏甚至苏南,仍有不少乡企缺乏人才。据统计,全省乡镇企业已拥有670万职工, 产值已占到经济总产值的三分之二。然而乡企职工中,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仍只有2.6%, 高中毕业的也只有19%。当前,教育部门正在通过在地市级中心城市办大学、县(市)办分校,调动省、地两个积极性的方式予以解决。另一个问题就是农技推广系统乡镇“三站”(或五站)的定员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三定”后“三站”省给编制平均每个乡是6.5人, 但由于财政方面的原因,“增人不增事业费,减人不减事业费”的政策,导致不少地方拒收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在“三站”中55岁以上人员已占到五分之一,实际到位的编制也仅2.5人。以淮安县为例,1996年分配到县农口31 个大学毕业生,到1997年只有8人落实了工作,其余的每月发给100元生活费。据了解,江苏省财政厅计划今年起采取大中专毕业生下基层(农村)带事业费额度的措施,可望改善这方面的状况。

6.人才对农业产业化的重大作用几例

位于连云港市的如意集团,是以出口创汇导向和以蔬菜及其加工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团,1996年销售额达到4亿元, 拥有生产基地25万亩,带动着邻近6省的20万农户。 这个集团很重视人才的作用,全公司正式职工400人中大中专毕业生占70%。 集团总经理本人是南京农大88届毕业生。集团常年同南京农大、原江苏农学院合作办培训班、培训基地,每年为此要付出400万元经费。 如意集团还充分发挥基层(县、乡)农技站的作用,不仅使其起到技术推广作用,而且作为同农民签订二级供需合同的组成者(集团再向推广站签合同),从而确保向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确保了原料资源。作为该集团的核心部门的贸易部,是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主力,在90年代初创业阶段,全部15人均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所学专业从外经、外贸、外语到园艺、农产品加工、农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又如张家港市中外合资产销乳品的梁丰集团,带动着该市2000头奶牛的饲养户,产品销售大城市及出口。这个集团成功的关键在于开创之初出巨资从上海引进4 个科技及营销方面的高级人才(每人花25万元),目前分别担任技术副厂长及销售副厂长等要职。该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认为,象苏南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农业产业化的内容只能是高档次、高附加值、优质化的农产品,特别是外向型的。而要发展这类产业,关键是要有高层次的人才。

二、对某些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1.面临农业(村)职业高中强有力的竞争,农业中专如何在前几年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在更加扩大为区域经济服务功能方面寻找自己发展的新动力和长久性源泉?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经济活动按区域(“块”)、而不是按行业(“条”)来组织。作为“条条”管辖的农业中专在这方面有着先天的不足。但对于这一点,一些学校的反应还不够敏感。以苏州农校为例,这所由省农林厅领导的全国重点农业中专具有百年的悠久历史,近年来在专业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但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却相当薄弱,今后必定要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活力和持续发展。目前,江苏省已对全省农业(村)经济发展制定了到2010年的中期规划。明确提出“一大(规模)三高(科技含量、新技术覆盖率、市场占有份额)”,以及“苏北奔小康,苏中、苏南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因此,农业中专要着力研究所在区域农业(村)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努力投入进去,高质量地为之服务,才有可能在同农村职业学校的平等竞争中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以苏北为例,可抓住该地区经济发展有新增长的5个关键点,在参与、 支持和指导中低产田改造、调整产业结构、走乡镇企业(不同于“苏南模式”的)新路子、发展农产品流通以及促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扩大农业(村)教育的层面,即不但要培养专业人才,还要支持所在区域培养“三证”农民(有“普九”毕业、职业技能及创业能力3个证书)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加强面向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基地,扩大农业中专的功能(增加成人和继续教育内容)以及在文化方面服务于农村社区。

2.在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如何在制定农业产业化宏伟规划时把人才的作用和人才的培养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前面已经提到,在江苏这样人多地少,具有外向型和上海经济区区位优势的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决不能主要搞“大路货”,与其它地区产业趋同。而要做到“一大三高”,最根本的条件是人才。但就我们这次调查中所见,不少地方领导部门对此还缺乏清醒的认识。一些地方尽管制定了宏伟的农业产业化规划,但对如何寻找突破口却心中无数。原因之一是没有考虑发展新兴产业的带头人或企业家到哪里去找,以及需要什么样的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的问题。以海安县的农业产业化规划为例,全文近万字,提出要建立7个主导及支柱产业的设想, 但对于人才培养却只字未提,只是提了一下培训。再如盐城地区(市)的农业产业化规划,也未给人才培养以充分重视,仅在6 项配套措施中提及要“加强科技开发”。

3.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目前我们农业大学本科、研究生及大专能否适应这方面的需求?

在谈到农业院校应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时,苏南地区某镇长提出,他们当前最需要5种人才:(1)农业公司和乡镇企业的经理、总经理人才,要经营、管理两方面都行的决策者,他称之为农村的“第三代领导人”;(2)能驾驭市场的营销人才;(3)有实践本事的管理人才,可担任农业产(企)业的中层骨干;(4)掌握熟练技能的技术人员, 对新产品、新品种开发的适应性强;(5 )能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干部。在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如海安县中洋集团为了发展特种水产养殖(河豚)并加工(提河豚毒素),一次就要进60名中专毕业生;镇江龙山集团鉴于中专生不够需要,自己出钱同省外的院校联办培养中专。农产品加工人才缺乏,是各地的普遍反映,主要原因是外系统(如轻工)培养的人才不愿来,来了也留不住。专业结构不合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方式、规格不大符合要求。扬州市多种经营管理局的负责人再三对调查组强调,农科大、中专生要想适应产业化的要求,必须是培养模式复合型、所学专业综合化、实践教学大比重;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创业精神的培养。张家港市的农业领导对近年来可供发展农业产业的新颖的重大农业成果及掌握成果的发明人均很少,表示极大的失望,认为这是本地农业产业化难以真正大发展的主要原因。综合各地的反映,调查组认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需要7类人才:掌握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技术的人才; 善于对科研成果(包括引进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的人才;能灵敏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的人才;善于资金和金融运作人才;懂得作经济(包括股份制)的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以及产业化相关方面的人才。显然,目前的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无论从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上都难以适应这样的人才需求。

4.在教委系统握有“农村教育统筹”及“教育附加”两项充裕经费资源情况下,农业教育行政部门(农业系统厅、局)如何在今后农村职业教育大发展中站稳脚根和牢牢把握主动权?

省(市、区)农业厅所属的农业中专历来是主要为技术推广系统输送专业人才的。前些年,在推广系统“线断、网破、人散”的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吸纳中专毕业生的能力大大缩减。当前,江苏省县级农技推广系统对进人的层次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普遍感到中专毕业生已经不够要求,而正在蓬勃发展的农村职业学校,又把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和初、中级职业人才的任务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且得到了所在区域(县)政府的全力支持。处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中专应该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呢?在调查中初步考虑到几条主要的出路:(1)为职业中学培养和输送大量高质量的师资;(2)参加区域性农业教育集团并发挥骨干主导作用;(3)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并为了适应3条新出路首先要尽快调整和改革教学模式。必须看到, 农村职业中学虽然可以较快地发展,但农业毕竟是技术性较强的一门产业,职业学校数量快速增加,师资必然难以保证质量,据江苏省教委提供的数据,目前农村职业中学教师合格率仅30%,专业课教师的合格率更低。这里就给农业中专发挥作用留下了充分的余地。其二是充分发挥农业中专拥有的条件设备资源的社会效益,积极参与区域性教育集团。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在设计这种走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的新事物。在这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集团内,农业中专除了发挥核心作用外,也可以通过为集团服务取得地方(县域)对办学的支持,确保生源和毕业生的出路。其三是根据“水涨船高”的原则,在各地以农村职业学校形式及在初、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同高等农业院校联办高等职业教育。

标签:;  ;  ;  ;  ;  ;  ;  

江苏省农业(村)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若干问题思考--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人才需求调查报告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