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秆竹生物学特性与丰产技术研究

茶秆竹生物学特性与丰产技术研究

代全林[1]2002年在《茶秆竹生物学特性与丰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明溪县夏阳乡和永安市罗坊乡自然起源的茶秆竹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精心的观测和系统的试验分析,揭示了:(1)竹鞭、竹笋的生长发育规律;(2)茶秆竹的生长特点;(3)林分、个体结构规律;(4)各器官的生物量及其间的相关性;(5)叶面积指数及其与生物量的关系;(6)不同垦复措施、不同经营密度对出笋成竹的影响;(7)立地因子和年龄对茶秆竹生长的影响;(8)笋长与笋重的关系;(9)春笋的氨基酸、脂肪、还原糖、淀粉和纤维素含量;(10)茶秆竹林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持水效能。 结果表明:(1)茶秆竹鞭根多数分布在10-25cm土层内,每节上的鞭根以1-4条不等。鞭根短而细,随着鞭龄的增大,节上鞭根的条数增多,高级别鞭根比例增大,颜色加深。 (2)茶秆竹鞭系发达,每亩的鞭总长达11892.98m。每鞭系的立竹数7-8株,47.80%的立竹着生在壮龄鞭上。竹鞭主要分布深度0-20cm,在下坡和密度为1000-1100株/0.067hm~2时,单位面积的鞭最重。“二侧分叉”的鞭段数占多数,达40.79%。 (3)鞭上的芽最初分化于7月上旬,11月中、下旬停止生长形成冬笋,来年2月中、下旬重新萌动,4月上旬出土形成春笋。笋出土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笋——幼竹的生长分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描述笋——幼竹高生长适宜的模型组合为y_(p2)和y_(p3)。 (4)应用多元回归和主成分分析两种方法,选择出影响茶秆竹秆重(y_1)和全株重(y_2)的生物因子结论一致。影响秆重的主要因子是年龄x_1、壁厚x_2、胸径x_3和立竹密度x_8,它们的因子负荷量均在50%以上。影响全株重的主要因子是年龄x_1、壁厚x_2、胸径x_3、竹高x_5和立竹密度x_8,其因子负荷量均大于60%。 应用边际产量分析,茶秆竹笋竹两用林、材用林和笋用林的理论最适密度分别为:1229株/0.067hm~2、1512株/0.067hm~2和1197株/0.067hm~2,最适胸径分别为5.73cm、6.72cm和4.88cm。 (5)茶秆竹各器官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胸径D、竹高H与全株重、秆重、枝重、竹篼重、枝盘数及节数的相关性达极显着水平。D与H呈幂相关,两者与秆重也呈幂相关。 (6)茶秆竹林的叶面积指数(LAI)与立竹密度(N)、平均胸径(D)和平均每株枝盘数(K)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LAI=-7.040+0.008N+0.346D+0.362K,R=0.8480。竹龄对叶面积指数有正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竹龄增加,叶面积指数也会增加。LAI与生物 福建农林大学 2002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量呈幂函数关系,经F检验达显着水平。 (7二 999年和 2000)年,A、B处理的发笋个数、新竹株数及新竹平均胸径、竹高。单株秆重相差不大,C处:理的效果明显优于 A、B处理。经营密度j] 1020株川.067ho‘时,林分生产力高,经济效益好。 (8)茶秆竹含有旧种人体必须的氦基酸,总量达 18.21 mg/g。在几种常见的竹种中,茶秆竹粗蛋白含量最高,脂肪略低于其它竹笋,还原糖与淀粉水平居中。 (9〕l~2年生茶秆竹杆的含水率最高,竹V-f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秆和竹鞭的含水率逐渐减小;随着胸径的增大,秆的含水率趋向稳定,而竹枝和竹叶的含水率却不断降低。

彭九生, 俞明光, 刘光正, 黎美莲[2]1999年在《江西竹类研究和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文中指出在分析江西竹种资源成份和竹林资源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对江西的竹类研究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全面概括总结,指出了当前存在的5大问题,并对江西竹类研究及开发利用今后发展方向提出了10大急需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茶秆竹生物学特性与丰产技术研究[D]. 代全林. 福建农林大学. 2002

[2]. 江西竹类研究和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J]. 彭九生, 俞明光, 刘光正, 黎美莲. 江西林业科技. 1999

标签:;  ;  ;  ;  ;  ;  

茶秆竹生物学特性与丰产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