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树资源生态学的研究

喜树资源生态学的研究

张德辉[1]2001年在《喜树资源生态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资源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地植物学、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喜树资源进行了综合调查。 本文从地植物学的角度,运用植物生长相关因子法,对我国喜树资源的生态适宜区进行了划分,理论上确定了我国的喜树的引种栽培的最适生活区域、生态适宜区域和不适宜生活区域;从群落生态学的角度,对野生喜树所在的典型群落的群落环境、群落组成、群落生活型谱、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点、群落样地间相似性进行了研究;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运用种间联结性、离散分布模型、聚集强度指数、分析几何等分析手段,对野生喜树所在典型群落间的种间关系、喜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年龄结构等进行了分析;从个体生态学的角度,对不同年龄组的喜树的种子的散落的垂直分布、水平分布、时间分布及种子发芽率和千里重等特点、不同种源的人工喜树苗期特点、喜树的高生长和茎生长特点、喜树的器官生物量特点进行了研究;从保护生物学的角度,对野生喜树的濒危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了探讨,并运用CTM模型对不同群落中野生喜树的种群趋势进行了预测;从资源生态学的角度,对我国地理环境下喜树中喜树碱含量的地理分布规律、不同种源的喜村幼苗中喜树碱含量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喜树碱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探讨。 在对喜树的形态分类和物候特点、分布特点、所在典型群落特点、种群特性、个体特性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基础上,发现了喜树的濒危机理,运用国际和国内的濒危物种评价等级标准分别对喜树的濒危状况进行评价,对我国野生喜树的资源总量、人工喜树的经济量和年允收量进行了总体估计,并对野生资源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模型预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喜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合理化建议。

钟政昌[2]2008年在《西藏林芝地区光核桃资源生态学研究》文中认为资源生态学是在资源科学与生态科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学科以单项或整体的自然资源为研究对象,研究随着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及其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探讨其规律性,评估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项目,以资源生态学中的资源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运用资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物候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采用物候观测、群落和种群样地调查、询问调查和各种理化分析手段,对光核桃资源的地理分布、资源的总体特征和成分含量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光核桃在西藏林芝地区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及其支流尼洋河岸边,首先沿318国道由东到西对整个地区的光核桃资源进行踏查;根据其主要生境的人为干扰程度而划分为村庄、农田和荒地(林地)叁种类型,在各类型中设置20×30m样地共12块,进行每木检查等群落学调查;同时在海拔3000m附近设叁个固定观测样地,连续进行物候学观测。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光核桃种群的地理分布、资源量及其生物学、个体生态学特性光核桃在西藏主要生长于海拔2500~3600m之间,其地理范围在北纬31°10′~29°58′,东经91°50′~98°48′之间,集中分布于林芝、朗县、米林等20个县境内,尤以雅鲁藏布江下游及其支流尼洋河及帕隆藏布江流域最为丰富;其中林芝地区光核桃的分布面积在0.10~0.13万公顷之间,数量约14万株,丰年果实产量在5300000~6900000kg之间;光核桃至谢花到成熟期约需150d,果实发育略呈S型曲线;光核桃单株产量与冠幅呈显着的相关关系。(2)光核桃种群结构及动态的研究处于村庄附近的光核桃种群成熟和过熟植株占绝对数量优势,属于衰退种群;农田型光核桃种群与村庄光核桃种群类型相似,整个样地光核桃种群年龄偏大,但略比村庄光核桃种群年龄小,表现为衰退型种群;荒地型(或林地)光核桃种群表现为从稳定型向衰退型过渡的阶段。从生命表得知,光核桃种群最大编表基径为97.5cm,年龄约为145年生。种群成熟或过熟个体比例大,幼龄和老龄个体少数量不足,种群结构不稳定,该种群的维持依赖于中龄个体。存活曲线及死亡曲线分析表明,光核桃种群存活表现为Deevey-Ⅰ型,早期个体死亡极高,幼龄苗木少;光核桃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种群死亡率高峰出现分化,不同种群各年龄阶段的死亡率有差异。(3)光核桃的品质与环境关系分析光核桃果实中总糖含量与速效N呈较强的正相关(r=0.7385);与水溶性B、总有机炭和速效钾呈弱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94、0.419和0.4478),土壤中全Mg对总糖含量的贡献最大(Px7=1.6409),其次为水溶性B(Px8=1.5647);光核桃果实中可滴定含量与土壤pH值呈较强的正相关;光核桃果实中单宁含量与所有土壤中速效K、全Ca和全Fe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性;土壤因子中的pH值与光核桃果实Ca含量呈较强的正相关,全Fe和全mg与光核桃果实Fe含量呈较强的正相关(r全mg=0.6233),土壤因子中的全Mg和与光核桃果实Zn含量呈较强的正相关。

王旭东[3]2016年在《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优化调控研究》文中指出在保持城市绿地数量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如何提升绿地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功能是一个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植物群落的健康与稳定是衡量城市绿地质量的重要标准,而植物群落结构的合理与否对维系植物群落健康与稳定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针对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生态效益与功能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众多可喜的成果,但对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不仅可以使得植物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与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植物群落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生态功能与效益的高效发挥。因此,开展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方面的研究为城乡绿地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技术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上海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实地调查、测量与分析,将植物群落学、植物生理生态学、风景园林学等相关理论拓展和应用于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构建与优化调控过程中,旨在对现有植物群落的结构优化调控以及拟建植物群落结构的合理设计与科学构建提供参考,为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开展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并提出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假设;第二部分,对国内外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研究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有价值的研究理论、经验与方法;第叁部分,总结了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属性;第四部分,主要从密度(数量特征)、格局(关系特征)、形态(外貌特征)、过程(动态特征)几个方面入手,论述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关键特征;第五部分,基于上海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调研结果,分析了上海市城市绿地典型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数量、形态、尺度、动态等变化规律与特征);第六部分,从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形成与自组织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第七部分,总结并探索了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构建与优化调控的策略与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建立了城市绿地常见植物生长参数间(胸径与冠幅、胸径与树高)的关系模型,以种植设计实践过程中常用的胸径为基准,实现对不同类型树种树冠尺度的有效推演,有利于针对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空间尺度的需求进行较为准确的预估;第二,通过比较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结构特点(冠层结构)以及光环境特征,并对植物群落空隙度、光量子通量密度以及叶面积指数进行了排序与分类,为构建植物群落复层结构提供参考;第叁,通过对线性植物群落(以道路绿地植物群落为主)进行分析,总结不同种植模式下(单排模式、双排模式、叁排或四排模式等)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并尝试定量化研究不同类型植物群落林冠线的变化特征;第四,对固定样地进行动态监测,总结了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相关规律,为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预演与管理提供依据。第五,基于植物群落结构形成机制与自组织机制两方面的分析,总结了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第六,从最适密度、动态过程、生态关系叁方面入手探讨了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构建与优化调控的策略与方法。

舒利贤[4]2017年在《喀斯特森林群落建群种生长竞争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竞争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久经未衰。喀斯特区域上植物竞争针对地上部分运用竞争指标对种内及种间关系展开大量研究,但是未能更好的解释区域内植物竞争过程中植物的生长特征、养分利用特征、建成成本特征以及植物的生长竞争能力,这严重制约着喀斯特地区植物竞争理论的发展以及森林经营管理(特别是物种筛选)。因此本文以喀斯特地区典型次生林内乔木层建群种(猴樟、喜树、厚朴、光皮桦和响叶杨)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实验和室内指标测定,分析不同树种生物量分配及生长特征,不同树冠高度比叶面积变化特征,氮(N)、磷(P)和钾(K)养分含量特征以及不同树种建成成本在器官之间的差异性,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综合评价5种建群树种生长竞争能力大小,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黔中喀斯特地区典型次生林内乔木层建群种生物量分配特征表现为干>枝>叶>根兜>根;不同部位表现为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茎比值变化范围为0.11~0.44,均值为0.22。(二)不同光环境下不同生长速率指标存在差异。地径生长速率表现为:孤立木(5.01 mm/a)>林缘木(4.82 mm/a)>林中木(4.32 mm/a);树高生长速率表现为:林中木(0.86m/a)>林缘木(0.83 m/a)>孤立木(0.75 m/a);生物量积累速率表现为:不同树种的孤立环境下最快,猴樟与厚朴为:林缘木>林中木,光皮桦、喜树和响叶杨表现为:林中木>林缘木。(叁)不同冠层比叶面积变化规律明显。林中环境下,均呈现上层显着小于下层,但是与中层差异不显着;林缘环境下变化不明显;孤立环境下,不同冠层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四)树种根的热值显着低于叶片、枝条和茎。喀斯特原始阔叶林树种热值(16.71±0.94 KJ/g)低于次生林阔叶林树种(18.53±0.77 KJ/g)。不同器官建成成本变现为:叶片>枝条或茎>根;地上部分构建消耗大于地下部分构建消耗。建成成本在不用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五)基于树种生长能力、养分利用能力和建成消耗能力叁方面的研究,构建树种生长竞争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对树种生长竞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光环境下,树种生长竞争能力存在差异。整体水平上,黔中喀斯特次生林5种乔木树种的生长竞争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厚朴(0.256)、光皮桦(0.236)、响叶杨(0.226)、喜树(0.210)和猴樟(0.188)。

王慧梅[5]2004年在《喜树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喜树是中国的特有树种,是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较为普遍的用材树种,从其体内提取的喜树碱是一种广谱抗癌和抗肿瘤药物。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这一药用植物和濒危物种进行组织培养,特别是通过遗传转化对其木材品质进行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有关这方面对这一树种研究报道的较少,特别是以叶片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还未见报道。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其进行遗传转化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分别以腋芽增殖和愈伤组织再生途径建立了高频率的喜树再生体系。并对组培苗移栽适应过程中的光合生理特性与实生苗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有关改良材质的纤维素合成前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代谢有关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UGPase)导入喜树体内,通过目的基因的表达提高喜树的纤维素含量,解决我国造纸材资源紧缺问题,拓宽其利用范围和价值,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主要结果如下: (1)确定最佳的喜树腋芽增殖的培养基:B5+BA1.0mg/l+suc30g/l+agar6g/l。再生频率达95%,平均每个腋芽增殖3.8个芽,经过两次继代培养,平均每个芽最多可增殖20个芽。 (2)确定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最佳培养基:WPM+BA1.0mg/l+NAA0.2mg/l+suc30g/l+agar6g/l。愈伤组织诱导率为96%,分化率为70.3%。 (3)确立喜树的继代扩繁培养基:WPM+BA0.2-0.5mg/l+suc20g/l+agar6g/l和B5+BA0.2-0.5mg/l+suc20g/l+agar6g/l。 (4)确定喜树再生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WPM+IBA0.5mg/l+20g/lsuc+agar6g/l。生根率为98%,根的平均数量为4-5条。 (5)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为90%以上,但是组培苗较实生苗的根系发育差,单位叶面积所对应根尖数目较少,致使叶片水分供应相对短缺,表现为组培苗气孔导度显着低于实生苗,并显着降低了组培苗的光合能力。 (6)建立了高效的喜树遗传转化体系:20mg/l卡那霉素为最佳的抗生素筛选浓度;500mg/l头孢霉素为抑菌剂最佳的抑菌浓度;叶片预培养时间为3天;菌液浓度为OD_(600)=0.1-0.5;侵染时间为5-10min;共培养时间为3天。经抗生素筛选得到的抗性植株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ting等系列实验检测,结果证明目的基因已完全整合到喜树的基因组中。遗传转化率为6%。

王洋, 于涛, 张玉红, 祖元刚[6]2000年在《碱法提取喜树碱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通过正交试验设计 ,探讨了以稀NaOH溶液为溶剂从喜树果实中提取喜树碱的工艺条件。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NaOH溶液浓度为 0 .3% ,NaOH溶液用量 1 6ml/g原料·次 ,提取时间为 3~ 4h ,提取温度为室温。

冉春燕[7]2006年在《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几个树种幼苗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与适应》文中指出重庆缙云山地处我国中亚热带,发育了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本研究通过实验种群生态学的方法,经过一个生长季节,探讨在不同光环境下,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几个主要树种幼苗的生长及光合、蒸腾、气孔导度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响应与适应特征。所选树种分别是落叶阔叶树种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e),常绿阔叶广幅种四川大头茶(Gordonia acuminata),常绿阔叶耐阴树种猴欢喜(Sloanea leptocarpa)。研究结果表明: (1) 林窗环境有利于耐阴树种猴欢喜幼苗的株高生长。旷地和林窗中四川大头茶幼苗均能较好的进行高生长。落叶阔叶树种喜树在旷地和林窗中有着最大的株高生长增加量,这与其树种特性相关。林下,四川大头茶、耐阴树种猴欢喜和落叶阔叶树种喜树株高增长很低。林窗和旷地中四川大头茶、猴欢喜、喜树基茎高于林下,但与林下没有显着性差异。 (2) 经过一个生长季节,林下环境中四川大头茶生长缓慢,总生物量略有增加。猴欢喜、喜树总生物量几乎没有增加,存活很低。林窗中四川大头茶、猴欢喜、喜树的总生物量略大于旷地,但与旷地中没有显着性差异。旷地中,3种幼苗在生长季节均将生物量相对多的分配到地下根系,根生物量比增加,以适应日照胁迫,吸收更多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提高竞争能力。林窗中,四川大头茶增大叶生物量分配以截获更多的光能。耐阴树种猴欢喜在生长季节夏季增大叶生物量分配;秋季猴欢喜茎生物量分配增大。林窗中落叶树种喜树在生长季节增大叶生物量分配和茎生物量分配截获更多的光能。 (3) 整个生长季节,旷地中耐阴种猴欢喜叶片数量迅速增长,林窗中猴欢喜叶片面积增长高于旷地。夏季,四川大头茶在旷地中叶片面积增长和叶片数增长缓慢,主要由于强烈日照引起的水热条件对幼苗的胁迫,幼苗落叶,叶面积生长受抑制,秋季幼苗叶片数量和平均叶面积增加较夏季迅速。整个生长季节,林窗中四川大头茶幼苗叶片数和叶片面积增长高于旷地。旷地和林窗中,喜树在整个生长季节叶片数均增加,林窗中单叶平均叶面积显着高于旷地。秋季,喜树逐渐落叶,叶片数和平均叶面积显着降低,生长逐渐停止。3种幼苗叶绿

孙世芹[8]2005年在《喜树幼苗氮代谢和喜树碱代谢对不同氮素营养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是中国特有树种,因其次生代谢产物喜树碱具有显着的抗癌和抗反转录病毒活性而备受关注。本文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和形态下砂培喜树幼苗生长发育过程中氮素及喜树碱代谢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了喜树幼苗氮素及喜树碱代谢对环境氮素营养的响应,总结和探讨了提高喜树幼苗幼叶中喜树碱含量的氮素营养条件。研究结果可为喜树次生代谢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对于以获取高含量喜树碱为目的的喜树培育等生产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施氮显着提高了喜树幼苗生物量,16 mmol·L~(-1)为适合喜树幼苗生长的供氮水平。氮供给不足时,喜树幼苗的根系优先生长,以增强养分吸收能力。施氮也明显提高喜树幼苗的氮浓度,叶片的氮浓度最高,随氮素水平增加的变化幅度也最大,说明施氮促进幼苗对氮的吸收,并且优先分配给叶片。营养液中NO_3~--N比例的增加有利于喜树幼苗生长,NH_4~+-N/NO_3~--N为25/75时幼苗生物量最大,NO_3~--N为唯一氮源时又下降,单一NH_4~+-N下生物量显着降低。同样,NH_4~+-N/NO_3~--N为25/75时喜树幼苗吸收更多的氮,植株体内养分积累也最多。 2.随着氮素供给的增加,喜树幼苗叶绿体色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显着增加(根中酶活性远低于叶片),但继续提高(32 mmol·L~(-1))时喜树幼苗并未积累更多的可溶性蛋白。叶片NR和GS活性在处理中前期较高,而在后期相对下降。营养液中NO_3~--N比例增加可显着诱导叶片的NR活性,NH_4~+-N/NO_3~--N为50/50的GS活性最大,而NH_4~+-N/NO_3~--N为25/75的最有利于叶绿体色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合成与积累。 3.喜树幼苗幼叶的喜树碱含量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明显减小,氮素水平为4mmol·L~(-1)时幼叶的喜树碱含量最高(6.72‰),是16 mmol·L~(-1)的1.1倍。适当的低氮胁迫能够显着地增加喜树幼苗幼叶的喜树碱含量。NH_4~+-N/NO_3~--N为25/75时最有利于喜树碱在幼叶中的合成和积累,且在处理的前30天呈上升趋势而随后下降。短期NH_4~+-N/NO_3~--N为25/75的处理可诱导幼叶中高含量的喜树碱。 4.喜树幼苗的色氨酸合酶(TSB)活性以幼叶最高,茎皮、成叶和根依次减弱,并且与喜树碱含量呈现良好的器官对应性。色氨酸脱羧酶(TDC)活性的最高部位为茎皮,其次为幼叶,成叶和根的很低,与喜树碱含量缺乏器官对应性。幼叶的TSB活性随时间进程先升后降再趋于平稳。后期在不同浓度氮素处理间差异不显着。茎皮的TDC活性随时间进程持续下降,且随着氮素水平降低而明显增加,氮素水平为4 mmol·L~(-1)

姜霞[9]2006年在《基于光合生理指标的黔中地区造林树种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美国LI一COR公司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黔中地区常见的38个造林树种(栾树、香椿、法国冬青、白玉兰、构树、茅栗、峨眉含笑、香樟、油茶、女贞、苦楝、四照花、岩桂、花椒、交让木、杜英、酸枣、枫香、天竺桂、核桃、云南拟单性木兰、红花木莲、猴欢喜、厚朴、檫木、梓树、盐肤木、刺槐、长梗木莲、黄心夜合、亮叶含笑、猴樟、香木莲、喜树、阔瓣含笑、楸树、桂花、茶树)的盆栽苗在自然条件下的各项光合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等生理因素和光合有效辐射、温度、大气水气压亏缺等生态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并对各树种的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的形态指标,植物叶、茎、根中的钙镁含量等生理生态特性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依据叶的形态、光合生理指标和钙镁含量,进行了种组划分。结果表明: 1.在自然状态下,38个树种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日变化通常有两种类型:单峰型、双峰型。因树种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天气情况及其相应的环境因子的不同,树种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日变化呈现各种不同的类型。所测试树种中,春季双峰型占68.4%、单峰型占31.6%;夏季双峰型占78.96%、单峰型占21.04%。春、夏季双峰型占71.05%、单峰型占21.05%。平均日光合速率为:单—单峰型树种>单—双峰型树种>双—双峰型树种。所以进一步研究树种的“午休”对提高光合速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不同树种在各个生长季节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差异极显着;叶绿素a/叶绿素b在各个树种间差异不显着。同时叶绿素高的时期,其光合能力也较高,二者有一定的关系。 3.根据植物栅栏组织厚度、叶厚、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呼吸速率、CO_2补偿点、日同化量、日蒸腾量等光合生理指标和钙镁含量,可以将38个树种分为以下8类,①高光合高钙镁含量树种:构树、枫香、花椒、栾树、刺槐;②高光合中钙镁含量树种:四照花、盐肤木、喜树、酸枣、楸树、梓树;③中光合高钙镁含量树种:岩桂、猴樟;④中光合中钙镁含量树种:黄心夜合、阔瓣含笑、云南拟单性木兰、天竺桂、亮叶含笑、交让木、杜英、桂花、白玉兰;⑤中光合低钙镁含量树种:峨眉含笑、油茶、厚朴;⑥低光合高钙镁含量树种:核桃、香木莲;⑦低光合中钙镁含量树种:猴欢喜、茅栗、女贞、法国冬青、长梗木莲、香椿、苦楝;⑧低光合低钙镁含量树种:香樟、茶树、红花木莲、檫木。其中,对于高光合高钙镁含量种组,包括构树、枫香、花椒、栾树、刺槐,其光饱和点高、补偿点低,对光适应的生态幅较宽,同时钙镁含量较高,是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中恢复与重建喀斯特生态环境的首选树种。

刘德曼, 李春英, 李朝, 何新, 施昆明[10]2014年在《喜树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喜树是我国特有树种,到目前为止,已从喜树中分离得到几十种化合物,主要包括生物碱、鞣花酸衍生物、脂肪酸、黄酮、挥发性成分等几大类化合物。本文按照化合物结构类型进行了归纳,综述了该类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同时概述了这些成分的相关药理作用,以期为喜树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喜树资源生态学的研究[D]. 张德辉. 东北林业大学. 2001

[2]. 西藏林芝地区光核桃资源生态学研究[D]. 钟政昌. 西藏大学. 2008

[3].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优化调控研究[D]. 王旭东. 河南农业大学. 2016

[4]. 喀斯特森林群落建群种生长竞争能力研究[D]. 舒利贤. 贵州大学. 2017

[5]. 喜树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的研究[D]. 王慧梅. 东北林业大学. 2004

[6]. 碱法提取喜树碱工艺的研究[J]. 王洋, 于涛, 张玉红, 祖元刚. 植物研究. 2000

[7].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几个树种幼苗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与适应[D]. 冉春燕. 西南大学. 2006

[8]. 喜树幼苗氮代谢和喜树碱代谢对不同氮素营养的响应[D]. 孙世芹. 东北林业大学. 2005

[9]. 基于光合生理指标的黔中地区造林树种选择研究[D]. 姜霞. 贵州大学. 2006

[10]. 喜树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刘德曼, 李春英, 李朝, 何新, 施昆明. 黑龙江医药. 2014

标签:;  ;  ;  ;  ;  ;  ;  ;  ;  ;  

喜树资源生态学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