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阳曲县首邑学校教育扶贫发展综述论文

编者按: 2017 年6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专门召开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总书记强调,要加大深度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培育力度,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2017 年8 月,阳曲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确保贫困人口都能达到“十三五”期间“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创造性地在原大盂中学基础上改建了一所全封闭管理、全免费服务的九年一贯制教育扶贫学校——阳曲县首邑学校。

在党和政府的特殊关爱下,这所学校精准落实国家扶贫政策,用短短两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漂亮的蜕变,荣获2019 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敬请关注他们的做法。

『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阳曲县首邑学校教育扶贫发展综述

文|本刊记者 栗树林 石岳巍 田薇

2019 年9 月10 日,庆祝2019 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阳曲县首邑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校长李凯作为山西省的代表参加大会,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一所地处贫困农村的寄宿制学校,缘何获此殊荣呢?他们在办学方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带着好奇,记者一行决定一探究竟。10 月8 日,记者来到阳曲县首邑学校实地采访。

这是一所由政府财政直接支持,为保障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能够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防止因教返贫现象的发生而创办的一所公办全封闭式寄宿制学校。因为特殊所以备受关注和关爱,自2017 年成立之初,首邑学校就承载着党和政府的厚爱和全社会对贫困户子女的关心,肩负着扶贫先扶志、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作为阳曲县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邑学校秉持改革创新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探索教育脱贫新模式,挖掘教育发展新内涵,为实现阳曲县教育公平贡献了应有之力。

诞生:教育扶贫新尝试

62 年前,一座古庙、三位教师、五十多名学生组成的大盂中学,正是首邑学校的前身。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历经时代变迁、城镇化推进,外出务工人口增加,学校陷入了生源萎缩、正常教学难以为继的境地,而这种状况的扭转始于2017 年。

2017 年6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专门召开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总书记强调,要加大深度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培育力度,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2017 年8 月,阳曲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确保贫困人口都能达到“十三五”期间“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创造性地在原大盂中学基础上改建了一所全封闭管理、全免费服务的九年一贯制教育扶贫学校——阳曲县首邑学校。

改造:摸着石头过河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of Power Grid Enterprises Data Centers Power Effectiveness LI Zhuohui(111)

2017 年9 月4 日,通过竞聘的李凯正式到岗。此时的学校由于刚刚改造完毕,从新旧教职工交接到新生入学的筹备等工作都杂乱无章,等待李凯的注定是如乱麻般繁琐的组织管理任务。在短暂的思绪整理后,李凯和他的团队展开了工作。整整一周的时间,他们吃住在学校,日日奋战到深夜,直至9 月11 日,全县精准扶贫户的孩子们全部到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渐渐走上正轨。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这里已经接收了551 名学生,他们来自全县10 个乡镇50 多个行政村的贫困、留守、单亲家庭和零散教学点,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83 名,占全校总人数的51%。

这所倾注了党和政府特殊关爱、享受阳曲县特殊惠民政策、全国唯一一所对贫困户子女进行教育扶贫的学校,在改建之初就秉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理念和“精准扶贫、精细管理、精心育人、精品立校”的办学方略,不仅在学校硬件设施配备上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师资队伍的组建更是举全县之力。校长李凯和他的团队成员几乎都是在全县教育系统范围内,经过层层选拔,竞聘入职的佼佼者。全校56 名专职教师平均年龄只有30 岁,其中37 名为本科毕业,还有10 名研究生。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个团结敬业、乐于奉献的团队:有在清理校园杂物时轧断手指简单包扎一下就又开始忙乎的领导班子成员;有打着吊瓶仍然伏案工作的中层干部;有小产后隐忍悲伤、带着病体仅休息四天就回归工作岗位的班主任……他们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作为精准切脉贫困代际传递和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首邑学校的办学方针属全国首创,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搬,一切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学校的硬件设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但与这所特殊学校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则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漫长改革创新过程。”校长李凯对记者说。

励志教育的首要措施是遵循21 天习惯养成的教育规律,为每位学生建立“习惯成长手册”。作为教育部的一个课题,“习惯成长手册”每月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将自己的相关感悟记录下来,以加强师生沟通,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心理疏导。刚开始,学生只是写几个字或者直接抄写名言,敷衍了事,后来通过全校教师的耐心批阅、沟通,学生感受到了被关爱的幸福,开始逐步打开心扉,把老师当作倾诉对象,成长册成为学生和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校长李凯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摞这样的“习惯成长手册”,他负责十几个学生的辅导工作。随便翻看一册,从刚作记录到开学一个多月,点点滴滴的文字可见学生在习惯养成、心智发展、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细微变化,更能感受到辅导教师的坚持、用心和育人智慧。

斩根:扶志先行

“扶贫先扶志,造成贫困的原因有方方面面,而精神贫困是贫穷代际传递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我们首先将励志教育看作一门课程来执行。它不只是德育工作的内容,同时也是除教学外各项工作围绕的重点,教务、后勤全力配合,课程设置为其服务,最大限度保证励志教育的空间和时间。”李凯谈道。

低年级学生在上滑板兴趣课

Hand segmentationfrom a single depth image basedonhistogram threshold selection and shallow CNN························XU ZhengzeZHANG Wenjun(5,675)

朗读励志信是励志教育的第二大举措。每天,当“全体起立、挺胸抬头、双手捧信、齐声朗读”的声音响起时,学生全体起立,齐声朗读励志信。励志信是学校精心选择的文章,主题与成长手册一脉相承,孩子们用洪亮的声音告诉自己“我要怎么做,我要达成什么目标,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目的是通过21 天的朗读,形成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此外,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也是励志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一系列的励志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影响。2018 年1 月,全国励志教育现场会在首邑学校召开,该校励志教育的经验在会上得以交流。

除了饮食上的细心照料,学校还要求学生每日晨练,增强体质。早上孩子们六点半起床,1-3年级的学生要绕操场走几圈,高年级的需要跑步,初中学生由于有体育考试会适度增加运动量。学生在这里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老师和校长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随校长李凯参观学校时,一会儿有学生跑过来说:“校长,我发现三楼有个马蜂窝……”一会儿有学生告状:“校长,他不认真做动作……”

管理:为脱贫注入内生动力

无微不至,不言放弃。每逢周五和周日下午是首邑学校上下最繁忙的时候,因为这两天是学生回家和返校的日子,这也是其他学校不会遇到的一大难题。由于学生大都来自偏远农村,交通不便,有的地方甚至一周才通一次公交,而且很多学生不是家庭不健全就是留守儿童,根本不具备接送的条件。为此,阳曲县政府和首邑学校与当地公交公司达成帮扶协议,每周有9 辆大巴专程免费接送学生,每辆大巴上都配备专职教师负责学生的安全。因此每周五午饭后,9 辆大巴驶出首邑学校,前往阳曲县的四面八方。

本次暴雨频率计算采用年最大值法,系列为起始年份至2012年,选取松林闸、通县、房山、黄村、怀柔、密云等16个雨量站,对最大1 h、6 h、24 h三个不同降雨历时进行频率分析计算,理论曲线选取P-Ⅲ型曲线,统计参数包括均值、离差系数Cv、偏差系数Cs,利用矩法进行参数估计,适线时选定Cs=3.5Cv,计算成果与原系列(起始年份—1996 年)进行比对(图1、2、3)。

破除旧习,重树新志。建校之初的一天晚上,值班教师向校长李凯汇报,高年级学生中出现了班级群体多人腹痛、呕吐等症状,疑似食物中毒。按照相关应急管理预案,学校第一时间封存了餐厅当日留样饭菜,同时对出现症状的学生进行检查。校医与当地医院的医生相继检查后,诊断为用餐过量造成的消化不良。虽是虚惊一场,但李凯对班级群体多人出现的消化不良现象感到十分惊讶。经过两日在餐厅观察学生用餐,李凯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低年级学生是由餐厅工作人员分餐的,而高年级学生可以自行取餐,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从未吃过学校餐厅如此美味的饭菜,一时忍不住大快朵颐,才导致消化不良。事件的原因如此简单,也如此令人心酸。为此,学校规定每次就餐前,学生必须先喝汤再吃正餐,并由专人督促检查。为了保证学生每日的饮水量,学校每天分五次安排学生喝水,同时每日都会变换不同的汤羹。

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们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励志教育,他们走出了自卑怯懦的阴影,融入集体,在活动中形成团结、协作、诚信等道德认知。记者走在校园,学生都会远远地立正鞠躬问好,自信而谦逊,励志教育初显成效。

本文基于WOS网站期刊引证报告(JCR)的数据,整理出2007~2016年间科史哲所有英文期刊的信息并检索,获得每个刊物的有效文献,转换为SATI处理专用XML格式数据,以抽取指定字段信息、统计条目出现频率、构建知识单元共现矩阵。

晚饭时间,低年级学生有序就餐,饭食由工作人员提前盛好

利用节假日和每周接送学生的机会,学校教师会对全校贫困学生进行家访,并建档立册。通过家访,老师们对贫困的认识更加形象具体,从而更加关爱这些孩子们,在生活上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照。记者翻阅学生家庭手册发现,贫困家庭的子女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窘迫,还存在特殊体质等问题,有的孩子营养不良,有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甚至残疾。学校通过对这些情况的深入了解,对学生进行特别的照顾。比如,小景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贫血,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因低血糖而晕倒,于是学校安排生活老师给他准备了糖果放在口袋,随时可补充能量。这样的事例不一而足。总之,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对学生付出了事无巨细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周日下午返校后,教师会为学生补习周五下午的课程,全校教师的双休日几乎变成了单休日。他们每天吃住都在学校,时时刻刻和学生在一起,既是老师,更是家长。他们做这些没有什么补助,靠的就是深埋在心中的爱生情怀。

关于劳动教育,首邑学校有这样的理念:“我们不培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汉’。一定要让他们学会劳动,习惯做这些事情。”李凯说。对于不良的行为,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如有学生乱扔垃圾,那么当天垃圾桶的清洁工作就交由该学生来做;如果学生抽烟,就让他们定量捡烟头;等等。通过这些惩罚措施,让学生在提升劳动能力的同时,懂得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道理。

因生源的特殊性,首邑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做出了多方面的尝试。他们摸着石头过河,不拘泥于现有的条条框框,一切以学生更好地享受到更加优质均衡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晚上七点到七点半,是学生观看《新闻联播》的时间。“不管多大的孩子都需要看《新闻联播》,虽然可能理解不到位,但他们能看到外部世界,开阔眼界,也培养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李凯说。

供试棉花品种为瑞杂一号,2016年4月13日播种,于10月1日、10月22日采收;棉花株行距配置为12. 5 cm×40 cm。枣树为成龄(第五年)灰枣,株行距配置为1 m×3 m。

拓展教育扶贫外延。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首邑学校根据学生家庭的困难情况,选择品行优良的家长担任生活教师、餐厅帮厨等后勤工作人员,现已聘用了14 个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的家长。孩子在学校学习,家长在学校打工赚钱,首邑学校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庭,这也是首邑学校践行和诠释扶贫工作的一大创举,得到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的高度认可。

发展:多方借力,多方支援

首邑学校在成立之初就承载着党和政府的厚爱,在物资和教育资源上都得到了强大的财政支持。在饮食上,政府为学生提供了每天18元的伙食标准;在生活上,大到被褥、衣服,小到卫生纸、尿盆、学习文具等用品,均由政府埋单。

同时,首邑学校通过集中办学,整合了县域内的教师资源和教育资源,贫困山区的孩子在这里能够享受到专业的音乐课、美术课、兴趣活动课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多媒体、塑胶操场等以前没有的设施设备现在都有了,更令人欣喜的是,学校的非洲鼓、葫芦丝、古筝、尤克里里等社团活动已初具韵味,美术作品形象逼真,扑面而来的不再是乡土气息,而是浓郁的文化气息,滑板、舞蹈、足球、篮球、柔道等课更是精彩纷呈。

而这一切,也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纷纷向学校伸出了援助之手。采访那天,适逢太原市的一位不愿透露个人信息的爱心人士赵女士来给孩子们上滑板课。和她同来的还有十几个来自中北大学学生会和篮球、跆拳道等社团的学生。据了解,赵女士每周都会两次自费驱车几十公里带这些大学生来到这里,为孩子带来新鲜有趣的知识和课程。同时,赵女士还组织各界爱心人士筹措资金为学生购置了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和服装等。赵女士表示,几年来,她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深刻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变化,不少孩子从胆怯、不善言谈到自信、主动问好的转变让她深感志愿者工作的重大意义。

信息技术与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的共生教育 信息技术能够让学习充满趣味,加强幼儿的感知。信息技术需要与挂图、实物模型和操作等相结合,才能让幼儿获得更感性的经验和思维过程。利用信息技术选择成熟和固定的教学模式用于国家通用语言教学[6],也可以让幼儿模仿教师,为先学会的幼儿录制视频,激励幼儿进行沟通。将《中国经典故事》等书籍放到图书区供幼儿观看,播放相应的动画片,在看完之后让幼儿站到前面来给其他小朋友讲述。

2018 年1 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在省委书记骆惠宁、省教育厅厅长吴俊清的陪同下来到首邑学校视察,对学校的教育扶贫模式和育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刘延东强调,要精确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坚持资源配置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既要改善学校硬件条件,更要加强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软件建设,构建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通过寄宿制等多种办法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使教育成为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计。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注与关爱,让首邑学校在深入践行教育扶贫模式探索的道路上获得了前行的动力。“不忘初心跟党走,努力学习为国强”已成为每名学生时刻谨记的第一校训。

[例2]When Hans P.left he said from a steep moral height:“Of course you must understand that I never allow personal feelings to interfere with my critical conscience.”(2014:431)

天亮后,先后有两个人扒着木排求救。男人没有再阻拦,任表姐把他们一个一个拉上木排。第二个上岸的人见表姐没穿衣服,身子抖得厉害,就脱下自己的衣服,拧干,让表姐穿上。那是件中山装,厚厚的卡其布料,外挂四个兜。应该是干部装,不知道是水里捞的还是那男人自己的。杨小水穿在身上又胖又长,连下身也罩得严严实实的。

走向:去贫困化

习近平总书记讲:“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使一个贫困户掉队,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全国年均超千万人脱贫。但是越往后,扶贫和扶智扶志相结合的重要性越凸显。面对深度贫困人口,如果只靠外界的帮和扶,而不激发贫困户的内在动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就会事倍功半。如果贫困人口失去了摆脱贫困的精神和志气,那么无论外界如何努力,也会像得了“软骨病”的病人一样,都是扶不起来的。谈到首邑学校的意义,李凯对记者说:“首邑学校的学生单纯可爱、勤奋朴实,但需要面对的问题也较多。刚入学的时候很多孩子不洗脸、不洗脚、不讲卫生,头上生虱子的、两个膝盖黑亮黑亮的,脱下的衣服不说味道单看一眼就知道它是‘文物’。我们为这里的孩子解决了吃穿住,更一以贯之给他们解决了生活习惯问题,帮助他们养成脱离贫穷落后的习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就在习惯,我想,首邑学校的一项使命是让学生树立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我们的学生需要自信,需要感恩,需要好学、上进!”

这所学校的校舍是新的,校长是新的,教师是新的,学生也是新的,但最重要的是,关于脱贫与立志的希望是新的。国家的脱贫政策、各级党和政府的关心,给了贫困学生们实打实的帮助。这里全校师生在一起努力,用爱育人、用心办学,为精准脱贫和促进教育均衡相结合做出了一个鲜活而温暖的尝试。贫困学生在这里得到了优质的教育,为他们改变贫困现状注入了内生动力。

在采访的尾声,李凯动情地说道:“我们需要一种教育,一种能让学生用自己力量成长的教育,一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但这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贫困学生从社会角度和自身心理角度去掉‘贫困’的标签。在党和国家、社会的关爱下,他们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学习,在走入社会后,他们将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平等地追求自身的理想抱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想这才是首邑学校扶贫扶志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 石岳巍

标签:;  ;  ;  ;  ;  ;  ;  

『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阳曲县首邑学校教育扶贫发展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