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教师搞好教育活动设计的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教师论文,教育活动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活动设计,是对班级教育活动计划的具体化。有人说,如果把教育活动计划看作一个构造框架,那么教育活动设计就是伴随着框架的填充物。要想开展好幼儿教育活动,每个教师都必须具备搞好教育活动设计的能力。那么这种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把握目标质量的能力
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设计中常以“活动目的”的字样出现,它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育目标制定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质量与幼儿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所以,教师在确定教育目标时,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在目标的“质”与“量”上多下点功夫。
教育目标的“质”,是指其针对性强,便于实施和检查。在提法上既不能太笼统,也不要目标太大。如“发展幼儿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属于既大又笼统。教育目标的“量”,一是指目标的高低,二是指目标的多少。教育目标制定得过高或数量过多,教师必然会把主要精力用在设计教育活动的环节上,而忽略对教育活动质量的考虑,从而使幼儿感到力所难及,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也不能定得太低和过少,达不到促进发展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适度,真正通过观察、测量、评估等方法,了解全班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对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等,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
二、把握活动原则的能力
搞好任何一项教育活动设计,都必须首先明确和把握活动的原则,这是提高教育活动整体水平所不可忽视的。教师设计教育活动所遵循的原则,是针对实现教育目标确立的。大家知道,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为培养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因此,在进行教育活动设计时,就应当针对这一教育目标,把握好整体性原则、协同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环境化原则。
当然,上面是从总的方面说的。具体到每一活动的设计来说,就应当针对每一活动的教育目标来把握具体的活动原则。例如小班“我爱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其目标是“帮助幼儿尽快熟悉幼儿园环境,爱护幼儿园的一草一木,培养幼儿的爱园情感。”分析一下这一教育目标,不可能通过一种活动来实现,所以就应当确立和把握这样一个原则:“教育目标通过多种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完成。”然后遵循这一原则,设计出观察活动室、参观园舍、观看大班活动、学儿歌、唱歌、绘画等一系列与目标有关的活动。
由此可见,确立和把握教育活动的原则,是搞好教育活动设计的首要环节。
三、选择教育内容的能力
教育活动的内容包括活动主题和具体教育材料,它是一份教育活动设计中的灵魂和血肉。选择教育内容的基本要求是:
1.能对应目标、覆盖目标
例如大班“认识十二生肖”活动设计,有三项教育目标:a.让幼儿了解十二生肖,培养对生肖知识的兴趣,激发民族自尊心。b.发展幼儿绘画、制作的技能技巧。c.训练幼儿思维的敏捷性。为使教育内容对应和覆盖教育目标,就需根据大班幼儿的水平选择如下内容开展活动:a.讲述关于十二生肖的故事并进行启发提问;b.对幼儿组织集体谈话, 加深对属相的认识;c.布置“生肖角”——生肖挂历、生肖邮票、生肖糖纸、生肖工艺品等,并组织观赏,认识同类事物的不同形态;d.制作“生肖游戏卡”;e.绘制“生肖邮票”;f.举行“生肖知识问答竞赛”。从上述几方面的活动内容和材料看,不仅能对应目标,覆盖目标,内容丰富,而且形式活泼。
2.要适应幼儿的经验、认识和操作水平
在组织教育活动的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内容,在具体实施时被幼儿改变了活动方式。例如:教师提供玩具汽车让幼儿分组按顺序在“街道”上摆着“开”。而玩时孩子们却丢开玩具汽车,用小椅子代替玩起来,且玩得有声有色。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所选择的活动材料与幼儿的经验、认识及操作水平有一定距离。而幼儿以“椅”代“车”,则正符合了幼儿的经验、认识和操作水平。
3.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内容不可忽视的因素。兴趣和需要,是个体在一定社会的教育和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对其存在与发展条件的欲求的心理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
幼儿阶段,正是人生个性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合理的需要和兴趣得到满足,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否则幼儿就会失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有的教师在幼儿进餐时,发现幼儿多数不会理鱼刺,又考虑到幼儿乐意在游戏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本领,于是就选编有关的教育内容,设计了“小猫爱吃鱼”的游戏,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了理鱼刺,解决了吃鱼的困难。选择这样的内容,就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4.重视内容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意教材内容的地方性和乡土性。
无论教师还是幼儿,无不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之中。所以,善于选择教育内容,就必须重视内容同周围社会生活的联系,注意教材内容的地方性和乡土性。如善于从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人文背景、社会设施及教育环境中选择教育内容及材料。这样做,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对人、对事、对景、对物、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利于由小到大,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5.注意教育内容的文化多元性
今日的幼儿是未来世纪的接班人。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使人们感到文化交流的迫切性。所以,在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中,应从多元文化中汲取教育内容,增强“国际意识”,渗透“国际教育”。如安排外国儿童文学、音乐、美术作品的欣赏,展示异国风光、风土人情等内容的图片等,都是开阔幼儿视野的好方法。
6.幼儿学习基本内容能举一反三,体验和认识同类事物
这一点是选取教育内容时应顾及到的因素。例如认识“十二生肖”活动,通过观赏同类动物,能认识和体验其不同的品种和形态等等。
四、编排活动过程的能力
作为教育活动设计,活动过程的认真编排至关重要,不如此就会缺乏教育的环节,杂乱无章,材料一堆,称不上是活动设计。幼儿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是循序渐进的,没有基础经验、认知和操作水平的铺垫,就难以进入更高的层次。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把握好教育的环节,编排好活动的过程。例如中班“小猴玩圈”体育活动设计,一位老师是这样编排活动过程的:①幼儿四散在场地周围,教师扮猴妈妈带领幼儿(小猴)做游戏。②进行玩圈练习;③做“小猴摘桃”游戏。其编排,由游戏活动开始,通过放录音、唱儿歌,引导幼儿做基本动作。经过短暂休息,又继续边唱边做动作,并采用教师示范,幼儿分散玩的方法。整个活动过程富有情趣,环环紧扣。
五、确定组织形式的能力
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教育活动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所掌握的原则是关心全体幼儿,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组织形式不外乎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个别教育活动。采用哪一种组织形式,取得什么样的教育效果,都应从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适应性考虑。在同一个教育活动设计中,往往随着活动过程的进展,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一般来说,适合全体幼儿教育目标的内容多采用集体活动形式;适合不同水平与兴趣需要的目标内容,多采用分组活动形式;适合于个别幼儿目标的内容则采用个别指导、教育的形式。从年龄段上来看,小班多采用个别教育和小组活动形式,以便于面对面的指导;中大班则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集体活动的比重。所以,教师在搞教育活动的设计中,应当善于通过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认真分析,确立恰当的组织形式。
六、采取适当方法的能力
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直接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具体方法之中。也就是说,教育活动的方法是落实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措施和保证。主要的教育活动方法有游戏法、观察法、谈话法、感觉法、实验法、操作法、记忆法、发现法等。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设计时,必须在活动过程里标明所应采取的适当方法。例如中班“家电用处大”教育活动设计,其过程标明:一、猜谜法:导引出电视机、录音机、电话等家电名称。二、观察法:部分家电外形、老师操作方法。三、谈话法:家电用处大(介绍名称、外形、作用及安全使用方法)。四、游戏法:进行“看谁说得对”游戏。五、学唱歌曲:《打电话》。六、造型:绘画、泥塑家电型体。七、体育游戏法:跳圆圈比赛。教育活动的方法不是任意采用的,它必须根据教育目标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为覆盖教育目标和落实教材内容服务。
七、照顾活动连续性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也是对幼儿的系统的影响过程。所以教师在搞教育活动设计时,既应当考虑和重视每项每次教育活动的独立性,又应当注意到阶段性活动的连续性。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春节后组织幼儿进行的一次种植活动中,有意引导幼儿在密集的冬青树前后都种上了一部分蚕豆。虽然同样进行了浇水施肥,但生长得明显不同。这位老师在设计的四月份的一次活动中,通过组织幼儿观察、思考、讨论,使幼儿明白了阳光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可见,一个好的活动设计,应当有认真的分析和考虑,善于照顾到教育活动的连续性。
标签:幼儿心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