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财政: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

教育财政: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

杨丹妮[1]2001年在《教育财政: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提出了“教育财政”的概念,并结合中国实际对教育财政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规范研究。全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了教育财政问题。第二部分诠释了“教育财政”的概念。根据教育服务的经济性质,可以认为“教育财政”是指政府部门为提供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教育服务而筹措、运用和管理经费的活动。笫叁部分对近十多年来中国教育财政进行实证分析。总体来看,教育财政绝对规模是逐步扩大的,但相对规模却在萎缩。教育财政体制结构和教育支出结构都欠合理。在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同时,却又存在教育资源的浪费现象。第四部分就“十五”期间中国教育财政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强化政府预算约束;完善教育财政体制;拓宽教育财政的收入来源;改进教育拨款方式;提高教育财政管理效率。

郭雅娴[2]2008年在《中国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研究了中国教育资源宏观配置效率。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宏观配置的理论模型,证明出当教育投资和非教育投资的边际产出相等时,教育资源宏观配置达到最优的结论。在修订后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改革以来中国教育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证明中国教育资源在宏观上没有实现最优配置。本文接着研究了中国教育资源中观配置效率。通过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推导,分别得出教育资源级次配置、类别配置和区域配置达到均衡的理论条件。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中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政策模拟,结果证明中国目前教育资源的级次、类别和区域配置都没有达到最优。本文还研究了中国教育资源微观配置效率。通过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推导,分别得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微观配置达到均衡的理论条件。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中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政策模拟,结果证明中国目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微观配置都没有达到最优。最后本文针对中国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系统地提出了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建议。

赵慧[3]2015年在《安徽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在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提高整体的文化水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也逐渐被提上议会日程。十八大针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基础上,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入法治教育元素,促使教育的法治化建设。随着全社会的进步,高等院校在教学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是教学使用的各项资源存在明显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教育资金面临较大的威胁,教育财政支出受到投入力度不足和使用不充分的双重制约,这种制约使得教育资源没有实现充分利用,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对办学成效有负面影响。此时,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就尤为重要。在高等教育中运用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的评估财政收支项目,利用评价结果显现出来的各种指标来客观剖析安徽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良方,从而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本文通过分析安徽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现状,得出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由于安徽省甚至全国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制度,需要一定的经验借鉴。目前,绩效评价体系较为成熟的有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通过这叁个国家的评价模式对安徽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初探,以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为基础,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本文的写作框架大体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目的,详细介绍了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概述了大体内容,此部分还包括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在解释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和绩效评价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入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公共财政理论、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同时介绍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原则和主要方法;第叁部分是经验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早在20世纪中期开始研究绩效评价体系,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以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澳大利亚模式为主的成熟的评价制度,在比较和分析叁种成熟模式基础上,得到对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启发;第四部分是现状和问题。首先分析了安徽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财政支出的现状,其中财政支出现状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研究,然后又分析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绩效评价的构建。包括两方面内容,即指标设计原则和指标体系构建,在遵循合理的指标原则前提下,将指标划分为投入类指标、产出类指标和效果类指标叁大类;第六部分是实证分析。本文采用的是数据包络分析法,此部分阐述了选取此方法的原因以及DEA模型的简单介绍,详细介绍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然后进行实证分析,选取安徽省26所高等院校,通过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运用DEA分析方法,建立了这26所高等院校的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第七部分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以在实证分析中发现的问题为基础,得出安徽省高等院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曾以禹[4]2006年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研究问题的提出,主要产生于“随着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资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会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带来什么影响?”这样一个政策背景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量及城乡、地区等结构失衡状态的现实背景之下。 农村税费改革施行后,农村教育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由此减少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家拨款。根据我们对县级义务教育经费投资的研究,农村税费改革后,县级义务教育经费存在缺口,但政策变动并非主要原因。当然,上述研究结果不能被推论到全国所有县级地区,因为这需要一次大样本调查提供实证证据来支撑。 论文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资现状实证研究结果认为,从总量上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量快速增长,甚至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增长速度上看,现阶段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从收入来源的现状分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仍以政府公共投资为主,政府的投入力度在加大。从收入来源的趋势上看,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主体的重心过低,其公共投资责任与管理责任几乎完全交给了县级及其以下的基层政府。 从结构上,研究结论认为:在1998—2004年间,①省级地区间投资失衡最为严重的是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②相对于地区间失衡来说,地区内失衡也比较严重。但地区内失衡以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为明显;③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省际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明显扩大趋势;④研究并比较2003年结构失衡的地区空间分布。通过对义务教育支出结构的时间序列分析,对今后改善投资方向提出建议。 由于存在比较突出的失衡状态,加之义务教育是一种惠及全民的公共物品,因而必须加大政府间转移支付力度,所以下一步研究需要从理论上分析结构失衡产生的原因,并归纳总结其中关键之处。进而通过比较中央与地方财力,研究转移支付实现的现实基础。 因而,本项研究的主题在于: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主体应该是谁?投资责任划分的论据?如何才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来源? 进而,通过对义务教育产品属性和政府投资特点的分析,从理论上指出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投资重心上移的必要性;通过实证研究把握投资结构失衡现象与责任不明的相关性;通过对政府间财力演化的比较、地区人均财政收支变化趋势、教育拨款的国际实践比较、地方财政义务教育供需缺口实证几个方面综合考察,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投资重心上移的可行性,以及责任划分的方向趋势;作为本研究的归结,分析如何规范政府间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谢玲霞[5]2014年在《浙江省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教育财政支出是政府对教育的直接财政投入,占教育经费来源的绝大部分比重,对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人力资本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都认为,通过对劳动者的知识、教育的投资可以形成人力资本,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搜集统计了浙江省2002年—2011年的教育财政支出、资本、劳动力和GDP等相关数据,以人力资本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为支撑,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加入教育财政支出,构建计量模型,运用EVIEWS软件进行计量分析,研究浙江省教育财政支出与地方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浙江省的教育财政支出、资本和劳动力共同构成GDP增长的格兰因;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反应图进行分析,显示出浙江省的总体教育财政支出对GDP具有正向冲击作用;对浙江省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GDP作最小二乘回归发现,2002年至2011年间浙江省的初等和中等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如前两者明显。论文提出应该加大教育财政的投入,使其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同时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教育投入和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更大收益。

车维平[6]2006年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统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研究的主题是:在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的背景下,分析中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规模、二元结构、区域结构配置现状,以及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注重教育投资的增加,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诸如社会总资源对教育分配不足、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配置不合理等。本文力图从实证分析、理论分析与政策分析叁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全面系统地论述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配置状况。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配置问题的实证分析。本文以国家财政教育经费为主要分析指标。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配置的总规模、二元结构、区域结构配置现状进行了统计描述。进行统计描述时主要进行中外比较与历史比较。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在统计描述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配置规模的变化和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这一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统计描述的结论。并进行了基于国际数据的面板定量分析。理论分析方面,一是应用公共产品理论对教育的经济学性质进行了界定;二是应用对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资本、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理论分析,挖掘和归纳上述叁个理论所隐含的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和梳理教育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机制,为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配置提供经济理论基础。另外运用二元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分别分析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配置结构中的城乡问题、区域问题。政策分析是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合点。本研究针对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了增强教育支出立法力度、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强化社会对政府投资行为的监督、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制度(尤其是城乡之间财政转移制度)、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在落后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等政策措施。

陈祥东[7]2013年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发展,对国民素质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建国以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成绩斐然,但在城乡二元分割的大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差距,消除这一差距,对义务教育发展与城乡统筹都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以公共产品理论、教育公平理论与财政联邦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适切的分析框架,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基于调查所得数据与统计年鉴数据,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中政府职能”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首先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中的政府职能进行理论分析。义务教育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与收益的非排他性,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政府是提供义务教育最重要的责任主体。义务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政府除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满足各类公众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外,还应在城乡间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程度,促进社会公平。政府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过程中,需要在财政联邦理论指导下,理顺各级政府的财政关系,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边界,才能发挥各级政府的比较优势,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达到最大值。研究接着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现状进行考察,并探讨非均衡的负面影响。结合空间、时间与要素叁个角度,建立了一个叁元动态的义务教育均衡分析框架,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分为起点均衡、过程均衡与结果均衡叁种,确定了相关测量指标;实证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具有相对性、差异性、动态性与系统性等一系列特征,起点不均衡、过程不均衡与结果不均衡同时存在,前者是后两者的诱因,后两者是前者的恶化。义务教育城乡非均衡发展不仅对义务教育系统本身发展不利,导致择校现象愈演愈烈,无助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加剧了义务教育工具化趋势;而且使得农村居民不能有效提高自身素质,阻碍了农业的健康顺利发展;更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剧,恶化了社会公平。在此基础上,研究考察了中外政府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中政府职能到位、缺位与越位的情况。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各级政府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过程中,职能到位主要表现在树立义务教育均衡是政府基本职能的理念、加强立法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制定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的政策、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积极探索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五个方面;政府缺位有教育投入缺位、资源配置缺位、师资队伍建设缺位与相关立法与政策制定缺位;政府职能越位存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对义务教育学校与政府对教育中介机构的越位。义务教育城乡非均衡发展,不仅存在于我国,在其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也广泛存在。但不同的是,一些发达国家(比如说英国、美国与日本)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印度、南非与巴西)非常重视发挥政府职能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并积累丰富的经验。这启示我国在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的过程中,重视发挥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的职能,科学界定各级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中的职能边界,并且有效落实政府职能。研究最后基于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的目标,科学界定了各级政府的职能边界。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具优势与劣势,必须遵循效率与公平兼顾、财权与事权对应、职能边界动态化等叁条原则。在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时,中央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责任,通过项目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比例。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中央政府加强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省级政府统筹兼顾,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县级及以下基层政府管理利用好义务教育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在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时,中央政府充分利用国家项目促进农村教师质量提高,省级政府积极差别对待的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县级政府承担义务教育师资建设的主体责任,各乡、镇、场的职能主要是负责指导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和纠纷,抓好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论文第一次系统地研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中各级政府的职能,选题创新;并且构建了一个叁元动态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分析框架,为科学准确测量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框架创新;研究方法上注重质的研究,克服了问卷调查中以研究者为中心的研究倾向,研究方法创新。但论文所用数据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中各级政府职能边界的划分尚需进一步细化。

陈红松[8]2017年在《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公平性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完成社会公平的必经道路之一。但是现阶段不同省份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出现的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其中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不公平尤为明显。那么,基于当前对高等教育经费需求日益增加,笔者认为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公平性问题出发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并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以及国外高等教育公平相关制度提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性发展的政策性建议,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公平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快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公平性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是在理论基础部分,先从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对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现状开始,从最简单的公平的概念到教育公平的涵义再到对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解,进而理解这几个相关概念较深层次的内涵,然后以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财政公平为桥梁试图说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教育公平之间的所属关系,认识到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公平的实质,并指出本文选用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公平的度量指标和标准。其次选取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公共财政预算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生均公共财政预算高等教育经费支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公共财政预算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等为指标,从支出规模、生均支出规模上,推导出分别适合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公共财政预算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的公式,根据近十年的统计年鉴上的数据进行测量,得出相应的基尼系数值,然后参考国内研究学者的衡量标准,选择适合的衡量标准,分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省际间公平问题,得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省际间差异扩大的结论,剖析背后的原因发现我国目前对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认识理念的缺失和部分省份财政支出能力不足,这些因素都造成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省际间不公平。再选用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公共财政预算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为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先是对全国31个省市进行区域划分,划分标准选用统计局根据我国31各省市经济情况发布的最新的区域划分标准,然后推算出泰尔指数相关计算公式,分别计算以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和公共财政预算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为指标的泰尔指数值,分别测算出区域之间的差距和区域内差距及对总差距的贡献率,探索泰尔指数值的变化趋势,得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区域间不公平的结论,探索背后的原因发现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总量和生均支出规模小、财政拨款机制不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区域间公平,进而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公平发展。然后从国外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公平性经验借鉴的角度出发,探索几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公平性情况,发现他们在立法上、拨款机制上、资源配置上、贫困生资助体制上的优势,总结出他们重视教育立法、拨款制度较为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健全、筹集教学资金方式多元化等特点,并试图结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给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公平性研究提供可借鉴的建议。最后根据国外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在前面实证研究结果中发现的问题和剖析背后的原因,提出对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行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和加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法制化建设和监管力度等有实践性的政策建议。

王小兵[9]2011年在《教育发展中融资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发展面临资金瓶颈,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投融资改革的普遍趋势。不管怎样,各类各级学校的发展,无论是增加教育经费,还是促进教育公平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背后其实都是一种制度安排,都离不开教育投融资体制机制的重新设计。在我国的现实社会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意味着要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本文通过梳理教育财政、教育融资手段和教育融资效率等相关理论研究,对教育融资的整体理论构架有了清晰的了解,采用的理论主要是财政学、管理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向教育领域的延伸,这增加了文章的创新性和规范性;同时对美国、日本等国家教育融资经验也进行了整理和借鉴,这些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然后,本文通过对教育融资方式和融资实践的梳理,归纳出教育融资方式主要有公共财政拨款、贷款融资、项目融资等六种方式,对不同筹资方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教育融资创新影响因素与教育融资创新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炼出成本因素、制度因素、结构因素、风险因素和能力因素等五个影响教育融资创新的因素,将教育融资创新绩效的评价分为规模效应和配置效应,并设计了实证模型及相关假设,确定了教育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本得到验证,同时在公共教育财政、教育成本分担收费、贷款融资等六种融资手段下,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各有不同。论文随后从教育融资理念、教育融资路径、教育融资手段叁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反梯度推进教育融资理念、教育券制教育财政补贴方法、风险投资式助学贷款机制以及教育融资的优化组合等教育融资的创新理念,用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效使用。为保证论文理论分析的实际应用价值,论文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访谈,从实践角度分析了教育融资创新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并结合案例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实施教育融资创新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教育融资创新的影响因素有成本因素、制度因素、结构因素、风险因素和能力因素;教育融资创新绩效包含规模效应和配置效应两个方面。本文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应用数据统计软件验证了教育融资创新影响因素和融资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成本因素、制度因素、结构因素、风险因素、能力因素都对教育融资的规模效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成本因素、制度因素、风险因素对教育融资的配置效率具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融资方式的融资绩效进行了分析比较。(2)在完善助学贷款机制方面,本文从金融创新的角度认为风险投资引入助学贷款,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式助学贷款机制,其实质就是一种“资本投资式的”资助计划,即银行对学生的资助等同于对一个有风险的企业进行投资,“买进”学生未来收入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使让贷款学生群体承担部分还贷风险。这种风险投资机制有利于完善助学贷款体系,分散贷款风险,为助学贷款提供了一种社会化的风险承担机制,有助于提高助学贷款的稳健性,从而为教育资源筹集提供有效保障。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人力资本经济价值评估模型,分别对银行和个人的贷款风险进行了测算。(3)在不同教育产品的差别定价方面,本文认为教育产品价格是国家支付的人均教育经费(可称隐性价格)与学生支付的学费(可称显性价格)两部分之和,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产品价格类型;教育产品差别定价最终体现为国家和个人之间划定的不同分担比例。这种显性而完整的教育产品价格机制既有利保持原有体制下各界对教育的投资渠道,又能进一步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激发社会对教育的投资热情,使教育保持应有的竞争、灵活和高效,从而使教育发展回归均衡。

邢天添[10]2009年在《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估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而人才恰恰是决定一国综合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中国是一个拥有8亿多农民的国家,所以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及其国际竞争力。因此,在社会事务管理中,承担最具体、最复杂的公共职能的地方政府,在穷国办大教育的历史背景下,能否持续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必将直接关系到所辖区域义务教育的成败和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因此,本文从理论、历史和实证叁个视角,重点研究了特定政府财政支出,即义务教育财政支持的绩效评估问题;进而初步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理论体系和实际操作模型;并据此提出了优化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政策建议。论文除导论部分外分为五章。第一章为义务教育研究的理论综述,是全文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探讨了义务教育内在属性和公共产品特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政府介入义务教育供给的必要性。有关理论指出,政府介入义务教育的供给,决不意味着政府必须直接生产义务教育,而应在绩效管理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义务教育供给与生产的有效分离。当然引入公共委托代理关系和市场机制也将会极大地提升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水平。第二章,在回顾了西方发达国家义务教育绩效评估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过程中的共性规律和历史经验做出了全面总结,据此,笔者指出了这些经验对我国建立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估体系的借鉴意义。第叁章,在对国内外现有评估模型和相关指标体系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估模型及其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总体框架,并最终通过理论筛选和数据筛选构建了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第四章,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叁种分析工具,在第叁章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代入实地调研的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数据对典型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实证分析。第五章,笔者将优化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问题,具体划分为“绩效评估优化”和“绩效管理优化”两大问题,并分别进行了系统考查。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绩效评估以及如何实现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和有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一个比较科学、完整的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理论体系;(2)构建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义务教育财政绩效评估CIP模型及其指标体系;(3)运用实地调研数据对典型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之财政支持活动进行了绩效评估的实证分析,并就分析结果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教育财政: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D]. 杨丹妮. 浙江大学. 2001

[2]. 中国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 郭雅娴. 吉林大学. 2008

[3]. 安徽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 赵慧. 安徽财经大学. 2015

[4].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研究[D]. 曾以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5]. 浙江省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 谢玲霞. 浙江工业大学. 2014

[6].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统计研究[D]. 车维平. 天津财经大学. 2006

[7].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陈祥东. 湖南农业大学. 2013

[8].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公平性研究[D]. 陈红松. 东北财经大学. 2017

[9]. 教育发展中融资创新研究[D]. 王小兵. 中南大学. 2011

[10].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估与优化[D]. 邢天添. 南开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教育财政: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