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产业化问题探讨_中国水资源论文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产业化问题探讨_中国水资源论文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产业化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资源论文,西部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01)01—0048—07

一、自然资源产业化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自然资源作了如下定义:“在一定空间、地点的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把自然资源解释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在我国的《辞海》中,将自然资源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尽管以上对自然资源的诠释各异,但可以大体综合为:自然资源是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球环境各圈层的关系,在资源地理学中常将自然资源分为矿产资源(岩石圈)、土地资源(土圈)、水利资源(水圈)、生物资源(生物圈)和气候资源(大气圈)五大类。随着海洋地位的日益突出,海洋资源已开始作为第六类资源进入资源科学研究领域。

(二)自然资源产业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口较少、生产力水平较低,自然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自然资源依靠自然再生过程就可以满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用不着强调自然资源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但时至今日,人口激增、经济迅猛发展,使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和损毁,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大量需求,强调并加强自然资源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将自然资源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就成为一种必然。

自然资源产业化(或零产业化),就是通过社会劳动投入,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恢复、再生、更新、增值和积累等社会再生产活动。自然资源产业的任务,就是“生产”高质量的资源,使人类的生产、生活主要依靠吃自然资源的“股息”,即依靠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为生,而不是靠吃自然资源的“老本”过活,以达到对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的目的。

自然资源零产业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再生产和再积累部门,具体可分为如下类型:(1 )矿产资源产业:依靠人类劳动投入专门从事矿产资源“异地更新”的产业,如地质勘探业;(2 )土地资源产业:通过人类劳动专门从事耕地地力恢复、土壤改良、土地资源的保护等活动的产业;(3)森林资源产业:指从事育种、育苗、营林、 防治病虫害及预防森林火灾等活动的产业;(4)草地资源产业:指育种、育草、 营草,防治草地退化、沙化和病虫害活动的产业;(5 )水资源产业:指专门从事水资源勘探、净化、保护等的产业;(6 )海洋资源产业:指专门从事海洋资源勘查、保护、增殖等活动的产业。它不包括开发利用部门,即不包括矿产的采掘业、森林的采伐业、供水和自来水业、畜牧业、种植业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在我国,自然资源产业还没有被赋予独立的产业地位,与其后续产业混在一起,产业分工不明确。作为矿产资源产业的地质普查勘探业放在第二产业中,土地资源产业、森林资源产业、水资源产业、海洋资源产业属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自然资源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础产业,是需要超前发展的,但实际上却长期滞后于其他社会生产部门。这些都严重制约着自然资源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产业化的必要性

(一)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产业化是摆脱我国自然资源供需紧张状况的重要出路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总量大国,但又是一个人均资源穷国,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耕地人均拥有量1.3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淡水人均拥有量2800立方米,也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4;森林蓄积量人均拥有9.6立方米,只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10;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我国实际自然资源状况极其严峻:水资源总量不足,北方地区和沿海地区供水紧张,全国70%以上的城市平均日缺水量1500多万吨;能源缺口5亿吨标准煤; 铁矿缺口6000万吨;铜近一半需要进口;木材缺口1亿立方米。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每年不得不用十分紧缺的外汇进口一些自然资源的初级产品。例如,因受森林可采资源的制约,我国近几年,每年要进口50亿美元以上的木材及林产品。因此,已有众多的经济专家指出:“21世纪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将是自然资源”[1]。

众所周知,我国西部地区相对其他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西部的矿产、能源及水能占有绝对优势。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21世纪初和中叶,西部作为我国主要矿产、能源及电力的供给基地之一必将成为定局,西部地区资源生产和供给的数量及质量,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要摆脱我国资源紧缺的状况,必须重视西部地区的资源保护、利用和社会再生产活动。但是,尽管我国自然资源状况极其严峻,资源赤字远比财政赤字严重得多,但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警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西部地区对现有的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如据青海省有关部门统计,全省平均每开采1两黄金,就要损失5两左右。从1982~1989年,由于滥采乱挖黄金资源,损失已达200多万两,相当于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经济损失的8倍。云南兰坪铅锌矿探明储量为1400万吨,属世界罕见大矿,但近几年来每天上万人上山抢挖高品位的矿石,到目前为止,约开采矿石33万吨,损耗矿产储量500多万吨,采矿回收率不到7%,绝大部分资源被破坏浪费了。另一方面,忽视对自然资源的社会再生产活动,重资源的开发利用,轻资源的保护生产,长期吃自然资源的“老本”,造成西部地区资源存量锐减,资源“赤字”越来越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要改变西部地区目前这种状况,缓解我国自然资源的供需紧张,其基本对策是开源与节流。一方面通过对资源生产单位的成果有偿使用和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增加对资源产业的投入,来扩大自然资源的供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资源价值实现,建立起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机制,降低自然资源的耗损速度。必须实行自然资源产业化经营管理,使自然资源的生产活动能像社会其他产业活动一样,通过市场交换取得生产消耗的必要补偿,实现资源消耗——生产——再生产——再消耗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可借助市场和价格杠杆促使自然资源的开采、生产、利用各环节节约资源。

(二)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产业化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西部地区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台阶,是我国大江大河的重要源头和上游地区,是西北季风的发源地和上风口,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地带。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不仅会阻碍自身的发展,而且会直接影响我国下游较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近几年来,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河水含沙量剧增,河床不断抬升和断流现象给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不利。长江上游地区也由于森林采伐过度、草原沙化、坡地开垦等导致土地蓄水性差,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1998年长江洪灾再次表明了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对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长期破坏的结果。因此,要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必须重视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社会再生产。目前,西部地区实行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内容的生态保护工作。但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和国家财政拨款是不能长期推行这一措施的,必须依靠自然资源的产业化经营,通过建立资源产业内部的自我发展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以资源业养资源业的良性循环。

(三)自然资源产业化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

西部的矿产、能源及水能与其他地区相比占有绝对优势。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21世纪初和中叶,西部将成为我国主要矿产、能源及电力的供给基地之一。但是若西部地区不加强对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那么资源开发将难以振兴西部地区,经济效果将抵偿不了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可能成为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劣势。

首先,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吸引大量的外商及东部地区企业投资于西部地区,再加之西部地区人们对脱贫致富的渴望,这必将直接和间接地使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升温。在市场机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若国家和西部地方政府缺乏对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管理,势必会出现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一起上,遍地开花、全面破坏的局面。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况已在西部部分地区出现。其次,从西部省区“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看,西部未来的支柱产业基本均为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而且尚处在高能耗的初级工业化阶段。可以推断,在21世纪初期西部地区可能处于一个大规模资源开发和原发性工业污染、生态破坏的高峰期。再次,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环境意识相对落后,加之摆脱贫困的愿望又很强烈,势必会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天平上向经济一方倾斜。以上这些客观和主观的因素,给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和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必然要求自然资源产业化经营,以从根本上解决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滥用问题,以避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三、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产业化的可行性

西部地区目前已经基本具备了对自然资源实行产业化经营管理的条件。

(一)自然资源产业化理论日趋完善,为西部地区实行自然资源产业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1.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自然资源作为人类财富的源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它的价值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表现出来的。其价值取决于自身对人类的有用性、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我们可以以财富论、效用论和地租论为基础理论,确定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自然资源的价值包括自然资源本身价值和社会投入的价值。我们现在可根据地租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并可利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市场定价法、净价法、成本法和评价法,综合考虑地租、社会投入、平均利润、资源稀缺性和资金投入时间等因素,确定自然资源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这为把自然资源商品化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奠定了基础。

2.资源资产管理理论

在经济学中,能够带来收益的东西就是资产。自然资源既然可以为社会带来财富,就必然应当看做资产。因此,我们可以以“资产”理论为基本依据,按照经济规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再生产等活动进行企业化的投入产出效益管理等。

3.资源核算理论

要摸清资源状况、明确“家底”,促使自然资源有偿利用、有效保护和不断再生就必须依据价值规律、市场原则、持续发展原则、综合效益原则等建立资源核算理论和方法,以科学地评估和核算资源的存量、价值、结构和潜力。目前,我国在建立资源核算理论和方法体系方面,已经具备了进入试用和应用阶段的条件[2]。

(二)西部地区基本具备了自然资源产业化的实践条件

1.西部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自然资源实行产业化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由市场来调节,经济管理手段作为主要管理手段,自然资源才能进入市场,作为一种资产来运作,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西部地区资源性资产的市场机制已经初具规模。在对自然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的同时,西部各地区资源管理部门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化的机制,各种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转让,以及资源性资产进行合资、联营、租赁、抵押等经济行为时有发生,在交易形式上也出现了拍卖、招标、议价等多种形式,交易制度日趋完善。有利于资源性资产走向市场的各种服务性中介机构体系也已初步形成。

3.西部地区有一支庞大的从事资源研究、勘探、设计、行政管理的专业人员队伍及在资源行业工作的工人队伍。经过多年生产建设实践,他们熟悉自然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为实行自然资源产业化经营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人员、技术条件。

4.世界上挪威、法国等国的实践为我国的自然资源产业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5.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资金、政策、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为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产业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产业化的主要内容

(一)草地资源产业化

西部地区天然草地辽阔,草地畜牧业是广大西部地区传统的基础产业。但是,西部地区单位草地面积的畜产品产出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到二十几分之一。导致西部地区草地生产力过低的原因既有牧畜品种质量差、放牧方式落后的原因,又有草地退化,牧草产量低、质量差的原因。西部地区草地资源退化的基本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长的压力靠增加单位草地的牧畜量来解决,忽视草地资源的保护和更新;再加之牧民每年挖大量草根充当燃料,对草原的破坏极为严重。这种超载放牧和不合理的利用,导致草地严重沙化、退化,承载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传统的草地资源管理观念、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观念、转变草业经营方式,走草地资源产业化道路。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手段是将有条件的草地改造为人工草地,对草地资源进行集约化经营。 西部地区可改造为人工草场的草原面积在15亿亩以上,草场改造的技术内容主要是灌溉、清除害草和劣质牧草、 播种良种牧草。这些年来,西部地区虽已开始大规模飞播牧草,各地也开始建设人工牧场和草库伦一类的割草地,良种牧草的培育也已见成效,但与草原改造的总体要求相比仍有差距。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政府财力投入不足且包办太多;二是草场承包到户后,各家的投入能力也非常弱。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较为可行的出路是草场经营管理的产业化。如一些专门公司或个人,他们将大片草原长期承包下来,其经营内容不是畜牧业,而是牧草。据测算,经建设灌溉系统和改草后,牧草产量会提高10倍以上,而牧草的蛋白质含量将提高1~2倍。在此条件下,其获利方式是按照某种科学方式将牧场租给牧民放牧,而草场经营者收取租金,也可以收割牧草后出售给牧民,草业与牧业实现分离。

(二)水资源产业化

水资源业的存在和发展源于水资源的短缺。以黄河水资源的产业化经营为例。近些年来,我国北方的水资源危机不断加剧,由于黄河流域都属于干旱缺水地区,同时又是主要的农业区,水资源形势更为严峻。为了从数量上平衡水资源供求,就需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考虑。在开源方面,主要手段是兴建梯级水坝,将雨水层层截留;另一手段是植树造林,提高流域内坡地的水土保持能力。就黄河流域而言,缓和水资源危机的出路主要在于节流。在市场经济下,节流最有效的动力杠杆是合理的水价。水价应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一是原水的价格,原水的价格可通过配额制度产生,即流域内各省在权威机构的协调下产生用水配额,然后由各省区根据配额约束下水供求状况确定原水的价格。很显然,原水的价格不应该成为水利部门和其他水资源部门的赢利,而应作为水资源的发展基金,投入水资源的保护。其二是水的养护成本(主要是各种水利设施的建设和营运成本)加上社会平均利润。从而能吸引商业性资本进入水资源的经营,推动水利建设,使水的经营(主要是水利部门)由事业转变为产业。从近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看,由于原水的免费和低价使用,导致上游地区(特别是农业灌溉)对水资源的无节制使用,浪费严重,使下游地区因此受到损失。这种情况只有在配额制度和原水有偿使用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有效控制[3]。

(三)矿产资源产业化

矿产资源产业化,就是要明确地质勘探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从而实现国家地质矿产部门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使现有地质勘探单位企业化并与国家地矿部门分离,成为真正独立性产业,促使地勘单位经营性机制的形成。作为对矿产资源进行生产(异地更新)的独立性产业,地质勘探单位的收益补偿应既包括地质勘探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探矿权申请登记费、地质勘探费、地质风险费用、勘探成果转让费,又包括勘探成果的净收益(社会平均利润)[4]。

(四)森林资源产业化

西部地区普遍存在林业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造林营林实体,制约了造林和中、幼林抚育的进展,影响了后续资源的增长问题。发展森林业,就是要注重对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之前的育苗、种植、防护等造林营林活动。目前,林地产权不明确和造林回报率低、回报周期长等问题是西部地区营造林者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考虑:(1 )明确产权。(2)实行轻税制和以工、以贸补林的政策,扶持营林发展。(3)增加对专门营林者的森林环境资源补偿费,其征收方式可采取在利用森林生态社会效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收费中附加,如水利部门现有水费的附加、旅游部门的门票附加等;也可以与经营单位进行收费比例分成或每年划出一定数额给专门造林营林单位;还可利用国家税收等国民收入再分配手段。此外,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财政补贴使营林者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收益的困难很大,还应通过其他手段扶持森林资源业的发展。

五、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推进自然资源产业化的进程可以试点的办法逐步推进。

(一)转变观念,加快资源产业分工过程,真正确立自然资源产业的独立地位

解决资源危机要“开源”与“节流”并进,我国可再生资源亟待恢复和再生,不可再生资源亟须勘查、增加储量。因此,必须增强自然资源的基础产业地位,彻底把各类资源产业与相关的传统资源开发业区分、分离开来,明确界限,明确自然资源产业部门的任务、责任,强化自然资源产业部门的功能,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专门化产业,调动其进行自然资源生产的积极性。

(二)改造现有的自然资源情况表,并将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我们应对现有的资源存量数据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成为资源性资产的实物量账户,能够进入企业的实物账户和价值账户,作为企业计算成本时的依据;能够反映国家、地区或企业在一个时期内的资源性资产增长情况及资源性资产占用及损耗情况等。将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将自然资源作为重要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自然资源产业作为独立产业部门进行核算的内在要求。但在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资产负债表中,自然资源被包含在其他非金融资产项目中,这不利于自然资源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分工,也不利于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

(三)建立自然资源价值实现机制

资源产品的价值主要依赖于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对进入市场交易比较困难的资源产品,应利用非市场手段,如国家财政补贴、政策优惠等实现其价值。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量的以资源为其开发对象的经济实体,不论这些经济实体是属于国有的、集体的,还是个人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有其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这决定了必然存在资源的国家所有权(或资源的集体所有权)与开发企业资源使用权相互分离的情况,这种所有权的转让、租赁等交易是不可避免的,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资源市场的形成是必然的。西部地区应积极建立和发展资源市场,尽快推进资源产业管理机构的建立;积极推进资源产业公司的建立和重组;制定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节约型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改革自然资源产品价格体系等。

(四)建立自然资源价值补偿机制

资源价值补偿是自然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是社会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它有助于资源企业实现社会平均利润,有利于资源产业积累发展基金。自然资源价值补偿主要有:(1 )对口补偿。即由资源外部经济的受益者或资源的破坏者向外部经济的受损者或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2)统筹补偿。由政府主持进行统筹补偿, 除了运用财政杠杆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做法是进行价格调整。(3)外部经济内在化。外部经济内在化是指产业延伸及联合经营。产业延伸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外部经济内在化的典型方法;产业合并是外部经济内在化的另一方法,它是将原来存在损益互补关系的相关产业或企业进行合并,既可解决资源的补偿问题,又可解决资源产业资金不足问题。如地质勘探部门与其他矿业部门及冶炼公司合并;如组建林业企业集团,以营林为基础,林产工业为主导,商业为纽带,实行林工商联合、产供销一条龙经营。

〔收稿日期〕2000—08—18

标签:;  ;  ;  ;  ;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产业化问题探讨_中国水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