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线损率已成为电力运行、电网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的应用更是成为线损可靠性的支撑平台,强化线损过程管控,减少电能损耗,提高供电可靠性,推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本文重点分析了10kV(20)配电网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在线变关系引起的线损异常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10kV(20)配电网;线损率;线变关系
近些年,随着智能电表的大力推广应用,一定程度促进了业务的融合与数据的共享,为引入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奠定基础。电能传输过程中,电网线路规划的不合理、配变的轻载与空载、计量装置接线错误、计量表底数据传输异常、线路电源调整、窃电等原因均会导致10kV配电线路线损异常,严重的情况会暴露出线路运行过程中的不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公司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必须借助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做好相应的分析工作,提高电能使用率并减少供电损耗,更为有效地利用电力资源。
1、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的建设
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从2015年正式上线V0.8.2,到2019年9月为止功能逐步完善,已更新至V3.5.0.0。该系统通过集成各部门的生产管理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电能量采集系统、SCADA、GIS等专业系统,实现对线损管理“全源头采集、全自动生成、全过程记录、全方位监督”指标建设要求,在负损治理、老旧高损配置线路技术改造、迎峰度夏重过载配变线路防治等方面开展10kV(20)线路理论线损应用分析,发挥数据服务业务、服务管理的作用。图1为一体化电量线损管理系统的同期线损系统系统集成图。
图1: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的同期系统管理框架
2、配电网线损管理现状分析
2.1 简析10kV(20)配电网线损异常原因
中压配电网线损异常原因大致分为三类:一类线路正常运行方式下,存在线变关系维护不规范、表计挂接错误、表底数据传输异常、计量装置维护错误、线路轻载、用户供电电压半径过长、线路临时运方调整未及时进行模型捆绑;二是线路
非正常运行方式下,存在故障性停电与计划调电情况不一致、线路网架调整、双电源用户调整等情况;三类是设备情况,高耗能设备(如型号为S9、S7的配变)、设备缺陷、配变的轻载或超载也会引起线损增加;此外还有用户采用非法手段窃电或违章用电,也是造成配电网线损异常的原因。
2.2 10kV(20)配电网线损管理现状分析
分线线损治理工作中普遍出现、影响面较大的表计采集、线路与双电源专供以及站内电量采集等共性问题,排查处理流程时间长,涉及多个部门协调;配网存量基础数据不准确,需不断完善PMS、GIS、营销等系统基础台帐,工作量较大;,给配网线损管理带来了困难,导致线路线损一直居高不下,管理水平未能有明显提高。
2.3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在10kV(20)配电网线损分析工作中的应用
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通过合理的配置关口、售电量、供电量、高压用户反向电量等模型,完善基础档案为模型配置及线损计算,提供所需要的供(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档案及拓扑数据。常态化开展数据监测工作,实时关注日线损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线损异常波动,通过线损分析系统,及时核查比对信息,保证线损率的可靠性。
系统建设以来,发现多起由于线变关系异常引起的线损异常问题。如10kV科园线线损从同期线损系统建设之初,线损率一直起伏,如图2所示。
图2:10kV科园线线损分析图
从线损系统导出的科园线线变关系如下图3所示。
图3:科园线线变关系图
经多次核对表底数据,确认系统电量计算无误。与调度沟通,确认电能量系统和同期线损系统关口倍率一致。分析线损率,科园线线损为负损,且输入电量无误的情况下,开始核查线变关系是否正确,经核查现场公变与系统中线变关系确认,公变线变关系无误。
与营销联系沟通,开始核查专变线变关系,发现扬州星皓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专变与江苏飞潮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专变线变关系错误。
经核查这两台专变为龙东线上,并进行更改。
线变关系更改后,站线变系统中这两台专变与龙东线线变关系如下图4:
图4:站线变系统中龙东线专变关系图
线变关系更改后,科园线线损如下图5
图5:线变更改后10kV科园线线损分析图
通过此案例的分析,对因现场线变关系核查有误造成的线损线路,进行全方面排查,及时更新PMS图形端,解决现场与系统不一致问题。解决多条线路线损统计异常问题,大幅度提高10kV分线线损合格率。
3、建立健全线损治理体系
组织建立公司统一管理的线损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坚持统一领导,进一步完善调度-营销-发策-运维协同线损办公机制。全面加强基础数据的治理,各单位及时核准、动态更新PMS图形台帐基础资料,确保线损基础资料准确。通过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与源端数据治理相结合,建立准确的站—线—变—户关联关系。加强日线损日常监控,对异常线路做到日统计、日分析、日治理、日反馈、日总结的闭环反馈,剖析数据异常原因。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责任到人,充分调动线损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快推进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加强线损管理工作。加强考核机制,建立监测-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闭环机制;加强基础数据的维护,确保线损管理基础资料完善准确;加切实规范管理流程,全方面提高线损管理水平,实现公司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凌镇国.配电网极限线损分析及降损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2):212.
[2]电力系统同期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J].刘秋榕.低碳世界.2017(33)
[3]王永,刘伟,彭茂君,等.基于实时量测数据的10kV 配电网线损自动化管理系统[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7,35(19):34-37.
[4]电力系统同期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措施分析[J].郭聪.数字通信世界.2018(11)
[5]张云云.配电线路线损因素及降损措施解析[J].通讯世界,2014(8)
论文作者:陈 妤1 ,仲宇2 ,周凌峰1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线损论文; 电量论文; 管理系统论文; 线路论文; 关系论文; 系统论文; 异常论文; 《电力设备》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