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煤矿建设须走新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路论文,煤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工期马拉松,投资无底洞,还贷无指望”成为煤矿建设难以摆脱的怪圈。而安徽新集煤矿,仅用6年零9个月的时间就建成年产660万吨能力的矿区,建井工期比同类规模矿井提前8至12年,成本仅相当于华东及两淮地区同类型矿井的1/2到1/3。新集的经验表明——
“九五”期间我国煤炭行业基本建设形势严峻;由于“七五”、“八五”煤矿开工规模不足,加之到本世纪末,将有163 处矿井相继报废或关闭,减少产量近6000万吨,如果新矿建设跟不上,不仅直接影响本世纪末14—14.5亿吨煤炭产量目标的实现,还将影响下个世纪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煤矿建设走进了“工期马拉松,投资无底洞,还贷无指望”的怪圈,从1983年至今,煤炭基建贷款已达800亿元,在国有商业银行要求归还贷款的催促声中, 一些新建矿井却已背上亏损的包袱,或因无运力、无市场面临关闭的命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安徽新集煤矿“投资省、工期短、投产快、效益高”的成功建设经验石破天惊,引起了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矿工的关注。
新集,用6年零9个月的时间建成年产660万吨能力的矿区, 总投资15.5亿元,吨煤成本230元。建井工期比同类规模矿井提前8至12年,成本仅相当于华东及两淮地区同类型矿井的1/2到1/3,节约巨额投资,而且从开工算起,10年产煤创利可还清全部投资。国家开发银行在“评价报告”中指出,新集矿区就其普遍意义来说“对煤炭行业走出长期亏损误区和提高贷款偿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集,的确有许多不同以往之处。矿井设计有所谓“多划一条线,多花上百万”之说,新集矿区首先从这里突破。他们改变传统建矿将所有巷道一次建成再投产出煤的做法,总体设计思想是“见煤就采”,井建好后就开采出煤,先浅后深,先近后远,这样既减少了井巷工程量又节省了大量的投资。他们把矿井的两个采区、三个工作面的设计,改为一个工作面机械化综采,减人提效,投产1年就达到年产170万吨水平。之后又大胆修改设计,将一个原设计年产90万吨的矿井扩建到300万吨,并试验成功综采放顶煤技术,使资源的回采率高达82.2%。在生产建设管理方面,对各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都进行“切块承包”,承包单位两个月完不成进度,由矿上自营队伍接管施工,加快突击,保证不误工期。从而杜绝了有些单位“抢工程、占工地,拖工期、吃长饭”的现象。他们还充分发挥各路专家的聪明才智,推广应用15项重大科技成果,取得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一些煤炭行业的行家里手却说,这些做法许多人过去都知道,所采用的科研成果有些也是沉睡多年的,在具体操作上新集没有太多新发明,只是一种崭新的机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新的投资体制使那些曾经辉煌或曾经被遗忘的好办法都用上了。
新集是一个无“皇粮”可吃的地方煤矿。立项时,中国地方煤炭总公司批准一期按年产45万吨规模,给60%的拨补款,其余自己筹集,在一缺资金二缺外部依托,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必须一切以效益为准则,走出一条新路子,项目法人责任制便成为唯一的选择,也就是法人对项目的筹划、筹资、借贷、建设、经营,以及将来归还贷款等一系列活动,实行全方位和全过程负责,做到资金自筹,贷款自还,工程自定,人才自聘,盈亏自负。身上有了压力,手上也有了权力,“等、靠、要”,懒惰、侥幸等不切实际的心态没了,层层审批的现象也不见了,过去建设中的不正常问题也随之消失。
新集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走联合办矿之路,建设之初矿区搞“四通一平”资金不足,淮南市政府就组织各有关部门“自带口粮”,先施工后算帐,于是建设矿井在其他地方常遇的问题,这里却是一路绿灯,只用7天办完了征地250亩、租地57亩的手续;3天迁完了158座老坟;一个半月搬走了一个163户的村庄。后来,新集又受到煤炭部、国务院煤代油办公室和国家能源投资公司的支持,并及时得到注入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目前,煤炭部已决定平朔安家岭露天矿、淮南张集煤矿、盘江金佳矿和响水矿等国家统配煤矿的建设都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比照新集,平朔安家岭的法人已提出将最初的101亿元投资降为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