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材中的“诗情画意”论文_温超

浅谈语文教材中的“诗情画意”论文_温超

温超 甘肃省华亭县教育局 744100

摘 要:诗人笔下的山水诗,常有一些固定的物象,这些构成了传统山水诗的基本元素。中国古代山水诗中常见物象有:山、水、雨、月、风、花、村落、楼阁、竹等,在这些物象描写的背后,体现了诗人隐逸、优游、诗意、佳人、通达和乡土等多种情怀。这些山水诗结构上先景后情与起承转合;写作手法有对比衬托与动静结合;修辞手法运用多样,才气过人。古代山水诗对当代人的启发:培养爱国情怀、进取心态;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关注生态、崇尚自然。

关键词:语文教材 山水诗 诗人情怀 写作研究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审美教育。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千百年来,古代诗人为它写下了无数诗篇,描绘出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内容浩繁,美不胜收。山水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枝奇葩,仅初中课本就收录50多首(包括课外古诗词背诵)。下面笔者就以语文教材中的山水诗为例谈谈古代诗歌中的“诗情画意”。

一、寄情山水抒发情怀,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诗经》和屈原的作品中,大多以山水起兴,曹操的《观沧海》已是比较完整的山水诗,是古代早期山水诗中的名篇。作者登山望海,以宽阔的胸怀,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了深秋季节大海波澜壮阔、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此诗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首诗中可以得到印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写洞庭湖水势浩渺,波涛激荡的景色,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写景是为了希望张九龄丞相引荐自己。前后过渡自然,联接巧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谢灵运在《游名山志序》中说:“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他认为,就像人生必需衣食一样,大自然的山水,是适合人们游赏的对象和环境。因此,大多古诗人寄情山水抒发情怀,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

二、赞美自然歌颂山河,寻求思想上的解脱。

古代优美的山水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展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又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增加民族自豪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西湖春景,妙绝千古,广为传诵。白居易把莺燕的神态、湖水、春云的动静都用恰当的字、句描绘了出来。清代方东树说它:“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唐宋诗举要》)“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写近望和细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形象,蕴藏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泰山,无疑,它将与泰山永垂不朽。“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多么和谐的自然,作者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特定意境的画面,成为“壮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千古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真实而生动地描绘出深山野谷中的山村风光,同时又富含哲理。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著名诗人,都是描写山水的能手,这些诗对于丰富文化生活,培养审美能力,提高精神境界,激发爱国情感,都有着积极意义。

三、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抒发对“仙境”的热烈向往。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行。”(吴均《水中杂诗》)这是一幅奇特的山人生活画。“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恍如图画,令人回味无穷。“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名禅院》)使人心灵愈加沉静。王维是写山水诗的高手,王维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声调、绚丽的色彩,对自然美做了精致动人的描画,使自然美和艺术美统一起来,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峰。一代文豪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确实这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无不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四、诗渗禅意个性流动,传递对“现实”的极度不满。

李白的山水诗,独具一格。在他的山水诗中,人与自然景物的关系有了变化,物我融化,浪漫奔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有形有色,雄奇瑰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在诗人眼中,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的生命力的事物,是诗人理想的化身,是诗人独特的感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些景物与人相知、相通,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李白自己也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人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虎补》)、“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这些都表现了伟大诗人的志向。在《梦游天姥呤留别》中,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形象地描述了情景曲折多变、惊心动魄的奇异梦境,抒发了对名山仙境的热烈向往,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以及对现实的不满。气势磅礴,笔力千钧,格调高昂,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和高度,这也是千百年来众喜爱他的原因。

古诗人以他们的生花妙笔,揭示了大自然美的奥妙,还赋予他们特有的灵魂和感觉,让我们吟诵的背诵这些优美的风景诗篇,升华我们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情操,激发我们的情愫。一首好诗,似一曲乐耳的歌曲,须时时欣赏,心灵才会布满阳光;一首好诗,似一樽甘醇的美酒,须时时品尝,心灵才会浸润芬芳。

论文作者:温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  ;  ;  ;  ;  ;  ;  ;  

浅谈语文教材中的“诗情画意”论文_温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