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科学发展观统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深入研究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于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含意和丰富的内容,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
第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最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一切为了人民。因此,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和最根本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不但要明确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而且要进一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须依靠人,一切依靠人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人又是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由人民群众特别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进步人们,通过革命或改革来推动的历史。尤其在社会主义社会,当家作主的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来进行。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做到以人为本,还必须做到一切对人民负责。既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而且又是依靠最广大人民来建设,所以一切工作都必须对最广大人民负责。只有一切工作都对人民负责,才能真正贯彻落实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路线和一切依靠人民的组织路线。要做到一切对人民负责,必须做到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为标准;充分保障公民各项合法权利的实现,切实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真正实现,才能有效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体作用。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还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毛泽东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说:凡属正确的领导,都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工作路线和最根本的工作方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因为只有坚持这条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才能真实了解和更好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只有坚持这条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依靠人民。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的任务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工人与农民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新中国成立后,从当时国内外情况和任务出发,必须率先发展城市,以保证新中国的巩固和顺利发展。各级政府都把大力发展城市和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重点,全国各行各业也都大力支持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建设,特别是农民、农业、农村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建设的贡献很大。农民、农业、农村(一般称为“三农”)不仅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粮食、原料、土地和广阔的工业品市场,而且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税收等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现在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三农”功不可没。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也有较大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同城市和工业相比还是慢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广大农村、农业还很落后,许多地方还是手工劳动,科学文化不发达,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很差,还有不少贫困人口,看病难、上学难问题在农村还比较突出。这种过大的差距,不仅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影响社会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城市、工业已经发展到现在较高水平的情况下,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的投入,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工作的重点,大力扶持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工程,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工农之间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新形势下的工农联盟,从而巩固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实现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统筹区域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区域发展,使不同区域能够形成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有机系统。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根据东、中、西各地的特点和东部沿海省市各方面的有利条件,邓小平提出了率先发展东部的正确方针,并要求中、西部服从大局,支持东部的率先发展,同时他也提出,在东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加快中西部发展,这也是大局,东部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也要大力支持中、西部发展。这是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唯一正确的发展战略方针。在率先发展东部过程中,不仅中央从政策、财政、税收、人才、物资等各方面大力支持东部的率先发展,而且中西部也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了东部发展。因为中西部地区不仅为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能源、原料和广阔市场,也提供了许多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可以说,中西部人民也为东部的腾飞做出了很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也有较大发展,但比东部慢得多,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边缘少数民族地区同东部的差距更大,就是老工业基地由于设备和技术陈旧也相对落后了。在东部地区已经发展到比较发达的今天,就有必要也有条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同时更多地帮助边缘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东、中、西之间的差距,才能进一步形成东部地区持续发展的后劲,使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东、中、西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从根本上实现全国各地区人民和各民族的和谐相处,促进全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它们互相适应和协调推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成就显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9.6%的高速增长,每隔10年翻一番。但社会事业发展就显得相对滞后,还不能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等方面,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两条腿长短不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首先以教育为例。教育是立国之本,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绩巨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在已有95%的人享受了“两基”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1%以上,全国高校在校生共有2300万人,在校硕士生27万人,博士生13万人,我国已经创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但在教育也存在不少严重问题。如上学贵、上学难的问题很突出。过去大学住宿不要钱,学费也很少,如有困难,还可申请助学金,免交学杂费,解决伙食费,只要能考上学校,就能上学,这确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种表现,所以广大人民都很高兴。现在不仅要交不少的住宿费和被服、用具租金费,而且要交比过去高几十倍的昂贵学费,再加上伙食费,每位大学生每年要花一、二万元,教育支出已成为城乡居民最大的支出,不少农民家庭由于负担一个大学生,要到处借债,甚至导致经济破产。所以,群众对教育不满是很自然的事。上学贵、上学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到2000年要达到4%,但到2002年只占到3.32%,而且以后逐年下降,2003年为3.28%,2004年为2.79%,2005年降到2.16%。这种情况,同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与快速增长的行政经费形成很大的反差。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财政性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学校的扩建费用很大部分要由学校自己解决,而收高昂学费、住宿费则是一个主要来源,这是学校高收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各级政府,要本着一切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其他有关改革,既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又要加强对教育投入的管理,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有效解决上学贵、上学难的问题,真正把学校办成广大人民满意的教育。
其次,从医疗和社会保障来看。一方面要肯定发展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医疗事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二是医保和社会保障水平很低,再加上行业腐败因素的干扰,部分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一直是人们意见大的焦点问题之一。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县以下医疗卫生事业还很落后,医院、医生、医疗设备都很缺乏,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看病住院的需要。更有甚者是近些年来,商业贿赂和不正之风在医疗卫生领域猖獗,致使药品价格成倍、几十倍地上涨,如住院开刀还要送红包、请吃喝,再加上住院的高收费,群众看病住院就更贵更难了,许多农民小病扛,大病拖,实在不行才送医院。有的人为了看病住院,搞得倾家荡产。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权利和保护人民健康安全,各级政府要根据“三个有利于”标准,认真总结和改进医疗改革工作,在加大对医疗卫生财政投入的同时,还要严厉惩治医疗卫生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加快劳动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和集体福利事业等发展,以满足整个社会的人的全面需要。
由上可见,在继续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快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把社会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来搞好,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人的各方面权利获得保障和实现,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实现各阶层、各群体共同发展与和谐相处,从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五、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逐步以国内和谐促进世界和谐
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构成了相互联系、作用、制约的系统,只有统筹二者发展,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能使二者良性互动。
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有效地促进了国内发展。通过对外开放,不仅开拓了我国产品和人力资源的国际市场,而且大量引进了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发展。而国内的高速持续发展,也为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了条件和基础。现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当前要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着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要进一步改善出口结构,不断提高出口效益。二要组织、鼓励大公司、大企业走出去,在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开矿、炼油,保证我国对能源、铁矿等缺乏物资的需要。三要组织、鼓励大建筑公司到国外承包各种建筑工程,进一步开辟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国际市场。四要进一步改善进口结构,主要是购买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仪器、技术设备、高尖产品和优良农畜产品。五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今后主要引进外国有实力的大公司及其世界领先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促进我国技术革新和经营管理改善。
扩大和提高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带动、促进国内发展。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当前国内发展必须注重以下几点:一要继续进行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大力优先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科技产业,并用信息化和高科技来改造、武装整个国民经济,从而增强我国工商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把工业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坚决保护自然环境和节约资源。三要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以创新为强大动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武装农业,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都要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五要加强宏观调控,及时防止和解决重复建设以及其他不协调发展问题,保证各方面之间以及国内外之间的协调和互相促进。
在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工作上,只有做到以上各点,才能使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互相适应和促进,有力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力促进世界和平合作与共同发展,逐步以国内和谐促进世界和谐。
六、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创造条件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特别是在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这与科学发展观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悖。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多江河湖泊的水和很多地方的空气遭到严重污染。二是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2%,而且在全国各地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主要是发生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三是荒漠化和沙化情况严重。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到2004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为263.6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袭击我国北方的沙尘暴日益增多和严重,范围也越来越大,荒漠化和沙化已成为威胁我国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
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危害很大,根据《中国环境经济核算2004》绿皮书的报告,我国2004年全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是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因基础数据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这次核算并未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只计算了10项污染损失。破坏环境容易,治理就很难了,而且要付出巨大代价。如不及时治理,让生态环境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就会带来巨大灾难,甚至遭到灭顶之灾。如过去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国,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后来就湮没在万顷流沙之中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辐射泄露和印度博帕尔农药厂的毒气爆逸事故所造成的危害,至今还不能消除。而环境优美的地区,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和经济文化繁荣。如我国环境适宜的长江和黄河流域,哺育了世界人口最多、素质优良的中华民族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因此,防治环境污染、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极为重要,它关系到广大人民健康安全、国家兴衰、甚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我们保护和优化自然环境,就是保护和美化我们的家园,就是维护、巩固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所以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根据国内外经验教训和我国具体情况,要保护环境、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决不重复发达国家过去工业化的老路。反对用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牺牲人民利益来搞工业化,要把工业化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在工业化过程中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人民利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第二,要严格把好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关。一切新建厂矿事先都要经过严格的环评,一切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都不批准,厂矿建成后也只有具备环保条件的才验收。投产后还要经常检查环保情况,如有违法排污情况,就要坚决严厉查处。第三,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牢固树立、坚决实践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要切实负责保护本地人民健康安全和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责任。如果发生环境污染事件,不仅要查处污染企业,也要追究地方政府及其环保部门的责任,对地方保护主义,特别是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和违法企业互相勾结以牟取私利的人,更要从重处理。第四,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对防治污染、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绿化城乡、退牧还草、防沙治沙、治理江河湖泊等工作,不断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第五,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惩治污染、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及其检查监督体系。第六,要加强同国际环保工作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我国环保工作的装备水平与管理水平。要严厉防止危险废物、有害外来物种进口和生物遗传资源流失。总之,要从思想上、制度上、法律上、政策上、财政上、工作上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地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来搞好。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五个统筹和五个协调发展,就能大大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也能促进世界合作、和平与发展,有效实现国内和谐和促进世界和谐。因此,我们要自觉地全面运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