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龙应台“人生三书”中的生命意识论文_杜朝倩

试析龙应台“人生三书”中的生命意识论文_杜朝倩

杜朝倩(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康北民族高级中学 四川 甘孜 626700)

摘要: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中蕴含了充沛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表现为对新生命的尊重和信仰,对弱小生命的关怀和礼赞,对生命情感世界的书写,对生命家园的追思以及生命本质的思考等。这种生命意识源于龙应台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不凡的人生经历及中西文化的浸染。通过分析龙应台“人生三书”中的生命意识,挖掘其散文的生命精神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龙应台;生命意识;人生三书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2-0030-03

一、绪论

龙应台,祖籍为湖南衡山,1952年出生于台湾,台南成功大学毕业,留学美国,获堪萨斯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位。1983年回到台湾,用犀利的笔锋写出《野火集》,造就了“龙卷风”现象;1986年,龙应台正值盛名之时,选择悄然的离开台湾,随丈夫旅居瑞士及德国,过上了“离群索居,自我放逐”的十三年。在此期间,龙应台生下了大儿子安德烈,著作《孩子你慢慢来》,记录了为人母的幸福点滴和儿子的成长变化;同时游历欧美,反思台湾时事和社会问题,著《人在欧洲》、《写给台湾的信》、《百年思索》等。1999年夏,应台北市长的马英九之邀,龙应台离开年幼的两个儿子,返回台湾任职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03年初,龙应台辞去职务,准备与家人团聚时,却发现由于时空的间隔和变化,自己与儿子之间出现巨大鸿沟,龙应台为填补这一鸿沟,选择书信的方式与儿子进行成长交流,于是历时三年的三十六封信集结成了《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卸去公职后赴香港城市大学任教,慢慢的步入中年的龙应台开始面对父亡母病,思考衰老与死亡,关注被历史遗忘的人的生存现状,写作了感人肺腑的《目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关于龙应台及作品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从文学批评主义和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丁瑞兰的《憨胆为文仗笔天涯——看<龙应台评小说>》、毛林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影响下的龙应台创作》、汤溢泽的《龙应台的文学批评论》等。其中也有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如:孙世静的《从龙应台的创作动机看她对生命的思考》、孙文洁的《论龙应台作品中的人文关怀》、薛逸珺的《龙应台散文的审美追求》等从人文思想方面的研究。纵观研究现状,学术界对龙应台针砭时弊的杂文研究很多,而对龙应台以个体生命体验写作的散文研究胜少,且除廖黄佳的《“人生三书”;呼应与成长——龙应台亲情散文研究》外,现对龙应台的个体生命散文缺乏系统的梳理,所以本人选取“人生三书”为研究对象。“人生三书”包括龙应台初为人母,全心全意的教养幼儿的《孩子你慢慢来》;卸任台北公职后,与青春期的儿子共同探讨成长问题的《亲爱的安德烈》;面对母亲身体衰老,父亲逝世,对人生、时间、生命思考的《目送》。这三本书记录了龙应台的个体生命体验,以亲情为线索,呈现人生三阶段。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生命存在的家园。”形散神聚的散文给生命更多创作的自由,拥有自由的生命才更具灵性,因此散文成为了生命诗意存在的家园。[1]正如余光中将散文形容成选美比赛中模特所穿的泳装,简单却又最能体现模特的形体美。散文是文学体裁中对于技巧和形式要求最少的一种,散文家在创作散文时无所依凭,只有凭自己的本色。生命意识是个体生命对于自身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体认和感悟,所以散文是最能体现一个作家的生命意识的文学体裁。因此,本文将从生命意识的视角出发,对龙应台的“人生三书”进行分析,从而挖掘龙应台散文生命精神和文化内涵。

二、“人生三书”中生命意识的呈现

生命意识是指个体对于生命存在环境、自然生命存在现象、生命存在的状况和历程的客观认识及对生命自由本质的思考、对生命主体意志的自我确认。作家的创作是个性化的生命意识,这促使文学作品中拥有各种表现生命意识的形态,如:生命情感状态、生命存在价值、生命生存困境、生命本质等。[2]“人生三书”中记录了龙应台的情感世界变化,对人生历程的思索,记录了父母的思乡归根的情怀触发龙应台对生命家园的追寻,在父亲的逝世中,龙应台直面死亡,开启了对人的内宇宙的思索,这些都是龙应台的生命意识和人文情怀的表现形态。

(一)“人生三书”中生命情感书写

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一种体认、肯定、接纳、珍爱,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醉,以及对他者生命及整个生命世界的关注、关怀和礼赞就是生命情感。[3]“人生三书”中的龙应台将视野投放到生命的本身,通过体味身边的点滴温情,叙写了亲情、友情、及旁及他人他物的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感怀与顿悟,充满了女性特有的细致的生命关怀。

1.血浓于水的亲情

亲情在个体生命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有时甚至成为个体生存的支撑。龙应台从《孩子你慢慢来》中的温柔甜蜜母亲到《亲爱的安德烈》中重新学习与十八岁儿子交流的中年妇女,再到《目送》中痛心的面对父亲伤逝的女儿。二十五年的时光,龙应台通过浓浓的亲情对自我生命有了独特的感悟。

在《孩子你慢慢来》中龙应台作为一位母亲以细腻温情笔法记录生命的成长,对生命的诞生进行深刻思索,表达着自己对创生命的惊喜。龙应台认为人类一切知识和学问都是可以学习的,而母亲孕育一个生命则是本能、原始的;同时对一个新生命的观察,能够给人开启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带来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①龙应台享受着和儿子在一起的独特生命体验,陪儿子到花园里采花,用野花做标本;为儿子烤香甜的蛋糕,让蛋糕的香气弥漫整个房间;晚上,为两个儿子读童话和名著,“老鹰捉小鸡”式的逮两个儿子上床睡觉……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②龙应台作了母亲后,能深切的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艰辛与劳苦,龙应台渐渐的将自己的目光转移到日益年迈且衰老的父母身上。对于时间吝啬的龙应台,在对待父母时,龙应台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伴。龙应台经常陪伴在渐渐衰老的母亲身边,照顾母亲的起居饮食,陪母亲睡觉听歌儿,和母亲一起旅行、逛街、化妆等等。对于父亲,龙应台怜惜甚至是愧疚的尽着孝,父亲不愿讲话,龙应台就让安德烈和飞利浦比赛逗爷爷开口讲话;父亲不肯走路,她就用父亲最爱的古诗做口令诱导父亲走路;父亲因衰老,身体不能自理,龙应台如同对待婴儿一般的替父亲擦洗干净失禁的排泄物;当父亲的眼睛因保姆未及时的清洗而被眼屎糊住了时,她一边生气的斥责保姆一边细心温柔的擦洗父亲的眼睛;当父亲去世时,龙应台紧紧的握住父亲的手,吻别父亲,在父亲耳边温柔的说,让父亲放心的去吧,一切都放下。

当父母衰老时,龙应台与兄弟一起努力照料着,龙应台开始明白兄弟间不会像好友那样殷勤探问,不会像情人那样耳鬓厮磨,更不会像夫妇那样相依相伴。因兄弟之间的深情无需言表,一切了然于心,就像南美洲雨树上的枝叶一样,虽然枝叶之间隔着数米,但是同根同树,共同呼吸,经历风雨,沐浴阳光。③

2.彼此牵挂的友情

对于龙应台而言,朋友是彼此牵挂的人,且能慷慨的赠予你宝贵的时光和情感的人,是为你打扫杂乱的房间的人,是为你接机且准备点心的人,是同你一起担忧生病的老母亲且深夜开车送你去见母亲后又独自打车回家的人,是和你有着共同的志趣爱好与精神追求的人。朋友是人的生命情感中的一泓清泉,给生命带来欣悦、安慰。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淳朴而绵长的浸润着生命④

3.悲天悯人的大爱之情

对于生命的关怀和思考使龙应台不光关注和自己有关的人,并且也关注被战争的遗痛所折磨的人,被窘迫的生活所压抑的人,被人们所忽视的弱小生命,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在《四千三百年》中描写了金门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不幸,及现在金门人们仍要忍受战争遗留的创伤,金门的人们现在还要躲着地雷,人们必须小心的走路,因为有很多人在去学校或去劳作或回家的路途中不小心就被战时埋藏的地雷夺走手脚甚至生命。不但在金门有地雷,还有很多二战时期的战争地都遗留的有地雷,如现在的阿富汗,若想扫除它五分之一国土的地雷,就需要花上四千三百年。⑤在《手镯》中一个十六岁,瘦弱的少年,在广州的老城巷子里,做着手镯的雕花加工,每天要连续做十几小时,才领二三十元钱。在《黑帮》中龙应台由金山郊野公园的猴子斗殴事件,思考人和动物的关系,人类不断地侵占动物的领地,使动物为生存的一席之地而相互残杀。在《阿拉伯芥》中龙应台对弱小的阿拉伯芥草能测试出地雷帮助人类清除地雷心怀感激,同时又对人类过度的亵渎和伤害生命充满愤怒。在《距离》中龙应台对两地相距百公里的茴赛和琅勃拉邦的经济水平差距之大的思考,对贫困与文明的反思,对茴赛儿童无法受到公平的教育而痛心。在《跌倒》中,龙应台由一名十五岁学生在学校厕所用塑料袋套在头上自杀的事件,反思人们对学生的教育和对学生的尊重。龙应台对生命的尊重使她感同身受于杜鹃的啼血之悲。

(二)“人生三书”中对生命家园的追思

“人生三书”中龙应台描写了父母对故土的依恋与牵挂,及龙应台对归根的文化情愫。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这使中华儿女的乡土情结更加浓厚,归根意识更加强烈。

龙应台的父母于1949年随国民党部队来到台湾,从故土来到他乡,对家乡的怀念成为父母一辈子的痛。而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龙应台感受着父母失根后的无助,诱发了对家园意识的思索。当龙应台的母亲因衰老已无法记住自己的女儿时,淳安古城却永远记得。母亲总是嚷嚷着要会回家,龙应台明白,母亲所说的“家”不是一间屋子,不是有儿女的地方,而是记忆中的一段时光,是淳安的乡间小道。

龙应台的父亲珍藏着一只灰白色的布鞋底,那是奶奶与父亲临别时,塞在父亲怀里的唯一的一件东西,父亲总是默默地流着泪抚摸着那只鞋底,来思念奶奶。在《关山难越》中父亲去世后,龙应台将父亲的骨灰送回到父亲的家乡,葬礼上司仪的每一声调,都像父亲曾经教授我们《陈情表》时的口音,婉转而凄清,每一声调都深深的触动着龙应台。此时此刻的龙应台理解了父亲灵魂的漂泊,明白,父亲对家乡的思念。⑥因战争被迫离乡的老人,在四十年后颤微微的登上机舱,激动地等待着飞机降落在海峡的另一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四十年后的回乡,也许家乡早已物是人非,但只要自己的根在那里,就必须归属于那里,落叶归根是生命精神的归宿。

在龙应台的生命旅程中,对生命归根和家园意识的寻找一直都是固定不变的主题,正如龙应台自己所言,“如果你是个出生于幽暗祖宅中的人,你可能根本不会想走出去求学;即使是出国留学了也不致于长期在外流浪漂泊;即使长期的漂泊或也不致于结异国婚姻;即使结了异国的婚姻也不致于永远地成为异乡人。既然本来就没有这样一张属于‘乡’特有的蛛网,那么你的浪迹天涯也就不令人意外了。从前是孤岛,现在仍然是;现在是边缘人,从前未尝不是。” [4]

(三)“人生三书”中对生存困境的沉思

1.死亡意识的冲击

死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意识。个体将死亡作为个体生命存在过程的终点,个体从生命过程中认识和体验到了死亡,个体将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从而超越生命的死亡的约束,达到生命意识的最境界。个体生命意识觉醒成熟的标志就是对死亡的关注和思考。[5]

龙应台对父亲的离世表现出无能为力的心痛和感伤,同时她也赫然醒悟,原来生与死就像是宇宙的内核,一切恩恩怨怨、纷纷扰然都只是外在的浮云,“不可爱”、“不光泽”、“不可念”、“不称意”于生命的本质的意义是在生死面前,一切顺其自然,冥冥中一切自有定数。龙应台父亲的死,迫使龙应台从一直思考外在社会问题、人类社群问题转向思考人内在的宇宙,开启了龙应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价值的大门,标志着龙应台生命意识的成熟。[6]龙应台开始明白人的渺小、无力,对于生命,人只有敬畏、信仰和礼赞,在死的面前生的可贵更显重要,对于有限的人生,唯有追求其精神的价值,履行社会的责任。

2.思索生命本质

深谙传统文化的龙应台,她的人生顿悟离不开几千年的古典文化的熏陶。受儒家内省意识的影响,对自己的生存现状进行思索,她抒写着张岱的寂寞美学,思索杜鹃的哀啼留下的忧郁,杜甫的孤独和悲悯与她达成千年共识……“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⑦龙应台享受着独处的快乐,龙应台喜欢一个人旅行,她认为一个人可以不受外界的影响,是自己与风景的约会,在赏析沿途风景时也看透自己的内心。龙应台的观花心得便是来自于王阳明心学:“花随心变。”⑧在她看来,看花,因人而异,面对时间,信与不信皆是无谓。也正是这种对自我内心灵魂的一遍遍拷问、对自己孤寂与忧郁情愫纾解造就了龙应台对生命本质的思索,生命的本质就是孤独,如“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⑨个体的独立需求与最终孤独的结局都是一种人类必然的宿命,龙应台在经历了悲伤和孤独后,大彻大悟,勇敢坚强、从容淡定的面对这种宿命。

三、“人生三书”中生命意识的生成:

(一)个体生命体验

每个人拥有独特且流动的生命体验, 个体生命的成长将使个体积累丰富的生命体验, 促使个体自觉地审视生活、思考生命价值。作家的个体生命体验通过文字的方式得已呈现, 文学作品印有作家生命成长体验。⑩龙应台生命意识是在其经历了不同时期的人生经验基础上获得的。台湾、欧洲、香港不同时空的转换,身为人女、为人母的不同身份角色,文人学而优则仕的独特经历,多重身份的变化使得龙应台的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识。

“人生三书”时间跨度二十五年,社会底层出生的龙应台,从小经历苦难,塑造了她对一切事物都怀有一种悲悯的关怀。当34岁的龙应台第一次做了母亲,在母爱的冲击下她惊叹新生命的神奇,切身感受着一个新生命的变化,龙应台的生命意识在她自己做了母亲以后,变得更加的清晰,更加的深化了。龙应台也将爱延伸,回归,回归到自己的父母身上,与此同时,龙应台慢慢的步入到人生的黄昏阶段,儿子越来越独立,父母越来越年老衰弱,使龙应台开始思索人生,发出了“父母子女不过是今生相互目送彼此背影的过程而已”⑨的感慨。父亲的去世,使龙应台的生命意识达到极致,龙应台回归到了最真切的生命本身,关怀身边的人,珍惜生命的时光,关注弱小的陌生人,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

(二)中西文化的浸染

“生命意识是只有人才具有的关于生命的体验与思考,是出于个体的本能且具有深邃文化内涵的意识。”[7]一方面,龙应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其安身立命的依靠。龙应台一出生就刻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龙应台的父亲从小就教龙应台背颂《陈情表》,培养了龙应台“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深受古典文化影响的龙应台曾坦言自己以司马迁、苏东坡为文学偶像,“感时忧国”的忧患意识,使龙应台更加关注政治,关心社会问题和底层人民的生活。龙应台由底层社会的外省人的女儿不断努力学习,变成了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在龙应台的身上彰显了儒家“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老庄“应物而不累于物”的独立自由人格也深深的影响着龙应台的生命意识,《庄子》是龙应台的枕边书,不时地会给龙应台带来新的生命感悟。龙应台在任期三年的文化局局长之位时,尽职尽责,但当任期已满时,她不顾民众的挽留,不为名利所累,毅然决然的辞去了官位,选择了洒脱自在的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使龙应台有着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龙应台的生命意识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营养,更富生命力。

另一方面,龙应台具有深厚的西方文化修养。龙应台留学美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知识和后来又长期旅居国外,深受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吸取最优秀的思想,身当力行的实践这些思想。身为母亲的龙应台疼爱儿子,却不溺爱儿子,她视儿子为独立的个体,她尊重儿子,尤其在教育上富有民主之风。她会从一切细节做起,说话时单脚跪在安安面前,这样两个人的眼睛就可以平视了;尊重儿子的选择,无论儿子是选择只得一只老鼠,还是选择从事平凡的动物管理员或是精明的银行家,她只要儿子自己开心快乐。龙应台对国家政权永远持有自己的思考,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为真正的民主奔波呐喊。

四、结论

龙应台的“人生三书”蕴含了一种独特的生命意识,对新生命的礼赞和尊重,对弱小生命的关怀和同情,对边缘生命宽厚的悲悯,对生命衰老现象的坦然从容,对生死问题的豁达通透,对生命孤独本质的坚定探索。龙应台的生命意识折射出她“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的文化生命精神和她对生命无常,从容面对、顺其自然的超脱态度。龙应台对生命本质有着孤独面对、素颜修行的老庄气度,对生命人格独立有着不懈的追求。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培养了龙应台蓬勃的生命意识,塑造了龙应台独特的文化气质,凸显龙应台的传统文化情结。

注释

①参见刘瑞芬:《从「野火」的辛辣到母性的包容—阔别十年的龙应台》,光华,1994年6月第19卷第6期,第92页。

②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参见龙应台:《目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27~229页。

④参见孙宁宁:《素颜修行深情目送——读龙应台的〈目送〉》,名作欣赏,2011年05期。

⑤分别参见龙应台:《目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163页,第165~166页,第137~138页。

⑥参见郭乐蓉:《散文集〈目送〉情感线索浅析——读龙应台〈目送〉有感》,青年文学家,2012年10期。

⑦参见龙应台:《目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版,第2页。

⑧出自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指境随心意。

⑨参见龙应台:《目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版,第25页。

⑩参见陈静:《饱满的生命激情深邃的文化内涵——论周涛散文中的生命意识》,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24卷第2期。

参考文献

[1]李文莲.论新时期中国散文中的生命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2]陈艳华.论沈从文湘西散文的生命意识[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辛桂琴.从“生命教育”入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探索,2008年第11期,p110—111.

[4]贾艺薇.龙应台:穿越多重维度的文化旅行[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5]董国艳.论新时期西部散文的生命特质[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6]缪黄佳.“人生三书”:呼应与成长—龙应台亲情散文集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7]姜珊.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生命意识[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论文作者:杜朝倩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试析龙应台“人生三书”中的生命意识论文_杜朝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