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视角下的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研究论文_任祺卉

自然教育视角下的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研究论文_任祺卉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现代快速发展背景下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针对城市儿童出现“大自然缺失症”及亲子关系互动交流途径缺失等问题,得出构建儿童和自然联系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深入的研究儿童的需求和行为阶段特征理论、自然和儿童关系、儿童活动空间因素理论,从自然教育角度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儿童自然活动场所,并探讨了自然儿童活动场地的景观设计策略。

关键词:自然缺失症 儿童 自然教育 景观设计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的今天,这种人与自然的隔离也必然会变的越来越明显。随着电子产品在低龄人群的普及,可以预期未来我国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时间只会更少。由此可见,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病,并产生了一系列因“自然缺失症”引发的问题:注意力紊乱、肥胖症、生活能力差、社交障碍、孤独、自闭、过度保护、没有风险经验等。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曾说:“自然总是能给孩子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世界,这既不同于父母给予的亲情世界,也不像电视那样会偷走孩子们的时光,相反,她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因此本文从自然教育角度探讨如何解决儿童的“自然缺失症”,从儿童自身特点出发,以为儿童创建自然的活动场所为目的,倡导儿童参与以自然活动为主的自然教育,使其走进自然、发现自然、了解自然,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和保护自然的内在情感。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以让儿童在户外进行活动的同时获得自然教育的目的为出发点,研 宄能让儿童获得自然教育的场所的关键要素,适合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构成要素, 从而提炼出针对儿童户外自然活动场所的设计策略,为今后的儿童户外自然场所的设计提供参考。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针对儿童的以自然教育为主户外活动方式的很可能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那么对自然活动场地必然存在有很大的需求。那么这次研究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强调自然性因素,吸引儿童积极走进自然、亲近自然。这次研究有助于以自然为主的教育观念的落实,让城市出生的儿童有接触自然和认识自然的机会,改善儿童“自然缺失症”。在一定程度上本次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2相关理论研究

2.1儿童行为特征分析

心理学上根据对儿童行为表现把儿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学步儿童阶段(1 到3岁)。也就是所说的婴儿期,几乎没有独立的行为能力;行为特征方面主要是伴随玩具,想象力低。2、学前儿童阶段(3到6岁)。为幼儿期,这个阶段的小孩虽然有独立行走的能力但是行为能力还不够健全,有的时候不具备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还需要家长的陪护;这个阶段的行为特征是开始游戏活动。3、学龄儿童阶段(6到12岁)。为童年期,在行为能力上已经发展比较成熟,能够脱离家长陪伴独立的参与游戏和活动等;在这个阶段学习占主导,游戏兴趣和体育能力增强,有竞争意识。4、青少年阶段(12 到18岁)。为青少年期在行为能力和身体机能上已经慢慢发育接近成年人的水平,在这个阶段更加偏重于技能学习和思维能力的锻炼。

2.2自然教育与儿童发展关联性

我们每个人都与自然有着紧密联系,时至今日,情况依旧如此。自然的面貌多种多样,它为儿童提供一个更为辽远快阔的世界,给孩子带来了一个远离成人世界以外的充满幻想、自由、隐秘、宁静的领地。自然在儿童的成长过程自然可以扮演一个很好的老师的角色,用它的广博和丰富教会儿童很多的道理,或者对儿童未来的人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自然活动需要儿童走进自然,在自然中探索发现,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大肌肉群的动作,比如走、跑、跳等,也包含了小肌肉群的动作,如抓、捏、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些动作执行的过程对于儿童身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认知自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通常也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相互交往的机会,儿童在认知自然的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社交就会出现。不仅对于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业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对儿童人格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在认识自然的活动中儿童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团体意识、交往能力、好奇心都有助于儿童良好的人格的发展。

3 儿童活动场所自然教育景观设计策略

3.1儿童自然教育活动场地设计原则

首先是基于自然的感知性原则,自然教育的目的不止于增加儿童的自然见识,更多的是教会儿童学习、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因此,自然教育场所设计应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对“自然”的感觉,增加儿童学习自然世界知识的途径。其次是基于自然的参与性原则,利用儿童高于常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以寓教于乐以及参与体验式的空间,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然知识。如成都云朵乐园,湖边小岛上有一朵巨大的“跳跳云”。在这个内部充气的巨大异形蹦床上,孩子们可以体验腾云驾雾的感觉,不只是一个供儿童游乐的玩具,更是让儿童无形之中成为公园的参与者,在调动起儿童的参与性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

3.3儿童自然教育活动场地设计策略

首先从儿童行为特征出发,不管在普通的儿童公园设计中还是在特定的自然教育主题公园设计中,都需激发儿童对设计场地的兴趣,增加儿童的兴趣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以亮丽活泼的色彩作为场地的主打招牌;使景观动起来,动态变化中的场地会吸引儿童前往探索和参与,如流动的水体、喷泉。其次突出亲子性与参与性,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当代儿童自然缺失的部分原因也来自于工作忙碌的家长;已有的自然教育活动往往是父母陪伴着儿童一起参与的。针对自然教育场所需要亲子性的特点,在设计中可以创造一些家长能陪伴孩子一起玩的活动,如洞窟探险、定向越野、露营考察等实践类亲子活动,利用可触发多感官的设计效果来创造新颖的景观环境,有助于引起儿童的注意并培养出儿童对景观的感受力。最后是植物设计,不同的植物空间组合能形成不同形态的空间,如由草坪和乔木构成的疏朗开敞空间,儿童可以肆意奔跑、翻滚、放风筝;由灌木和乔木构成的半开敞空间,儿童可以进行集体性活动或躲藏游戏;由乔灌草构成的封闭空间,儿童可以在浓荫下乘凉、探险、寻宝;由被修剪整齐划一的直立型绿篱构成的垂直空间,常被用作植物迷宫,也是充满趣味性的活动空间。

4 结束语:

通过对自然教育儿童空间景观国内外研究综述,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理论上分析归纳了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与自然教育等基本概念,以及从儿童行为发展阶段及特征、自然教育和儿童发展关联性。提出了自然教育设计应遵循的三大原则为自然的感知性原则、自然的参与性原则和自然学习的系统性原则;总结了儿童自然活动场所的具体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蕾.花园里的儿童教育:近代至当代西方基础教育中的“学校园”[J].中国园林,2015,31(10).

[2] 贺秀珍.自然教育:儿童的根性诉求[J].教育探索,2015,(9)..

[3] 李鹏波,蒲静静.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城市公园儿童活动场地自然显露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17,(4).

[4] 楚海家.别忽略了儿童的自然亲和性[J].环境教育,2016(11).

作者简介

任祺卉(1992.12),女,河北省张家口市,075000,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XB201941

论文作者:任祺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  ;  ;  ;  ;  ;  ;  ;  

自然教育视角下的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研究论文_任祺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