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走向何方?_大数据论文

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走向何方?_大数据论文

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将何去何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何去何从论文,时代论文,数据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媒体人,在平面媒体、电视与网络间游走,看潮起潮落、不同凡响,常常会恍惚错愕。一时一处的繁花似锦、花开富贵,再一时一处又肃杀清冽、落红缤纷。这大船,究竟行得太快,还是走得太慢?再看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后起之秀,如日中天,智能手机与穿戴设备风起云涌、气可吞象,也会有些如梦如幻,究竟什么才是媒体?而我在哪里?这真是个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放眼传媒江湖,新技术革命一路向前,铿锵引领信息时代向数据时代的跨越。云计算与移动互联,如一只老鹰展开的双翼,而大数据,正是这只老鹰硕大的身体,经历过悬崖边上面壁对空的历练,再生后的改头换面。

      一时间仿佛春暖花开,脚底泥土松软起来,种子遍地萌发,大数据的春天来了。每个人、每一时、每一刻,都在制造新数据,消费数据,速度惊人!据统计,平均每秒有200万用户使用谷歌搜索,Facebook用户每天共享的东西超过40亿。科学计算、医疗卫生、金融、零售业等各行业也有大量数据不断产生。全球信息总量遵循新摩尔定律,大约每18个月翻一番!“过去3年里产生的数据量比以往4万年的数据量还要多。”

      大数据是一匹狂奔的野马,是一种新资本,是引发变革的新动力。新知识、新价值,大科技、大发展随之应运而生。甚至21世纪大国之争,也注定是场激烈的数据之战。

      在这个变革时代,需要更多仰望星空的眼,也需要认真思考:这个崭新时代里,新技术罗盘的导向下,传媒的未来将驶向何方?新闻传播将何去何从?

      大数据引发新闻传播理念变革

      “大数据”这一新潮术语的提出,源于1980年著名未来科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这本影响世界的书中,托夫勒将“大数据”称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不过,将近20年后,大数据才逐渐成为人类计算机科学技术活动关注的焦点。2008年9月,《自然》杂志推出了名为“大数据”的封面专栏,2009年以来,“大数据”急剧升温,成为热门。

      揭开大数据的神秘面纱。“大数据”之大,并非仅仅容量大,大数据更多意义在于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在大量增加,通过对这些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人类可以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创造神奇。

      从新闻传播角度看,大数据带来新闻传播理念变革。站在社会前沿、探求真理与事件真相的媒体,作为连通新旧时代的使者,与这个时代的科学家脉搏共振。新闻人与科学家面临的一个共同话题,就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知。世界本质是什么?我们还很含糊,所知甚少。但是,沿着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我们认识了这个世界,并发展了人类认识世界的理念与不断超越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质的超越,是从对于因果关系的探求,转向对相关关系的关注。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科学家泰勒斯曾提出水是万物本原,从那一时刻起,科学与因果性就已结缘。而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是万物本原的观点。从水是万物本原到数是万物本原,是人类认识论的一次跨越。翻开科学史,我们发现,科学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对事物数据化的历史。从天文学、物理学伊始,近代科学发展沿一条数据化的道路走来。对于我们正面对的这个信息的花花世界,在全球畅销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借物理学家的看法这样描绘:“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

      今天,依托云计算,面对海量数据,人类可以将从对因果的求索,转向对特定相关的探索。这个科学范式的革命性转变,给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无限生机与可能。媒体也将迎来与时代同步的机遇与挑战。新闻传播在对事件的关注中,除了因果关系的探索,还应该透过海量数据的分析,去关注一种看似松散、却有着客观关联的相关关系。这一理念革命,无疑将带来新闻传播的变革,促进新闻传播向更客观地展现事件发生及其关联的方向发展。

      一个新传播时代已经来临。

      大数据打开新闻人的第三只眼

      如果问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人的两只眼在做什么?那么,在我看来,是一只眼看客观、一只眼看真实。客观与真实,始终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素质。而大数据打开了新闻人的第三只眼,这只眼能够跨越时空,看到过去,未来,和一个角度不同的现在。

      2011年8月23日,美国弗吉尼亚州发生5.9级地震,纽约市民首先在推特上看到这个消息,几秒钟后,才感觉到地震波从震中传来的震感,社交媒体把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带到了比地震波还快的时代。这引发了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庞大的数据爆炸。

      今天,传媒面临的残酷现实是,新闻现场、传播平台、新闻信息,乃至媒体记者身份,正在被新技术一点点溶解。今天,人人即媒体,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最快报道事件发生的,往往并非新闻记者,一部智能手机,一张网络,就能够完成一个传统媒体记者所做的新闻传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闻人别无选择,只有做得更好。

      怎样算是更好?却至今没有一个好的标准。不过,我们明确知晓,在大数据时代,媒体单一提供日常消息只能日渐式微,作为一个“数据库”或“信息集散地”,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报纸、电视、广播甚至门户网站在内的媒体将成为整个网络系统中信息交换频率比较高的信息节点之一,传统传受关系从垂直线性关系转变为信息网络中心的节点间的平面关系。系统边界被打破,整个系统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在这种情况下,媒介优势或许不再是所谓“对世界最新事件的最新报道”,而是对信息资源的掌控。有人说,未来的记者和政治家,说的会更少,分析的会更多。这大概会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发展趋势。

      我们看到,已有媒体先行者在四处出击,尝试创新。

      BBC在其新媒体平台上,不仅提供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资讯,还提供数据库信息、教育类信息,在即时新闻讯息方面,BBC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在数据库信息方面,BBC向受众提供全天候新闻服务——跨事件跨媒体的选择、点播、搜索、下载。在教育类信息方面,BBC推出庞大教育站点——教育服务平台。

      在CNN,1995年开展新媒体服务,其新媒体平台上提供的内容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资讯,CNN和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向受众提供金融信息服务,这使得CNN超越媒介平台,成为一个应用型的工具性数据库。CNN还同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联合推出“执行官培训教育”。

      除去信息服务,媒体通过整合大数据,发现相关,还能够进行预测性新闻报道,成为未来新闻传播不可替代的一个亮点。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2009年甲型流感H1N1爆发前的几周,对这一疾病疫情的最早发现者,并非专业的疾控医疗工作者,或埋头病毒生理实验室中孜孜不倦的医学科学家,而是互联网巨头谷歌公司的工程师们。《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有关那年冬季流感疫情的预测论文,令公共卫生官员和计算机专家瞠目结舌,也令世界瞩目。谷歌对流感爆发趋势的预测原理是:谷歌公司把搜索引擎记录下的5000万条美国人最频繁的词条和美国疾控中心在2003年至2008年间季节性流感传播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对人们搜索记录的分析判断流感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当然,实现这一预测的前提是,谷歌公司每天要处理24拍字节的数据,这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所有纸质出版物所包含数据量的上千倍!

      对于新闻人来说,这一预测背后的新传播方式,正是我们应当特别关注的。相类似的是,通过facebook用户共享信息的整合或对微信转载信息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大众文化与焦点关注的走向,也可能发现正在发生、甚至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件。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1909-2005)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对新闻事件的相关分析、预测发现,以及面对扑朔迷离的传媒生态,打开第三只眼,将有可能创造新闻传播的未来。

      大数据令新闻传播成为新旧时代的使者

      世界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生活在变化。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我们打造了工具,而工具也会反过来塑造我们。”大数据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并呼唤我们适应和改变。从不曾有一个时代,像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令每个置身其中的人,深感知识更新的必要以及思想理念转变的重要。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曾估算美国17个行业的数据拥有量,离散式制造业以966PB居首位;美国政府848PB居第二位;传播与媒体业居第三位,共有715PB数据量。可见,媒体始终站在大数据革命前沿,不仅本身就是大数据中心,而且承担着举足轻重的社会责任。这个时代,需要新闻传播做连接过去与未来时代的使者。

      今天,数据爆炸,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真假莫辨,更有人争先恐后,随波逐流,依托大数据,一味迎合受众喜好,订单生产内容,比如网络热播美剧《纸牌屋》,从题材到导演到演员,都来自大数据评估分析;而反过来,我们看到,BBC一直强调自身社会责任感,把教育受众放在首位,秉持“公共服务”的理念。BBC的纪录片、电视剧都隐含很深的教育意义。

      不仅如此,传媒还能够成为推动人们从过去向未来转变的中坚力量。登月,心脏移植,改变植物、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以及移动互联……人类重大卓越的技术进步,根本上都指向人自身的变革。

      传媒引导变革有以下两个案例:在网络与电视上火爆一时的“冰桶挑战”,令全球人的视线关注渐冻人这一罕见疾病的患者,并引导健康人投入到慈善与关爱事业中;而在联合国微博上,推出了一项名为“全球脉动”(Global Pulse)的新项目,则是希望利用“大数据”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联合国将进行所谓的“情绪分析”,使用自然语言解密软件分析社交网站和文本消息中的信息,以帮助预测某个给定地区的失业率、支出削减或疾病爆发等现象,其目标在于利用数字化的早期预警信号来提前指导援助项目,以阻止重新陷入贫困等困境。如果说媒体构建了一个灿烂的夜空,那么一颗会发光的恒星,不仅自身光明磊落,还要照亮周遭。新闻传播的根本仍在于坚守媒体责任,提供高质量、可信赖的资讯,教化受众,引导思想,创造梦想,形成潮流,铺就一条通往理想社会的道路。今天,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迫切的学习者,也是需要接受并适应变化的求助者。这赋予新闻传播超越以往时代的传播使命。引导社会知识更新,思想理念转变,乃至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是新闻人的职责。

      大数据要新闻传播做数据安全的卫士

      1993年7月5日,美国《纽约人》(The New Yorker)杂志发表了一幅漫画。一只在键盘上操作的狗对另一只狗说:“在互联网上谁也不知道你是一只狗。”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确实如此,不过,那个时代已一去不返。

      今天,大数据好比互联网中的福尔摩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发现蛛丝马迹,能够将一个人具象化地准确勾勒出来,能准确识别屏幕后的一切!而智能手机,就像一个移动间谍,随时将“情报”传送给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像风中的一只巨大骆驼,正从头到尾,侵入人类隐私的帐篷,大数据也如同无影灯,将每一个公众都搁置在一个无隐私的透明地带。

      并非没有先知先觉者。早在1967年,《纽约时报》发表了著名记者、隐私权专家帕卡德(Vance Packard)的文章《不能告诉计算机》。他写道:“当政府把我们每一个人的信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都装进一个中央级的数据银行,我们将受控于坐在电脑机器前面的那个人和他的按钮。这令人不安,这是一种危险。”

      100多年来,从隐私权提出,到对于个人物理空间的侵犯,再到对个人数据空间的侵犯,对于隐私权的保护也逐渐从以人为重心,转变到以数据为中心的思路上。尤其是大数据使得隐私大量被侵蚀成为可能。出于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对个人隐私数据的侵犯愈发激烈。

      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中央情报局(CIA)都拥有超级巨大的数据库。兰德公司情报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帕拉契尼(John Prachini)在接受《巴尔的摩太阳报》的采访时说,国家安全局从电话监控的记录当中发现了本·拉登的蛛丝马迹。该局对全美电话进行监控,所收集数据量惊人,每6小时产生的数据量就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有印刷体藏书的信息总量。而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馆藏量最大的图书馆。

      大数据时代“圆形监狱”的突围,需要“囚徒”和相关部门共同作出努力。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站在理性角度提出了应对数字化记忆与信息安全的六大对策,包括数字化节制、保护信息隐私权、打造良性信息生态等,旨在预防或减轻数字化记忆对信息权力与时间构成的挑战。站在数据监狱的围墙边上,媒体人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新闻传播有没有助纣为虐?

      美国棱镜项目曝光者爱德华·斯诺登提供的文件显示,美英情报机构的监控计划主要依赖网络邮件、影像交流与社交站点的数据,并直接接入谷歌、微软、雅虎等网络巨头的中央服务器挖掘情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软件搜集个人信息,通过对用户地理位置、下载文件记录、社交网站好友名单的相关分析,发现其性取向、婚姻状况及政治倾向的蛛丝马迹。

      2014年初,谷歌因侵犯数据隐私在法国被罚,理由是未整改其跟踪并储存用户信息的违法行为。此事要回溯到2012年3月,谷歌启用新的数据收集方案,修改了隐私政策,通过YouTube、Gmail等服务收集数据并整合在一起。最终,谷歌被法国国家信息自由委员会(CNIL)处罚15万欧元。虽然这一罚款数额对于谷歌来说太微不足道,但此判罚引发了世界各地对个人隐私保护的连锁反应。据悉,谷歌新的隐私政策在西班牙、英国、德国、意大利以及荷兰都遭到了相似指控。

      大数据让物质世界变得可计算,把人们的生活痕迹印刻在互联网上,也让用户失去了安全感。此外,大数据还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如“棱镜门”事件,背后暴露出来的是更高层面的数据安全问题。有军事专家评论,斯诺登泄密事件相当于美国损失了10个重装甲师,可见大数据的价值和“杀伤力”。总之,有关大数据的很多故事听起来都很美,实则风险暗伏。

      2007年,雅虎首席科学家沃茨博士在《自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21世纪的科学》。他发现,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海量数据库的发展,个人真实世界的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记录,这种记录的粒度(数据的细化程度)很高,频度在不断增加,为社会科学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数据。新闻跟帖、网站下载记录,社交平台互动记录等,都为研究者提供大量数据。

      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描绘了一个未来可以被准确预知的世界,影片阐述的一个逻辑是,罪犯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就已受到惩罚——知道太多而背负沉重负担。这并非虚幻而正是不受限制使用大数据导致的结果,是大数据时代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惩罚。

      由此而生的伦理难题是:在技术能够与伦理应该之间,应做怎样的选择?这个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尚待建设的新时代,是冒险家们的乐园,充满机会,但又危机四伏。今天,在我们享有数据福利的同时,能够感到数据生态的日益恶化。大数据时代,媒体要监督并问责对于数据无休止的挖掘与滥用,做数据生态的卫士。

      想一想,作为媒体人,我们该不该受到来自大数据的惩罚?而作为社会人,我们是不是已经学会了保护好自己?

      大数据需要新闻传播赋予数据以温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内容一方面包罗万象,借助互联网容量无限的特性,能够提供更多信息,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传送也变得越来越精细,定位愈加明确细分,变得“越来越小”。被誉为数字时代先知的尼葛洛庞帝1995年曾说:“在信息时代中,大众传媒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小。”今天,通过观察新的媒体发展形态,可以发现,尼氏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面临的一个负面问题是,原有的信息鸿沟正在向数据鸿沟迅速转化并日益加大。

      “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这是《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于2004年对世界发展趋势的判断,而大数据前面的道路却崎岖不平。尽管大数据倡导者认为“大数据对不同的社会群体不会厚此薄彼”,但实际上,先进技术成果并非人人平均分享。从目前趋势看,一方面,近年来,发达国家率先布局,占据先机,少数公司和少数政府凭借对大数据掌握和分析处理的技术优势,掌控并垄断信息,数据垄断和寡头正在形成;另一方面,互联网新技术覆盖再广,也有盲区,大数据时代,在全球或各国贫富之间、男女之间、受教育与未受教育者之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数字鸿沟必然存在,数据弱势群体比比皆是。如何克服数字鸿沟,消除社会不公正,是时代给予的挑战。

      信息弱势群体,正迅速被恶化为数据弱势群体。2012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将大数据作为会议主题之一,发布了“Big Data,Big Impact:New Possibilities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的主题报告,探索和研究如何让大数据释放潜能、跨越鸿沟,为低收入人群及国家的发展服务。

      在我看来,大数据时代不应是一个仅仅充斥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大数据没有温度,但传媒要赋予数据以温度。在大数据覆盖不到的角落,媒体要去关注数据弱势群体,送去一缕温暖的阳光。

      大数据促进“地球村”大同世界传播愿景的实现

      媒介即技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迅猛发展,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的设想,之后几十年,伴随互联网技术崛起,人们越来越认同“地球村”的概念。虽然麦克卢汉也关注媒介信息,但是,他认为媒介技术本身更为重要。地球村是因为我们个体感官被延伸并直接导致空间和物理距离缩短而形成,而不是因为单纯的信息交换与流通。麦克卢汉预言,重回部落化时代,是地球村的实现,网络技术和现代科技将带领人类走向新的“大同世界”。

      的确,如果我们以“传—受”这一分析框架,站在历史视角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发展,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媒介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削弱“传者”权利、增加“受者”权利的过程。古登堡印刷机打破了西欧封建时代僧侣的知识特权,广播电视让信息传播中的把控障碍削弱,而互联网则将传播权利赋予了互联网中的每一个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保罗·莱文森曾指出,“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

      柴静的《穹顶之下》可以从一个人、一个地方呈几何指数地传达至全球数十亿受众,而不同区域、类型的群体也可以迅速地被同一人、同一主题动员起来。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传播现象。一名独立个体制作的一部不够完善的作品却被快速传播获得较大影响,公众参与“挺柴”与“砍柴”的热情高涨、泾渭分明,形成一波又一波的传播热潮与旋流。抛开片子的科学与新闻价值,无论赞扬批评谁占据上风,这都无疑是一个有益于唤醒公众公民意识的传播现象。

      今天,分享和协调的成本瓦解,使每一个个体生产与参与进来的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不再有哪家媒体能够独霸天下,新闻传播的战国时代正在来临。媒介旧有的限制被大大消减,权力从金字塔顶部向基座所在的受众汇聚。人人都是媒体。如今,在线上发表言论成为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的新闻自由。百家争鸣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激发社会的活力。知识、思想的解放,以及传受平等,将拥趸人类进入一个崇尚自由与民主的大同世界的传播时代。

      当然,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

      Google主页上这样诠释其来历:google是由“googol”一词转化而来,表示数字1后面跟100个零。Google创始人希望每个人都在他们的网站上提供几乎无限量的信息。

      当我们仰望夜晚的星空,满天的星罗棋布,就好像一张新传播时代网络的愿景图,谁是北斗七星?哪一颗星星会是从我们眼前一闪而过的流星?哪一颗是我们自己在熠熠生辉?

      大数据令新闻传播成为各领域变革的催化剂

      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开启,像打开了一座冰山。15世纪中叶,人类发明了印刷机,在这之后大约出版了1.3亿册图书,到2010年为止,也就是谷歌的数字化图书计划实行7年之后,大约有2000万图书被扫描成了数字图书,这几乎相当于人类所有书写文明的15%。

      在传统社会,媒介制作产品吸引受众,获得收视率、收听率,吸引广告商投入,在网络社会,媒介制作产品吸引受众,获取受众数据,并进一步将数据信息转化为资本。大数据正在引发新媒介经济、新媒介商业模式的革命。大数据的产生、发布、使用和整合将成为经济活动的枢纽,并对全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可以说,互联网技术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时代。正如大航海时代造就了哥伦布、麦哲伦这样名垂千古的伟大航海家和探险家。如今,大数据航海时代开启,在数据王国里,每一个成功者都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者,兼“点数成金”的高手。

      通过数据挖掘,近几十年来,各大公司谱写了不少点“数”成金的传奇和故事。例如,以美、欧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大数据”研究与应用方面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甲骨文、IBM、微软及沃尔玛全球物联网络都在追逐大数据创造的商机。奈飞(Netflix)公司利用客户的网上点击记录预测其喜欢观看的内容,实现精准营销;阿里巴巴利用长期以来积累的用户资金流水记录,几分钟内就能判断用户的信用资质、决定是否发放一笔贷款。2006年1月23日,《商业周刊》封面文章题目是“为什么数字会动摇你的世界”,在这篇文章里,斯蒂芬·贝克(stephen Baker)介绍了数字在市场营销、管理、研究和运营中得到的崭新应用。2012年5月18日,也是Facebook上市当天,社交媒体监测平台DataSift通过分析Twitter上的情感倾向,成功地预测了Facebook的股价波动,延迟情况只有几分钟到20多分钟。再如eBay通过数据挖据技术精确地计算出广告中的每一个关键字为公司带来的回报,通过对广告投放的优化,2007年以来eBay产品销售的广告费降低了90%。

      而这一切奇迹的诞生,有赖于新闻传播这支高效的催化剂。

      美国迈克尔·塞勒在其《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写道:在古登堡之前,整个欧洲大概有3万本书,而到1500年,欧洲的印刷将图书量猛增到1000万到2000万册。在随后一个世纪,欧洲图书产量增加到1.5亿至2亿册。在150年间,图书的数量增长了至少5000倍,到1600年,欧洲人均拥有两本图书。

      传播带来了文艺复兴和激动人心的探索精神。有分析显示,在15世纪末,有印刷厂的城市在16世纪的发展比没有印刷厂的同类城市至少快60%,1500至1800年,这样的城市增长至少快25%,这是由于印刷带给人们更多的信息。

      直到今天,还没有一种足够科学的方法,能像天平一样准确称量数据的分量与价值。但是从Facebook开盘当天其正规金融资产与其未记录的无形资产相差近1000亿美元,从阿里巴巴美国纽交所上市当天的一路飙升,从微信一夜之间完成了数亿人关联银行卡的微信抢红包、微信摇一摇……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新的与数据技术掌握与应用相关联的企业所能够创造的新经济奇迹、新商业模式的力量。

      “历史上总有一些分水岭式的事件,它们带来的变革是彻底的、多层面的,它们的意义在当时也是很难预测的”。

      在北京时间2015年3月10日凌晨苹果公司的新品发布会上,除了iWatch正式与公众见面外,苹果推出的全新医疗应用researchKit也令人十分惊讶,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还出现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LOGO。实际上,早在2014年5月,路透社就已经有报道透露了苹果有志于超越可穿戴设备,模仿AppStore考虑打造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的战略可能。

      据苹果介绍,这款手机应用主要用于帕金森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各项研究。在未来,通过基于大数据的移动互联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测试监测自己的身体机能是否正常,比如针对帕金森症状,用户可以用iWatch完成包括语音、步伐在内的简单自我体检,也可以利用针对不同疾病的App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记录病患信息。由于用户众多,中国将作为疾病数据收集的主战场。医生会通过iWatch对病人进行管理和帮助。所收集到的这些数据将会为医疗工作者带来大量有价值的参考。这一切,就像在全球的医护人员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可共享的病历数据库。

      由此可见,把iWatch视为消费级电子产品,是一厢情愿的想法,iWatch更可能的是改变传统医疗模式的专业硬件设备。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布伦乔尔森(Eric Brynjofsson)比喻说,大数据的影响,就像4个世纪前人类发明的显微镜一样,显微镜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测量水平推进到了“细胞”级别,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历史性的进步和革命,而大数据,将成为我们下一个观察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显微镜”和监测大自然的“仪表盘”;哈佛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巴布森学院信息技术与管理学总统杰出奖教授托马斯·H·达文波特说:“大数据及其分析,将会在未来10年改变几乎每一个行业的业务功能。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早一点着手大数据的工作,都可以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最后,让我们想想有着最朴素生存逻辑的非洲。非洲有这样一句谚语:在非洲,瞪羚每天早上醒来时,它知道自己必须跑得比最快的狮子还快,否则就会被吃掉;而狮子每天早上醒来时,它知道自己必须超过跑得最慢的瞪羚,否则就会被饿死。所以,无论是狮子还是瞪羚,当新技术的太阳升起,最好的迎接方式,就是奔跑,做那个追赶太阳的人,或者实现超越;或者即便倒下,也能够无怨无悔。

标签:;  ;  ;  ;  ;  ;  ;  ;  ;  

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走向何方?_大数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