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_金融论文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龙江省论文,资源配置论文,为例论文,农村金融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创新性金融的发展,金融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在引导资源的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农村金融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村镇经济资金的分配效率,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

      本研究结合相应的金融理论基础,对村镇经济资金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运用随机边界前沿分析法(SFA)对村镇经济资金分配和它的影响因素在区域内进行了实践角度的分析。研究地区农村经济资源分配效率,对于地区经济宏观调控、消除农村金融资源分配阻碍、改善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注意。Mike[2]通过评价农村银行结构的动态模型,实证了美国的农村银行业市场含有不完全竞争的因素,提出农村银行政策应促进已有的和可能的市场竞争。Jose等[3]认为可以通过技术进步、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Claudio[4]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问题是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一些主要方法,包括切实改善市场发展的政治、政策、宏观经济环境,增加金融服务的功能,增加金融的总需求和总供给。Kellees[5]对印度和中国的村镇金融组织进行研究,得出宏观金融仍然在相当程度上贴近于非正式的一些经济组织的结论,把非正式村镇经济组织形成原因总结为国家贷款的政策能力不足、正式贷款投资供给不足、地方经济的政治要求较严重、部分宏观经济组织在制度上存在着缺陷等。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针对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定量分析的文献较少。李明贤[6]采用随机边界前沿分析法对中国中部省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对比和测定,并在此层面上解析了影响中部省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提出政策性建议。应该重视对农村金融资源本身的配置效率的分析和研究,去除农村资源配置的阻挡因素,增加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刘艳华等[7]认为农业信贷配给的效率低于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匹配效率。向琳[8]通过研究农村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认为整个国家东北地区的经济在整体表现上高于西北部地区。本研究应用了随机边际前沿的分析方法来对区域性农村社会经济和影响它的阻碍因素做出实证分析。

      2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2.1 模型的建立

      2.1.1 指标设计 各研究因素见表1。

      

      2.1.2 模型构建 根据各项指标,建立以下模型:

      

      农村资金占有量CIP按农村资本存量的5%计算。

      2.2 实证分析

      2.2.1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运用EVIEWS 6.0软件,得到黑龙江省和全国农村资金构架的相关数据,见表2。

      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输出变量,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黑龙江省平均值是0.660 99,最大值是0.998 76,方差是0.008 33,全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平均值为0.727 59,最大值为0.999 87,方差为0.016 87。以农村GDP为输出变量,黑龙江省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平均值是0.646 38,最大值是0.999 89,方差是0.002 23,全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方差是0.033 93,最大值为0.999 84,平均值是0.722 27。上述数据表明,黑龙江省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平均值小于全国的平均值,黑龙江省农村金融配置效率值在方差方面较小。

      进行支农效益分析(图1、图2)可见,黑龙江省农村每人的收入和农村GDP资金拥有量的程度曲线,是在全国农村每个人的收入和农村GDP资金拥有量的程度曲线的下方,表明黑龙江省资金拥有量的水平低于全国。1990-1996年与1998-2003年两阶段呈平缓趋势,2004-2007年阶段呈明显上升趋势,1995-1996年和1997-1998以及2003-2006年升高情况比较迅速。结合两个图可见,1998、2001、2004年发生了农村资金拥有量程度的变化分歧。

      2.2.2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利用最大相似估计,运用Eviews软件得到表3的结果。

      

      

      图1 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产出变量的金融支农效率

      

      图2 以农村GDP为产出变量的金融支农效率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当农户的每人纯收入作为生产数据的时候,LR的检测数据是89.587 25,当农村的GDP作为生产数据的时候,LR检测值为90.543 52。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产出变量时,γ=0.001 97,当农村的GDP作为产出变量时,γ=0.007 85,说明从农村的贷款的生产情况来看,农村贷款每增加1%,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收入增加0.197%,农村GDP增加0.785%。农村的贷款对农村GDP的增高效果要强于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高效果。

      当农村GDP作为输出变量,显著性水平为5%的时候,农村资金的集中程度每增加1个单位,农村的GDP数量的生产能力就会下降39.665%。以GDP为输出变量时估计值-0.396 65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表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相对规模对农村GDP产出技术效率的影响并不重要:若在5%的水平上输出变量为

=-0.328 94,这表明农村的资金深度每增加1个单位,农村的居民每人的生产水平都要下降32.894%:若在1%的水平上σ=45.820%,表明农村资金发展架构指标每增加1个单位,农村居民每个人的收入水平会升高45.820%。以GDP为变量,在显著性水平为1%时σ=0.657 06,这意味着农村资金发展构架每增加1个架构,农村的GDP生产能力就会升高65.706%。

      增强农村金融中介效率和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指标,可以显著提高农村资金资源配置的效率。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相关影响因素为农村金融中介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

      3 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策建议

      3.1 政府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

      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和正规农村金融机构无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的角度来看,需改变对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态度,在完善商业化、合作化和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基础上,鼓励发展民间金融,缓解农村金融压抑现状,让非正规农村金融成为农村金融重要组成部分[9,10]。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第一,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发展农村民营中小型金融机构,增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第二,适时推进民间金融合法化,从法律的角度将其纳入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第三,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允许投资者以私人资本在农村经济的特定范围内进行投资,积极扶持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经营灵活,加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有利于提高农村资金资源配置效率。

      3.2 政府要加强加大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力度

      第一,对以往有欠贷或信用问题的企业、单位和个体户一律杜绝对其发放新贷款,严格禁止跨地区、跨区域发放贷款,并完善内部风险评级制度。要制定一系列具有识别、监测、计量和管理风险的内部风险制度,对风险评价做到动态化、全面化和系统化。加强对大额贷款、不良贷款和关联贷款的监测[11]。按照综合评级结果,对不同贷款进行分类处置、重点监控,并建立风险动态跟踪体系。第二,要加强对非正规金融整体运行情况(包括利率、非法活动、金融欺诈、洗钱、高利贷等活动)的管理,要严格惩处扰乱金融秩序的非法融资、集资行为,构建以银监会金融监管为主,行业管理、自律管理为辅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第三,建立监测通报体系,由当地统计局对其进行定期调查,纳入金融业的整体监管体系,这样可以及时掌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数据,并向社会进行较准确的信息批露和提示。严格的监管体系可以防范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从监管角度来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标签:;  ;  ;  ;  ;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