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论文_崔沁

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论文_崔沁

崔 沁

(淮河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徐州,221000)

【摘 要】本文在分析生态退化主要原因的基础之上,对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内涵进行简要探讨,最后对生态修复的实现技术及方法进行论述,望能够有助于提高生态修复的整体质量及水平。

【关键词】生态修复;理论;技术

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数量及其规模急剧增长的背景下,生态系统呈现出显著的退化性趋势,导致各类自然灾害行为不端加剧,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矛盾关系更为突出,进而反作用于区域性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标是非常不利的。当前,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已经逐步发展演变成为全球性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基于对当前生态系统退化现状以及退化后果的认识,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与地区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生态建设以及生态修复相关的政策措施,生态修复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发展成效。

1.生态退化原因分析

生态修复是在生态环境退化与破坏背景下所产生的。当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导致生态环境功能有所减弱或丧失时,生态系统就会呈现出退化的趋势。导致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的原因众多,人为或自然性干扰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干扰因素的存在使得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被打破,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发生障碍,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呈现出退化性变现。实际上,干扰因素不单单对物种多样性的发展与维持有重要影响,更是影响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自然性质干扰因素包括冰河、火山、地震、海啸、滑坡、台风、干旱、洪水等作用;社会人为性质干扰因素则包括过度利用植被、露天开采、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森林砍伐等。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干扰强度以及干扰频度这两个方面。往往形势严重的生态破坏需要依赖于自然因素进行修复,其难度是非常大的。为尽快恢复生态系统的平稳性,必须采取一些生态工程措施以及生物措施,加速植被恢复以及生态修复进程。

2.生态修复基本理论

恢复生态学是以群落自然演替机制作为理论基础而不断发展与完善起来的。群落的自然演替主要有两种实现形式:其一是原生性演替,其二是次生性演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到发展哪一种类型,主要是由演替反应开始初期所对应的土壤条件所决定的。一般来说,生态演替的过程是一种具有秩序性以及可预见性特点的变化系列。在演替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生态系统逐渐被另一个生态系统替代,直至建立起一个最能够适应当下环境条件的最佳生态系统。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生态演替的基本概念是:在外界压力不复存在的前提条件下,生态系统所经历的一系列恢复过程以及最终恢复的成果。但值得思考的一项问题是:在时间充足的前提下,任何情况下所进行的演替过程是否能够完全修复所有感染因素,使原有的顶级群落得到重建呢?事实上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即通过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式所实现的生态修复过程具有一定的限度、对受损生态系统修复过程的最关键理解之一就是在被干扰后演替的最终结果以及其与正常演替过程的相关性关系。

有相关报道中指出:自然干扰作用总是作用于生态系统时期返回至生态演替的初期阶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周期性特点的自然干扰因素而言,其往往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演替行为具有周期性特点,可以说是生态演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但从人文活动干预的角度上来说,这种干扰行为对于生态演替过程的影响是否仅仅是将生态系统位移值早期或更为初期的阶段,还是从本质上就是与自然干扰行为所不同的类型。经过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相较于自然干扰作用而言,人文活动干扰行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干扰如果很严重,使环境变化如此重大,以致演替向新的方向进行,永远也不能重建原来的顶极群落了。当干扰持续到生态系统接近死亡阶段时,恢复与重建可以使其在某些水平上恢复平衡,但与原来的正常状态不同。自然恢复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在受到严重干扰的情况下,所耗费的时间更长。而生态演替能够通过人为活动干预的方式产生或加速或延缓,或改变或调整方向的作用。而究竟如何使生态演替以修复为目标发展,关键是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3.生态修复技术方法

为促进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及时得到修复,可采取的生态修复技术方法有多种类型,根据所修复生态系统的具体属性,可以采取的技术方法有如下几类:

第一是针对退化坡面生态系统修复的技术方法。针对耕地性质的生态系统,可通过减少化肥输入量,增加农肥透入种植绿肥,增加种植固氮作物品种,加强生物防治措施,科学事实轮作套作以及间种混种等多种手段,以实现对此类生态系统的有效修复;针对荒地、草地、以及林地生态系统,在退更还林还地的背景下,重点可采用封禁与补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其中,封禁措施不单单是指将不利于生态系统恢复的人为压力加以控制(如不科学的放牧方式、樵采、以及开垦等),同时还需要对可能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性质因素加以有效预防(例如鼠害以及火灾等)。封禁的时间可以根据待修复生态系统的具体性质、气候条件、以及受损严重程度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一般情况下针对草地类生态系统的封禁时间应达到3年~5年左右,针对灌木林类生态系统的封禁时间应当达到5年~8年左右,针对乔木林类生态系统的封禁时间则需达到8年以上。

第二是针对退化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技术方法。对于土壤侵蚀地区而言,导致河流类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的驱动作用力包括矿山开采、樵采、化学农药污染、修路、河岸放牧、以及过度捕捞等。其中,以矿山开采为典型因素的驱动力会导致相应生态系统区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现象,进而可能只是河流出现泥沙淤积的现象;以化学农药污染为典型因素的驱动力会导致生态系统中河流水体发生污染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而以过度捕捞为典型因素的驱动力则将直接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水生生物食物链完整性产生不良影响,造成生物种群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针对上述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在于缓解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具体技术方法可以从减少河流人工直线化程度的角度入手,增加河流弯曲度,以维护河流生态环境以及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也可以从在河流两侧种植生物隔离带的方式,在防治面源污染问题的基础之上为水生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源支持。

4.结束语

生态修复相关理论是我们分享生态环境现状,研究生态破坏相关影响因素,并实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础与前提所在。本文以上分析中以生态修复的理论内涵为基础与支持,研究生态修复的实现技术及方法,望能够有助于生态修复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以实现生态系统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第宝锋,崔鹏,艾南山等.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40(5):32-37.

[2]杨程,马剑敏.城市湖泊生态修复及水生植物群落构建研究进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31(7):13-20.

[3]王庆国,李嘉,李克锋等.减水河段水力生态修复措施的改善效果分析[J].水利学报,2009,40(6):756-761.

[4]杨悦舒,夏振尧,肖海等.恢复生态学理论在水电工程扰动区边坡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5,(7):52-57.

论文作者:崔沁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3月总第2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4

标签:;  ;  ;  ;  ;  ;  ;  ;  

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论文_崔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