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本书具有普遍适用性_部首论文

六书有普遍适用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用性论文,六书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六书原理创始于中国,它不仅可以说明汉字的造字和用字方法,还可以说明人类其他文字的造字和用字方法。“六书有普遍适用性”,这是比较文字学的重要发现。本文分析五种有代表性的古今文字中的六书,并把它们跟汉字中的六书进行比较研究。

文字学创始于中国。古代称小学,清末改称文字学,50年代又改称汉字学。名称一再更改,说明认识在逐步发展。一千九百年前,许慎著《说文解字》,这不仅是最早分析汉字形音义的字典,而且是开创汉字学的著作。许慎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六书是造字和用字的原理,在许慎以前就形成了,到许慎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许慎用隶书说明小篆,附录一小部分六国古文。六国古文没有系统资料传下来。小篆的形体经过千年变化,有许多已经无法看到本来面目,因此汉字不可能全部都用六书来说明。后来鼎彝、碑碣和其他金石器物陆续出土,考证其中的铭文,形成金石学。清末发现了甲骨文,这是许慎没有见到过的最早汉字,使汉字历史推前一千年。甲骨文的研究形成甲骨学。金石学和甲骨学使汉字学得到了补充、纠正和发展。

19世纪,西欧学者发现并释读了五千五百年前的两种古文字,一种是西亚两河流域的丁头字(又名楔形字),一种是北非埃及的圣书字。利用汉字的六书原理,把这两种古文字跟汉字比较,发现它们外貌迥然不同,而内在结构如出一辙。丁头字、圣书字和汉字被称为三大古典文字。它们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又有彼此一致的共性。共性的宏观研究,是任何学术的主导课题。三大古典文字的比较研究,产生了以全人类文字为对象的比较文字学。

原来认为没有文字的美洲也发现了自源创造的马亚字。马亚字是美洲唯一的成熟文字,能够无遗漏地按照语词次序书写语言。分析外形奇特的马亚字,知道它也是一种古典文字,跟西亚、北非和东亚的古典文字有相同的内在结构。利用六书原理,把马亚字跟汉字作比较,使释读工作得到出乎意外的进展。

六书不仅能说明汉字,同样能说明人类其他文字。“六书有普遍适用性”,这是比较文字学的重大发现。由此知道,世界各地的古今文字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有共同规律的人类文字系统。用创始于中国的六书,说明人类的其他文字,这是弘扬华夏文化的一项学术工作。

少数民族模仿汉字创造自己的文字,有的变异仿造,用汉字的原理另造字形,有的孳乳仿造,借汉字的偏旁组成新字。契丹文、女真文和西夏文的发现和释读,使变异仿造的汉字型文字得到学术界的注意。日文和朝鲜文跟中文的比较研究,加深了对汉字性质的理解。越南的喃字研究,引起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汉字型文字的重视。50年代以来,大规模调查少数民族的历史和语言,发现多种孳乳仿造的汉字型文字。研究这些非汉语的汉字,扩大了汉字学的视野,形成广义汉字学。汉字大家庭的综合研究提高了对汉字的传播、演变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少数民族还有并非来源于汉字而跟汉字原理基本相同的“异源”而“同型”的传统文字,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彝文和东巴文。它们的发展水平接近于甲骨文。利用六书分析它们的文字结构,跟汉字和其他文字作比较,充实了比较文字学的知识。在教育发达的国家,早期文字资料毁灭殆尽。只有在文化发展较晚的地区才能找到遗存的早期文字。中国的少数民族是珍藏早期文字资料的稀有宝库。

中国有“六书”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西洋有“三书”说(意符、音符、定符)。“六书”着眼于来源。“三书”着眼于功能。从来源来看,圆圈形的篆书“日”字是象形,变成长方形的隶书“日”字依旧是象形。从功能来看,长方形的“日”字失去了表形功能,成为表意的“意符”。译名“日耳曼”中的“日”字,不能表意,只能表音,成为“音符”。作为部首的“日”字(日昧:口味),既不能表具体意义,也不能表具体读音,只有分化字形、区别字义的作用,成为“定符”(记号)。

“三书”和“六书”的关系是:“意符”相当于象形、会意、独立的指事字(如:一二三等)。“音符”相当于假借、形声字中的声旁。“定符”相当于指事字中的点画符号(木:本末)、形声字中的形旁(部首)、汉字中某些区别记号(又:汉权)。成熟的文字都脱离了“表形”阶段,所以“三书”中不列“形符”(象形)。“三书”不仅适用于说明丁头字和圣书字,也适用于说明汉字。“三书”也有普遍适用性。

利用“六书”进行比较文字学的研究,不仅了解了汉字以外各种文字的结构,也提高了对汉字结构的了解,并且使“六书”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还能由此帮助完善文字类型学的研究,认清汉字在人类文字史上的地位。

“六书”有层次性。“象形”(表形)是第一层次。“会意”(表意)是第二层次。“假借”(表音)是第三层次。“形声”是会意和假借的结合。“指事”和“转注”属于会意性质。文字在早期主要运用“象形”和“会意”,中期主要运用“会意”和“假借”,晚期主要运用“假借”。“六书”能反映文字的发展水平。

字体有三类:图形体、笔画体和流线体。丁头字有图形体(最早像图画,不是丁头形式)和笔画体(后来变成丁头笔画,又分早期的繁体和晚期的简体),缺少流线体。圣书字有图形体(碑铭体)和流线体(僧侣体和人民体),缺少笔画体。汉字有图形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笔画体(隶书和楷书)和流线体(草书和行书),字体最全。“象形”只能说明“图形体”,不能说明“笔画体”和“流线体”。汉字如此,丁头字、圣书字和其他文字也是如此。“隶变以后无象形”。这不是“六书”失去了普遍适用性,而是隶书和楷书抛弃了“象形”。

在比较中可以看到,“会意”有两种。一种是两符合一,另一种是两符并立。汉字的“会意”采取两符合一(日月:明)。圣书字的“会意”有两符合一(腿刀:刺),又有两符并立(莎蜂:王)。“形声”也有两种。一种是多符合一,另一种是线性排列。汉字的“形声”采取多符合一(石草水甫寸:礴)。圣书字和丁头字的“形声”都采取线性排列(圣书字“hmt女:妻”;丁头字“礻a-sur:亚述”)。“假借”(表音化)的发展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音节化”,另一条道路是“形声化”,而“形声化”中也有“音节化”。汉字采取“形声化”。彝文采取“音节化”。马亚字的“音节化”水平也很高,因此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见下文)。诸如此类的文字学理解,都是比较文字学的新收获。

下面分析五种有代表性的古今文字(圣书字、丁头字、马亚字、彝文、东巴文)中的六书,并把它们跟汉字中的六书进行比较研究。

一、圣书字和丁头字中的六书

圣书字有三种字体:碑铭体、僧侣体和人民体;下面举例用碑铭体。丁头字有两种字体:图形体和丁头体;下面举例少数用图形体,多数用丁头体,因为图形体例证太少。

象形

(1)圣书字中的象形字(上行圣书字碑铭体,下行古汉字对比):

(2)丁头字中的象形字(上行图形体和丁头体对照,下行古汉字对比):

指事

(1)圣书字中的指事字:

上例说明:指事符号“一竖”表明这个圣书字代表原来的意义,不是引申意义。例如“口”下加“一竖”表示“嘴巴”;如果不加“一竖”就变成音符“r”。三个“一竖”(也可横写或参差写)表示“多数”。“双斜”表示“重叠”(汉字有类似的重叠符号)。“臂形”下加“双斜”表示“双臂”。“一叉”表示“破坏”或“分开”。圣书字“破坏”是音符“hd”加“一叉”;“分开”是音符“pss”加“一叉”。

(2)丁头字中的指事字:

上例说明:“房间”不加线条;加线条成为“住宅”,表示这里有人住。“人”和“头”用“脑袋”表示,不加线条;嘴巴处加线条成为“口”。“足”不加线条;加线条成为“行”或“立”,表示足的动作(比较汉字:“木”,加线条成为“本末”)。

会意

(1)圣书字中的会意字:

单个字符的会意字:

上例说明:圣书字“天星为夜”(古汉字“日月为明”)。“日出高山为旦”(古汉字“日在地平线上为旦”)。“女生子为育”,小圈表示子(古汉字画出婴儿头朝下)。“腿被刀割为刺”(汉字“刖”结构相似)。“目下有泪为哭”(汉字“泪”结构相同)。“洗”为“水出自瓶,清洗泥足”。

两个字符并立结合的复合会意字:

上例说明:“书记”(文具加人),使用文具的人(汉字“仕”结构相似)。“国王”(莎加蜂),莎草代表上埃及,蜜蜂代表下埃及,南北埃及之王。“人民”(男加女),下面三小竖表示多数。“军队”(兵加男),男人当兵。“妇女”(乳加女),乳下馒形表示阴性。“天子”(鸭加日),鸭表儿子,日表太阳神,太阳神的儿子是天子。

(2)丁头字中的会意字:

上例说明:丁头体和图形体对照.“女”(MI)加“山”(KUR)为“婢”(GEME),婢女是山区来的女孩;“婢”的读音跟“女”和“山”的读音无关(汉字“明”的读音跟“日”和“月”的读音无关)。“口”在“饭碗”边表示“吃”。“口”在“水”旁表示“饮”。

假借

(1)圣书字中的假借字:

圣书字由假借而产生辅音符号,有单辅音、双辅音、三辅音。辅音符号实际读音都附带元音,不过不写出来。“单辅音”符号被称为圣书字的“字母”,有24个。

上例说明:假借就是表音化。图形古老,原意难明,表示原意的汉字都是假定。这里把aleph和ayin用a和A代表,是为了打字方便,实际都是辅音。

“双辅音”符号和“三辅音”符号:

(2)丁头字中的假借字:

上例说明:“妻”(DAM)和“锁”(GAR)的原来意义没有了,只是借用它们的读音,组成名词“商人”(DAM—GAR)。比较:汉字中借“雷”(lei)和“达”(da)的音构成名词“雷达”(RADAR),跟原来“雷”(打雷)和“达”(达到)的意义没有关系。

形声

(1)圣书字中的形声字:

圣书字中的“形声字”占总字数的大多数(汉字相同)。“部首”由象形字转变而成。有“常用部首”92个(根据Gardiner)。“声旁”是单音节的“字母”和“多音节符号”。

(2)丁头字中的形声字:

形声字是“部首”和“声旁”的复合(跟汉字相同)。丁头字的“部首”举例如下:

上例说明:“部首”放弃了原来的意义和读音,只表某种词义类别,或者仅仅有区分同音词的作用(跟汉字中的部首相似)。

部首和声旁结合成为“形声字”的方式:

上例说明:部首“上帝”(相当于汉字部首“礻”),加声符“a”,再加声符“sur”,成为“Asur”(“亚述”,神名);其中“上帝”(“神”、“日”、“天”)原来读音为“ilu”,用作部首不读音。比较:汉字“神”,部首“示”原来读音shi,作为“部首”不读音,表音靠声旁“申”。

转注

(1)圣书字中的转注字:

“转注”如果解释为“字形略变、字义略异”,那么圣书字中也有“转注字”:

上例说明:“人”,坐着,一手向前,为“人”;一手指口,为“饥饿、饮食、思考”;双手举向前,为“祈求”。“牛皮”,带弯尾,为“皮革”;带直尾,为“杂色、斑驳”。“双腿”,脚趾向前,为“行进”;脚趾向后,为“后退、向后”。“人”,直立,举双手,为“高兴、喜悦”;头向下,倒置,为“倒下、颠倒”。“舟”,在水上,为“船舶”;倒置,为“颠倒、翻船”(比较古汉字:左右、司后、子巳、孑孓)。

(2)丁头字中的转注字:

丁头笔画掩盖了字形变化,难于看出“转注”的痕迹。

二、马亚字中的六书

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现在墨西哥)遗留有古代土著民族马亚人创造的文字,称为“马亚字”,也可以用“六书”来解说它的造字和用字的原理。

象形

马亚字中有许多象形字,符号经过历史变化,多半无法知道原来画意。

上例说明:金字塔,中间是梯道,这种金字塔今天在马亚地区(墨西哥)还可以看到。房子,树叶盖顶,横梁和支柱。美洲豹,像食肉兽的嘴脸,露出牙齿。花,像四瓣的十字花,用虚线方框围住。头盖骨,像头盖骨。火,像火舌。雨,像水流下降,地面水淹。树叶,像树叶,有叶茎叶脉。猫头鹰,像它的头。鹦鹉,像它的头。

假借

假借字大都从象形变来,用读音,不用意义,表音化。

上例说明:以上这些字,原来是象形字,已经变成表音的假借字。

会意

上例说明:四角用石堆定界的小块土地,土地黄色,表示“黄色”。玉米的秆茎白色,表示“白色”。树叶绿色,表示“绿色”。脚印表示“道路”,四周加方框。四瓣花朵,花开有时,花开向日,表示“时、日”;用实线方框,跟虚线方框有别。播种了的“田”,中间有下玉米种子的小坑。矛头,附加装饰符号,表示“战争”。天上有云雨,附加装饰符号,表示天时变化,新的“季节”来临。水滴,在半个方框中,有附加符号,表“及”、“和”等虚词,会意难明。横S形,像虫,加虚线方框,表示“宣告”等意义,会意难明。

形声

马亚字有许多形声字,用两三个符号(文)组合成一个复合体(字)。声旁表音不准确,或近似、或不全,或不能表音,表音只有近似性(汉字相同)。马亚字的声旁,可以在上、在下、在左上、在右上,位置无定(汉字相同)。

上例说明:啄木鸟,上为部首“鸟”,表示鸟类,下为声旁yax,表音不全。响尾蛇,下为部首“蛇”,上为声旁cuc,表音不全。神,下为部首“兽类”,表示“神”的图腾,左上为声旁。兀鹰,下为部首“鸟头”,左上为声旁,表音不符。蝙蝠,下为部首“蝙蝠的头形”,上为声旁itz,只能提示部分读音。女人,部首是女人“面形”,中右有声旁chup,跟女人ch’up读音相近。蚂蚁,下面的嘴脸是部首,原意不明,左上为声旁vay,中右还有一个声旁ah,两个声旁组成复合声旁。天,上面图形是部首“天”,下面是声旁cha,表音不全。坐,下面是部首“坐着的人”,上面是声旁mo,表音不符。脸,部首“脸形”,右上角是声旁kin。

指事

指事字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读音,只有指事作用。

上例说明:三,三个点子。二,两个小圈,中间有附加符号。点子,一个点子,外加虚线方框。三圈,方框围住。虫,像虫,不加方框。火焰,像火焰,无读音。繁育,有牺牲等意义。“符号”,无意义,无读音,用于区别字形。神,像脸形,中有“龙目”符号,表示“神”的图腾,无读音。狩猎,像矛头,表示“狩猎”、“战争”等意义。

转注

把符号反过来、倒过去,或者略作变更,成为另一个字,这是转注的一种方法。

上例说明:在内,符号原来横写,表示眼睛;改为竖写变成“在内、内边”等意义。然后,符号原来横写,表示“二”;改为竖写变成“然后”的意义。更新,这是复合符号,左边横写,右边竖写,两符结合表示“更新”等意义。虫形符号加虚线方框,表示“符号”等意义。青鸟,跟上例“啄木鸟”图形近似,二者分别在鸟形略异。

三、彝文中的六书

彝族有古代传下的老彝文,史称“韪书”、“彝文”。彝文也可以用“六书”来解说。

象形

上例说明:“头”像人头([1]有发、[2]无发、[3]变方)。“脸”像人脸(突出鼻子)。“梳”像木梳。“饭”像一碗饭。“蛋”像蛋。“鸭”(鸭浮水上)。“鸟”(像飞鸟,[123]逐步简化)。“胃”、“手”、“树叶”,近似实物。

会意

上例说明:“湖”(海),四周有岸,水在中央。“雨”,水从天降。“漏”,水在渗漏。“浸”,物在水中,上加盖子。“滴”,水字倒置,水滴流下。“浮”,水上有飘浮物。“凫”,野鸭浮水。“孵”,鸟在蛋上,([123]逐步简化)。“洒”,饭粒洒出碗外。“献”,贡品味散碗外。“走”,两脚迈开,表示前进。“傻”,心不灵则傻。会意字大都是合体字。

指事

上例说明:“地”,上加两横为“上”字,下加两横为“下”字。“位”,左下加符号为“左”字,右下加符号为“右”字。“指事符号”依附于另一符号而表示意义。

假借

(甲)借彝字(“同音假借”或“近音假借”,借音改意)。

上例说明:“丘”pu(“田”,[123]三体),意义借作“打开、价钱、祖先”。“木”sy(“柴”,[123]三体),意义借作“死、杀”。翅[1]ddu(贵州大方),意义借作“后、可能、脚迹”。翅[1](云南禄劝),意义借作“通同、脚迹、遗迹、有关、地洞、扫帚、一堆”。翅[2](四川凉山),意义借作“出、做完、吃过、激怒、木杈”。“浮”bbe(水上有飘浮物),意义借作“山、壅”。“蛋”hla,意义借作“月亮、关牲口”。“哭”nge(两眼流泪),意义借作“摇、讨饭”。“洞”bo(山洞),意义借作“公畜、议论”。

(乙)借汉字(借古汉字,见鼎彝、钱币、《古泉汇》等)。

1.“借词”(形音义兼借)。借中有变。“借形”改形,接近原形;“借音”改音,接近汉音;“借义”不变,作为彝语。

2.“借形”(借形,不借音义)。“借形”改形,改读彝音,改表彝义。

3.“借音”(借音、借形,不借义)。“借音”改音,接近原音;“借形”改形,接近原形;不借汉语意义,改为彝语意义。

上例说明:这些字来源于古汉字,形体略变,读音各地不同,但都接近汉音;用作音符,意义任意改变。例如:借“五”ngo([1234]四体),表示“鱼”(云南绿春、新平),表示“我”(弥勒),表示“借”(禄劝、武定),表示“阴间”(双柏),表示“猪嘴拱地”(路南、泸西),表示“犁地”(贵州大方、毕节)。借“九”ge([123]三体),表示“跪”(云南弥勒),表示“土块”(罗平),表示“里面、内”(禄劝、武定),表示“摇摆、烟、雷”(贵州大方、毕节)。借“二”ni,表示“天”。借“箭”no,表示“多”。借“眼”nie,表示“看、黑”。又,借古汉字“匚”表示彝语“危”fo。借古汉字“甲”表示彝语“加”ge。

4.“借义”(借义、借形,不借音)。“借义”采用汉义;“借形”略改字形;不读汉音,改读彝音。

上例说明:“白、写、鱼、水”等字来源于古汉字,取义不取音,改读彝音。“水[1]”(贵州大方,异体8个);“水[2]”(云南,异体5个);“水[3]”(四川,异体7个)。又,有的彝字,笔画太繁,改借简单的汉字,但又略变字形。例如:人[1](太繁),改用汉字:人[2](用于“牧人”、“农人”等)。力[1](太繁),改用汉字:力[2]。兵[1](太繁),改用汉字:兵[2]。

“假借”主要是“借音”(表音化)。云南规范彝文中的“表音字”,四川规范彝文中的“音节字”,主要由“假借”(借音)而形成。

形声

一般认为,彝文是从“表意兼表音”逐渐变为表音的“音节文字”,没有“形声字”。丁椿寿《彝文论》(1993年)认为彝文有形声字,但是为数甚少,处于萌芽期;彝文的形声字有三种:表音兼表义、一形二声、会意兼形声。

上例说明:“觅、锈”属于“表音兼表意”。“头”有“看”的意思。“铁”会生锈。“主”属于“一形二声”。“仙”表音,并帮助表意。“财”属于“会意兼形声”。“钱”和“粮”都是“财”。

《彝文论》中举出“形声字”20例,但是其中的表意符号(部首)没有一个兼用于两个形声字中,这跟表示“意类”的“部首”可以通用于多个形声字完全不同。这样的形声字只能说是“准形声字”。

四、东巴文中的六书

纳西族有传统的民族文字,主要用于书写民族宗教“东巴教”的经书,经师称“东巴”,文字称“东巴文”。东巴文的结构可以用“六书”来解说。

象形

指事

东巴文中的指事字有两种:一种是独立的指事符号(主要是数字),另一种是不独立的指事符号,附加在其他独立符号上表示意义。

上例说明:数字是独立的指事符号。指事符号“点子”表“多数”或“粉碎”:“实物粉碎”为“粉”;“二人加点”为“众”;“双木加点”为“林”;“仓满”为“富”;“我们”为“咱”;“蕨多”为“增”;“空腹”(饥)加点为“饱”;“乳头”(白)加点为“乳”。“小圈”表“位置”:“山顶加圈”为“上、巅”;“圈心串线”为“中”;“脚下有圈”为“下、底”;“圈分左右”为“分”;“圈在盖下”为“罩”。“折线”表示“声音”:“人吐线”为“说”;“鸟吐线”为“鸣”。

会意

东巴文有两种“会意”。一种是“篇章会意”:一个或一组图符,代表长篇的语言(篇章、章节、语句、成语、名称等)。另一种是“语词会意”:组合两三个图符,代表一个语词。“篇章会意”如下:

上面是纳西族“开天辟地”神话中的一段:叙述洪水滔天之后,人类始祖“查热丽恩”上天去找天女“翠红褒白”的故事。只用几个图符:鸟在篱上,箭射嗉子;男人持弓射箭;女人拿梭投掷;织布机。大意:“翠红褒白正在织布的时候,有一只斑鸠飞来歇在莱园的篱笆上,查热丽恩带了弩箭去射它,瞄了三次,不曾射出。翠红褒白连声说:射呀,射呀。她赶快拿起织布的梭子往查热丽恩的手肘上一撞,箭就射出去了,正好射在斑鸠的嗉子上”(《人类迁徙记》,载《纳西语简志》和《纳西象形文字谱》)。这很像幼儿园的“看图讲故事”。

有的“篇章会意”代表多音节的“专称”(地名、族名等)或几个句子组成的“成语”。

上例说明:地名“金沙江”用“水”(江)和“金”(金纽扣)来表示。族名“纳西族”用“人”和“稻”来表示:“人”头画黑点,“黑”na是纳西族的自称;“稻”xi是“族”或“人”的意思,连读就是“纳西”naxi。这里的一句成语是:“艾生坡上先于草,纳西历史起源早”,用“艾”和“坡”来表示(“坡”中黑点na代表“纳西族”)。

东巴文的“语词会意”跟汉字的“会意字”结构相似。

上例说明:“日丽于天”为“睛”;“浮云蔽天”为“阴”;“鹰爪捕鸟”为“捕”;“马蹄涉水”为“涉”;“斧头砍树”为“砍”;“犁地起土”为“耕”;“针线缝裙”为“缝”;“两人对语”为“谈”;“巫师证婚”为“婚”(用酥油涂额)。这都是两三个符号组合的“复合会意字”(比较汉字:“日月”为“明”;“人言”为“信”;“小土”为“尘”;“一火”为“灭”)。

假借

“假借”:借原字的“音”,不借原字的“意”,这就是“表音化”。

上例说明:借用字音,改变字义。1.原意“猴”,借表“祖先、人生、轻”。2.原意“猪”,借表“姻缘、轮班、吻”。3.原意“奶渣”,借表“踩踏、出钱、剥豆”。4.原意“剪刀”,借表“小、怕、驮”。5.原意“吊”,借表“这、破、堆柴”。6.原意“天”,借表“万、疤”。7.原意“拴”,借表“算”。8.原意“毛”,借表“去”。9.原意“嚼”,借表“真”。

东巴文中的“章节图符”和“音节字符”,并立应用,可以相互代替。“音节字符”是同音假借。二者对照可以说明“表音化”的演变。

上行“词组”的意思是“太古时候”;下行“词组”的意思是“事主一家”。同样的“词组”可以用不同的“东巴文”来书写。左面是章节图符的东巴文,只用一个图符。右面是音节字符的东巴文,一个符号只代表一个音节。这里可以看到东巴文从表意到表音的演变(比较:日文“私”又写“わたこし”)。

形声

东巴文的“形声字”相当发达,由“部首”和“声旁”构成,“部首”表示意义类别(不表音),“声旁”表示读音(不表意,跟符号的原来意义无关)。“形声字”有的代表“语词”,有的代表或长或短的“语段”。代表“语词”的“形声字”跟汉字“形声字”相似。

上例说明:“岗”从“坡”,do(板)声。“岩”从“岩”,ai(鸡,省)声。“肝”从“肝”,ser(柴)声。“村”从“屋”,bbei(雪)声。“楼”从“屋”,co(跳)声。“亲”从“人”,ko(篱,省)声。

东巴文中还有代表“地名”和“人(神)名”的“专名形声字”。这种“形声字”往往有多个“声旁”,代表多音节的语词或名称。

上例说明:“三思河”(sa—see—kai),部首“渠”(kai),声旁sa(气),see(羊毛)。“白地白水河”(bber—dder—bber—per—jji),部首“水”(jji),有多个声旁:bber(绳),dder(骡),(bber省),per(解)。

东巴文“形声字”有常用“部首”40来个(用意义类别,不用读音)。例如:

东巴文“形声字”有常用“声旁”200多个(用读音,原义仅作参考)。例如:

转注:

“转注”如果解释为“字形略改、字义略变”,那么,东巴文中也有“转注”字。

上例说明:“转注”有两种:一种是改变符号的方向,例如:“月”和“夜”,“饭”和“饿”(缺粮)。另一种是改变符号的画法,例如:“人”和“卧”,“鬼”和“死”。两种方法都是微小的“变形”。

圣书字参考:Gardiner:《埃及文法》,第一版,牛津大学出版社1950年版。Budge:《埃及文初步》,第二版,Trubner出版社1923年版。Bakir:《埃及语导论》,埃及通用出版社1987年版。

丁头字参考: R.J.Lau:Old Babylonian Temple Records,AMS出版社,1966年。杉勇:《楔形文字入门》,日本中央公论社1976年版。Diringer:《字母》,Hutchinson出版社,伦敦,1949年。Moorhouse:《字母的凯旋》,Henry Schuman出版社,纽约,1953年。大英博物馆:《巴比伦和亚述古物指南》,第二版,伦敦,1908年。

本节参考:Iu.V.Knorozov:《马亚文》,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版。Iu.V.Knorozov:《古马亚文研究简述》,周有光译;《马亚文的释读》,丁酉诚等译,文字改革出版社1964年版。A.M.Tozzer:《兰大的尤加坦纪事》,美国麻省剑桥博物馆,1941年。National Geographic,vo.176,no.4,1989,p.435。

本节承彝族专家武自立先生、毕云鼎先生、姚昌道先生通信指正并提供资料,特此申谢!

参考:陈士林:《彝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四川规范彝文》,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试论彝文的起源、类型和造字法原则问题》,载《罗常培纪念文集》1984年版。武自立:《传统彝文》,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字》1992年版;《规范彝文在凉山彝族地区的巨大作用》,载《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武自立的通信资料。武自立、纪嘉发、肖家成:《云贵彝文浅论》,载《民族语文》1980年第4期。朱文旭:《彝文类型浅议》;毕云鼎:《云南规范彝文概况》,载《文字比较研究散论》,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毕云鼎的通信资料。马学良:《彝文》;陈士林:《彝语》;胡庆均:《彝族》,载《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1986年版。马学良:《再论彝文书同文的问题》,载《民族语言教学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凉山州编译局选编《彝族语言文字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丁椿寿:《彝文论》,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李民:《彝文》,载《民族语文》1979年第4期。姚昌道的通信资料。

东巴文这一节,是本文作者学习傅懋绩先生遗著而写成,特此敬表纪念和感谢!

标签:;  ;  ;  ;  ;  ;  

这六本书具有普遍适用性_部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