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金融工程的发展_金融工程学论文

西方金融工程的发展_金融工程学论文

西方金融工程学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程学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汇率、利率、证券行情等多种金融价格相继进入了大幅度的频繁波动状态。风险的加大使主要的风险管理手段——投资基金和金融衍生工具获得了巨大发展。金融管制的普遍放松使一个金融自由化时代开始出现。竞争的压力和寻求新的盈利点的动力,使金融创新浪潮席卷了世界金融业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种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浪潮中,一门新兴的金融学科——金融工程学应运而生了。

金融工程学是9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中涌现的一门最尖端的金融学科。如果说20多年来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浪潮,只是金融工程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那么金融工程学已使世界金融业发生全面的改观。

一、金融工程学的内涵

“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一词虽然早在50 年代就曾出现在有关文献中,但金融工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则是90年代的事情。1991年“国际金融工程师学会”的成立,被认为是金融工程学确立的重要标志,该学会的宗旨就是要“界定和培育金融工程这一新兴专业”。1992年,国际金融工程师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圣约翰大学教授马歇尔(J.Marshall)与助手V·K·班塞尔《金融工程》一书的出版,则说明金融工程已正式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最早提出金融工程学概念的美国金融学教授J·芬纳蒂在1988 年发表的《公司理财中的金融工程综观》一文中将金融工程的概念界定为:“金融工程包括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解决”〔1〕。马歇尔和班塞尔指出, 该定义中的“新型”和“创造性”两词值得重视,它们具有三种涵义:一是金融领域中思想的跃进,其创造性最高,如创造出第一个零息债券、第一个互换合约等;二是指对已有的观念做出新的理解和应用,如将期货交易推广到以前未能涉及的领域,发展出众多的期权及互换的变种等;三是指对已有的金融产品和手段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如远期互换、期货期权、互换期权的出现等。芬纳蒂由此将金融工程学的研究范围分成三个方面:一是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这部分内容相当广泛,也是目前金融工程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从互换、期权、票据发行便利、远期利率协议,到指数期货、备兑权证、证券存托凭证、零息债券、可转换债券、合成股票等皆属此列;二是为降低交易成本的新型金融手段的开发,这包括金融机构内部运作的优化、金融市场套利机会的发掘和利用、交易清算系统的创新等,目的是为了充分挖掘盈利潜力,降低“管制成本”;三是创造性地为解决某些金融问题提供系统完备的解决办法,包括各类风险管理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现金管理策略的创新、公司融资结构的创造、企业兼并收购方案的设计、资产证券化的实施等。

马歇尔和班塞尔在其《金融工程》一书中,从实务的角度出发,认为金融工程应当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公司理财、金融工具(包括基础工具和衍生工具)交易、投资与货币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其中风险管理被认为是金融工程最重要的内容,原因在于近些年公司理财、衍生工具开发、投资与货币管理的核心内容便是风险管理。一些专家甚至将“金融工程”视为“风险管理”的同义语。如盖力茨(L.Galitz)即认为,金融工程即是“运用金融工具重新构造现有的金融状况,使之具备所期望的特性”。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工程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新兴金融工具的研究和开发;2.设计新的风险管理技术;3.从整体上构筑更为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增强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促进有效竞争的完美实现。

二、金融工程学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来源讲,金融工程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吸收了经济学、金融学和投资学的基本原理,又引进了运筹学、物理学、遗传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精华,以及必要的会计及税务知识。但真正作为金融工程学理论基础的还是经济学、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理论学说。金融工程是通过识辨和利用金融机会创造价值的,因此,有关价值的来源、价格的确定以及金融市场特性的理论就构成了金融工程学的核心基础理论。这主要包括:估值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期权定价理论、代理理论、有效市场理论等。伴随金融市场国际化和交易与监管的全球化进程,汇率决定理论、利率理论、利息平价理论等也构成了金融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对于这些理论的新发展,金融工程师应及时了解和掌握,以使自己始终处于专门领域的理论前沿,并利用这些前沿理论创造性地开发新产品,解决金融实际问题。

金融工程学的迅速发展和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工程技术日益显示其在金融工程学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如:混沌理论、波浪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等。利用随机分析和优化技术研究金融工具的定价,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做信用分析,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及其他非线性技术进行市场模拟测试和预测等,都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工程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三、金融工程学的推动因素

金融工程学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按照马歇尔和班塞尔的分析,可以分为以下两大因素:

(一)企业外部因素

1.经济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表现为价格易变性,主要有利率波动、汇率波动、证券行情波动等,价格易变包括价格变动的速度、频率和大小。1973年正式实行浮动汇率制,这使得任何一个经营或持有货币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随时因汇率变动而造成损失。同时,这一时期货币主义学说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说相继为西方主要国家奉为主流派学说。受之影响,以自由竞争和金融自由化为基调的金融创新浪潮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放宽或取消对利率的管制,放松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的限制,使汇率、利率、股市等金融价格捉摸不定。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更使国际市场上主要商品价格起伏不定。这些传统金融市场风险又难以通过传统金融工具来规避,众多的金融创新手段和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

2.世界经济一体化。60年代以来,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迅速膨胀,离岸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使生产、经营、融资活动完全打破国界,企业和银行经营活动日益复杂化,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风险日益加大。为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增强竞争能力,实现稳健经营,改善管理,有效控制成本,发掘潜在利润,各企业和银行都在谋求创新的金融工具和风险管理手段。

3.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进入80年代,首先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接受了弗里德曼货币主义政策学说,1986年法国接受社会学派学说,这些新自由主义学说的被采纳,为金融工程的兴起和衍生工具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90年代后,放松管制的浪潮再度兴起,1993年1 月欧共体成员国正式实施1989年12月发布的第二号银行指令,成员国银行可在欧共体内自由设立分行和提供金融服务,并享受与东道国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1994年10月17日,日本在1985年开始分阶段推进市场利率联动型存款利率自由化和定期存款利率自由化的基础上,又宣布实行流动性存款利率自由化,并且自1993年4月开始, 允许银行经营证券业务,相继批准了长期信用银行、外汇专业银行及5 家主要的商业银行成立附属的证券公司经营证券业务。美国政府为了加强本国银行的竞争能力,促进平等竞争,国会参众两院分别于1994年8月4日和9月13 日通过了《里格—尼尔1994年银行跨州经营和跨国设立分行之效率法》, 并于1994年9月29日经克林顿总统签字生效, 突破了以前有关银行法不准银行跨州经营等重大限制。《Q字条例》、《M字条例》等诸多限制也已放松或取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作为隔离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最后一堵墙,近十多年已出现许多缺口,银行业经营环境更加宽松。八九十年代西方各国放松金融管制,营造宽松金融竞争环境的做法,使得利率、汇率等市场行情更加频繁波动,规避风险的需求进一步扩大。1982年发展中国家相继爆发债务危机,使国际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并导致贷款无法收回的信用风险,客观上也形成了改善信贷资产结构、增强资产流动性、运用新兴金融工程技术转移信用风险的强大需求。另外,1974年联邦德国赫斯塔特银行和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倒闭,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恐慌。为杜绝一国跨国银行危机触发多国跨国银行危机乃至世界性金融危机,“十国集团”加上瑞士的中央银行组成了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75、1983年发表了两份《巴塞尔协议》,从理论到实践为银行业的国际统一监管确定了准则和方向。1988年7 月发表的《巴塞尔报告》,在此基础上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性比率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要求银行在1992年底前资本/风险资产的最低资本充足性比率达到8%,核心资本的充足性比率达到4%。银行为提高资本充足率,传统办法只有两个:“分子对策”,即扩大资本;“分母对策”,即调整风险资产配置,缩减资产。扩大资本主要靠盈利积累和扩大股东股本。由于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受到强大挑战,靠盈利积累无法取得明显的效果;扩大股本导致股权稀释,影响股东信心。如果提高利润留成比例,更会影响股东权益。缩减资产或将高风险资产转化为低风险资产,尽量不经营或少经营高风险资产,虽然在短期内能有效提高资本充足率,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金融形势下,显然不合时宜。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金融界兴起了两股热潮,一方面,兴起银行业相互兼并,扩股增资,增大破产成本;另一方面将表内资产表外化,减少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将盈利点向表外业务方向转移。

4.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飞速发展。电子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大量资料的处理与传输变得十分便捷,一方面大幅度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如信息成本等;另一方面将全球各主要金融市场紧密连接起来,市场运作更具效率,从而扩大市场规模。

5.金融理论的推动。1972年12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一篇题为《货币需要期货市场》的论文,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死亡”,并为货币期货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弗里德曼对利率期货的诞生也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

1973 年布莱克和斯克尔斯(Black & Schles)发表的一篇关于《股票欧式看涨期权定价》的论文,使得原本空泛的期权定价在理论上有了支撑,于是,当年期权交易所成立。这两位学者的模型被继续发展并应用到其他衍生工具的开发运用上,使金融工程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此外,税制上的差别待遇、各国对不同经营者的管制变化等因素,都构成了金融工程的企业外部推动因素。

(二)企业内部因素

1.增强流动性的需要。流动性通常指变现能力。企业出于经营需要,要使其资产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出于这种目的,就产生了大额可转让存单、货币基金账户、NOW账户、抵押债券、自动取款机等。

2.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需要。企业都是金融风险的厌恶者,它们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正常经营利润,而非金融价格波动的投机利润。为了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尽可能减小,大量的金融创新手段被开发出来。金融工程的发展重点就是针对这种风险厌恶需求的。如利率期货、利率期权,货币期货、货币期权,股票指数期货、股票和股票指数期权,远期利率协议、远期股票协议、远期外汇合约,以及一系列的互换产品等,都是为了有效规避金融价格波动风险而设计出来的。

3.降低委托代理成本的需要。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加强对经理人员的监督效率,是投资者深为关注的问题。金融工程顺应了这一需求,通过设计新型金融工具来降低代理成本,避免证券发行者在证券有效期内因经营不善、信用降低而蒙受损失。如可转换债券、利率可变换债券等即属此类。

四、金融工程和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工具的关系

七八十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成为世界各国经济、金融界关注的焦点,它们背后的理论基础就是金融工程学。

金融自由化是指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受新古典主义和货币主义这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鼓动,为了让金融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机能,纷纷解除或放松了金融管制,许多新兴工具得以推出,许多新兴业务得以开办,业务界线开始模糊,金融国际化日益明显。

金融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金融创新是一个持续性过程,今日的金融工具和业务,都是过去金融创新的结果。狭义而言,金融创新是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的一次大规模创新浪潮。这一创新可从三个层次上理解:1.对整个金融市场而言,金融创新是指对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所做的一些创新性改变;2.对金融监管机构而言,金融创新是指它允许金融机构办理过去未曾核准的新型金融业务;3.对金融机构而言,金融创新是指它以重新设计,或通过改良、组合等方式推出了过去未曾提供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服务。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以另一(或另一些)金融工具的存在为前提,以这些金融工具为买卖对象,价格也由这些金融工具决定的金融工具。它由债券、股票、外汇等基础工具衍生而来,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4种基本衍生工具和由它们通过变化、组合、 合成三种方式再衍生出来的一些变种。

从关系上看,金融创新以金融自由化为背景,金融自由化以金融创新为体现形式,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金融工程学则是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理论基础,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是在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将金融工程学应用于实践的产物。

我国金融市场是一个后发的市场。后发者可以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汲取他人的失败教训,引进他人的成功做法,实现高位起步,跳跃式前进。我国证券、期货业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取得巨大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后发优势。在金融工程学的引进和发展上,我国也应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

我国金融业长期以来实行封闭式运行,这种模式的弊端在逐步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轨中明显暴露出来。因此,我国在运用金融工程学解决金融业现实问题方面还存在一些难题。但伴随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一个适合引进和发展金融工程技术的客观环境正在形成:1.外部环境渐趋良好。近两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等一系列金融大法的出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金融业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权责不明的状况;经济体制中的财税、投资等方面的改革已见成效;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已经取得较大进展,银行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已经分离,银行关系渐趋平等,提供的金融服务渐趋全面,金融产品日益多样化;外资金融机构的引入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竞争,一个充分有效竞争的金融体系正在形成。2.各种金融价格逐步走向市场化。近两年,我国加快了价格市场化的进程,利率、汇率、证券行情在逐渐走向市场化。国债发行中的投标、竞标方式,LIBOR利率的出现和入网会员的逐渐增多,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进行,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获得很大进展,利率在逐渐走向均衡水平;1994年实现了汇率并轨,1996年7月1日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发布实行新的《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并宣布于1996年年底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人民币汇率渐趋市场化;伴随股票、债券发行方式的转变和监管的规范化,股市、债市价格的波动已趋合理。3.企业内在避险需求日益增大。我国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和产权的进一步明晰,使企业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营主体。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和专业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使金融企业在市场化的金融价格面前产生了规避风险的强大需求。

注释:

〔1〕〔美〕J·芬纳蒂:《公司理财中的金融工程综观》,《金融管理》1988年冬季号。

标签:;  ;  ;  ;  ;  ;  ;  ;  ;  

西方金融工程的发展_金融工程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