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宁波文化对苏庆创作的影响_苏青论文

浅析宁波文化对苏庆创作的影响_苏青论文

浅析宁波文化对苏青创作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波论文,文化论文,苏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50(2004)06-0014-03

当今文学评论界,一说到苏青就很自然地把她归位到上海作家一族。有论者认为:“ 如果我们要对沦陷区文学这一实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是不应该忘记 她的。”[1]的确,一生孤独但又才华横溢的苏青,不但她的大部分生活时段是在上海 度过的,且其创作的独特品格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一席之位,也对当时的上海 文学有过深刻的影响。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与其所处的地理 、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有独特风格,尤其是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作家,都 有其浓厚而深远的文化传承渊源,他的创作必然带有地域文化的鲜明印记。正如一位学 者所说的,作家的这种地域文化的心理素质,“首先来自于作家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 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土,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人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从他刚 刚能够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开始,便感染他,熏陶他,日积月累。遂形成他最初的也是 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乡土依恋,表现为悠悠的乡情、乡思 ,它甚至可以伴人终生。”[2]苏青出生于浙东宁波城西鄞县,在她快要出生时,父亲 考取了庚子赔款去国外读书,而母亲生下她后也去了师范念书。所以六岁之前的苏青, 一直寄养在乡下外婆家里。这在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浣锦集》中反映:“我是生长在宁 波城西有一个叫浣锦的地方,其名称的来历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家的房子很大,走出大 门不远处,有一石桥曰锦桥。幼小的时候,我常常随着祖父到桥边去。”[3](451)尽管 婚后随丈夫迁居上海,但积淀于生活中的文化精神,并没有因为她的迁移而有所丧失。 从小生活过的宁波文化环境,虔诚礼佛的外婆和质朴直爽的山里人的一举一动,对苏青 及她以后的创作都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当时宁波商业的兴起,使得宁波人有了一种 新兴市民的气象,苏青虽然生在一个破落的缙绅之家,却也成为了这新兴的市民一份子 ,形成了现实、爽利、执着的性格。“和她说过话的人说,那真是个喜欢说话的女人啊 ,脆崩崩的,语气连珠炮般快捷,听她说话你会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活力与热情,不阴暗 ,也不特别明亮,就是平平实实的那种快乐。”[4]同样,就和她面对面说话一样,读 苏青的散文,干净、利落,直率而又现实、真实,在宁波长大,从宁波走出,她有着浓 浓的宁波人的特色,她的创作也不乏宁波地区文化的特色。

一、讲究实际,注重功利,不尚空谈

宁波,面向大海,港口位置的优越和由此带来的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发展,打开了宁波 的海上门户,并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为宁波这一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 征的,是关注切身利益。重商和商业活动又必须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从而也必然导致 淡化政治,淡化意识形态,淡化正统思想。宁波人不象北京人,“身处皇城根下,坐在 街边的小馆里,喝着二锅头,高谈阔论全球形势、国家大事”,宁波是个商业气息浓厚 的平民社会,那儿的人不存太多的幻想,向来讲究“过日子”,注重生活质量,信奉世 俗生活的自在、自足和自娱。因此,在宁波生活过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这种思想的影 响。读苏青的散文,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种生活的现实性对她创作思路的影响。苏青在她 的散文中,不止一次坦率地提到,她的写作,只是为了钱,为了能换回自己的生活需要 ,养母育儿,“家里墙上的每一根钉子都是自己钉上去的”苏青,毫不隐蔽自己的世俗 生活观点,“人类是利己的,但利己不是为道德之累,一个真正知道利己的人往往也能 兼利他人”[3](105),她为生活所迫,失落了理想,摈弃了崇高,只余下浓厚的功利性 和讲究实际效益;对于钱,苏青比一般文人要率直得多,生活中苏青太需要物质生活, 因而使其作品也是写实的多,写意的少。“我很羡慕一般的能够为民族、国家、文化或 艺术而写作的人。近年来,我是常常为生活而写作的”。[3](431)并坦言其创作的审美 价值:“……我没有高喊什么打倒帝国主义,那是我怕进宪兵队受苦刑,而且即使无甚 危险,我也向来不大高兴喊口号的”。[3](446)在《牺牲论》中,苏青说,牺牲是不得 已的结果,不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可轻言牺牲,何况人死不能复活。她认为最好是“不 牺牲而获得好处,才是顶顶值得赞美的行动”[3](109),如果必须牺牲的话,那么这个 牺牲也必须为他带来一些利益好处,“不为获利而投资的人可说是绝无仅有的”[3](11 1)。这就是苏青,注重实际,注重功利。她把“角角落落的乐趣都集中起来,慢慢地享 用,外头世界的风云变幻于它都是抽象的,它只承认那些切肤可感的,你可以说它偷欢 ,可它却是生命力顽强,有着股韧劲,宁死不屈的,这不是培养英雄的生计,是培育芸 芸众生的,是英雄矗立的那个底座。”[5]

苏青清晰地认识到,物质才是婚姻的基础,它在建构和谐的夫妻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于是重视物质,不讳言物质在爱情婚姻中的基础作用,构成了苏青意识的核心之一 。《结婚十年》中,苏青认为导致夫妻不和最终走向决裂的重要导火线就是金钱物质的 矛盾。“我知道一般女人所认为必须离婚的环境,第一是丈夫动手殴打,第二是而且故 意作难不给她生活费用。至于丈夫的爱情不专一问题,我却以为爱情本难专一,专一而 永久尤其办不到,但只要丈夫能边哄边给钱,也就算了。”所以,“男人都是靠不住的 ,还是金钱和孩子着实些。”[3](433)苏青以务实的精神,突破了“五四”以来对女性 生存状态“只在情感层面上倘佯”的局限。最后,苏青在《后结婚十年》中,让苏怀青 成了成功的职业女性,从而在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后获得人格上的独立。“女性的解放必 得以经济上的独立为基础”[3](126)

也许有人会说,苏青太庸俗了,她的作品仅仅迎合了一部分小市民的口味。的确,苏 青所崇尚的是过于现实了,但她所说的不就是我们这些生活在浮华经济社会中小人物的 真实生活和真实心态吗?

二、敢为人先,肝胆相照的价值取向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之中,宁波的地理环境和经历使宁波人对 外来的人和物,对不同的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和学术文化,态度比较从容和开通,较少 盲目排外的情绪,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又长期受这种文化恢弘的品格的浸润影响, 宁波人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主体意识,素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审美目光,赋予人以特殊的 地位和人生的意义,显示出对自我价值的自觉追求和对人的身心解放的自觉领悟上,在 尊重人的个体存在的前提下,突现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开放性。受此文化的熏陶,宁波 人求实求利,求新求美,求变求通,急公好义,肝胆相照。苏青就是这样,形成了她的 直爽、大胆,并有不为人云而改变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主张。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 焉”大胆改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谓惊世骇俗,苏青就是这样敢作敢为, 坦率地道出人们内心深处所想而嘴上所不说的话语。苏青津津乐道吃、睡、住、烫发、 美容等生活琐事,她更对女性的性意识有着敏锐的感受,饮食是人的正当要求,性意识 也是人的正当要求,只是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局限有意识地漠视它,压抑它罢了。她认 为,女性要获得健康明朗的人性美,首先必须冲破性压抑的樊笼,她让《结婚十年》中 的怀青直爽地说出“喜欢求爱不喜欢被求”。[6](57)《蛾》中的主人公明珠由于得不 到满足陷入性苦闷,并且得出了“我是还想做扑火的蛾,只要有目的,便不算是胡闹” [5](7)的爱欲哲学。苏青生活的时代,正是佛罗伊德的学说传入中国,谈性之风盛行, 作为宁波人的她择善而从,大胆地接受并传播这一学说,她在创作中,经常出现诸如“ 性欲”、“月经”、“生理需要”之类的字眼,她不受封建传统礼教的束缚,尊重人的 本性存在,她认为性欲是人人都有的,在她看来,“性是一种艺术,而谈性则是一种科 学。”她对女性性心理的感受既敏锐又深刻。在《谈婚姻及其它》中,苏青指出一切婚 姻的本原都是因为“快乐”的“性关系”,而其他如母爱等原因都是其次的。她还说, “女子不大可能爱男人,她们只能爱着男人遗下的最微细的一个细胞——精子,利用它 ,她们于是造成了可爱的孩子,永远安慰他们的寂寞,永远填补她们的空虚,永远给她 们以生命之火”。苏青大胆,直率,不断地向社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敢说一个女子 需要选举权,罢免权的程度,决不会比她需要月经期内的休息权更切;一个女人喜欢美 术音乐的程度,也决不会比她喜欢孩子的笑声更深……我并不是说女子一世便只好做生 活的奴隶,我是希望她们能够先满足自己合理的迫切的生理需要之后,再来享受其他所 谓与男人平等的权利吧”,“女子是决不希求男子的尊敬,而是很想获得他的爱的!只 要他肯喜欢她,那怕是调戏,是恶谑,是玩弄,是强迫,都能够使她增加自信,自信自 己是青春,是美丽的。”[3](7)这里,苏青的创作心态已不同于当时的许多作家,不以 探索者的身份来关注社会人生问题,既不优裕从容,也不痴迷执着,丝毫感觉不到一般 女作家所具有的脂粉气,而是自然率真,不饰雕琢,不乏男人的豪气和刚劲,她落笔轻 快,侃侃而谈,放言高歌,质朴而尚实,犹如她自己所言,人性美是“爽直、坦白、朴 实、大方、快乐而热情的”。[3](430)她把婚恋美妙神圣的光环褪去了,还生活以真实 面目。的确,现实本就是如此,永远不会是诗,没有什么诗意,也没有什么可歌可泣, 它是物质的,是由日常的一缕微笑、一条黄鱼、一棵青菜、一碗米饭的点滴所组成的。 日子就是这样平凡而没有意义,懂得了它的无意义,却又从不躲避,而是始终清醒地把 自己投入到生活中去,直视这个平凡的世界。苏青对生活的这种理性认识,其实与宁波 人的重商传统也分不开的。苏青的脑中,或多或少地也有一些生意经。做生意最需要清 醒和理性,容不得想象和浪漫,所以我们看苏青的散文,多的就是这样的清醒。理性强 ,文气就可能会弱,搞文学需要以感性为生命,想象、联想、浪漫甚至是非理性。太清 醒了,太理性了,反而会束缚作家的形象思维,苏青的最终不被认为是文学大家,原因 会不会是太理性了呢?

三、对宁波风俗的钟情留恋

区域文化包含着地理、人文环境和生活方式、习俗等有关方面的内容。前面我们所分 析的苏青创作特色可以说与宁波当时的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风土人情上, 苏青在作品中也有所表现。这些习俗、风土人情的描写,一方面扩充了其创作的领域, 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宁波地区文化的信息量。

苏青到老都操着一口“石骨铁硬”的宁波话,她对故乡的深情往往是通过一些细微小 事的回忆流露出来的。作品中时时表现出宁波方言、生活习俗。如结婚时坐的花轿,坐 月子的种种规矩,特别是她的那篇《宁波人的吃》,令宁波同乡倍感亲切。《结婚十年 》和《歧路佳人》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了宁波一带生孩子的风俗,出嫁的女儿怀孕八 九个月以后,娘家要准备一份礼物,挑选吉日送到婆家去,名叫“催生礼”,希望女儿 快把小孩顺利生下来,而且最好能生个男孩,所以催生礼主要为孩子准备衣物,一般是 襁褓、僧领黄布小袄、小袜等,而到孩子出生满月时,娘家人还要登门送满月礼,这时 的礼物比催生礼要复杂得多,除了衣服,还有食物,衣服是棉的,夹的,单的,鞋要有 老虎头鞋,船鞋,象鞋,兔鞋,狮子鞋等,而食物更有长寿面、桂圆、面筋和洋糖,美 其名“长命富贵”……所有这些,直至今日都还在宁波一带保留着,体现出宁波一带富 庶繁荣的同时,也反映出宁波人的精细和实际。

“其他还有许多求好而不得的事,譬如说小菜吧,我总是每天买烧鸡,葱烤肉,还有 鱼啦,蛋啦,样样都是新鲜的。但是上海的煮法N城人不同,各种小菜都加糖,吃起来 甜腻腻的,而且油味过重,他们似乎不爱吃。N城人是喜欢吃咸的,滑口的,容易下饭 的东西,如腌冬瓜啦,臭乳腐啦,这里(指上海)都不大容易买到。八月里应该吃桂花黄 鱼了,鱼肚皮上一抹娇黄鱼眼睛象透明的绿宝石,N城人居处近海,捕来就吃自然是新 鲜的,他们常常放盐及料酒清蒸,也可以加虾子酱油,但更爱清口的却放虾瓜汁或上好 的盐菜汁等,但上海的黄鱼就非红烧不可,先在大量的生油中煎过,再放浓的酱油,加 葱加糖,”[3](179)N城(宁波)人的食文化被写得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可以说,在苏 青的其他散文中,有关宁波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都有所涉及,且不倦不厌。在此不再一 一赘述。

苏青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不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她对女性生活的描写,对女性 命运的思考,她对上海孤岛时期文学的贡献,已有不少的文学评论家给予了肯定。但她 在创作中有意无意显示出的宁波文化特色,不但丰富了宁波文化的内涵,而且也传播了 宁波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苏青对宁波所做的一件好事。

收稿日期:2004-10-25

标签:;  ;  

浅析宁波文化对苏庆创作的影响_苏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