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运用赏识教育论文_唐玉香

怎样正确运用赏识教育论文_唐玉香

黑龙江省孙吴县第二小学 164299

摘 要:运用赏识教育应当避免的问题:一是没有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二是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三是没有认识赏识教育的局限性,四是没有因人而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想正确运用好赏识教育,就要避免这些问题,不断实践探索,挖掘出最恰当的赏识教育方式方法。

关键词:运用 赏识教育 应避免问题

赏识教育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健康人格、挖掘孩子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生事物在成长中难免会遇到问题。有时我们有意识地在使用赏识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正确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

一提到赏识教育,很多人本能地把它理解为表扬和鼓励,不能批评。实际上这是对赏识教育的一种误解。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农民怎么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收成;父母怎么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赏识的本质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被看得起”。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士可杀不可辱。”你可以把我杀掉,但不能看不起我。还有句古话是:“士为知己者死。”为什么愿意为知己献出宝贵的生命呢?三个字:看得起。我都愿意为你赴汤蹈火,还在乎一两句批评吗?

事实上,要让孩子健康成长,批评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孩子犯错误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成长的过程。好多规则,好多道理,父母在该坚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没有批评孩子就不会反思,不会有正确的对待人生的态度。只是赏识教育中的批评要给孩子这样的感觉:孩子,你仍然是最好的,犯了错不要紧,失败了不要紧,我相信你能改,我相信你能行。

二、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赏识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心态教育。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种下自信的基础,由外部“你能行”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心态尤其重要。

随着孩子的成长,时代的激烈竞争,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父母的功利心难免存在着,父母把所有的期望值都加在孩子身上,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父母在否认差异的同时,对孩子的要求也苛刻起来,便不再有平和的心态,更没有了赏识。结果在追赶别人孩子的同时,差异越来越大。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人下人,更不是人外人。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有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态度。

作为教师,当工作量不断增加,压得老师喘不过气来时,老师们就会失去工作的热情和激情。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孩子,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残忍的。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心态的平稳比教学能力更重要。我们首当其冲应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做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如果一名教师整天怨声载道,口服心不服,那他在教育过程中绝不可能真正地赏识孩子。这样的心境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了也极有可能产生不健全的人格。

不平和的心态会产生不和谐。孩子的不和谐来源于家长老师的不和谐,只有家长、老师先做到自身和谐,不仅喜欢自己的优点,而且正视自己的弱点、善待自己的弱点,把弱点看成未来的优点,生命才能成熟。

三、没有深刻认识赏识教育的局限性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并不是一用就灵的“万能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单独关注孩子的时间较多,在随机教育中运用赏识教育,适时适境,运用得当,持之以恒,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每天面对的是繁重的工作和众多的孩子,虽然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也采用了赏识教育,但是由一件事一次表扬就变得勤奋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只有将赏识教育与其他教育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将教育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全面。

另外,赏识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千人一面。在操作赏识教育的时候,我们不但要欣赏孩子,还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身心需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若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懦弱或攻击行为,破罐破摔。反之,过度赏识,会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要适当把握赏识力度,不同孩子赏识的程度不同。如胆小呆板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扬长避短;对于任性的孩子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更多鼓励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新的教法永无止境,赏识教育也只是其中一种。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牢记党的教育方针,清醒地意识到教书育人崇高的社会责任,在教育实践中博采众长,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做清醒的教育家而不要做盲目的教书匠。

参考文献

周弘《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

论文作者:唐玉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  ;  ;  ;  ;  ;  ;  ;  

怎样正确运用赏识教育论文_唐玉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