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操作及观察论文_马红群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操作及观察论文_马红群

马红群 (四川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四川西昌 615000)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予西医降压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栀子、桃仁、杏仁、胡椒)贴敷(涌泉、内关、大椎、神门)等穴位,对照组单用西药降压,疗程4周,通过血压监测进行疗效观察。 结果 治疗组降压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若穴位精准、膏体剂量及稀稠度适中,则疗效切实安全,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高血压 穴位贴敷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072-02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poi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primary hypertension. Method will be included in the standard of 96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oth the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ardenia, walnut meat, almond, pepper) were applied (yongquan, neiguan, dazhui, shenmen) points, such as the control group of western medicine alone step-down, course of 4 weeks, through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Results the effect of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group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Chinese medicine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of primary hypertension, if acupuncture point precision, paste dosage, and dilute medium consistency, the effect of real security, have larger development space.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其中遗传因素约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高血压的病率随年龄而上升,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则高于男性,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患病率较高,高血压病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并伴有动脉、心脏、脑、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临床确诊后,使用药物降血压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性和毒性反应。因此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已逐渐成为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手段,并且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我科护士遵医生医嘱用中药穴位贴敷协助降压治疗,通过4周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我科从2011年5月—2013年5月按照《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2010版的诊断标准,纳入病例96例,血压在140-179/90-109mmhg之间,每个病例观察4周,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38—72岁,平均年龄56岁。对照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9.8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及观察方法

2.1治疗方法

对照组:左旋氨氯地平2.5mg Qd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用中药栀子12g、桃仁12g、杏仁12g、胡椒3g,研细末备用。

穴位选取:选取(涌泉、内关、大椎、神门)4个穴位,在贴敷中药药饼前,要用温水洗净,或用75%酒精局部消毒后再敷用,如皮肤有破损,或皮肤对药物过敏者,不纳入治疗组。

中药药饼制备:选用栀子、桃仁、杏仁、胡椒(按4:4:4:1比例调配)4味中药研成粉末,干燥放置备用,贴敷时用料酒或蜂蜜调成糊状(忌过稀或过干),制成约1.5cm×1.5cm大小的药饼,以敷贴固定穴位处。

2.2观察方法

治疗组及对照组均观察4周。治疗组每贴至少6—12h以上,每天一次,2周为一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4周后观察两组的血压情况(监测1周,每天1-2次),测血压用标准的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患者必须在静息状态下取坐位测右上臂的血压值,每次血压需在间隔5分钟后,重复测量第二次,取两次的血压均值为基准,最后取1周血压的平均值为疗效观察的目标。

3.治疗效果

显效:①收缩压下降20mmHg、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达到正常范围②收缩压及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10mmhg或以上。有效:①收缩压、舒张压下降不及20/10mmhg以上,但已达到正常范围②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20/5-10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无效: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未达10/5mmH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50 38(76) 11(22) 1(2) 98.00 对照组 46 24(52.17) 18(39.13) 4(8.7) 91.3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结论

高血压属中医学“头痛、眩晕”范畴,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体虚年高、跌仆损伤等方面,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方剂对其治疗有一定疗效,足底、泉涌穴(或足底心)敷贴,它是把药物敷贴于涌泉穴或足心痛过皮肤腠理,毛孔穴位、经脉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对经络穴位产生刺激作用,而达到通过局部,治疗内脏及全身病变,并调整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中医学认为足底心涌泉穴痛过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都直接或间接地达到足心部。中医理论又认为,涌泉穴具有清热开窍、交济心肾等功效,适用于高血压病头痛、眩晕、昏厥、失眠等,总之痛过主穴涌泉穴及配穴的物理刺激和药物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达到降压目的。

桃仁具有活血通络、活血祛瘀、去瘀生新、行血而治疗瘀血阻滞症,桃仁的蛋白组分PR-A、PR-B有抗炎镇痛、抗过敏作用。杏仁含酚苷有镇静作用,其蛋白组分KP-A、KP-B有镇痛作用,其中含苦杏仁苷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而降血压。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扩张血管而降低血压,并能扩张冠脉增加心肌供血和防治动脉硬化。胡椒有镇静湿中下气、温经通络作用,黄酒加蜂蜜调药穴位外敷有利于药物吸收、发挥疗效,所使用的中药敷贴、膏剂制作简单、价格便宜,操作方便易行,对于当前广大高血压病患者具有更现实的治疗意义,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在操作中护理上特别要注意的是穴位的精准及中药膏剂调配过程中剂量及粘稠度的掌握,避免穴位不准、药量不足或过多、膏体过干或过稀给疗效带来不良影响。

论文作者:马红群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9

标签:;  ;  ;  ;  ;  ;  ;  ;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操作及观察论文_马红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