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台湾经验与浙江实践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加工业论文,浙江论文,农产品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浙江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所面临的新课题,主要原因是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过去的长期短缺转变为阶段性相对过剩。近年来,还出现农产品普遍卖难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因此,重视农业的“产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浙江、台湾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比较分析,借鉴台湾的经验,提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这对于当前我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点
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从1990年到1999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长了3.4倍, 平均年增长速度18%,其中木材及家俱增长最快,年均增长速度22.2%(参见表1)。
表1 浙江省1990~1999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情况
项目 1990年产值1994年产值 1999年产值年平均增
(亿元) (亿元) (亿元) 长速度(%)
食品、饮料、烟草 95.77 275.04 399.12 17.2
纺织、服装、皮革 282.241073.83 1240.25 17.8
木材及家具11.45 38.92
69.48 22.2
造纸、纸制品及印刷34.31 77.19 168.35 19.3
橡胶 13.84 34.94
63.39 18.4
合计 437.611499.92 1940.59 18.0
资料来源:1991~2000年历年《浙江统计年鉴》。
注:国际上通常将农产品加工业划分为五类: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木材和木材产品,包括家具加工制造;纸张和纸产品加工、印刷和出版;橡胶产品。(注:万宝瑞:《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本统计将有关项目归入。
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扩张,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2年至1999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由1∶0.68上升到1∶1.93,表明工业部门对农业原料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随着收入增长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呈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与其他国家基本一致,是符合规律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浙江省的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参见表2),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相当于农业产值的3~4倍,我国台湾则为3.6倍。
表2
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和工业中的比重及其变化(1982~1999)
年份 1982 19901994 1998 1999
占农林牧渔业产值(%)
68.2 130.2 212.1175.7193.1
占工业产值(%) 40.7 30.5 25.9 15.6 15.9
资料来源:同表1。
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中,浙江省食品类和纺织类工业是两个主行业,据1999年统计,两类从业人员占82.5%,产值占84.5%(参见表3)。纺织类中,1999年丝绸系统内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5.52亿元,比上年增长7.94%。产销率达101.7%,丝绸系统自营出口5.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7%。在食品工业内部以食品加工和饮料制造两类为主体,共占产值的71.64%(参见表4),1999年500万元以上的食品企业999家,全年完成工业产值399.12亿元。具有我省特色的茶叶,1999年产量达11.77万吨,比上年增长6.7%,全年出口茶叶6.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饮料啤酒行业发展态势良好。1998年全省啤酒达149.52万吨,达历史最高水平。
表3 浙江省1999年农产品加工业的构成单位:%
类别 企业个数从业人员产值
食品类 19.21
26.20 20.57
纺织类 61.57
56.33 63.91
木材类 4.153.04 3.58
纸类10.82
10.22 8.68
橡胶4.254.21 3.26
合计100.00 100.00100.00
资料来源:2000年浙江统计年鉴。
表4 浙江省1999年食品工业内部构成单位:%
类别 企业个数 从业人员 产值
食品加工53.6529.42 38.98
食品制造22.5238.88 16.43
饮料制造23.2329.63 32.66
烟草加工0.6 2.07
11.93
合计100.00
100.00 100.00
资料来源:同表3。
2.农产品加工业的变动态势由市场需求变化所决定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1985年到1999年城乡居民用于食品衣着等消费性支出由平均795.05元增加到6522.00 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6.2%,农村居民同类支出也从473.81元增加到2807.00元, 年均增长速度为13.5%。城乡居民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营养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农产品的消费趋向深加工、精加工化。消费的增长无论是现金支出还是量的增长都是结构性的,一些产品增长快而另一些则相对慢些。
3.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80年代中期后,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出现专业化和集团化的倾向,以食品工业为例,在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食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加快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如娃哈哈集团公司、钱江啤酒集团公司、绍兴黄酒集团公司、温州快鹿集团公司等。浙江省1990年农产品加工企业14182个,产值437.61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产值308.57万元,全省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只有3家。到1998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已上升到50家,其中5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尽管农产品加工企业1999年减少为5201个, 产值却增加至1940.59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产值3731.19万元。由此可知,九年间企业平均的产值规模提高了12倍,并且,近年来企业规模扩大的趋势更为明显。
4.食品加工业隐藏着巨大的潜力
从总体看来,我国食品加工业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发达国家工业化食品约达70%左右,而我国只占15~20%。(注:汤天曙:《我国食品工业现状及发展思路》,《食品工业科技》2001年第2期。 )浙江土地面积小,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对工业化食品的发展带来有利的条件。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尽快使农产品加工业适应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压缩生产过剩的纺织工业的同时,将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上日程。无庸讳言,农产品的主要市场是食品市场,而食品中最大的消费是主食消费。然而,浙江省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结构中食品工业仅占20.6%,在食品工业产值结构中食品制造业又仅占了16.4%。这表明,浙江省食品工业尤其是食品制造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根据市场需求增加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的比重,加强食品工业和农业的有机联系,使工业化食品进入人们的一日三餐。
(二)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原料品质差
长期以来,农业政策上过分强调高产,忽视品质。近年来虽然提出高产、优质、高效的策略,我们也有这方面的研究,但与国外相比,对适于不同类型农产品加工品种培育的研究工作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优劣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加工专用原料的品质,原料品质差是制约当前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农产品加工档次低,深加工少,精加工少,农产品附加值低。另外,加工业产业小规模多,大规模少。以饮料行业为例,浙江省是饮料生产大省,从1991年以来软饮料(指不含酒精的饮料)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1997年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1998年比上年增长57.6%,全省约有2000多家饮料企业,大多数是小企业,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20家。虽然通过组建、联合,已形成有较大的集团企业,如驰名中外的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和杭州中萃食品有限公司等,但仍属少数。
同时,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以食品工业为例,工业化食品少,生产水平在低层次上重复的多,互补的少。
3.技术装备落后
浙江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要落后15~20年。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储藏等环节技术落后,加工品质量差,原料及能耗却很高。许多企业不重视吸收、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不重视更新和改造老技术、老工艺。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企业在加工过程中滥用防腐剂、添加剂,不仅影响加工品的品质,给食品带来不安全因素,而且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
4.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固定的契约关系或连成利益共同体,即使双方签订了产销合同,因种种原因农户缺乏支持企业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约束,不可避免发生违约现象,表现为在流通领域中买难卖难交替发生,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均得不到保护。
二、台湾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策略
台湾在统计上农产品加工业已全部归入制造业,(注:《台湾经济年鉴》,2000年。)根据国际上通常划分的内容,台湾的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包括:食品、菸草、纺织、成衣及服饰品,皮革毛皮及其制品,木竹制品,家具及装饰品,纸浆、纸及纸制品,印刷及有关事业,橡胶制品共10项(参见表5),以食品工业居第一位(占总产值份额的1/3 以上),纺织业居第二位,其他行业均占较少的比例。从总体上看,台湾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增长不快,从1995年至1998年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0.6%,虽然1998年台湾的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林渔牧业总产值的3.6倍,但仅占制造业总产值的19.6%。目前,台湾的农产品加工业已步入工业制造形态,技术密集工业占制造业国内生产毛额(GDP)比重55%, 并将以尊重市场机能、反映实际比较利益作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根据,朝着高科技、高附加值及高资本密集方向发展。纵观台湾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其发展策略具有鲜明的特点。
表5 台湾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及结构变化
类别1995年 1998年产值
产值(新台结构比产值(新台币 结构比成长率
币百万元)(%)百万元) (%)
(%)
食品 559,24536.07
479,843 30.39 -14.20
菸草 36,591 2.3638,464 2.44 5.12
纺织 359,76123.20
419,799 26.59 16.69
成衣及服饰品 123,1167.94144,055 9.12 17.01
皮革毛皮及其制品 52,209 3.3751,888 3.29 -0.61
木竹制品 36,607 2.3635,997 2.28 -1.67
家具及装饰品 59,465 3.8390,298 5.72 51.85
纸浆、纸及纸制品 188,14712.13
167,131 10.58 -11.17
印刷及有关事业66,898 4.3173,668 4.67 10.12
橡胶制品 68,605 4.4377,665 4.29 13.21
总计 1,550,644 100.00 1,578,808
100.00 1.82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年鉴》,1997~2000年。
(一)面向市场需求,以食品工业为重点
台湾食品工业起步较早,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食品工业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采用“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积极发展以食品工业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外销换取外汇,积累资本来发展其他产业。50年代台湾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其中食品加工产品出口占60%,市场需求、消费者的需求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动力。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其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也呈现动态性的变化。50年代以碾米、制糖业为主,60年代罐头食品工业迅速兴起,凤梨、蘑菇、芦笋罐头出口量居世界首位。70年代开始发展水产品及水果蔬菜加工品。80年代冷冻食品后者居上,成为食品工业的支柱,尤其是冷冻水产品外销在1981年至1991年间快速增长了2.9倍。90年代以后,屠宰业、不含酒精的饮料工业和冷冻食品工业占据主导地位。1997年台湾发布口蹄疫疫情后,屠宰业和冷冻肉类食品有明显的下降趋势。1999年除鸡肉外其他肉类均停止出口。而肉类进口值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99年饮料销售量较上年衰退8.54%,冷冻食品在生产量和销售量上也均有下降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1999年台湾经济持续低迷,以及持续暴雨和921大地震,影响生产和消费。总之, 台湾农产品加工业是以食品工业为重点,在市场变化中求发展,其产业结构是不断调整中的动态性结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台湾岛内市场饱和、竞争激烈,新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在这样的环境下,21世纪台湾的食品工业不得不调整经营范围与方向。在2001年台湾农委会施政重点中明确指出,发展食品工业可将农业的文化知识,科技知识注入农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农民的收益。(注:《农政与农情》(台湾),2001年第103期。)调整的重点主要有四点:①发展中华美食文化特色,开发中式食品及传统药膳食品,予以方便化、市场化,以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②发展农村水果酿酒产业,建立本土化酿酒技术,设置现代化酿酒设备,以带动休闲观光商圈,扩展农产品直销通路,增加农家收益;③推动优良食品认证制度。台湾CAS优良食品标志至今已推广了12年。CAS认证是符合现代消费,注重高品质、卫生安全及健康的饮食需求;④利用当地农、水、畜原料开发新食品。推动产地进行果蔬加工,然后将半成品供应食品业进一步调制加工,辅导农民和农民团体,强化品质安全检测及从事小型食品加工。
台湾的食品工业发展到现在面临许多问题,比如第一是劳动力成本问题,劳力成本在增加,如何提高生产力来克服它;第二是原料与产区的配合问题,怎样使农与工两方面都不受损失;第三是工厂经营规模问题,如果规模太小就不能多用自动化设备等,其它还有加工方法改进、新产品开发等问题都尚待解决。目前台湾食品工业地位已无法与昔日相比,但总产值仍在制造业各工业中居第五位,面对已饱和的岛内市场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大陆市场和海外市场,台湾的食品工业要在未来生存下去仍须付出努力。
(二)要求高技术装备,以技术革命为中心
台湾农产品加工业重视硬件建设,具有相当高的技术装备水平。技术的进步不但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如台湾的农产品加工业员工人数虽然从1995年的70.3万人减少至1998年的63.9万人,但生产总值却增加28164百万元新台币, 而且技术革命也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形态步入工业制造形态,农产品加工系统趋向规模化和现代化,产品趋向多样化和高品质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①研制开发和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与设备。许多新技术如膜分离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超高压技术、无菌包装技术、逆渗透利用技术、加工自动化技术及食品放射线照射处理技术等已被广泛应用,电脑控制与电脑整合系统的应用比例也不断提高;②以技术革命为中心,在寻求设备现代化的同时不断改进技术和操作方法。如糖加工采用中央自动控制系统,采用革命性的渗提法设备操作,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又如一生产仙草蜜饮料工厂,拥有6条生产线,8小时生产168万听饮料,只需23人。(注:蒋建平:《食物、 营养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
(三)重视品质,以高品质为经营方向
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其健康性与安全性。台湾以强调品质好、价廉公道作为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的农产品加工业经营方向。为建立农产品加工品的高品质形象,台湾推行CAS(CHINESE AGRICULTURAL STANDARD)。目前已在肉品、冷冻食品、果蔬汁、优质米、蜜饯、米饭调制品、冷藏调理食品、生鲜食用菇、酿造食品及点心饮品等十大类别产品中推行CAS 优良食品标志,据统计,到1997年6月已有147家农产品加工厂约2500项产品获得使用CAS优良食品标志,2001年CAS认证的产品达11大类2800多项。同时,对这些具有安全认证或品牌的产品进行新包装,使这些高品质的产品很快获得消费市场的高度认同。
三、促进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一)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
在人口稠密,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浙江省应加快食品工业和食品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加大农产品加工业覆盖面,不断增加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求改变农产品加工业“小而散”的格局,重点发展需求弹性大的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工业。而当前浙江省产业和产品结构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不太适应,农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不能适应加工业的要求。借鉴台湾经验,必须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结构的调整来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的调整,注意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使更多的资源投向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能满足加工用的优良品种。如浙江省种植业中占出口优势的大米、茶叶、蔬菜、柑桔、杭白菊等,养殖业占出口优势的活猪、兔毛及鹅鸭绒毛等,对这些产品应发挥其比较优势,扩展其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其产品产量和品质。
(二)积极培养和扶持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以此带动加工业的发展
实践经验表明,大型的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与其他“产后”相关产业在良性互动中发展,同时对刺激农产品销售带动其他加工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政府应在金融、技术等政策上支持企业通过租赁、重组、拍卖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将一些低水平、低层次重复的小企业培育成大型龙头企业,并以发展高科技、深加工的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将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围绕龙头建基地,实现基地规模化、集约化。政府应支持乡镇企业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根据资源优势,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贮藏、保鲜、运销业。同时,乡镇企业应把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抓住机遇,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要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品质,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台湾积极推行“科技升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有些技术如无菌加工和包装技术、挤压技术以及热处理技术等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浙江省要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科技含量,应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可采取:①引进国外或先进地区的先进设备、工艺、技术和管理,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合资等多种方式来推动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②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大高新技术应用的力度;③健全制度,维护生态平衡,减少农产品加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四)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施品牌策略
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是农产品进入现代化经营的基础和关键,更是应对WTO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浙江省应加快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标准管理体系的建设。逐步制订和完善主要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实现农业生产从生产资料供应到农产品产后的分级、加工、包装等各环节的标准化生产,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逐步纳入标准化的轨道。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树立浙江省农产品优质、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实施品牌策略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建立品牌农产品品质管理和认证制度,以确保农产品品质、卫生及安全,提高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认知与支持力度,借鉴台湾的经验,可逐步制定和完善主要农产品的浙江品牌的地方标准,建立品质认证制度;②在政策上扶持、鼓励创品牌、争名牌,对获得国家、省、市名牌农产品要给予相应的鼓励,对名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在项目基金和银行贷款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③举办多种形式的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在这一方面,近年来浙江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每一次展销会都取得丰硕成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可举办“新鲜、健康、安全”名牌农产品展销会,提高浙江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