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承办上海世博会的溢出效应研究_溢出效应论文

苏州承接上海世博会效应外溢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博会论文,苏州论文,上海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95(2010)03-0007-07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向世人奉献各种推动人类从高碳文明走向低碳文明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技术成就,并将促使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尤其是给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世博会效应。与上海零距离的苏州,应如何“近水楼台”抢先承接上海世博会的溢出效应,是苏州各级政府和企业界理应认真思考并切实予以解答的问题。

一、上海世博会效应外溢预期分析

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以来,世博会159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它不仅会给举办地城市带来筹备及举办时的当期直接拉动效应或间接拉动效应,以及后续长期拉动效应,而且还会从举办地城市向周边地区辐射,形成“溢出效应”或世博会效应外溢。

外国历届世博会的“溢出效应”,概括起来主要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旅游消费需求增长、技术创新与扩散、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提升、产业调整和升级、区域城市群互动发展、主题理念渗透等诸多领域。其中,有些是当期的、显性的和物质的或有形的,比如世博会筹办期的投资拉动、世博会期间的旅游消费需求效应等;有些是长期的、隐性的和非物质的或无形的,比如技术创新与扩散、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提升、产业调整和升级,特别是主题理念渗透效应等;有些则是兼而共生的,比如世博会改变城市面貌或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的设施,特别是世博会留下的永久性建筑或标志物等等,既是世博会的物质遗产,又是世博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上海世博会共有242个国家或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预计观众客流量至少7000万人次,将是世博会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届综合类世博会。参照外国世博会效应外溢的普遍情形,可预期的上海世博会溢出效应将是多源头的。

第一,投资乘数与经济拉动效应外溢。世博会的举办往往在主办城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的同时,又会带动周边地区的相应投资与建设。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投入80亿马克建设汉诺威市的电路交换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使汉诺威州及相邻地区同时彻底改建或新建了整个通讯设施体系。据有关估测,上海世博会筹办期间,每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2%,对上海周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约为30%;举办当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5%,对上海周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将超过50%;上海世博会园区投资总额30亿美元,带动周边投资估计达到300亿美元。

第二,旅游消费服务效应外溢。世博会作为级别最高的全球性大型展览活动,在其活动期间,主办国及城市将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和吸引人们前往观展旅游的热点,并通过世博会的“旅游消费链”带来巨大的旅游消费服务溢出效应。20世纪以来共举办过的15届综合类世博会,每届参展人数均超过了1000万人次。其中,超过4000万人次的,共有7次;5000万人次以上的,有3次。到2008年为止,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参展人数最多的,便是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达到了64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700亿日元。其中,大阪的占比为12.3%,而其周边地区高达87.7%。据保守估计,在到上海世博会参观的7000万人次中,顺道前往上海周边其他长三角地区延续观光游览的,至少达30%~35%,再加上长三角地区前往上海观展的至少30%客流量,上海世博会将给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和溢出效应。

第三,科技创新与扩散效应外溢。每一届成功的世博会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世博会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最大贡献,便是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的发展。近160年以来,人类几乎所有最重大的技术发明创造和科技成就,都是通过世博会传遍全世界的。其中,许多发明创造藉此进入并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造福人类的同时,更激励人们进行技术创新。比如,汽车是工业革命之后迅速在全球普及的高科技产物。1889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上展示了各种早期的三轮汽车;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的运输馆展出了140辆汽车;1915年美国旧金山世博会甚至将汽车装配流水线搬进了展厅。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低碳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其他先进科学技术具有示范效应,将会引发各地学习和借鉴、推广应用,并带动和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经济发展。

第四,企业形象与品牌效应外溢。世博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吸引与促进大企业的积极参与所体现出来的。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首次设立了独立的企业馆;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尤其是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企业馆几乎成了世博会的主角。世博会使参展企业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上海世博会共设立18个企业馆,并自建了作为上海世博会一部分的“网上企业馆”。企业无论是设立企业馆还是以其他方式参与世博会,不仅会直接扩大企业及其品牌形象的影响力,而且会极大地激发其科技创新力,从而将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第五,产业升级优化和经济转型效应外溢。世博会的举办往往会带动举办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服务业是历届世博会中最受益的行业。在世博会举办城市的引领和辐射下,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将获得全面调整和升级的契机。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期间,汉诺威及周边地区服务业发展比1999年同期增长了3.2%,高出德国全国水平2.9个百分点。上海世博会将加快推进上海产业结构“退二进三”,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新兴服务业,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促成上海向现代服务业城市转型。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势必会影响和带动周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优化长三角地区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并加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从而形成新经济增长点和实现经济转型。

第六,区域一体化与城市联动效应外溢。世博会在拉动举办地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区域一体化将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特别是城市群发展互动效应外溢。世界上著名的五大城市群中,每个城市群基本上都有至少1个城市在不同时期举办过1届或多届世博会。上海世博会将推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加快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催生“区域一体化”效应,并将更强化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地位,从经济地理上不断推动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速包括苏州在内的长三角地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崛起和强盛(见表1)。

第七,主题理念渗透效应外溢。主题,是一届世博会能否产生足够强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进而在一定时期甚至长久地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国际性影响的重要元素。世博会把一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来,通过主题思想加以传播和渗透。自从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首次确立主题以来,每届世博会的主办国都会提炼一个主题。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其内涵具有理智的凝聚力,形成为一种哲学,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观、发展观和价值观,以致感召、影响、引导人们转变相关经济社会生活的目标取向和实践活动。这种改变的力量,就来源于世博会主题效应,属于无形潜效应外溢。比如,1974年美国斯波坎世博会的主题是“无污染的进步”,生动地表现着人类对新能源的渴望,以及对健康生存环境的需求,是一次生存观和发展观的进步。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最本质的内涵就在于“城市时代”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需要的是更适宜居住的环境和更高质量的生活;反映了人类对低碳文明发展前景的渴求,势将影响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生存观、发展观和价值观,并将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引向人们希望的目标。

我们认为,上海世博会的溢出效应中,除了投资乘数效应和会期旅游消费需求等短期显性物质效应外,更多的都可归属后续长期效应和非物质潜效应。可以肯定:后续长期效应大于筹办期投资效应和会期需求效应;非物质潜效应大于物质显效应,且是最为久远和最为重大的。

二、苏州对上海世博会效应外溢的承接条件与接应

上海世博会效应外溢最直接的受益地,便是长三角地区江浙两省及其主要城市。其中之一,是苏州,且苏州承接上海世博会效应外溢的条件尤为优越。

1.区位:零距离依傍上海

苏州东傍上海,中心城区相距不足100公里,地域相依、人缘相亲、经济相联、文脉相通,且交通十分便捷。(1)高速路网四通八达,国省干线道道接合。沪宁高速、沿江高速、苏昆太高速、苏沪高速、申苏浙皖高速5条高速公路直通苏州与上海;苏州至上海的国省干线公路也覆盖了苏州市域:G318经吴江平望直通上海,G312经苏州连接上海,G204经张家港、常熟、太仓通往上海,S343苏州东环路经角直、昆山千灯直通上海,S338沿江线经张家港、昆山通向上海。(2)铁路、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并进。一是沪宁铁路正常运营。二是沪宁城际铁路将在2010年7月1日建成通车,预计列车时速可达300公里以上。届时,从苏州到上海20分钟左右就能到达,两地之间将实现“火车公交化”。三是按规划京沪高速铁路也将于2010年投入运营,设计时速300公里,最高可达350公里,从苏州到上海同样只需20多分钟。(3)公交与上海轨道交通相衔。一是2010年年初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即将投入运营,距离昆山仅有400多米远的安亭线墨玉路站即将启用,并将与此前已经开通运营的苏沪省际公交102路相接,即从昆山新客站、老客站始发的公交102两条线路终点站为上海地界的安亭站,11号线启用后,102路将增设墨玉路(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终点站)公交枢纽停靠。二是太仓与上海11号轨道交通嘉定北站“无缝对接”,太嘉线城际公交从太仓市区朝阳路汽车站始发,经朝阳路、沿江高速、宝钱公路、城北路至11号轨道交通嘉定北站,全程约15公里,先期开通时太仓—嘉定共投放4辆正班车和1辆预备车,运行时间为早上7时至晚上7时,每隔30分钟发一班车,此后再根据客流情况适时增加营运车辆。太嘉线开通后,太仓至上海更为便捷,同时也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各地游客前往太仓旅游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

此外,在《苏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中,苏州将建3条市域轨道,1条通往无锡硕放机场,另外2条市域S1线和市域S2B线,都和上海城市轨道相对接。其中S1线将从沪宁城际铁路园区唯亭站往东经过昆山后分为两支,主线经太仓与上海市域轨道R3线在嘉定相接,支线经花桥与上海市域轨道地铁11号线安亭支线对接;S2B线将经苏嘉城际轨道吴江松陵站往东与上海市域轨道地铁2号线在青浦相连接(见表2)。

2.丰富又独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苏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苏州注重以中国传统的江南文化形象为主题,以“人文、园林、水乡”为特征,在长三角旅游圈中形成了与上海互补的资源优势。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亦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市域内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38处。其中,国家级34处,省级106处。现有园林60多个。其中,拙政园和留园列入中国四大名园,并同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以及退思园9个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苏州全市各大旅游板块齐头并进,提升优秀旅游城市群品质,形成了最具吸引力的区域性城市旅游优势。

2008年,苏州全市旅游总收入达735亿元,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06万人,国内旅游人数5 287万人。这三项主要指标在全国大中旅游城市排序分别位居第6、第7、第5,旅游综合配套实力强劲。苏州现有旅行社183家、星级饭店155家、A级景区点49家、5A级景区2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2家、开放性旅游景点150多个,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拥有咨询服务、旅游培训、旅游集散、旅游投诉和旅游应急5个公共服务网络,已成为世博会期间除上海之外最具旅游容量和接待能力的基地。

3.持续的经济实力强势、厚实的产业和开放型经济基础

苏州经济总量连年位居全国前列,且持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即使同样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总体企稳回升走势好于全省和全国。2009年,据初步核算,苏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 4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工业总产值23 704.56亿元,比上年增长6.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846.3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

苏州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迅速。2009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0 235.95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 912.6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智能电网、新型平板显示和传感器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 056亿元,增长4.4%。服务业增加值3 050.26亿元,增速14.5%,占GDP的比重39.4%,比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GDP占比排名在全省跃升至第四位;服务业完成投资1 655.8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增幅比上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5.8%,比上年提高了4.9个百分点。

同时,开放经济优势鲜明。2009年,苏州市进出口总值2 014.46亿美元,其中出口1 140.85亿美元,进口873.61亿美元,虽分别比2008年下降了11.8%、13.4%、9.8%,但降幅以及回升势头均好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值、出口值、进口值分别占全省的59.5%、57.3%、62.6%和全国的9.1%、9.5%、8.7%。进出口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位,出口总额居第3位。在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29.4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的63.9%,比重较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82.2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16.9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到21%。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3.98亿美元,离岸接包执行额8.71亿美元,分别增长122%和93.5%。全市已拥有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134家世界500强公司在苏投资企业400多家;已吸引外资独立研发中心36家,非独立研发机构245家,投资性公司11家。开放经济已占到苏州工业总量的2/3、投资的1/3、税收的1/2、就业的3/5。

4.以开发区为主的接应载体蓄势待发

开发区是区域外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快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城乡和谐发展的缩影。苏州现有国家级开发区5家,省级开发区12家。2009年,全市17家开发区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 257.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9.1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71.1%和54.9%;新增注册外资129.62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66.97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81.8%和81.5%;进出口总额达1 770.09亿美元,其中出口994.08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87.9%和87.1%。苏州开发区特别是国家级开发区获准土地空间的规模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多趋于完成,现实态势所显露的是正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和内涵提升优化发展。

5.密切的扩散辐射与“同城”接应情缘

上海与苏州的经济情缘亲密且往来已久。20世纪70年代,上海“星期天工程师”的智慧,带来了苏州乡镇工业的崛起,并在与上海工业相配套中加快了发展步伐;80年代,上海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桥头堡”,推动了苏州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的“龙头”效应,以前所未有的强辐射力,促使苏州利用与上海毗邻的地缘区位优势,主动接应和融入上海,实现了外向型经济和错位发展战略,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兴办“三资企业”,发展出口加工业,从而迅速推动苏州模式走向成熟;进入21世纪,上海规划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又给苏州带来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可乘之机和可乘之势,接应性的苏州“沿沪战略”更是迎来了上海与苏州“同城效应”的广阔前景。在上海与长三角各城市的联系强度系数上,苏州最高,特别是地处沿沪带的太仓、昆山、吴江甚至强过与苏州市区的联系。近年来,苏州与上海产业的承接已经从一般的产业协作向资本融合发展;从单一项目合作向科研开发、市场营销、整体合作方向过渡;从以工业领域为主向金融保险、物流服务、商贸流通、旅游、房地产等全方位拓展。

苏州不仅具备承接上海世博会效应外溢的优越条件,而且和长三角江浙其他主要城市一样,在全力支持和协同上海筹办世博会的同时,就精心策划抢占承接上海世博会溢出效应的先机,并积极参与或开展了“中国展区”的展示、“最佳城市实践区”评选、组织主题论坛、上海世博会“江苏周”和长三角城市“友谊日”以及苏州旅游资源等一系列推介宣传活动。此外,据不完全了解,截至2009年12月25日,有14家苏州企业与上海世博局签约提供产品或服务直接参与世博会。但是,除了像长三角其他城市一样普遍看重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旅游消费需求效应外溢之外,苏州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在对世博会效应外溢的认识及接应方面仍亟待加强,同时对产业集聚度不强与同构性突出、上海“肥水不外流”与长三角城市间竞争等等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妥善予以解决。

三、苏州承接上海世博会效应外溢策略思考

从当前情况判断,苏州所能承接的上海世博会溢出效应中,会展期旅游消费需求效应理当是最可预见和直接的,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后续长期性的,但并非是主要的;直接投资效应和参展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提升效应已无多大可能。苏州所要承接的,主要是来自上海世博会后续长期效应和非物质潜效应外溢,也可归属所谓“后世博”效应外溢。因此,对于苏州来说,眼前要重视和着手做好三件事。

1.继续推进世博会节事旅游营销活动,放大旅游“涓流效应”

苏州理当按照“世博在上海、旅游到苏州”营销战略,进一步细化分析并锁定重点目标市场,既要吸引境内外到上海观展的大客商,特别是部分外国元首、政府官员,又要组织苏州本地去上海观展的团队客;同时,在国内外主要媒体上继续进行强势推介和特色宣传,以及强化服务配套、各方面力量的动员与协同配合、城市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而迎接即将到来的苏州又一个重大节事旅游发展新高潮。同时,由于世博会改变上海城市面貌或全面提升上海城市形象的设施,特别是世博会留下的永久性建筑或标志物等等,既是世博会的物质遗产,又是世博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成为旅游吸引物,因而苏州应从长计议,着眼于后续长期效应外溢的接应,调整和修订旅游规划,重点是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的合作,以旅游目的地的联动和一体化,可持续做实做大苏州旅游,放大并长远保持苏州旅游“涓流效应”。

2.引导和组织企业利用世博会与国内外大企业合作

上海世博会将会引来全球商客云集。苏州可借助世博会多途径、多渠道地引导和组织企业把握世博会商机。比如,举办相应的洽谈会、招商会,邀请国际国内大企业与苏州企业进行接触沟通和交流洽谈,使苏州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扩大合作或结成战略联盟,选择和争取落实更多的合资合作项目。同时,鼓励苏州企业加强与上海等地大企业的合作,主动挂靠上海企业,尤其是大集团、大企业,更多地融合到上海大企业的产业链及营销体系中,争取配套协作的机会和世博会的发展商机。鼓励企业与上海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技术参股,加快对上海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吸收,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

3.围绕“三区三城”建设,制定“后世博”效应外溢接应规划

苏州应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去认识世博、研究世博、感悟世博;与此同时,更需要以积极、主动和务实的态度来思考苏州未来发展,尤其是应组织力量尽快尽早做好战略性规划——时间跨度、覆盖整个“十二五”甚至更长时期,并关注和研究上海“十二五”规划及远景目标规划,结合苏州本土实际,研制苏州承接上海“后世博”效应外溢接应规划。

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围绕苏州“三区三城”建设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目标,以世博会非物质潜效应外溢渗透为接口,依托开发区,在接应科技创新和创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加快经济转型,以及在区域城市经济联动和一体化进程中,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实现苏州现代城市可持续繁荣和创新发展。

我们认为,苏州“三区三城”建设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的目标任务是兼容的,其内涵也是一致的,进程又可以是同步的,且适逢上海世博会同一机遇。

其一,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创建。苏州要进一步明确在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积极主动承接上海世博会溢出效应,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尽快从以招商引资为主的输入型经济转到以自主科技开发为主的创新经济发展,并依托开发区群,加强和加快自主科技开发创新载体建设,以创业、创新、创优为主导,全力建设自主创新型园区。其战略步骤,一是实施自主研发创新本土化,即高新技术本土自主研发,其创新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二是自主研发高新技术创新成果经由创新载体孵化、培育,实现本土产业化,并在产业整合中加速形成本土自主研发创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三是依托本土自主研发创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形成产业集聚区,使成为向外大规模自主研发创新扩散和辐射源,从而获取最大化的溢出效应。同时,加强统筹规划协调,以自主创新统筹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系统推进创新型城市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强化城市创新功能,增强城市创新发展能力,以创建创新型城市。

其二,紧抓低碳高端和新兴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和低碳经济发展。世博会将引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催生效应、经济转型带动效应。苏州应对接上海产业调整与优化,加快产业集聚与整合,以有效利用上海辐射带动作用。为了避开与上海过多的直接竞争,应全面而积极地推进苏州现有产业与上海的接轨合作或错位发展,抓住一切可能出现的新机遇,大力拓展新的产业领域,加快产业发展优化由低端向高端、粗放向集约、高碳向低碳转型;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推进产业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低碳高端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群。同时,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并进,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商务服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外包服务产业,以及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和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积极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从资源低效开发向集约高效利用转变,提高集约化水平;项目开发更多地引进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多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产业,在业态开发上启动绿色引擎,使资源消耗最少、废物产生最小、易于拆卸回收,从而形成循环经济的产业生态,实现节能增效和污染减排,引导企业清洁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加快经济转型和发展低碳经济。

其三,顺应低碳经济趋势,强化实现城市可持续繁荣和创新发展。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将是展示“城市”的绝好机会。它将为世界各国提供展示解决城市问题成果的舞台。苏州应深刻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及其非物质潜效应的渗透力,接应上海世博会低碳理念、低碳技术效应外溢,顺应低碳经济趋势,结合“三区三城”建设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从战略上构思苏州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和步骤,包括其运作模式和机制构建,路径与支持系统、评价体系设计。尤其是加强渗透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理念,着力打造真山真水、绿地美居的城市环境,并在城市特色建设中将文化、水资源、城乡一体化等优势整合起来,营造独特的城市精神,倡导和推行低碳生产与低碳生活方式,构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体制和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使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圆融,从而实现苏州城市可持续繁荣和创新发展。

收稿日期:2010-04-15

标签:;  ;  ;  ;  ;  ;  ;  ;  ;  ;  

苏州承办上海世博会的溢出效应研究_溢出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