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浊消溃方配合中药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6的影响论文_李刚

1.河北省中医院 河北050000

摘要:目的:观察化浊消溃方配合中药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的影响。方法:将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化浊消溃方组(A组)、化浊消溃方配合灌肠方组(B组)、美沙拉嗪组(C组)。治疗前后记录各组患者临床症状及结肠镜像变化,同时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TNF-α、IL-6变化。结果:治疗后,化浊消溃方配合灌肠方组(B组)临床疗效和结肠镜像均优于化浊消溃方组(A组)和美沙拉嗪组(C组),(P < 0.05),化浊消溃方组(A组)临床疗效和结肠镜像较美沙拉秦组(C组)有所改善,(P>0.05)。治疗前后比较,化浊消溃方配合灌肠方组(B组)患者血清TNF-α、IL-6明显低于化浊消溃方组(A组)和美沙拉嗪组(C组)(P < 0.05)。化浊消溃方组(A组)与美沙拉嗪组(C组)比较,患者血清TNF-α、IL-6降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且化浊消溃方配合灌肠方能明显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结肠镜像,并能调节患者免疫机制。

关键词:化浊解毒;溃疡性结肠炎;血清TNF-α、IL-6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9-0133-0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性肠病,以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为特征,多累及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属于中医的“痢疾”“泄泻”“肠澼”等范畴。李佃贵教授运用“浊毒”论治溃疡性结肠炎,为中医治疗腹泻及腹痛等相关疾病增加了新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病例均为 2011年3月 ?2013年3月河北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依照受试者进入研究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化浊消溃方组(A组)、化浊消溃方配合灌肠方组(B组)、美沙拉嗪组(C组)。其中A组30 例,男 14例,女 16 例,年龄25 ~50岁,平均﹙33.59±7.55﹚岁;B组30 例,其中男 13例,女 17 例,年龄 20~58 岁,平均﹙34.93 ±9.72﹚岁;C组30 例,其中男 16例,女 14 例,年龄 19 ~ 55 岁,平均﹙34.63±10.44﹚岁,90例患者病程均为1年 ~ 5年。三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 > 0.05﹚。

1.2 诊断标准 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的有关标准制定[1]。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分型及治疗标准》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1)患有慢性结肠炎以外的其他全身性疾病正在药物治疗者;(2)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3)有严重的并发症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过敏体质者;(6)有精神病患者;(7)不符合纳入标准,依从性差者。

1.5 治疗方法 A组予化浊消溃方:(葛根、黄连、黄芩、白头翁、垂盆草、大血藤、连翘、茯苓、炒白术、当归、白芍、炒杜仲、仙茅、仙灵脾、炙甘草)。由河北省中医院制剂室按上述组方制成煎剂,每次1 袋,每袋 150 m L,每日 2 次,分早晚服用。B组予化浊消溃方(葛根、黄连、黄芩、白头翁、垂盆草、大血藤、连翘、茯苓、炒白术、当归、白芍、炒杜仲、仙茅、仙灵脾、炙甘草)由河北省中医院制剂室按上述组方制成煎剂,每次1 袋,每袋 150 m L,每日 2 次,分早晚服用,灌肠方(白头翁、苦参、秦皮、黄柏、黄连、白及、木香、丹参等)河北省中医院制剂室按上述组方制成煎剂,每次1 袋,每袋 150 m L,每日一次。C组予美沙拉秦,(生产批号:20110215)一次0.5g,3次/日。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症状观察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腹痛、腹泻、脓血便、粘液便、纳差、腹胀、乏力、舌质、舌苔、脉象等临床表现。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依据症状严重程度分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并分别记为 0 分、1 分、2 分、3 分。

1.6.2 结肠镜黏膜像观察 正常记为 0 分;肠黏膜轻度充血水肿,无或伴轻度糜烂,无或散在分散溃疡数量少于 3 个记为 1 分;肠黏膜中度充血水肿伴中度糜烂,数量多于 3 个溃疡记为 2 分;肠黏膜重度充血水肿伴重度糜烂,溃疡广泛分布记为 3 分。

1.6.3 双抗体放免法检测TNF-α、IL-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均取空腹静脉血 5m L,离心后取其血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购自北京福瑞生物工程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6.4 不良反应观察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的变化情况。

1.7 疗效评定标准

1.7.1 临床症状评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

制定。近期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总积分降低≥ 75%且 < 100% ;好转:要症状、体征好转,临床症状总积分降低≥ 50%且 < 75% ;无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临床症状总积分降低 < 50% 。

1.7.2 结肠镜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 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指导原则》[6]近期治愈:结肠镜复查黏膜基本正常;显效:结肠镜检查改善率 > 50% ;好转:结肠镜检查改善率 <50% ;无效:结肠镜检查无明显改善。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 [﹙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6.0 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x゜ ±s﹚表示,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3.讨论:

李佃贵教授认为脾虚不运,痰湿久羁,酿热而致浊毒,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理机制。“浊毒”是许多慢性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又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其与脾胃病关系更为密切,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等,致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反为湿滞,湿滞日久化浊成毒, 浊毒壅滞肠道,与肠道气血相博结,大肠传导失司,气血凝滞,脂膜血络受损,腐败化脓,内溃成疡。

TNF -α 主要由活化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是一种较强的致炎因子,参与黏膜固有层的炎性反应和上皮细胞的坏死脱落,趋化中性粒细胞,导致黏膜水肿,白细胞浸润。[3]它不仅能刺激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平滑肌细胞、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细胞因子和蛋白酶,还能吞噬细胞产物和补体片段引起细胞坏死、间质中蛋白质破坏和水肿的发生,从而促进胃肠细胞的组织损害。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进展时血清TNF-α水平升高与疾病活动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相符。因此,测定TNF-α对了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变程度和活动度具有重要意义。

IL-6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分泌,可通过STAT-3途径激活NK-KB而诱导细胞间黏附分子的极化表达,后者是在炎性肠病患者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间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黏附颗粒。因而,在慢性肠道炎性反应的发病机制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4]。IL-6在急性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多种细胞的促炎作用和诱导肝组织产生急性反应蛋白,故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比健康成人及缓解期患者显著升高。

本研究显示,化浊消溃方配合中药灌肠的方法可通过抑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TNF-α及IL-6的表达,而减轻肠道慢性炎症的损伤。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S].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91-895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9-134

3. 张超贤,秦咏梅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 α、白细胞介素 -8 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9,30( 5) : 646 -647.

4. Aleksandra Nielsen A, Nederby Nielsen J , Schmedes A, etal1Saliva Interleukin-6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1Scand JGastroentero,l 2005,40(12):1444-14481

论文作者:李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31

标签:;  ;  ;  ;  ;  ;  ;  ;  

化浊消溃方配合中药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6的影响论文_李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