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鹿北京商圈_家乐福论文

珠鹿北京商圈_家乐福论文

逐鹿北京商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圈论文,北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寸土寸金,一直是商家必争之地。

有人戏言,北京是政府保护下的商圈,但中国已经加入了WTO,北京的商业大门也到了敞开的时候。

“洋巨头”抢占要冲

2001年11月7日,就在中国入世槌声敲响的前几天,国际商业巨鳄沃尔玛携2500万美元巨资杀入北京市场,宣布在北京的石景山区建店,还透露计划在北京开设5家商店。

几乎与沃尔玛宣布将在北京开设店铺消息的同时,人们在几个著名的人才网站上看到了它面向北京地区发布的招聘启事。

沃尔玛的脚步震撼了北京商界。

京城零售业感受到的压力是不无道理的,据权威部门提供的数字,沃尔玛集团一家2000年在全世界的销售额达到了1932亿美元,但北京目前还没有一家全市性的超市公司,最大的超市发公司也只有63家连锁门店,年销售额12亿元。

沃尔玛的进入让家乐福坐不住了,家乐福很清楚,自己虽然是目前中国外资零售企业中的老大,但优势并不明显,因为沃尔玛2001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可能随时会动摇家乐福在中国的地位。

该公司中国区总裁施荣乐不客气地说,家乐福早在1995年就已进入北京,在15个城市开设了27家店铺。沃尔玛只能算是刚入学的小学生。家乐福并不会因为沃尔玛进入北京而在经营策略上作任何改变,因为相对沃尔玛美国式的管理方式,家乐福的欧洲式管理更为灵活,更容易适合当地的市场情况。家乐福在中国每一平方米所产生的效益都比沃尔玛高。

沃尔玛中国区副总裁麦罗伦则十分“谦虚”地讲,家乐福对我们夸奖过分了,我们哪里是小学生,还是正在学步的小孩!至于“不够灵活”一说,沃尔玛在中国有9000多名员工,已经根据中国文化提出了很多建议。沃尔玛的全球采购中心已由香港搬到了深圳,将以最优良的配置在中国购买商品,实现进出口商品的最大化。

事实上,沃尔玛和家乐福这两家企业除在深圳等少数几个城市之外,已分别在中国不同的区域发展。但是随着沃尔玛进入北京和其他一些家乐福早已经进入其他城市,两家企业之间的互相较劲将逐步开始。

家乐福认为北京的地图与法国巴黎很相似,这说明他们非常想在中国生根。

家乐福在北京已有4家店,每家店都占据寸土寸金的风水宝地,难怪有人说家乐福的来头不小,谁也不能同其相提并论。

但家乐福2001年似乎没什么值得高兴的,年初从英国《金融时报》传出将遭经贸委整顿的消息后,家乐福股票曾经遭受巨大的动荡,同时公司制定的2001年中国发展计划也几乎陷于停顿。其后,家乐福高层领导频频现身中国,家乐福开始意识到和中国政府搞好关系对其在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经贸委日前表示不会将违规企业清理出局,终于让家乐福吃了一颗定心丸。

经贸委的整顿对家乐福影响有多大?恐怕只有它自己才知道,好在前几年家乐福在中国打下的基础较为雄厚,2001年位居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头把交椅问题不大。

沃尔玛和家乐福不一样,他在中国的立足点放在了发现商品,从而把中国纳入其全球采购体系之中。他们把全球采购中心迁到中国深圳,也反映出这种战略思路。这种立足供给的策略,正迎合了世界食品加工点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在2001年国际流通现代化北京论坛上,沃尔玛的代表就一直强调他们在全球市场上出售的中国商品数量,可见他

们非常重视在中国的采购。

关注沃尔玛动态的人士不难发现,今年沃尔玛中国公司新增的店铺数几乎是过去5年所开店数的总和。除店铺数增加外,研究沃尔玛店址的分布,也可以清晰地发现沃尔玛在中国的区域划分图:除华南以深圳为中心外,沃尔玛西南以昆明为中心、华北以北京为中心、东北以大连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随着各区域中心店的开业,沃尔玛全国发展战略已经展开。

尽管华糖洋华堂是国务院在中国批准的第一家合资连锁商业企业,但自从1998年华堂商场一号店在北京十里堡开业以来,和沃尔玛、家乐福等其他零售巨头相比,伊藤洋华堂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显然偏慢。

但是合资公司总经理麦仓弘2001年在华堂亚运村店开业时表示,公司将很快在西直门开出其在京的第三号店,同时,公司的四号店和五号店也准备近期在北京开业。

日本卡斯美株式会社会长兼社长神林章夫对在华开展零售业务发表评论说,连锁超市的一大特征是规模效应,要求零售商在有限的商业范围内开设足够多的门店。从土地面积和人口多少来看,日本和中国的四川省很相似,也就是说,在四川这样的省内,最少要开设100家以上的门店,才可称之为“连锁”。

据说伊藤洋华堂将被允许在中国内地开设30家门店,在神林章夫看来,在中国这么大的范围内,30家门店只能算是单店形式,不能得到连锁经营的好处。

据业内人士介绍,伊藤洋华堂明确提出不在所谓“一类地段”开店的思想。其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设的店铺均在交通便利的城乡结合部,目前的新店选址仍遵循这一原则。这样做首先避免了与通常在此类地区建店的传统百货店的正面竞争,同时在客观上适应了在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城市空洞化的趋势。

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王希来教授认为,国内外的商业行家进京带来了资本,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这显然是一件好事。但面对流失的市场份额,京城商家也应及早筹划。进京的外地商业集中在连锁业态,这会对京城百货业态带来冲击。目前京城百货商场并非属于现代意义上的百货业态,调整尚不到位,过去百货商店的色彩仍很浓。

北京市商委的一份报告分析说,外资抢滩的主要业态,将会是他们经过近百年发展起来的具有娴熟经营经验和技术的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规范的便利店系统等新型商业。而其中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场,由于是经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存在经营批量大和周转频率快的特点,经营利润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在今后一段时期,将会受到外资商业进入的重度冲击。根据时间表,三年后中国连锁经营领域全面对外开放,零售业面临外资蜂拥而入的激烈竞争已是不争事实,京城商战由此将会日加惨烈。

北京商业自救行动

面对国际零售业巨头的进攻,北京的零售企业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上演了一次次自救行动,虽然这些合作不一定能够抵挡住洋巨头的进攻,但是这种积极的态度确是值得肯定的。

最勇敢的举动---超市天客隆远征莫斯科。1999年8月,北京连锁超市天客隆在莫斯科开店,成为全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连锁商业品牌,但是超市天客隆却也饱尝了创业艰辛。

早在1999年8月“莫超”开业前,听到“莫超”商品被俄海关扣压的消息。之后,又不断传来“莫超”商品被扣、被罚的消息。开业初期,由于“莫超”自身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对莫斯科的价格体系和市场了解不够,对许多商品定价不合理,致使商品价格大起大落,引起了顾客不满,销售一直低迷。到了2000年4月,当地的一家媒体在文章中预测“莫超”关门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0年8月开始,“莫超”开始了全面的调整。首先,从严格内部管理入手,堵塞内部管理漏洞;同时,以效益和市场为出发点,对商品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地产商品的品种,逐渐增加高附加值、高档次国产商品的比例。其次加大投资,在向“莫超”投入5000万元人民币之后,又在中俄边境口岸绥芬河投资2200万元建立了7000平方米的对俄商品供应基地,与集团内部的对俄商品配送中心和位于深圳、上海、温州三地的对俄商品采购公司一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对俄销售保障体系。在积极的改革后,2000年第4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25.5%,商品品种和数量同比增加26%,客流量同比增加18%。天客隆近期正准备在海参崴建成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的第二家天客隆海外超市。

最虚心的请教---西单商场结拜上海华联超市。2001年2月,京沪两地三家知名企业上海华联超市、西单商场和北京超市发正式签约,联手组建北京西单华联超市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在京开设100家华联超市。

在此次合作中甘当“副手”的西单商场在此前的半年前就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战略伙伴。旗下的28家西单繁星超市并非西单商场的强项,经营几年,依然没有太大的赢利,需要借助擅长此道的外力;而投入4000多元新建成的大型物流中心将在今年5月份投入使用,也期望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样上海华联超市在全国超市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我国超市行业首家取得加盟连锁管理输出模式的国际认证的连锁超市公司。去年10月,又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连锁超市公司,为打开北京市场,上海华联一直在积极寻找合作伙伴。

西单选择与强者联手,以图在连锁业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将集中更大的精力发展自己的强项,如传统百货和新兴的电子商务等长期战略。这对于在北京做惯了“老大”的西单商场来说,此次参股虚心当“副手”,可见诚意与决心,所以西单商场在合作中放下老大的架子,“只求回报”。

最凶猛的进攻---物美吞并34家连锁超市。俗话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北京的物美商业集团就坚信这一点,2001年,物美商业集团宣布并购拥有34家连锁店的崇文区普金达超市。两方的合作形式是普金达用净资产入股,物美用现金入股,新公司由物美控股。这一并购已经获得崇文区政府批准,在合作以后普金达超市将以“物美普金达”新品牌面世。据了解,物美1998、1999年和去年分别成功地与石景山、丰台、崇文区的副食连锁店合作或并购,目前物美已经拥有102家连锁店,年销售额12.7亿元,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连锁企业,并还将继续并购城区连锁超市。物美方面认为,北京连锁超市发展相对分散,规模较小,入世后,北京超市肯定会受到冲击,物美必须在这之前壮大自己的实力。与其等着被外资吃掉,不如先吃掉别人。

最新颖的尝试---超市发开进北大校园。在压力面前,往往能开辟新的道路,超市发集团就开辟了一条与高校合作的发展道路。

由北京大学和超市发连锁股份公司共同投资的北大超市发超市在2001年开张营业。超市位于北大畅春园,面积1300平方米,经营品种超过6000个。

北大超市发超市由北大与超市发连锁股份公司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出资兴建,注册资金为100万元,股份比例为北大占70%,超市发连锁公司占30%。双方合作经营,实现一体化管理,解决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矛盾,打破了员工单位界限,起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北大超市发超市可以利用超市发商品连锁配送优势,降低商品价格和经营成本,为师生提供价廉物美的服务。此次合作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北京市第一家商家与院校合作开设的超市,打破了高校后勤独家经营的传统模式。

政府营造“航母”

就在全球最大的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宣布在北京开店的那一天,京城7家连锁企业的出资人和6家投资企业负责人,发起组建了首都商业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都连锁商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由此应运而生,以应对跨国集团的强大竞争。

耐人寻味的是,“外资上门”和“内资联盟”的签字仪式,同一天在北京饭店同一地点举行。

据介绍,未来的首连集团将以四种业态的面貌出现,其中大卖场和综合超市由首连集团自主经营,其他两种业态---便利店和折扣店则以合资形式出现,并且很有可能由外方控股。

市商委副主任龚莉透露,未来的首连集团格局中,资本意志将发挥作用。签约的13家企业中,物美、新燕莎等7家企业将其连锁企业或部分店铺资源,以实物资产折价入股的方式参与整合;华润、西友集团等6家企业则以投资入股的方式进入,形成多元投资的股份制企业,总资本近10亿元,拥有各类店铺500余个,年销售总额将超过30亿元。将来各业态很有可能会用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品牌统一,这将意味着,现有的物美、小白羊、城市之光等参与首连集团的企业品牌有可能取代他人,也有可能被他人取代。这些品牌短期内不会消失,一切都要等等资产评估、确定股份购成后方能最终决定。

北京锐迪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飞认为,以国际大连锁商来讲,他们的发展史也是一个快速的企业购并史。以沃尔玛为例,20世纪80年代左右,这家企业平均每年并购企业100家,到了20世纪90年代左右,平均每年并购企业200家左右。最新统计显示,北京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百货商店每平方米平均产出仅1.37万元;而2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的运行效率却能达到每平方米1.8万元。

尽管首连集团的形成被称为是市场运作的结果,但从集团的策划到组建不可否认的是,政府行为色彩似乎过于浓厚。

据介绍,北京市商委作为最初的组织者,投入近百万元,请世界著名的罗兰贝格管理战略咨询公司作出可行性研究和整合方案。在市属三家企业小白羊、燕莎望京和亿客隆三家达成协议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的具体情况,组织连锁企业和投资方的两场招股推介会,完全依靠市场这只“手”把13家企业拉到一起化零为整。

鉴于北京是发展连锁较早的城市之一,却一直没有出现像上海华联或联华那样的在一个区域占相对优势的商业企业,因此通过何种方式让连锁企业以更快速的方式发展,一直是困扰北京市商委和连锁企业的问题。成立首连集团是北京商界做大做强的一个尝试。但是,要真正运作这样一个商业集团,今后遇到的问题可能会远远超出设计者的想象。

问题的关键是,首连集团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做大做强,还是仅仅是一种姿态?这个集团有13家企业,下属400多个小企业,这么大的团队的整合难度到底有多大?是资源整合还是战略整合?

北京庄胜崇光商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商业专家贾红斌分析说,首先存在品牌整合的难度,物美、小白羊、城市之光等企业各有各的品牌,品牌是有价值,也是有顾客认同的,无论谁取代谁,都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其次从资产整合方面讲,有那么多企业,有那么多法人,其中的资产分为国有、合资、承包、租赁等各种状态,这样庞大而复杂的资产整合又不可能一两天完成;在采购方面,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经营模式,有的企业根本没有实现集中采购,有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这种状态很难整合。

在贾红斌看来,首连集团现在至多还停留在概念和创意阶段,今后的难题是怎样把宏伟的战略分解为切实可行的操作步骤。

在全市商业范围内上演的这场资本风暴其实早有征兆。由“单打”变“团体”正在成为京城商业资本运作的一大主题。让北京市商业企业感到难堪的是,2001年上半年销售总额排在前20位的连锁企业名单,前三名均来自上海。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以75.89亿元的业绩排列第一,上海农工商超市有限公司、上海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三联商社、北京华联综合超市有限公司分列二至五位。北京国美、物美、京客隆和超市发分别排在第9、14、15和第18位。或许赶超上海成为首连集团出台的原动力。

遗憾的是,今非昔比,一方面中国入世后,零售业的大门逐渐打开;另一方面,国外零售巨头这今年早已做好“探营”工作,北京商业可以说失去了宝贵的先机。

入世后似乎忌言政府保护,其实也不尽然,有日本的例子可做佐证。1955年日本国会颁布了《百货店法》,主要针对限制新兴的大型连锁商店的扩张以保护小型商店的利益,是此类一系列法律措施中的第一部相关法律;1974年日本国会修订了《百货店法》,规定未经周围小型商店的同意,禁止大型连锁商店的扩张。

不管怎样,新成立的首都商业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似乎给人们带来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对待逐渐对外放开的中国零售市场,北京的商业企业终于携手作战,打造自己的商业航母。

10年打造北京新商圈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都,北京的商圈有着很深的文化特色,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随着北京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外资的介入以及零售业态的转变,北京的商圈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加快,北京商圈已由原来的品字型为中心,向以交通枢纽和大型社区为主要发展地区转移。

老北京在清代商业就已经非常发达,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原有的商业基础上基本奠定了北京以前门商圈、王府井商圈和西单商圈为核心的品字型割据。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建设的加快,特别是从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以后,北京在城市的布局和建设上出现了飞

跃,从而也大幅度改变北京商圈原有格局。

首先城市交通建设让北京商圈获得延展。由于长期作为封建王朝的首都,北京在城市建设中呈现出明显的方型环状布局,由于此种原因,北京在交通干道的建设上也是采取环路的规划方案。目前已经建成二、三、四环路,五环也已部分通车。

交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可以方便地达到更远的郊区,传统三大商圈前门商圈、王府井商圈和西单商圈都在二环路以内,严格讲都是临近故宫,但是在二环、三环、四环路建成以后,在环路附近出现很多新的商场如SOGO、赛特、新世界百货、燕莎、翠微等等相继在很短的时间里出现,商圈范围迅速扩大。

此外地铁沿线的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作为一种普遍的交通方式,地铁每天带来的人流量相当可观,一些商家便把商场开在地铁站附近。如万通、华联、百盛等等都是将商场建在地铁站出口的位置。近期沃尔玛在北京的第一家店也选在了石景山地铁站附近。东直门地区正在北京的地铁和轻轨铁路枢纽,有专家预测,优越的交通条件将使东直门地区脱颖而出,成为东二环上的新商圈。

其次,城市建设的不断外延,特别是大型社区出现,成为商业发展的新方向。随着交通的发达,加上原有城区的饱和,越来越多的房地产项目开始向四周发展,大量的人口开始向外迁移。在房地产开发的推动下,北京出现很多的大型社区,这些大型社区如回龙观、天通苑等,人口都在几十万,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而且作为新兴的社区,基本的配套商业设施还处在完善阶段,有很大发展潜力,已经成为目前商家争夺的首选。

打破了原有的公有制一统江山的局面,合资、外资商业的介入令北京商圈出现更多的以单个大商场为核心的商业中心区。

改革开放以前北京的商业是公有制一统天下。在北京市商业委员会下设北京市第一商业管理局,主管百货商场;第二商业管理局,主管副食;第一服务局,主管饭店、餐饮;第二服务局,主管理发、洗浴,西单商场、王府井百货大楼、东安商场和东四人民市场(现在的隆福大厦)是原北京市的四大主要商场。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外资介入北京市商业后才结束。

由于在传统的商业区内已经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竞争也比较激烈,外资在进入北京商圈的时候主要还是采取“捡漏”的方式。一些是在老商业区附近挖潜,如SOGO选择了宣武门,位置临近西单商业区,距离前门和王府井也不是很远,但是却在几个商业区之间巧妙找到了空档,与此相近的还有新世界百货。

伊藤洋华堂则是选择了老商圈不能辐射到或者影响比较弱的地区作为发展空间。伊藤洋华堂选择十里堡开设了第一家店,在此方圆5公里范围内基本就没有大型的综合百货商场,而这方圆5公里的地区就是伊藤洋华堂的服务对象。

还有一些外资商业则是利用高档作为竞争的手段,这些商场往往选择高档写字楼和商务中心区附近开店。如赛特就选择了建国门,而燕莎选择了在昆仑饭店和长城饭店之间;国贸商城则选择了北京的CBD中央商务区。

这些外资商场以单个主力店为核心,带动了周围商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个个小范围的新的商圈或者商业区。商业竞争的加剧,使得新的零售业态不断涌现,商圈割据出现多样化,连锁超市的发展令商圈的范围更加模糊。

改革开放后,北京市的商业出现很大的变动,原来隶属于一商局的各大商场相继“独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市商委除在人事制度和行政关系上还有领导权力外,经营权完全由企业自己决定。经营权的放开和自负盈亏导致各个商场之间的竞争逐渐展开,并随着外资的介入越发激烈,一些商场开始寻找新的商业模式。这些也让北京的商圈布局出现了新的变化。

变化最大的就是连锁超市开始逐渐超越百货业。据最新数字表明:一直稳居中国零售业龙头地位的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股份公司开始将“第一”的交椅让给了上海联华超市公司,而上海联华则以92.3%的增长率毫不留情地把增长率为-3.8%的上海一百远远地甩在后面。虽然在北京王府井东安集团仍然占据着老大的地位,但是种种迹象都表明,连锁超市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上风。

综观世界零售业50强,超市和大型连锁超市已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销售额占到50强销售总额的35%,如果加上折扣+超市的新业态(沃尔玛的购物广场),所占比重会达到40%,而百货店的销售额只占到50强销售总额的14%。在北京这几年连锁超市也是方兴未艾,扩展速度大大超过百货,以物美超市为例,增长速度最快,竟然高达169.6%,居2001年全国之首,而北京王府井百货股份公司则是另一个“高居榜首”,增长为-28.2%,北京城乡贸易中心股份公司、北京蓝岛大厦、北京燕莎友谊商城紧随其后,增长率均为负数。从这一点就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未来连锁超市将成为京城商业的主流。目前北京的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已经超过3000家,这些新兴业态遍布北京各个地区,形成一个新的商业网络。连锁超市的出现使得商圈的范围更加模糊,逐渐形成了超市为网,连接商业点(单个大型百货商场)和商业区(前门、西单、王府井)的北京商圈新格局。

标签:;  ;  ;  ;  ;  ;  

珠鹿北京商圈_家乐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