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兼论江苏省书阳高中的案例教学法教学_主体性论文

学以致用: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兼论江苏省书阳高中的案例教学法教学_主体性论文

为学而教:实践中的教法变革——兼评江苏沭阳高级中学的“学案法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沭阳论文,教法论文,江苏论文,高级中学论文,学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实践中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不难发现,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间,依然存在着很深的文化隔离,由此,也启示我们正视素质教育实践层面的诸多困境、误区,正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步履维艰。在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实施的情况下,本文提出教法变革的问题,是因为在笔者看来,只有同时重视实践中的教法变革,才是有效地摆脱素质教育困境、走出误区的理智选择。单纯地从理论或宣言上看,如“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教学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学习”等提法几乎尽人皆知,但是,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为学而教”,却还有许多策略性问题。如果没有合适的策略,教法就不能有效驾驭新课程,教学的困境就依然很难摆脱。

本文尝试从实际出发来探讨为学而教的理念,并以江苏沭阳高级中学创造的学案法教学为例,把这种理念与立足中国的教育和教学实际的教法变革结合起来进行些肤浅研究,以期寻到可操作性的教法变革启示。

一、教法变革中“为方法而方法”的事实描述

在时下的教法变革的丰富性、教的技术和艺术的多样性的事实面前,我们依然有理由说,由于它还缺乏对教学目的论精神的超越,始终不能真正自拔于教学的传统理念。教师习惯于以掌握教材为目的进行教学,就超越不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传统,学生也就只能因循“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规范。这在“知识就是力量”的19世纪、20世纪中叶以前,或许并不保守,但在新世纪之交、在21世纪,它却至多是教学的基础层次或基础境界。因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所表明的教学革命,正是把教学目的论精神提升到素质以及创新能力方面来了。

保守在传统理念下的教法,其丰富性多样性的变革主要在三个基本范畴中有所进展,也依然存在着一切局限性:

1.范畴。其一,教学关系范畴。这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问题研究、教法与学法的关系研究,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教师学生双主体、复合主体;如借鉴巴班斯基、巴拉诺夫的教学过程因素说,不以教师和学生为教学过程因素,把教师和学生确认为“教学”一词的意义范畴之中的观点;如教法即教给学生学、教学生以学法等。其二,教学关系之下的具体的教的方式方法研究。如摒弃灌输注入的方法,改革为启发式、探究式、发现法;如摒弃满堂讲授的方法,改为讨论式、导读式、谈话法;还有摒弃冷峻生硬乏味的方法,改为充分运用教学技术和艺术的方法;还有众多的称之为模式的方法等。其三,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更以其不可替代的技术科学优势成为教法改革所关注的范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教法提供了技术帮助,也的确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诸多优势。

2.进展。从这些变革已经创造并将继续创造的价值来看,它们对教学产生着一定的积极推进功能,并以此成为进一步变革的重要基础。其一,有关教与学的关系的研究,即便只是理论上的进展,也已经深刻冲击了原有以教师权威论支持的教学现状。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并且重视如何教给学生学习,为此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学生,在许多主体性教改试验课上,我们比以往更多地观察到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发言,学生的自学与讨论,还观察到教师精心设计的设问、追问、鼓励与积极评价等等。其二,更具体的方式方法可谓百花齐放,与教学技术和艺术所驾驭的各种新形式正在把沉闷的课堂唤醒,冷冰冰的满堂灌、生硬的记忆教学已大为减少,许多课堂教学甚至已经如诗如画如音乐,教学氛围也已是教师声情并茂,学生兴趣盎然了。其三,多媒体技术运用之后,黑板加粉笔已为画面、图表、音乐所取代,课业进展效率已远非过去的旧技术可比,现代科技技术的确改变了传统旧方式。这一切都在显示着教法的张力、教法的潜力,教法已经为其现代意义上的改革创造了可贵的经验,它正在进步与发展中。

3.局限。但是,它们的局限性也十分清楚。它们还不足以适应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新目标,它们还没有真正突破传统旧制的约束,它们还不能有效地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接轨。因为它们还明显具有为方法而方法的特征,譬如,一堂漂亮的公开课听下来,即使不是几经排练的表演性的公开课,即便不是无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性,由技艺高超的教师“借班”来表演的公开课,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一番忙碌、一番操练、一番情绪释放之后,究竟学了些什么?人格、理智研究获得了哪些发展?都可能是个无法测定的未知领域。所以,现行的许多改革了的教法,完全可以在不改变教学的目的及目标、不改变教学所追求的意义和价值的前提下被重视并被运用得灵活自如。它们依然可以只为升学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做“贡献”。因为,它有条件以纷纭多变的形式、以或许明显提高了的“教学效率”、以其创造的学生们的即时的浅层次的兴趣来保守传统教法的宗旨。实际上,现行的教法改革的成功案例,如果除去为敷衍素质教育而包装的一些意义和价值之外,如果不论其为评估、为“达标”而虚假总结出来的那些效果,恐怕最真实的目标还在应试。因此,为学而教的理念,从实质上说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教学实践中真正策动自由自我的主体性、以直接的主体价值追求而学习的学生甚至还在日渐减少,而压抑自我,为教、为家长期待、为间接的个人成才动机而学的学生甚至还在日渐增多,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二、教法变革中亟待建立的基本理念

这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是在充分肯定已有的变革中的发展价值并以此为起点和基础才得以建构的理念,又是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新目标底下、在导向学习化社会的终身学习理念建构的取向中的有一定超越性的理念。

1.教学关系理念。我们围绕学生主体性问题的讨论,在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说已经涉及到许多具有超前性的理念了。但是考察教师实践中的教学行为可以发现,它们更多情况下还是一种浅层的理念甚至口号形态的理念,并非是自觉的、历经了思想内部的矛盾冲突之后的、因此执着于追求和有效达到素质目标的理念。许多教师似乎并没有真正改变对整个人类教育的传统理解,并没有在驾驭教育和教学的时候,“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使之“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因此,他们很难真正确立“教学活动便让位于学习活动”的理念,也就不可能真正弄懂“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而真正确立学习者的现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必将引起的是教学关系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已不只是如杜威时代的“儿童中心”说所主张的重心转移问题,而是从根本上使教师由“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是教师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责任,而是以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为责任;教师不再只是塑造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发展。(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页。)在这种师生关系的变革中,人们已经开始对“师长”一词提出质疑,认为它从来就意味着一种权威,意味着一种制约甚至决定学习者的属性。而从终身学习的意义来看,教师的责任行为,则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页。)学生在这种关系中,与其主体性一起成长的,将是自己向自己负责。

2.教法理念。我们早已懂得了“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的教法真谛,但在教学实践中能否把它落实,实现为不教而教、为学而教、为学生步入终身学习的境界而教,却依然是个极严峻的课题。因为从根本上说,教法要摆脱其附庸于课程与教材的地位,真正成为驾驭教材并使自身充满发展性的动态要素,还有一系列的改造是必须完成的。在未来的教法变革中,教法所关照的主要目标将不是教学生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训练基本的技能技巧,而是发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地达到这些目标的素质,而且还将由此把教学转变为不预设终点的、因而有拓展空间的活动;教法还将百倍地重视学生的问题情境及兴趣、重视学生的理性与非理性品质成长的深层策动、重视学生的独特经验及个性特殊性、引导其自主建构学问的动机;教学还将致力于淡化终结性评价、外部评价、教师评价,并扶持过程性评价、内部自我评价;教法必将为创造动态开放的、自主建构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而变革,以此走向建立主体自觉的持久的终身学习。

3.学法理念。为学而教,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好学法问题。因此它必然致力于引导学习者对学习的理解、学习者学法的改造。真正具有主体性的学习者,由于是自己向自己的学习负责,就将逐步确立“学习不应该由外部来决定,学习不应该是对外部准备好的、然后被主动接受的信息或知识的‘加工’。学习乃是每个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发生的由内部世界来实现的建构和再构”的学习理念;而这样理念指导下的学法,将充满合作精神、体现对话交流沟通特征、策动自我内部激励机制;同时,它将导致真正有助于学习者自己进行对自己有高度要求的、持久的学习,并为此建立学法的高境界理念:学习的学习。(注:资料参考:李其龙:《建构主义教育哲学探讨》,载《教育参考》2000年第5期。)

真正为学而教的有效策略,应该是能走出传统性教法的既定范畴,并导向这些理念的,因为,变革固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变革又必须探究实质性进展的策略。

三、案例研究:沭阳高级中学的学案法教学模式及其启示

江苏沭阳高级中学,在完成省“九五”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创造了学案法教学模式。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研究与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结果,并且形成了自己为学而教的地域及校本的教法特色。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教法的局限,其教学理念已与现代学习论接轨,是一种从中国教学实际出发的有实践中的推广价值的创新,值得学习与借鉴。

1.沭阳高级中学的学案及学案法教学模式

学案即学习方案。沭阳高级中学的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由教师集体在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现状、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的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学的教学辅助材料。它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内容包括学习的目标、重点与难点、学法引导、思考讨论等。开始时的学案是依“课”为单位松散编写的,于上课前发至学生帮助其自学研讨,后来则渐成系统、渐具规模,目前已经遍及全部课程。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不再只是教材和教案,而是还有与教案相对应的学案。学案法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学案,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先学、教师再教、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几个环节所构成的一种方法系统。学案法教学模式的提出依据了教学实践的需要,是为有效解决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与现行教育和教学实践的保守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着意于把学生推上学习主体的位置以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主体参与的教学过程、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根本性转变而创造的。创造者基于对教学关系的辨证性思考、师生关系的主客体辨析、还有认知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借鉴,边实践、边调改、边探究,使这一模式由点及面逐步拓展开来。这一模式主张学习是个独立的过程,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求教师以学案为媒介、围绕学生这个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建构性学习的积极性,展开整个教学活动。

学案法教学模式,以正确有效地运用学案为关键。学生运用学案,增加了有指导的课前预习,这样即可以带着对课程的完整性自主认识、以及疑点和难点问题进课堂。教师运用学案,增加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在于解惑释疑、及时诱导点拨学法、提出有基础性梯度性的练习节目、运用各种形式的反馈信息并予及时矫正等教的任务,师生共同创造出积极活泼开放的充满交流的动态平衡的教学活动过程。教法,在实施学案法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编制学案的准备性内容,而且还由于学生使用学案,必须进行灵活变通性的、提高层次的变革。这正是为学而教的复杂性之所在。

2.该学案法教学模式对教法改革的启示

笔者翻阅过沭阳高级中学教师们集体编撰的一套最新学案,是依据新大纲和新教材编撰的高中一年级各学科学案,字数达数百万,同时也翻阅过他们在相关研究中的原始资料,字数达数千万;笔者聆听过以卓越教学技艺实施学案教学法的示范课(沭阳高级中学有两名教师近期荣获全国优课大赛一等奖),不仅感悟到教师们在课堂上演绎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的教法,更感悟到教师们殷殷关注的是学法,是学习中学生主体性成长的勃勃生机。就此,笔者以为这里正在发生以教学科研为先导的、有实效的教法改革。

学案法教学模式,通过具有对教学主体实质性关照的编制学案的策略,迈出了现代学习论真正接轨的一步。学案与教案相对应,在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动态、开放的课堂运作中,创造了教学关系的新的平衡,突显了为学而教的特征。教,因此必然关照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的全面性,因为编制学案的过程必然就是研究学生的过程,是研究教材与学生、教材与教师、教与学的沟通机制的过程;学,因此必然发生主体性张扬、朝着自己向自己负责的角色观转变;教师已无法保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局限范畴,学生也不能张口待食、呆读死记;学案,的确是一种结构性的具体的教学中介,它的存在,创造了自主学习以及合作交流学习的生动局面,逼退了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名目的单纯理念以及非主体、虚假主体的形式主义的操练。

学案法教学模式是从中国的教学实际出发的。它以其“物质”化的形式适应并召唤着教师的为学而教,以其拓展性、可推广性转移了教学的目的论的旧理解,改变了由教材教案单向驾驭课程的状态,同时也改造了教学过程,并且从目标定位上改造了教学评价,使之导向以学为中心、为学而教。它是可借鉴的,因为它具有可操作的实践性,教师们尽管会由于素质差异而编制出不同适应性的学案,但它毕竟只是量的不同、程度不同,而不是质的不同,教师集体完善着学案,而学案以及学案法教学模式,又反过来完善着教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本模式有望改变教学关系、改变教法也改变学法,同时,它还将把教师推上研究型教师成长的道路,而学生则有望成为高素质的学生。

学案法教学模式,对于沭阳高级中学来说,它又是一种优化配置教师资源的策略。作为一所有相当规模的重点高中,在欠发达地区当然发挥着其文化辐射功能,它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都堪称一流,这种功能发挥原本不成问题。但是,教师素质毕竟参差有别,要取得统一优化的教学结果又并不现实,因此,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营造团队精神和合作攻关精神、把高素质教师的经验和技艺通过集体编制学案而充分发挥出来,就成了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的可行性策略。沭阳高级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非但不为规模所累,反而于扩大规模的同时获得高质量,获得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正与这样的策略密切相关。因此,学案法教学将有开阔的适应性范畴,在师资队伍素质不齐、欠发达或贫困地区将尤为具有针对性,它必将为基础教育的普遍优化发展提供借鉴。

学案法教学模式,并非完善与完美的模式。譬如,教师编制学案,无论怎样集思广益、扬优秀教师之所长、避后进教师之所短,也未必会适应千差万别的学生;而且,学生无论怎样刻苦自学,怎样以主体主动的自主性来使用学案,由于学案毕竟是由教师集体编制的,这对于个性差异性的学生群体来说,也不易普遍寻到真正的自主建构性发展。就此可以认为,为学而教,教法变革,还主要是种精神、是种策略思想,实验研究的未来道路还很长,很远。

标签:;  ;  ;  ;  

学以致用: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兼论江苏省书阳高中的案例教学法教学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