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思想下的财富扩张: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相结合的“五流”理论_知识经济论文

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扩展财富——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结合的“五种流”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五种论文,循环经济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4]05-0034-05

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把衡量和创造财富的手段加以扩展,是近十多年来政治家和理论家所关注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8。)世界银行J·迪克逊等按可持续发展思想,把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和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加到产品资产(produced assets,传统的衡量财富的手段)上,形成了广义定义下的国家财富理论。(注:J·迪克逊等:《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第1页。)这一让财富源泉涌流和扩展财富范围的理论很有启发力。我在沿着这一思路继续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注: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认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由一定地域上的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结合而成的大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时时刻刻都在人的劳动的作用下运行着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这“五种流”(以下简称“五流”)运行的财富创造及“五流”合理运行的财富可持续形成率理论,就是一个让财富源泉涌流和扩展财富范围的重要研究思路。

一、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结合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五流”财富理论

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是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与调控,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信息化转向;循环经济则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注:曲格平:《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N],《光明日报》,2001-11-20。)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兴起,使人们产生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愿望,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并建立起一种在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循环中实现财富可持续增长的新形态经济。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利用的过程,使得整个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五流”运行的各环节都变成财富产出环节。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知识经济(特别是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技术和产业)的融入和推进。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结合需要“五流”合理运行的财富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

(一)循环经济的循环化、生态化特征对创立“五流”运行财富理论的客观需求。如前所述,循环经济是一种人类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组成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一种新形态经济。20世纪中叶,生态学家们相继创建、发展了生态系统学说,研究了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转化的规律,发现了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循环转化随着系统的演化由贫乏到丰富的进化过程,创造了营养物质沿食物链在生物和环境之间进行生物小循环和物质元素在生态圈中进行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等理论。这些自然规律的发展,不仅揭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实质,也为人类通过合理投入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重构社会经济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所以循环经济要求的就是要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合理的投入劳动,并使这类劳动成为“将粗放经营的经济系统变成集约化、科学化、有序化程度较高的经济系统的劳动,使经济系统取之于生态系统的东西尽量少,排入生态系统的污染物尽量少,并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注:马传栋:《生态经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页。)通过“将粗放经营的经济系统变成集约化、科学化、有序化程度较高的经济系统”,使组成经济系统的生产系统、流通系统和社会消费系统的低效、无序运行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变成高效、有序运行的“五流”,从而产生更多的社会总财富,并将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大量废旧物质和污染物质通过治理变成可再利用的资源和社会财富(即有效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很明显,循环经济的这种循环化(特别是物质流循环化)、生态化的特征需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建立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五流”运行的财富理论。

(二)知识经济的信息化、知识创新并产业化特征对创立“五流”运行财富理论的客观需要。如果说循环经济关注的是信息流、人流、价值流合理运行配合下的物质流、能量流的循环化和生态化,并使循环化的“五流”各环节都成为创造财富的源泉,那么知识经济则是以不断创新的、高速运行的网络化信息流(知识、技术、管理等)、人流(特别是作为知识创新载体的人才的流动)和价值流创造财富,并以此促成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可持续运行及物质财富的可持续产出。这是因为,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作为经济增长最基本要素的经济。这一经济形态决定了信息——编码化的知识、信息产业及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流高效运行的基础设施成为财富创造最重要的源泉,而创造新知识并使其产业化的人才及人力资本也成为人流、价值流运行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这种高质量的信息流、人流、价值流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源源不断地注入,该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运行就可能科学、综合、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资源来取代将要耗尽的稀缺资源(如用石英来生产计算机芯片等),从而在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社会总财富。这同样需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建立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五流”运行的财富理论。

图1 新经济形态下“五流”运行的财富可持续形成链(网)

(三)循环经济的循环化、生态化和知识经济的信息化、知识创新并产业化的融合需要建立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五流”运行的财富理论。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虽然都需要有合理运行的“五流”作为其产生财富的基础和源泉,但二者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前者侧重于对传统经济进行生态化、集约化改造,使以物质流、能量流为侧重点的实体经济的运行生态化和循环化,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和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良性循环;后者更侧重于以高质量并不断创新的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作为财富增长的基础和源泉,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科技化的物质流和能量流。21世纪初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两大趋势的结合表明,这两种经济是互补性很强的经济形态。如果循环经济离开了高科技的知识经济的注入,则传统的以物质流、能量流运行为重点的实体经济就无法实现绿色生态化和循环化;而知识经济在发展中如果不注重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即不和实体经济实现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就容易在单纯注重运转信息流、人流,特别是价值流中产生经济泡沫,甚至形成“泡沫经济”。只有这两种经济实现有机结合,才能使知识经济中高质量、高速运行的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合理地注入到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中,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财富,并保护和增殖更多的自然生态财富。由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融合而成的新经济形态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创立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五流”运行财富理论提出了客观要求,也为该学科创立“五流”运行财富理论提供了可能。

图1为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两大趋势结合下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五流”合理运行的财富可持续形成链(网)。

二、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五流”运行的财富理论概述

所谓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五流”运行的财富理论,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财富都存在于通过劳动所创造或保护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之中,并随“五流”运行的合理与否决定其财富的量和质的理论。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一理论的含义,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这一理论加以论述:

(一)所谓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财富都存在于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五流”之中,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财富都存在于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的结合体——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之中。恩格斯曾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注: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第508页。)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既为按可持续发展观所理解的广义财富的组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又说明劳动与自然界的结合体——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才是人类一切财富源泉的真理。

这是因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态方面的需要,而通过劳动在改变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中逐步形成的;并按人类建立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目的和需要先后形成了农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国家或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及全球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而在某一时点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的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资产的净价值,即可称之为全人类或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和一户居民的财富。这些财富是在人类劳动分工和自然界的结合体——上述各类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运行中创造的,而且不同类型系统由于其人类劳动分工的程度不同而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提供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也是大不相同的。例如人类通过精细劳动分工而创建的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提供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就远远大于劳动分工相对不够完全的农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2、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财富存在于各类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具体形式,即存在于时刻都在运行着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中。也就是说,由人类劳动所形成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五流”运行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五流”得以运行,人类都要投入必要的劳动量(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来建立运营各种“流”的企业(如运营物质流的各类工业、农业、林业、商业、水利、运输业等企业;运营能量流的火电、水电、核电及电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企业;运营信息流的邮政、电讯、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络等企业;运营人流的教育、医疗、体育、旅游、客运、公共交通等企事业;运营价值流的银行、保险、证券等企业及财税部门),并建立使“五流”得以合理运行的基础设施(如运营物质流的港口、仓储运输、铁路、水利工程、公路、环保设施、桥梁等;运营能量流的输供电电网、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等;运营信息流的国际互联网络、卫星通讯网络、城市信息港等;运营人流的大型航空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及宾馆饭店等;运营价值流的金融业基础设施、证券交易网络设施、海关基础设施、财政税收基础设施等)。这样,就必然在“五流”运营中产生相应的物质产品资产、能量产品资产、信息产品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本、人流服务业资产和金融资产、财税资本等,而它们正是构成一切财富的源泉。某个国家在一年中所产生的上述“五流”运营所形成的各类财富的存量总和,正如亚当·斯密所言:“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注: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页。)

(二)所谓人类劳动所创造的财富随着“五流”运行的合理与否决定其财富的量和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1、如前所述,虽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财富都存在于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五流”之中,但却不能反过来说,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的所有因素都构成财富的内容。这“五流”的每一种“流”中都有不构成资产或财富的内容,甚至还有造成损害存量财富的因素。例如物质流中的污染或废弃物质流、假冒伪劣产品物质流及构成各种自然灾害的自然物质流(水土流失、沙尘暴、泥石流)等因素;能量流中电网大面积停电、水库和江河湖海堤坝决堤、煤矿瓦斯爆炸、核幅射、火灾及燃煤(油)中伴随的废气废能排放等因素;信息流中类似决策信息失误、生物基因灭绝、人文和自然遗产破坏、电脑病毒等因素;人流中的人口增长过快、人才流失和早亡、各种人流的非正常性死亡、贩毒贩私贩人黑社会人流等因素;价值流中银行坏账、走私逃税、通货膨胀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短期国际游资某些国家、地区金融体系的联手冲击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不能形成资产或财富内容的因素,而是对存量财富造成损害的因素。

2、人类劳动所创造的财富随着“五流”运行的合理与否决定其量的大小。这就是说,虽然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五流”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但其财富数量的大小却是由“五流”运行状态的合理与否来决定的。如果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五流”的运行是处于合理状态,则其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所创造的各类资产、财富和总的资产、财富就不仅能以一定的比例实现增长,而且能够实现财富的可持续增长,从而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如果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五流”运行处于不合理状态,则会大范围、大强度地加重生态系统的压力而使生态平衡受到危害,从而使自然资产与财富在数量上大大减小;或者由于“五流”运行的企业和城市、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而使其“五流”运行粗放和低效,导致系统产出的产品资本增长缓慢或负增长;或者由于“五流”运行的严重不合理而导致灾害而使产品资产和自然资产受到灾害破坏;或者由于“五流”运行的严重不合理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资本、人才流失,使人力资源和资本不断减少等。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五流”不合理运行所引致的上述四种情况都会造成社会总财富数量的减少。

3、人类劳动所创造的财富随着“五流”运行的合理与否决定其质的高低。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五流”运行合理与否不仅决定着其财富的数量,还决定着其财富构成的合理程度和财富质量的高低。

这是因为,相对于“五流”的不合理运行而言,任何一个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五流”运行的合理状态,都会使系统相应地产生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物质产品资产、能量产品资产、信息产品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本、人流服务业资产和金融资产。这七种财富之中,后五种资产和财富在现代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所指出的:“信息具有价值,人们愿意为获得它而付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信息视为与其他商品相类似的商品。就像存在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一样,也存在信息市场,信息也具有价格。实际上,我们的经济有时被称为信息经济”。(注: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6页。)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五流”处于可持续运行状态时,其”五流”相应产生的财富之间有一种合理的配比关系,其物质产品资产和能量产品资产的内部构成更加高级化和生态化,从而使该国家、地区或城市的财富质量日益提高、数量不断增加,形成良性循环的状态。这种现象可称为“五流”可持续运行的财富乘数效应。

人类通过合理投入劳动使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五流”可持续运行并合理组合各种基础设施,产生出现代化高质量的新产业,在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和高质量产品中增加社会总财富。现代物流业就是这种“五流”基础设施通过合理组合,形成“五流”相匹配的可持续运行的一种新产业。首先,它要打破不同运输方式的行业、地区分割,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管道、城市交通等运输方式有机结合,形成多种运输方式分工协作、有机衔接、内外通畅的综合运输网络,并合理调整不同物流方式的流量比例。其二,它要构建大型综合物流基地——物流中心--专业配送中心有机结合的物流网络,对分布于各系统、各行业的物流企业进行优化重组。其三,要在商品的集、储、运、配、拣和加工等各环节保证产品高质量和无污染化、绿色化,将数量准确的特定产品以合适的成本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指定的地点,交给特定的客户,达到供应链管理的高质量。其四,建立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全流程结合的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收支支付网络,以信息流和价值流的可持续运行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可持续高效运营。其五,现代物流业以集装箱运输为主,因此要建立大型集装箱港口转运中心,并使其同铁路、公路和航空的集装箱货运中心和货运系统相匹配、相衔接。

三、“五流”运行的财富理论同世界银行所提出的新财富论的区别与联系

“五流”运行的财富理论同世界银行所主张的按可持续发展思想扩展财富概念的理论相比,既有研究侧重点上的区别,又有理论上的内在联系。

(一)这两种财富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区别在于,前者是按每种“流”的不同来划分其财富类型,即认为一个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的合理部分,分别产生物质产品资产、能量产品资产、信息产品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本和人流服务业资产、金融资产等;而后者按可持续发展思想扩展财富领域时,主要是在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的产品资产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系统财富的自然资本和社会系统财富的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本等内容。从这种划分财富的分类侧重点的不同看,二者是有一定区别的。而且前者所强调的信息产品资产和金融资产等,恰是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财富内容。

(二)这两种财富扩展理论之间也存在互相联系的一面,主要表现为它们都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重新思考“财富”的新内涵,都包括了传统经济学所未能包含的一些新的财富内容。不仅如此,这两种按不同侧重点分类的财富理论之间,也有很多兼容的地方。

例如,在“五流”运行财富理论扩展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财富总量中,其物质流财富不仅包括传统经济学所计量的产品资产的内容,还包括生态系统在自然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中能为人类带来福利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两种资产,这就同世界银行扩展财富概念时所新加进的自然资本的内容形成兼容。同样,其能量流财富、信息流财富,也在计量了经济能流和经济信息流的价值(它是传统经济学所考核的内容)的同时,还包括了能为人类带来福利的自然能流和自然信息流(如生物物种遗传基因信息流)所形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两种资产。至于人流所形成的人力资源(它由人口再生产和人才、劳力的培育、流动和聚集所形成)和人流劳务资产(如客运、旅游、宾馆业资产等),又同世界银行在扩展财富概念时所新加进的人力资源等内容相兼容。所以,这两种按可持续发展思想从不同角度扩展财富的分类方法,都对我们开拓扩展财富的空间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这两种扩展财富概念的理论可以从以下的计算公式中近似地表达其区别和联系。根据保罗·萨缪尔森等人关于财富(wealth)系“给定时点上一国或一个人所有实物和金融产品的净价值。它等于所有资产减去所有负债”(注:斯蒂格里茨:《经济学》(上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8页。)以及本文前述的财富系给定时点上一国、一地区、一城市或一户居民的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的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资产的净价值的定义,并考虑与绿色GDP和EDP的论述相联系,下面的公式以计量“五流”形成的年财富增量为侧重点。我们由此可以把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五流”某年度运行所形成的财富增量分别用下列公式表述:

这样,某国家、地区或城市某年度“五流”运行所形成的财富增量总额可用下列公式表述:

W=W物质流+W能量流+W信息流+W人流+W价值流 (公式2)

如果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略加改造,就能同本文论述的“五流”运行的财富年增量理论的统计相连接。我们可以发现,公式1各第一项相加之和大体等于按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所统计的“GDP”数量。(注: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M],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词汇表第26页。)即:

(应当说明的是,由于公式1、3中的“五流”具体子项目各不相同,所以其i项中所包括的n数、j项中所包括的m数、k项中所包括的f效是各不相同的,下同。)

这样GDP≈Wi,若再减去“五流”各环节的固定资产损耗总额,就近似的得出其国内生产净值NDP数额,即:

NDP≈Wi-“五流”各环节固定资产损耗总额 (公式4)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用NDP数值减去公式1前二式的各第2项,就能同现在理论界正在研究的经环境调整的生态国内生产净值EDP构思相连接。即:

这是因为,各项废弃、有害物质流和废弃、有害能量流所造成的资产损益总和基本能反映总产出对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和资产损益的数量。

如果把公式4所得的NDP再加上公式1前四式的各第三项,可以反映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包括产品资产、自然资产和人力资本在内的财富年总增量。这就同世界银行所主张的按可持续发展思想扩展财富的理论相连接。这是因为公式1中前三式的第三项之和,可以反映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自然资产年总增量,而第四式第三项(人力资本增量)反映的是其人力资本年总增量。

公式1后三式的各第二项(有害信息流资产损益)、(有害人流资产损益)、(有害价值流资产损益)是世界银行扩展财富理论中所未包含的,但这三项对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的作用却很大。1997~1999年东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许多,但其中泡沫经济和短期国际游资对金融体系的联手冲击等有害价值流对东亚诸国造成的资产损益作用却是最大的。

本人经过长期的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提出“五种流”运行的财富理论的目的,就是要从一个新的思路来研究经济学的财富理论。在尽量减少公式1各第二项即废弃和有害“五种流”资产损益的同时,合理地提高其各第一项和第三项的财富增量总额,以实现人类生态经济社会总财富的可持续增长。

收稿日期:2003-12-25

注释:

(11)1994年联合国《国民核算手册》(SEEA)正式出版。针对传统GDP指标忽视环境因素的缺陷,SEEA设计了一个弥补性指标——经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简称EDP指标。按照经环境调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EEA),其EDP的计算方法为:

国内生产总值(GDP)=总产出-中间投入=各产出环节的增加值之和

国内生产净值(NDP)=总产出-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损耗

生态(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DP)=国内生产净值-生产中使用的非生产自然资产

标签:;  ;  ;  ;  ;  ;  ;  ;  ;  ;  

可持续发展思想下的财富扩张: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相结合的“五流”理论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