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技术的探讨论文_朱国强

对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技术的探讨论文_朱国强

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中,高支模起到的作用是支撑。在高支模施工中,应注意支撑配件、荷载、构造等要求,按照国家标准和工序要求实施工程技术环节。此项技术难点多,技术含量大。一旦失误就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要严格根据已审批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加强管控,才能确保工程安全开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技术

1高支模施工技术对于建筑工程的意义

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中属于高危技术之一。引起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施工环节中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论证才能开始正式实施。例如材料的选取应充分考虑建筑施工的设计和整体质量和安全管理要求。只有将高支模结构技术进行更加稳妥地应用才能提高整体建筑项目的安全质量水平。

高支模技术主要的工作目的是提高建筑物的强度,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承载力,降低建筑的资源损耗等[1]。随着工程规模的日益扩大,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技术开展越来月重视。对高支模技术,人们了解的内容主要为,高支模是水平混凝土构件,为了支撑系统高度而存在的一种技术。高支模技术在施工中需要技术人员进行可靠的施工步骤,对各个方面进行连接设计和监督施工,无论是跨度、高度还是荷载都要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标准和要求实施。

2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土建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2.1高支模安全施工管理要求

高支模施工安全施工管理要求主要有:1、从事高支模板作业的人员,应经常组织安全技术培训。及应定期体检,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从事高处作业;2、排架的搭设必须由持证架子工搭设;3、安装和拆除模板时,操作人员应配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4、安全帽和安全带应定期检查,不合格者严禁使用;5模板及配件进场应有出厂合格证或当年的检验报告,安装前应对所用部件(立柱、扣件等)进行认真检查,不符合要求者不得使用;6、模板工程应严格按已审批的施工方案设计与安全技术措施规定施工。在安装、拆除作业前,工程技术人员应以书面形式向作业班组进行施工操作的安全技术交底,作业班组应对照书面交底进行上、下班的自检和互检。所有的交底必须落实签字手续。

2.2施工过程中的动态检查

施工过程中需要检查的主要内容有:1、底座位置应正确,顶托螺杆伸出长度应符合方案中的要求;2、立杆的规格尺寸和垂直度应符合要求,不得出现偏心荷载;3、扫地杆、水平拉杆、剪刀撑等的设置应符合规定,固定应可靠;4、安全网和各种安全设施应符合要求;5、在高处安装和拆除模板时,周围应设安全网或搭脚手架,并应加设防护栏杆。在临街面及交通要道地区,尚应设警示牌,派专人看管;6、作业时,模板和配件不得随意堆放,模板应放平放稳,严防滑落; 7、脚手架或操作平台上临时堆放的模板不宜超过3层,连接件应放在箱盒或工具袋中,不得散放在脚手板上。脚手架或操作平台上的施工总荷载不得超过其设计方案值。8、对所用扣件应用扭矩扳手进行抽检,达到合格后方可承力使用;9、施工用的临时照明和行灯的电压不得超过36V;满堂模板不得超过12V。夜间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并应制定夜间施工的安全措施。施工用临时照明和机电设备线严禁非电工乱拉乱接。同时还应经常检查线路的完好情况,严防绝缘破损漏电伤人;10、模板安装时,上下应有人接应,随装随运,严禁抛掷。不得将脚手板支搭在模板上;11、支模过程中如遇中途停歇,应将已就位模板或支架连接稳固,不得浮搁或悬空。拆模中途停歇时,应将已松扣或已拆松的模板、支架等拆下运走,防止构件坠落或作业人员扶空坠落伤人;12、严禁人员攀登模板、斜撑杆、拉条或绳索等;13、模板施工中应设专人负责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应报告有关人员处理。当遇险情时,应立即停工和采取应急措施;待修复或排除险情后,方可继续施工;14、五级及以上风力时,应停止高空吊运作业。

2.3高支模混凝土的浇筑

高支模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措施主要有:1、对于高支模系统,应按先浇筑柱,柱浇筑完成后7天(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的75%),再进行梁板混凝土浇筑;2、框架结构中,柱和梁板的混凝土浇筑顺序,按先浇筑墙、柱混凝土,后浇筑梁板混凝土的顺序进行。并确保支撑系统受力均匀,避免引起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失稳倾斜;3、梁板按框架顺序浇筑,每框架内先将梁根据高度水平分层浇筑,每次浇筑高度不大于400mm,浇筑时对称浇筑。悬挑板部位应先浇筑室内后浇筑室外,楼面砼浇筑时混凝土的堆放高度不得大于400mm,推进方向应从中间部分开始向两边推进。若采用砼泵输送,水平方向推进速度为每小时约6~8m。大型梁砼应从跨中向两端对称分层进行浇筑,浇筑速度每小时3~5m。4、主体混凝土采用平板振动器和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振捣时不得触动钢筋和预埋件,梁柱节点钢筋较密时要加强振捣。5、浇筑过程中要有木工、钢筋工值班,随时观察模板、钢筋、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松动、变形等情况,必须立即停止浇筑,撤离作业人员,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6、泵送混凝土时必须连续进行,如果发生故障,停歇时间超过45分钟或混凝土出现离析现场,应立即用压力水或其他方法冲洗管内残留的混凝土。7、混凝土养护以湿保为主,可覆盖塑料薄膜。

2.4高支模支架的拆除

高支模的拆除环节需要注意的内容有: 1、应遵守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有关规定;2、架子作业时,必须戴安全帽,系紧安全带,穿工作鞋,戴工作卡,铺脚手架不准马虎操作。搭设中应统一指挥,思想集中,相互配合,严禁在支架搭设过程中,嘻笑打闹,材料工具不能随意乱抛乱扔,吊运材料的下方不准站人;3、凡遇六级以上大风、雷雨时,均不得进行高空作业,特别是雨后施工,要注意防滑;4、在现场安装模板时,所有工具应装入工具袋内,防止高处作业时,工具掉下伤人;5、立柱接长严禁搭接,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相邻两立杆的对接接头不得在同一步内,且对接接头沿竖向错开的距离不得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不得大于步距的1/3;6、严禁将上段的钢管立柱与下段的钢管立柱错开固定在水平拉杆上;7、支架立柱高度大于5m时,必须在立柱周圈外侧和中间有结构柱的部位,按水平8.4m(本工程跨度),竖向2~3m与建筑结构设置一个固结点;8、支架扣件的紧固是否符合要求,可使用力矩扳手实测,达到40~65N•m,过小则扣件易滑移,过大则会引起扣件的铸铁断裂;9、所有钢管、扣件等材料必须经检验符合规格,无缺陷方可使用;10、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防倾覆的可靠临时措施;11、施工现场应搭设工作梯,作业人员不得爬支架上下;12、高大模板上空临边要有足够的操作平台和安全防护,特别是在平台外缘部分应加强防护;13、模板安装应避免材料、机具、工具过于集中堆放,而且荷载不得超过本工程方案计算的规定;14、模板支撑不得使用腐朽、扭裂、劈裂的材料;15、安装模板应按工序进行,当模板没有固定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作业。禁止利用拉杆、支撑攀登上下;16、支模时,支撑、拉杆不准连接在脚手架或其它不稳固的物件上。在混凝土浇筑前,要有专人检查,发现变形、松动等现象。要及时加固和修理,防止塌模伤人;17、安装模板所用的电动的工具必须有防触电保护,移动电箱要有接地装置,严格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保护”。电线不乱拉乱接;18、支架搭设过程中,由下向上逐步搭设,按方案进行扫地杆,纵横水拉杆搭设,且架体周圈剪刀撑随升高及时搭设,水平剪刀撑也同时跟进。确保架体稳定,不出现坍塌。

3完善高支模施工的措施

3.1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审查

按建质[2009]87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要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其中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为:搭设高度5m及以上;搭设跨度10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0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15kN/m2及以上;高度大于支撑水平投影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件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施工单位需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其中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为:搭设高度8m及以上;搭设跨度18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5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20kN/m2及以上。施工单位需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且其专项施工方案需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论证可行后方可实施。

3.2对进场钢管扣件必须认真检验

施工现场的钢管扣件及钢门架组合,进场前向监理机构提交《工程/材料/构配件报审表》,同时必须附有出厂合格证、生产许可证以及厂家检验报告。对钢管扣件的外观验收的方面包括:钢管有无严重鳞皮锈,钢管壁的厚度采用计量检查;扣件的完整性以及重量;对外观质量以及质保资料检查符合要求后,进行现场见证取样送检,检测合格的方可使用。

3.3重视建筑高支模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

高支模板支撑系统应在搭设完成后,由项目主要负责人组织验收,验收人员应包括施工单位安全、质量、施工人员,监理单位的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等。检查验收重点有:立杆间距、步距是否符合设计方案要求;与柱及周边构件连接方式是否符合设计方案要求;水平、竖向剪刀撑间距、布置方式及与立杆连接是否满足设计方案要求;立杆垂直度抽查;钢管连接节点是否满足设计方案要求;网格构造是否满足设计方案要求。验收合格,由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入后续工序的施工。

总之,建筑项目中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支模施工也在结合技术特点和施工情况,在施工措施上不断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完善工作,以便跟上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的前进步伐,保证工程施工中安全、完美交付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永辉.工程施工中高支模技术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06)

[2]陈声.初探高支模设计及安全文明保证措施[J].商品混凝土.2013(06)

[3]杨国兵.关于消除高支模安全隐患的探讨[J].安徽建筑.2012(03)

[4]王承斌,黄志锋,聂飞.高支模的设计和施工[J].低温建筑技术.2011(01)

论文作者:朱国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6

标签:;  ;  ;  ;  ;  ;  ;  ;  

对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技术的探讨论文_朱国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