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建议综述_数学论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建议综述_数学论文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改意见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务教育论文,课程标准论文,意见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专家、教研员、实验区骨干教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调研中各地采取了座谈、访谈、问卷等形式,形成了较为详细的修订意见。以下是对这些意见和建议的一个简单综述。

一、对《标准》整体上持赞同的态度

《标准》是一份具有强烈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让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的好课标,它带给人们的是崭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新颖的知识呈现形式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发展性、可读性和实用性,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中对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在其“内容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突出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努力落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内容的选取着眼于公民的必备素质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具有时代感和实用性;内容的呈现多以现实背景引出,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淡化理论要求和形式化的表述,努力突出应用意识和人文价值。

3.教学内容的呈现具有开放性,内容的选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数学应用意识的增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平台,同时为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特别是教学中的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总体上认同《标准》所提出的学习目标与实施建议

内容标准部分大大精简了缺乏实际背景和技巧性过高的内容,选择了现实的、有趣的和具有探索价值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提倡运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要求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条件可以不充分,答案可以不惟一。进一步删除了繁杂计算和应用价值不大的内容。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而且还强调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强调避免程序化的叙述“算理”和机械训练应用题。加强和改善了传统的几何学习内容。主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索等实践活动来认识和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模型制作、图案设计和推理方面的能力。教师和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兴趣浓、愿学。它特别强调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的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有效、清晰地表示数据,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恰当的决策。这是适应学习社会化、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积极反映,所以“统计与概率”部分增幅较大,很有必要,非常适当。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强调与他人合作并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很有必要。学科内容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无陈旧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教学建议部分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出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出了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评价建议部分阐述的观点,是《标准》的一处亮点,所倡导的做法如果真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将会使我们的学生更聪明、更灵活、更积极、更敢于面对挑战。

三、对《标准》的一些具体内容提出了意见与修改建议

1.对一些”提法”合理性的质疑

有些教师认为对“数学”含义的定性描述——把数学课程仅概括成“过程”不确切,建议做修改。但也有教师认为:“数学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样的定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数学学科本身静态的知识结构,并体现了其动态的研究方法,也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过程性目标的意识并进行把握。

关于学习领域部分:对几何证明过分削弱。对证明的要求不仅不能降低和削弱,反而要提高、加强,否则教学就很难进一步展开;减轻证明的分量不追求证明的数量是正确的,但传统的逻辑证明还是需要的,不应该完全否定。建议删除传统内容中的繁、难、偏、旧的内容,而保留其科学、严谨、完整方面的精华。

《标准》对逻辑推理的要求降得太多,不能因为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价值和关注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就将逻辑推理视为次要的或可有可无的。

建议适当降低、减少对“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的要求,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并提供多种方案供不同地区选择。

对“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实践与综合应用”应该贯串在其他三个领域之中。这方面的要求还可与其他学科进行“学科大综合”,不要搞成数学一个实践、语文一个实践、科学一个实践,学生的精力有限,实践中资源有重复和浪费,如果形成了大综合,效益会非常明显。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一部分的要求只能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该部分的目标描述及案例方面应该形象,易让教师体会。

2.关于内容的表述方式

《标准》的语言比较生活化,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由于过分强调了生活化,因而《标准.jpg}语言显得较为啰唆和拉杂,不够精练和严谨,还需要进一步推敲与锤炼。

例如,一些文字表述形式不太理想,某些专业名词应当解释。如“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等,这些说法似乎在汉语中并不多见。“过程性目标”中“探索”一词的解释是:“……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建议修改为“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来刻画目标似有不妥之处,“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用这些动词来描述数学学习的过程性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达到某一个境地,必须经历一个过程、体验一种感受、探索某一个规律。如此这般,似乎描述的词语过于模糊。

3.对一些具体内容的改进建议

关于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各自的目标有交叉。用并列的方法设立这四个领域,并不能解释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与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相对应的具体内容和目标也不够清晰。建议适当整合后,分三个领域进行表述。“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这两个目标难以区分,是否可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整合成为“过程与方法”。

对“解决问题:目标:第一学段第四条“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建议改为“初步学会结合实例,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第二学段第四条,建议改为“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对“情感与态度”目标:建议增加如下内容。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团结、协作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加强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初步培养学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品质;促使学生的公民意识、优良品德的形成;正确认识活动失败的原因并及时总结验和教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在理解和欣赏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并对此能作出适当的反思。

关于学习内容:学习内容部分第二段建议在“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前增加“计算能力、自学能力”。优化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否应增加此方面内容的要求。

建议将推理能力一段改写为: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式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在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要前后一致,不自相矛盾,不模棱两可,要有充分的根据;乐于质疑与讨论,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关于“课程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各学段重复较多,建议在这两部分之前写一些共同的建议,然后结合各学段特点(学生年龄和内容)再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对实施建议多提具体做法,多提供案例。可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提出学习建议。在“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中更多的还是关于理念的阐述,对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教学方法的说明还不够充分,可操作性不够强。尤其是评价建议,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意图以及评价的操作体系,对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各个方面的不同阶段的评价不清晰。希望在修改时能从评价的发展性、全面性、多元化、多样化等方面作出详细的部署,并使其更简便、更具操作性,此外能否多举些案例详尽说明应如何体现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是在班额较大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评价。

四、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所引发的困惑

哪些对学生来说是必需的知识,现在列出的知识是否都是必需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的提法似乎不妥。对“发展”的具体内涵不甚清楚,发展的具体内容不好把握。教师在理解和把握上有一定困难。课程的选择性不强,“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得不到落实。

在“知识与技能”部分内容的描述中,数学和教育心理等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叙述欠通俗,造成教师们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实施起来不能很好到位。如“数感”、“符号感”等词汇,包含的内涵极其丰富,教师理解不到位,就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找到有效的方法和落实的策略。设计思路理论性太强,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有一定难度。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这两个地方,有很多需要学生“经历”的内容,实验教师感到在数学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够“经历”,有些固定的概念、定律是前人总结出的经典,无法很好地“经历”,而且也没有必要全部从古走到今,从起点经历到终点,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也不好实现。

限于评价方法,一些教师不重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该部分要求太高,难以达到。可利用的资源太少,大部分教师想不出更多的例子,找不到具体的方法,教学有一定困难。由于课例少,教师的思维严重受局限,思维展不开,显得不能胜任教学。能否增加一些设计方案,适当降低一些难度。

班级容量过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很不充分,教师也不能深入到学生中,师生之间的近距离的面对面的交流很难实施;大班额教学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大班额教学很难进行合作交流。在大班额的情况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无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得以落实。

大班额成为实施“评价方式多样化”的障碍。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在教学中不易评价操作。教师工作的评价内容与上级领导的评价观念、年度考核表、评定职称、评优评先等要求不一致。现有的学校评价制度、社会评价方式,制约了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五、若干思考

从各地区所开展的调研活动报告所提交的座谈记录与修改建议中我们感受到:一是数学课程改革已经引起了广大数学教师(包括非实验教师)的关注与思考——基本上赞同《标准》关于数学教育现状必须改革的看法;认识到关于数学教学我们确实有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二是教师对数学教育的认识与实践水平有了较为普遍的提高——认同多元目标、愿意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习过程、尝试多种数学学习评价方式。三是在对待课程改革方面,教师表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变化:

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从一开始的不太关心、被动介入到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发表看法(来自实验区课堂里的声音越来越多)。

能够冷静面对客观现实:教师们已从最初接触《标准》时片面强调实施过程中的某些客观困难,转变到能够对相应内容进行客观评价,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觉反思与理性探索。

以公正求实态度看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没有问题,确切地说没有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否则就不是一次改革;教师们从最初单纯地根据经验和想像发表看法,到以客观事实作为依据思考改革中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在交流过程中,用以往的经验作为讨论依据的情况越来越少,根据现在课堂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来展开讨论的情况越来越多)。

对课程改革获得成功的信心在增加:多数人认为《标准》中存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思考的是如何解决它们。对正在进行的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持比较乐观的看法(从对于无法在课堂中实现《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到只要在评价方面有相应的改革措施即可)。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思考,我们认为:从实验的过程来看,《标准》所倡导的改革在总体思路上是正确的,收到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如果不坚持改革,再回到以往的课程结构中去——沿用过去那样的课程目标、教科书、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法从事数学的教与学活动,是不可能的。正如一些实验区的老师所说的:“再像过去那样教数学,我们肯定不能答应。”

标签:;  ;  ;  ;  ;  ;  ;  ;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建议综述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