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在阅读过程中提问吗?_读书论文

你会在阅读过程中提问吗?_读书论文

你会在阅读过程中质疑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在论文,过程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一天,罗素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是谁?”“维特根斯坦,”穆尔毫不犹豫地说,“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茫然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罗素的名声被维特根斯坦超过了,有人又问他:“罗素为什么会落伍?”回答是:“因为他没有问题了。”由此看来,有无问题意识是多么的重要!而且,“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并成了中考试题的考点,如2001年厦门市中考要求就《人间长虹——赵州桥》自主设计四道不同类型的题目,2002年大连市中考要求读《蝴蝶的金翅膀》后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等,都是如此。那么,如何“生疑发问”?下面将结合阅读的不同类型,给大家一点启发。

一、感知性阅读

感知性阅读是阅读过程的第一步,通过近乎直觉的感知,获取文本的浅层意义。这时可采用直接设疑法提出“事实性问题”,即将头脑中的疑虑用“是什么”、“怎么样”等直接问题的形式提出,虽然比较简单、零碎,但它却是进一步阅读的基础。根据不同文体,通常的问题是:

记叙文——文章写的是什么?记叙的要素是怎样的?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主要介绍了它的什么特征?

议论文——主要针对什么问题,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二、理解性阅读

理解性阅读是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利用自己的积累,通过理性的分析、推断、综合,来解读文本。这时可采用“求解质疑法”提出“经验性问题”,即为了对作品的含义、特点、目的、功能等作出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而提出相关问题。常在以下角度设问:

1.针对标题。为什么要以此为题?可不可加个副标题?换个别的标题行不行?如果标题比较简短,为使之更加具体、完整,其前后就添加什么成分?

2.针对重点词。某代词具体指代什么(如《藤野先生》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这样”)?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如“实在标致极了”的“标致”)?表达上有何作用(如《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的“排”)?

3.针对关键句。关键句有哪些?隐含着什么信息?(如《故乡》中“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该怎么理解?(如《社戏》中为什么那夜的豆最好吃那夜的戏最好看?)起什么作用?

4.针对写法。文章是如何过渡照应的?首尾有何特色?各段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记叙文)顺序是怎样安排的?线索是什么?详略是如何安排的?表达方式是怎么运用的?(说明文)是如何运用说明方法的?(议论文)运用了哪些论据?论证方法是如何运用的?等等。

提出这些问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精彩段落,以及文中含蓄处(如《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的终究要倒的么”)、文中矛盾处(如《孔乙己》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文中反复处(如“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文中异常处(如《藤野先生》中“穿着很模糊”)……

三、鉴赏性阅读

鉴赏性阅读是对作品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运用语言的风格等方面进行体味、欣赏、鉴别、批评,以获得审美愉悦的阅读,主要以文学作品为对象。这时,可采用“想象质疑法”和“比较质疑法”提出“体验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

想象质疑,指针对文本的“空白”,发挥想像,进行“填补”,于无字处探寻、体验作者的思想。这种“空白”,可能是文中的难言之隐(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放学时想说什么呢?),可能是文中的故意跳脱(如孔乙己的“长衫”哪儿去了?),可能是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思考(如《故乡》中二十年后宏儿和水生是否如“我”和闰土的隔膜?),也可能是作品不必或不能详尽的地方(如《皇帝的新装》中两个骗子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比较质疑,指通过不同角度的比较提出问题。可以比内容,也可比形式;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如李清照《如梦令》和《一剪梅》),可以是同一作品前后内容的比较(如《故乡》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品的比较(如《藤野先生》和《我的老师》),可以是相关内容不同作品的比较(如孔乙己和范进),还可以将作品内容与自身体验作比较(如你的童年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童年有何异同?)。

四、创新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是指以提出某些新见解为目的的阅读,它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这时往往采用“逆向质疑法”、“假设质疑法”、“变易质疑”等提出“探索性问题”。

逆向质疑,指从与教师、教材、教参的既有结论相反的方向提出疑问。如学习《愚公移山》问:愚公是移山好呢,还是搬家好?

假设质疑,指通过假设材料中没有或与材料情节发展想反的情况而提出疑问。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问:假如于勒发了财,回家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变易质疑,指在不改变原作的主题和所描述的事件的前提下,按照读者的思维角度和方式对材料进行再加工。如:你能给《春》换种结尾吗?你能用第一人称改写《卖炭翁》吗?你能为《理想的阶梯》添加一个当代青年的事例作论据吗?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是否曾为提不出问题而苦恼?你是否曾为只会提零碎的浅层次问题而焦虑?不要怕!不要急!认认真真读书、仔仔细细思考,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善于阅读的优秀学生!

冯敏摘自《中学生学习与指导》

标签:;  ;  ;  

你会在阅读过程中提问吗?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