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后浇带技术的实践探讨论文_张雷

建筑施工后浇带技术的实践探讨论文_张雷

张 雷

阜新玉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比较常见,通过解决裙房结构以及基础设计问题,可缓解温差收缩的不良影响,减少裂缝发生率,进而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因此,对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工艺及其应用要点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建筑施工;后浇带技术;实践

1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

1.1后浇带的形式

后浇带一般有三种形式:平直缝、阶梯缝和企口缝。平直缝的特点是施工时模板安装与拆除简便,常作为事故性处理方法或应用于厚度较薄的工程中。阶梯缝的特点是支模简单,拆除较容易,抗渗路线延长,混凝土结合垂直于水压方向,界面结合质量容易保证,后期施工清理容易。企口缝的特点是混凝土结合面也垂直于水压方向,抗渗路线延长,但这种后浇带形式支模较费工,浇筑时又不易密实,而且拆模清理困难,成型后还应注意保护边角。

1.2控制收缩缝

由于外部环境(如温度、湿度等)条件对混凝土浇筑及养护过程有一定影响,所以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会导致混凝土在温度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热胀冷缩的现象,如果温度应力的影响足够大,则可能会导致作用于混凝土上的收缩温度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从而导致收缩裂缝等施工病害,影响施工质量及建筑安全。后浇带技术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收缩裂缝的产生。如果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季节或地区进行施工时,施工人员可以使用后浇带技术,在混凝土浇筑前预留一定宽度的缝隙,并且尽量降低温差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在先浇筑的混凝土凝结之后,再进行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有效避免收缩裂缝的产生。

1.3处理裙房以及基础设计

对于高层建筑应当使用后浇带技术,这是由于部分有裙房的高层建筑其裙房的上部结构荷载与主楼的上部结构荷载差异较大,这容易引起裙房的沉降量与主楼的沉降量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不均匀沉降问题,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因此,为了确保建筑具有良好的施工质量,则需要在施工时运用后浇带技术对裙房和主楼部分的混凝土分开处理,留出后浇带进行后置浇筑。施工时,首先进行主楼建筑和裙楼浇筑,最后进行后浇带浇筑。

2建筑施工后浇带的主要类型

2.1温度后浇带

温度后浇带是建筑施工中比较常见的后浇带类型之一,这种后浇带一般适用于新浇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因热胀冷缩而导致的结构裂缝现象。通常来说,混凝土结构在硬化收缩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周边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可能出现结构变形,若这一变形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致使构件出现严重的裂缝问题,通过引入温度后浇带技术,恰好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2沉降后浇带

沉降后浇带主要适用于对裙房与主楼之间沉降差问题的解决。当裙房和主楼发生沉降现象时,由于沉降幅度不同,会导致建筑工程出现较大的沉降差。借助沉降后浇带技术,可将主楼和裙房划分为多个部分进行设计与施工,这样就能使沉降幅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在使用混凝土对连接部位进行浇筑的时候,应针对受力部位的不同,分析后期沉降差可能引发的内力。实践证明,通过引入沉降后浇带施工技术,可有效解决建筑施工荷载与沉降问题。

2.3收缩后浇带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当遇到大面积混凝土的施工情况时,可利用收缩后浇带技术来防止裂缝问题。这一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如下:首先应在施工结构中合理有序地设置700~1000毫米的缝,每条缝的间隔距离应为30~40米。然后,应完成缝内钢筋的搭接工作,这样混凝土在施工的时候就能自由伸缩,从而有效降低其产生的收缩应力。同时,还可使混凝土结构的绝大部分抗拉强度都用于抵抗温度应力,这样一来,就可有效防止混凝土结构因温度条件变化或者混凝土干缩而导致的裂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方法

3.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要想保证施工能够正常进行,同时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就需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施工图纸的设计阶段,模板的预设工作决定了后期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进程,而且这项工作需要在使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前完成,应提前布置建筑工程结构中的钢丝网络,确保钢丝网络质地均为且粗细一致,满足施工的标准,从而提高预设模板的抗剪强度、刚强度以及整体的稳定性,防止一些高低层建筑由于主体横向跨度较大而出现沉降的现象。在后浇带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要合理的控制钢丝网络模板两侧的承受压力,避免压力控制不当使得质量出现问题。

3.2科学合理的设置宽度和间距

使用后浇带施工技术于建筑工程施工之中,并不是将建筑工程的结构分为几个相关联的模块,而是确保建筑工程结构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能将承受压力的钢筋进行断开分割,否则就属于违规施工,不符合安全施工的要求。在后浇带跨度较大时,可以将钢筋进行切割,待完成施工之后,再利用焊接将钢筋连接起来,这样能够避免钢筋两端受力过大使楼层出现下降或弯曲。因此,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中的内容,科学合理的设置宽度和距离,同时要考虑施工现场的温度变化情况。

3.3后浇带断面位置的选择

在对后浇带的断面进行设置时,要科学合理的选择断面的位置,尽量将位置选择在承受力较小的结构中,要注意不能设置在剪力墙的中间位置。大多数后浇带断面位置选择在建筑梁板结构的反弯点周边,这样能够减少建筑带来的剪力和弯矩力冲突,减少后浇带位置的承受压力,保证后浇带位置具有长久性。

3.4后浇带断面处理

在选择好后浇带断面位置之后,要对断面进行处理,尽量将断面处理的和建筑工程结构相协调一致,比如可以设置成平直形、V形、梯形和企口缝等形式,保证两个断面在施工是时能够吻合接触。在实际的后浇带施工过程中,后浇带的断面一般处理成平直形。假如建筑工程墙体结构的厚度超过60cm,就可以将断面处理成企口缝。假如建筑工程墙体结构的厚度在30cm~60cm之间,就可以将断面处理成梯形。因此,具体处理形式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而保证建筑整体的结构和质量。

3.5施工材料的选择

浇筑材料将对后浇带技术的应用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正式进行浇筑的时候,必须将预留的缝隙全面清理干净,使其中的积水得到有效排出,但同时也必须确保后浇带断面保持一定的湿润度。浇筑材料应选择添加有膨胀剂的水泥,以便降低后浇带间混凝土的收缩幅度。此外,在施工之前还应当在混凝土中添加适量的减水剂,并对其进行合理调配与充分搅拌,进而确保后浇带中混凝土的整体强度高于其所连接的部位一 个强度等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建筑工程建设数量和规模均不断增加,人们对于施工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探究,通过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能够有效预防建筑工程结构裂缝,在具体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后浇带施工工序,并加强养护管理,进而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正渤.简析现代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及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09):132-133.

[2]金向向.浅谈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06):125-126.

[3]乔振刚,高玲.谈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7,43(02):105-106.

[4]汪光喜.浅析后浇带施工方法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17,43(02):174-175.

[5]常林安.现代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及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9(27):33-34.

论文作者:张雷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6

标签:;  ;  ;  ;  ;  ;  ;  ;  

建筑施工后浇带技术的实践探讨论文_张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