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史料研习教学的实践认识论文_张沛

高中历史史料研习教学的实践认识论文_张沛

张沛 太谷二中启航学校 山西 晋中 030800

【摘要】“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教学最本质的特征。正如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所述“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1]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本文以史料研习教学的课堂实例为依托,阐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研习教学的重要性;史料选择的科学性;教学设计的典型性,以此更好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研习教学;史料实证;启蒙运动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2-141-03

一、史料研习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新课标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早已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史识,而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逐一分析、探讨。最后通过实证的方式以典型的史料作为论据来阐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由此可以得出史料实证是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意识、提升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2]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因此,教师在构建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如何选择科学、典型、有价值的史料;二是如何将史料的展示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三是如何根据史料组织学生的课堂学习。

二、如何选择科学、典型、有价值的史料

史料的选择是史料研习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史料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四类:文献、实物、口述和图像。文献史料主要是指保存下来的文字记录材料,如档案与文书、地方史志、碑铭、族谱等。实物史料是指可以明确反映历史信息的物体,如遗迹、遗址、器物等。口述史料是指口头讲述过去的回忆,主要通过笔录、录音、录像等形式把口述材料记录下来。如回忆录、神话、传说、史诗。图像史料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如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等。

中外史料众多,内容庞杂。因此史料研习教学的第一步是要广集史料,搜集遵从“论从史出”的原则。反对按照先定的历史概念和史观选择史料。同时也不能过分抬高史料而轻视理论,避免被史料背后隐藏的史观所影响,忘记了要经过自己的分析再下结论。第二步,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所选取的史料一定有典型性和价值,要与历史教材、教学设计相结合。不仅要通过史料讲述“是什么”,还要在此基础上解释“为什么”,涵养学生的历史智慧。

三、如何将史料的展示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

高中历史必修(Ⅲ)岳麓版教材第三单元第14课《理性之光》,主要讲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四位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新课标对本课的规定是:“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2]本教学设计以“理性的光芒”为核心阐明史料研习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导入:

“……伏尔泰、卢梭……他们清明的理性,为人类社会提出许多至今仍有待实现的理想。科学的探讨与实证,代替了过去神学的教条与武断,社会契约论及法律观念也替代了君权,从此以后,一般平民尝试用选票决定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

——许倬云《万古江河》[3]

教师设问:什么是理性?为什么那个时代会出现“理性”思想?“理性”的代表人物又有哪些?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堂课《理性之光》。

讲授新课:

教师设问:阅读课文第一段找出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什么是理性?启蒙运动与理性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1.启蒙运动是指在17、18世纪由欧洲资产阶级展开的启迪开导人们反封建意识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以理性主义为指导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2.理性:即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思考和判断的标准:敬畏真实、尊重自然。

3.理想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教师学法指导:概括一个历史事件,要阐明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性质、影响等。

设计目的:让学生宏观了解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

(一)追溯光之源

教师设问:根据下面四则材料简要分析“理性之光”出现的历史因素。

材料呈现:

材料1:17、18世纪西欧的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垂死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推翻这个“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便是在这个要求下产生的。

——吴于廑编《世界史?近代史编》[4]

材料2: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的逻辑延伸,是它们不可缺少不可避免的续篇,是思想运动不断深化和理性化的必然结果。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5]

材料3:在17、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的武器,因为启蒙思想家在许多方面是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的。

——吴于廑编《世界史?近代史编》[4]

学生总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政治: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科技: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和思想方法。

教师指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启蒙运动正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的时代要求。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自己对材料的解析,既能够直观让学生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又能提升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过渡:那么那个时代有哪些代表人物为了理性、平等、自由而振臂高呼呢?下面我们来感受理性的光芒。

(二)感受光之茫

教师设问:请大家结合课本教材分小组讨论四位思想家的著作、主要观点、思想地位及影响。

问题呈现:

代表国别著作主要观点思想地位及影响

孟德斯鸠法国

伏尔泰

卢梭

康德德国

材料4: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用权力来制约权力。

——孟德斯鸠

教师设问:孟德斯鸠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一个国家如何实现权力制约平衡呢?

学生回答:以权力制约权力。三权分立原则。

教师讲解:孟德斯鸠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提出三权分立的理论,把国家的权力科学地划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分别由议会、法院、君主掌管。这三种权力相互牵制、彼此平衡。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代表了处于不断上升的资产阶级的利益,满足了他们分享权力的要求,其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么他的思想有何影响?又被那些国家采用呢?

学生回答:三权分立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被应用于在美国的《1787年宪法》和中国的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被誉为“欧洲良心”“法兰西思想之王”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

教师设问:伏尔泰有哪些代表性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呈现:伏尔泰经典语录。

材料5:1.教皇是“两足禽兽”。天主教的历史就是反人类的犯罪史,是“罪恶的根源”。

2.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

3.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4.自由只存在于依靠法律进行统治的地方…在法律面前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5.最好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它保存了专制政体中有用的部分和共和政体中所必需的部分,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

学生总结:伏尔泰主要思想:抨击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天赋人权;提倡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开明君主制(君主立宪制)。18世纪被称为是伏尔泰的世纪。

教师过渡:歌德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下面我们来看新时代的开辟者——卢梭。

材料6: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而一切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被运用来压迫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

——卢梭《社会契约论》

“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统治者的权力来自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

——卢梭《社会契约论》

教师设问:材料体现了卢梭哪些重要思想?

学生回答: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师提问:当统治者违反民意或者人民的权利被剥夺时,人民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人民会推翻暴君的统治。

教师讲解:卢梭认为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是天经地义的合法行为。例如法国路易十六国王被推上断头台。卢梭通过“人民主权”与“社会契约”论证革命的合法性,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时他还提出了推翻统治之后新的制度构建——民主共和制。

材料7:“所有这些罪恶都是财产带来的首因效应,并无可避免地伴随着日渐增长的不平等。”

——卢梭

教师设问:卢梭将不平等的起源归因于什么?

学生回答: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教师讲解:卢梭反对贫富分化,但不反对私有制。

小结:卢梭的主要思想: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民主共和制;反对贫富分化。

教师过渡:18世纪中后期启蒙运动扩展到德国。下面我们来看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康德。

表格呈现:康德的一天

4:45 仆人无论如何一定要在这个时间叫醒康德。

5:00 喝茶,抽一斗烟,备课。

7:00—9:00 在一楼教室上课

9:00—12:45 写作,《纯粹理性批判》完成于这个时间段

12:45 下楼待客,迟到的客人一律赏以长脸

13:00—16:00 与自己点名邀请的友人共进午餐

16:00—17:00 散步

17:00—22:00 看书。书房温度要求恒定15度

22:00后 22点一到他立刻上床睡觉

教师设问:康德一生未离开乡土、思考范围却横跨宇宙。原因是什么?从康德身上我可以学习到哪些精神呢?

学生回答:对时间的细密分割和精细化安排。我们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学习目标精细化便于实践。

设计目的:17、18世纪伟人的思想和政治抱负可能离21世纪的青少年些许遥远,但思想家平凡而踏实的一天或许与高中在校生的一天极为贴合。

材料8:“人,实际上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因此,无论人的行为是对自己的或是对其他有理性者的,在他的一切行为上,总要把人当作目的。”

——康德

教师设问:材料体现康德的主要思想有哪些?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人不是他人的工具。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义是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总结:学习成果。

代表国别著作主要观点思想地位及影响

孟德斯鸠法国《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哲学通信》抨击天主教会和专制统治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君主立宪“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民主共和;反对贫富分化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康德德国《纯粹理性批判》人非工具;尊重他人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三)体会光之影

合作探究:理性的光芒照耀到哪些地方,有怎样的历史影响呢?

材料9:“……任何运动都没有像启蒙运动那样强有力地驱散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迷信和不合常理的束缚人们的浓雾。启蒙运动的唯理论对粉碎政治暴政的枷锁和削弱那些丧尽天良的教士的特权起了促进作用。它的宗教自由思想在最终使教会和国家分离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反抗压迫所体现的人道思想被用来鼓吹刑法改革和废除奴隶制。对社会自然秩序的要求加强了人们推翻封建主义残余的要求。”[6]

——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下卷)

材料10:“对于西方文明面言,启蒙运动最直接、最伟大的功绩应该是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7]

——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11:“启蒙运动开启了近代文明的两大特质:一个是理性的科学,一个是思想的自由,后者又变成民主政治的基础。陈独秀引进西方文明时,特别强调了“赛先生”和“德先生”,也就是这两个特质的表现。”[8]

——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败》

学生回答:1、性质: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比文艺复兴更具有政治革命性质。

3、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4、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展独立运动的思想武器。

5、推动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发生、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四)链接高考

材料7:(2013?江苏?15)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教师讲解:A项符合题意。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可知题干强调的是理性的作用。由此可知A正确。BCD是对题干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

设计总评:本设计结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通过史料实证、谈话法、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思想。其中史料选取既兼顾教材又囊括诸多史学研究,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最后设计链接高考真题,注重学用结合。

四、如何依据史料组织日常教学

(一)因材施教,妥善引导

中外史料林林总总,不计其数,难易有别。年级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史料的理解程度也不相同。作为教师本身首先对史料的认识要深刻、准确,其次应清楚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然后围绕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材重难点,甄别出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文字史料作为素材,适当编辑整理后供学生学习使用。年级不同的学生应选用难易有别的史料,如高一的学生应对历史教材中的史料进行充分利用,同时选取直观简洁的史料,便于学生适应高中学习,有效参与。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多选用原始的,有思维难度的第一手史料,构建历史思维,迎战高考。教学设计要循序渐进,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梯度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辨析史料,解决历史问题,提升关键能力。

(二)培养核心素养,宣传核心价值观

历史教学担负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就高中历史课程而言,其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等方面。高中历史史料研习教学可以使学生历史素养渗透于搜集史料、整理史事、历史思维和历史表达等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等。也包括从历史的角度形成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等。最终,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树立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民族精神。

(三)布置研习作业,多元化评价

第一,对于学生而言,史料研习教学就是以阅读史料为主。读懂了内容,才能解释问题。读懂的过程,不能全部都在课堂上进行,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提前准备。提前查明不会认、不会读的字,弄懂史料中字、句的意思。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责任到人,责任到组。这样,在课上才能做到所有同学有效的共同参与。第二,对于教师而言。要随时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解读不同类别史料的能力是否在逐渐提高。对学生应该进行有针对性评价,尤其是对学生所学历史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时体现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进行评价。唯此,才能真正实现用评价促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五、综上所述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学会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提取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来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此外。通过史料研习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搜集与鉴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亦有助于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许倬云.万古江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461.

[4]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历史?近代史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2.

[5]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M],上海:三联书店,2014:156.

[6]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00.

[7]徐新.西方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6.

[8]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29.

[9]曹大为,赵世瑜.历史必修(Ⅲ)政治文明历程[M].长沙:岳麓书社,2015.

[10]徐蓝等著.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登教育出版社,2018.

[11]郑林等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7.

论文作者:张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  ;  ;  ;  ;  ;  ;  ;  

高中历史史料研习教学的实践认识论文_张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