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分析论文_莫冬英

(广西梧州市福利医院 广西梧州 543002)

【摘要】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改善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116例流浪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采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与实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不同护理方式下两组患者的不良行为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NORS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OSIE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关键词】护理干预;流浪精神病;不良行为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220-02

临床中将表现在行为、心理方面的紊乱神经系统疾病称之为精神病,多数精神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行为表现,生活自理能力差,部分三无精神病患者甚至捡食垃圾。本文选取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116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予以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旨在观察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影响。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116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男34例,女24例,年龄36~55岁,平均年龄(42.7±3.4)岁;对照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34~58岁,平均年龄(44.6±3.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自己,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患者友好相处,使患者放下反复防备心理愿意与其互动,告知患者医院的作息制度,告知患者医院相关生活公共设施与活动场所地点,如厕所、洗衣房、热水房、澡堂、活动室等,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消除陌生感。

1.2.2生活自理训练 督促、鼓励患者自己完成洗脸、刷牙、穿衣、如厕等基本活动,护理人员可先进行示范,然后指导患者按照自己示教的内容进行练习,耐心指导患者多练习几遍,通过诱导、鼓励的方式进行一对一指导。规范患者的日常作息时间,定期为患者剪指甲、洗头、洗澡。

1.2.3结合患者行为制定训练目标 加强有捡食垃圾行为患者的健康宣教,帮助患者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告知患者捡食垃圾的危害,对患者的饮食进行适当控制,同时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工作。若患者有席地而睡的习惯,针对该类患者提供相应的睡眠指导,帮助患者改正席地而睡的不良习惯,监督患者就穿而眠,对于多次劝说不停者,可考虑实行陪睡。鼓励表扬患者的进步行为。采取药物治疗有伤人毁物行为的患者,并对其行为进行制止与约束。

1.2.4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发自内心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予以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使他们感受到人间温暖获得一定安全感。了解患者内心感受与诉求,尽量满足患者的一切合理需求,与患者交流注意把握交流技巧与交流时机,运用语言、眼神、肢体调控患者心理,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1.3 观察指标

12周护理结束后使用NORS量表评价患者的冲动行为,若患者总分值≥10分提示存在冲动行为倾向。护理干预效果评价运用NOSIE评分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NO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在冲动行为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数据见表1。

观察组NOSIE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2。

3.讨论

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活节奏加快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生活压力,心理或精神长期维持高压状态极易诱发相关精神疾病,近年来,我国精神病患者呈逐年递增趋势。病情漫长易复发是精神病的突出特点,采取药物治疗虽然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多数患者转入慢性疾病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医院治疗与护理干预才能进一步恢复。

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生活指导与心理咨询,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进行主动交流,了解患者内心诉求,与患者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患者在放下心理防备的同时也形成了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与依赖,利于后期护理依从性与遵医行为的提高[1]。针对存在不同不良行为的患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制止约束不良行为,使患者认识到不良行为恶劣影响的同时也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从认知与行为方面教导患者。护理干预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语言、眼神、肢体鼓励调控患者心理,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证患者维持愉悦的心理状态。观察组接受护理干预后患者冲动行为抑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在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精神病表现、迟缓、抑郁等方面的改善也略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不良行为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帮助患者纠正不良行为,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对患者尽快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起到良好促进作用[2]。流浪精神病不良行为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梁丽芬,曹治.护理干预在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睡眠障碍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2):183-185.

[2]莫扬华,李雪晶,傅春恋,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流浪精神疾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201-202.

论文作者:莫冬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分析论文_莫冬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