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上海”的建设_信息化规划论文

论“网络上海”的建设_信息化规划论文

论构建“网络上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1)03-0079-05

上海作为世界级的中心城市之一,新时期信息技术、世界发展的环境、上海在中国发展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等对上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我们提出了构建“网络上海”的设想,使“网络上海”成为21世纪初发展上海综合实力的指导战略。

“网络上海”是由两种网络整合而成,一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警等各行各业所有方面真实运行着的实体网络,二是以信息为主体内容的虚拟网络。其中实体网络有:金融网络、贸易网络、财税网络、物资网络、立体综合交通网络、营销网络、能源网络、给水网络、排水网络、旅游网络、政务网络、医保网络、防灾救灾网络、军警网络、邮电网络、教育网络等等,各实体网络是按各自事务流程的拓扑结构为基础,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的运行实体,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扮演着相对独立、不可缺少的角色,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长期演变而形成的。以信息为主体内容的虚拟网络是借助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以各实体网络内部和相互之间的关联为组网的逻辑基础,把各实体网络内部和相互之间交流传递的相关信息进行耦合,在信息交流层面上,形成一个各实体网络的关系映射网络。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采用SWOT(优势(Strength)、弱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分析方法,对构建“网络上海”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一、优势分析

(一)、从总体上来讲,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经济实力雄厚,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自1992年以来,GDP的平均增长率两个百分点以上,传统产业结构完整,基础设施完善,人才优势突出,融、投资环境活跃等等。同时,上海信息产业以年平均40%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7.0%,产值约1000亿元,信息设备制造业连续多年快速增长,软件业、系统集成业稳步增长,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上海已有的经济实力,为“网络上海”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为,“网络上海”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凭藉上海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才能把上海建成“网络上海”。

(二)、“九五”期间,上海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网络上海”的“虚网”建设打好了基础。“九五”期间,以信息港1-5-20工程建设为代表的上海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成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国内前列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上海积极运用世界先进的ATM技术,率先在全国建成城域科技试验网,为各项多媒体网络应用提供了技术准备。“宽带信息网络工程”已初步完成,为全市各类应用系统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传输服务,为上海地区各种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平台。到1999年底,五项信息网络骨干工程,即“上海信息交互网”、“社会服务网”、“上海社会保险网”、“上海国际经贸电子数据交换网(EDI)”和“上海金卡工程”初步建成并相继投入运行。到1999年10月,信息港工程规划的20个管理信息系统和新增的4个管理信息系统已建成并开通,使国家政府机关和国民经济各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走在国内先列。2000年上海一号工程——集约化信息管线工程、宽带网络建设工程、关键性应用项目〈信息交互中心扩容改造工程、高性能计算中心建设工程〉为上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又添新的篇章。上海广播电视和电信事业蓬勃发展。在广播电视方面,上海具有电视频道资源46个,开通19个,调频频道16个,信道18个。上海有线电视网是世界上接入用户最多的城市有线电视网,用户达290万户,市区有线电视网覆盖率达98%。到2000年,双向有线电视接入网和宽带电信接入网用户数将达30万户,WebTV、电视电话、数字交互式电视等需求正在起步。在电信事业方面,到1998年,电视交换机容量达618.40万门,电话交换机全部实现程控化、数字化,住宅电话普及率为68.8%,光缆长度超过7000皮长公里,光纤网累计长度达25.6万公里,市区用户光缆覆盖率达70%以上,其技术装备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上海的Internet国际出口带宽为626M。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网络上海”的“虚网”建设辅平了道路。

(三)、信息消费成为上海新一轮的消费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信息化意识的显著增强,上海信息消费增长很快,正成为上海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新的消费热点。1997年上海人均通信服务费支出达182.8元,比1992年增长2.7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4%;在通信服务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电讯费,比1992年增长11.8倍,实际年均增长达到42%。目前,上海电话用户已接近400万户,较1992年增长4.2倍,上海市区家庭电话普及率达到73%。一家装两部电话渐成时尚。自1997年7月推出一户两线优惠资费以来,已有7000余户的家庭装上第二部电话;ISDN、上网逐步为广大居民所接受,上海信息交互网开通一年多来,已有700多万人次上网“访问”。移动电话发展更是迅猛。网上购物、网上交友、收发电子邮件等渐成时尚,各种网吧以及计算机信息服务公司应运而生,市民(尤其是中青年)对使用Internet的兴趣和需求不断升温。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化经营,这已成为上海企业界的共识,企业信息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纵观上海信息消费现状,信息消费正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信息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消费内容更广泛,社会对信息消费的依赖性显著增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是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息消费是推动“网络上海”的基本动力和目的所在。

(四)、日趋完善的各城市功能系统,充分体现了建设“网络上海”的“实网”基础。目前,上海已具备便捷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网络,能源(煤、气、油)、给水、排水、电力等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人口网络、人才网络、教育网络、培训网络、科技网络、金融网络、经济网络、国内国际贸易网络、财税网络、物资网络、流通网络、营销网络、拍卖网络、展览博览网络、消费网络、休闲网络、旅游网络、政务网络(党、政、人大、政协、公、检、法)、医保网络、社保网络、安全网络、防灾救灾网络、军警网络、邮电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综合管理网络、决策控制网络等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网络已经形成系统。

(五)、政府、企业积极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建设“网络上海”的生力军。1998年7月,上海“政务公开信息网(SPIS)”暨“公众信息服务网”开始试运行。到1999年10月,上海已建成、开通1-5-20工程规划的20个管理信息系统和新增的4个管理信息系统,有50%的各级政府机构能不同程度地使用网络。在国家政府机关和国民经济各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上海已走在国内前列,使企事业单位网上办公事务处理量占总办公事务的比率大为提高,例如,工商系统已达90%以上。

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有较大发展。企业MIS系统以及CAD、CAM、CIMS、MRP Ⅱ、ERP、机器人等信息技术应用有了较大发展,取得了一批实用、有效的成果。国际互联网(Internet)和企业内部网(Intranet)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企业内部及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交换的方式,促进着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

(六)、政府积极培养良好的政策环境,并针对信息社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能使“网络上海”的建设顺利展开。上海信息化环境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制定了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建立了信息网络安全责任体系,提出了鼓励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规范网吧市场的管理体制并提出了智能大楼设计标准,逐步制定了有上海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信息化统计指标和核算方法。初步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基地。

目前,上海把城市信息化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工作重心之一,上海提出了城市信息化的概念,并于2000年6月在上海成功地召开了“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并发表了在城市信息化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上海宣言”。这充分体现了上海在探索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开拓性思想,表明了上海市政府支持上海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态度,而“网络上海”是推进上海城市信息化的一种操作模式和城市信息化的目标定位。

二、弱势分析

(一)、信息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的建设和整合。虽然,经过"1520"工程的建设上海已初步形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框架,但是,20个管理信息系统之间没有协调运行,各系统之间的业务没有通过信息“主干网”实现互联互通。“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待解决。“三网融合”工程任重道远。上海网络系统运行弊端重重。表现在:1.缺少配套。虽然上海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主干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由于接入网建设严重滞后,各网络之间互连互通较差,管理水平落后,网络整合力度不够,造成网络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下。2.各自为政。现存的网络可归这样几类:行业性和公共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地域性和跨地区、政府和商家,唯有融合才能形成网络整体。网络的综合能力不是各个成分的简单相加,但目前上海各行业各部门分别组网,互不相通,使网络布局失衡和技术标准、业务规范各行其事,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例如,20个MIS系统信息,虽然都已建立,但互相之间缺乏协调,业务范围狭窄,社会经济综合效率差,缺乏市场机制引导。3.行政同构。网络系统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不能成为传统行政、机构隶属关系的翻版,应按照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以及信息产业技术的规律来组建各信息网络结构。4.重复建设。客观存在的“三网”还在按原体制“增长”,并大有重复建设平台、自立标准之趋势。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统一建设的安排和已建成网络的使用租金太高。

(二)、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比较落后,存在重“硬”轻“软”、滥竽充数现象。目前上海各信息数据库信息量不足,缺乏高效专门的中文信息搜索引擎,使得各数据库信息利用率不高,从而,反过来抑制了信息数据库建设。当前,上海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去筑平台、建网络,而对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开发这“软”的一面则是冷冷清清,轻视网上资源建设。网络的“硬”骨架没有“软”血液的流动,而变得缺乏生机和无效产出,从而反过来压制了“硬”件的维护和更新。网络资源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数据库数量成了ISP的指挥捧,至于质量指标常常模棱两可,对收集的信息资源疏于加工和组织,造成栏目零乱、导航不畅、检索不便,形式呆板,使信息的价值大大降低,锐减了社会对信息服务的需求。

(三)、上海信息产业实力与建设“网络上海”不相符合。在21世纪,信息产业应该成为上海国民经济的龙头支柱产业,使以信息流转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上海”具有相对应的坚实的产业基础。1999年底上海通信产业总产值将达280亿元,占全国通信产业总产值30%以上,已形成有线、无线、终端和配套元器件等四大领域。通信光缆、光通信设备生产在全国占绝对优势,程控交换机生产与深圳尚可抗衡,但移动通讯设备制造落后于北京和深圳。网络产品、移动通信产品、卫星通信产品需加快发展。计算机及外部设备业已形成一定的制造能力,打印机市场占有率在全国领先。但是,由于缺少核心技术、核心构件(如CPU、OS)的有力支撑,甚至中低档服务器制造能力也较低,以组装为特征的计算机产业很难带来高效益。IC产品的设计水平低,市场开发力度不足,严重影响IC制造业的发展。软件开发是薄弱环节,应用软件开发滞后,拥有自己版权、品牌的软件品种少、企业规模小,浦东软件园尚未形成气候。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产值中比重较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不能满足上海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四)、企业信息化步伐不快。上海大多数企业原有的设备、工艺流程、生产管理方式落后,而且员工掌握信息化技能的程度较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存在较大难度。企业信息化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表现在: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应用过MIS;现有的各种MIS技术水平偏低,所采用的信息设备也相对落后;各企业中IT人才匮乏;各企业决策层及员工对信息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缺乏使用信息系统进行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

(五)、各社会政务、农、工、商等系统条块分割严重。社会系统经过长期的演化,已按工业社会的交往方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网络,信息技术兴起,还没有广泛地渗透到社会各领域,还没有使信息技术来革新社会各系统之间的交往方式。建设“网络上海”需要按网络社会互联互通的本质特性对已形成的社会系统重新进行社会分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艰难的历程。这成为建设“网络上海”的主要阻力。

(六)、融、投资环境有待改善。“网络上海”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有高效率、多层次、多渠道的融、投资环境。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有相对完善的融、投资环境,但从目前来看,普遍存在着: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资本运作方式大都属于短线操作,政府投资比重大,民间资本发挥作用不大,融、投资环境政策开放力度不够等一些问题。

(七)、电子商务系统不健全。电子商务作为Internet应用的核心领域,是“网络上海”主要功能之一。电子商务由三方面构成: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上海的电子支付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参与电子商务的主体数量非常有限,没有发挥电子商务的规模效应。上海物流系统不顺畅,物流作业机构化程度较低,不少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管理比较落后,存在大量使用人工操作、迂徊运输、空驶率高等问题;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物流设施的网络没有形成规模,各类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及上下游客户之间没有形成供应链,现有物流配送企业的实力不足;综合物流中心对经济的有序快速发展和提高城市功能的作用,尚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的足够重视;第三方物流社会化环境尚未形成;物流专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社会化物流,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使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物流速度慢,质量差。

三、机遇分析

(一)、新经济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发展“网络上海”提供了机遇。1999年,在媒体的推动下,“新经济”的提法骤然出笼,而且,已成为世界经济学界的讨论热点之一。“新经济”相对于传统经济模式而言,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实体经济、有形经济逐步让位于信息经济、无形经济。世界各国都在新经济的浪潮中谋求经济发展的契机,上海要在“新经济”时代保持可持续发展,“网络上海”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新经济”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中国加入WTO已指日可待,迫使上海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经济全球化要求形成一个全球经济高效的运行网络系统,“网络上海”的建设正迎合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建设“网络上海”提供了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正像蒸汽机引发工业革命一样,推动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经济按“高效率运转,低成本扩展”的方式获得了高速发展,人类的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高效率、系统化的“网络上海”的形成也将构筑于信息技术之上。

(三)、上海新一轮的城市基础建设的方向将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开发、开放浦东以来,上海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海目前具有世界一流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在城市建设方面,可以与世界其他著名城市相媲美。随着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建成和城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内涵将转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网络上海”的建设带来了契机。

(四)、国家信息化的政策,为上海社会信息化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上海是全国“金卡”工程和电子商务的试点城市,国家鼓励上海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而“网络上海”的建设是上海信息化的具体目标之一,是与国际信息化政策相一致的。

(五)、随着国家信息化的推进和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上海信息产业增长空间大。近几年来,上海政府加大了信息产业的投资力度,以迎合国家“两个转变”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国在推进信息化和开发中、西部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硬件”和“软件”产品,市场潜力非常巨大。信息产业将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为“网络上海”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和技术基础。

(六)、信息时代,传统型企业向新经济时代新型企业的转变对建设“网络上海”提出了需要。企业“触网”是当前中国企业谋求发展的新途径,中国政府和广大企业家已深刻地认识到具有较高信息技术装备的网络型企业是21世纪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而“网络上海”的建设与企业发展的方针不谋而合,互相推动着各自的进程。

(七)、即将开辟的国内二板市场,将为高科技产业发展开辟良好的融、投资机制,为“网络上海”的建设培养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二板推出以后,使我国的资本市场日趋完善,将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的资产规模小、负债率高的问题,有效地推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我国新兴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八)、教育体系完善,人才政策宽松,使上海成为人才的集聚地,人才聚集效应明显,为“网络上海”的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本。上海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并形成了由39所高等学校、各类中等学校和小学以及由电视大学、函授班、夜大学等组成教育体系,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以及大中型企业共有科研机构1000家,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来,上海推出的吸引人才政策,使全国乃至海外人才集聚上海,使上海成为人才高地。

四、威胁分析

(一)、上海经济有可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受挫。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由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成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1997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快速的蔓延便是现象之一。国际游资冲击、发达国家在新经济秩序下的对外掠夺政策、WTO对中国产业尤其是新兴的信息产业的冲击等将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形成威胁。

(二)、“南北”夹攻、上海周边省市的不配合态度,成为“网络上海”建设的挑战之一。当前,北京和广东的信息化建设从总体上来讲走在上海前面,北京、深圳相继提出了建设“数字北京”、“数字深圳”的信息化战略,纷纷制定吸引人才、资金的优惠政策,使国内外大量优秀人才落户北京、深圳,大量资金涌入北京、深圳,极大地推动了两地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这就使得上海吸引建设“网络上海”的人才、资金的代价相对提高,而且难以集中。上海周边一些省市,如江浙,在信息化结构上已经对上海构成威胁,扣除这些省的农村人口,可能与上海不相上下。

(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在建设“网络上海”的过程中,选择信息网络化交互技术的风险较大。目前,科学界正在进行超宽带网络服务(VBNS)、下一代Internet(NGI)和Internet2等下一代Internet的研究与开发计划,全光通信网技术十多年前被肯定为通信建设未来发展的主体。上海自主开发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弱,目前,在信息技术选用上只能采用“尾灯战略”,如何在信息技术上能具备做到“前瞻战略”的能力,便是挑战之一。

(四)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将给“网络上海”的建设带来阻碍。“网络上海”的建设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资源大整合的过程,必然将对各社会系统的结构、地位和利益进行重新定位,由于人类社会的演化惯性,尤其是触及自身利益时必将对新事物进行抵制。这使得“网络上海”建设阻力重重。

(五)、“网络上海”对未来上海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网络上海”环境下的经济是一种“网络经济”形态,快速的传递性有可能放大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小波动。在“网络经济”社会,“经济泡沫”现象会比较普遍和严重。

(六)、一些社会问题将成为建设“网络上海”的绊脚石。“网络上海”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工人失业,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压力会很大。同时,信息贫富差距将拉大,信息掠夺与信息渗透、信息泄密与信息窃密、信息骚扰与信息侵害、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信息泛滥与信息犯罪等信息公害会相继出现。这些将会使广大市民对“网络上海”建设造成误解,丧失群众基础。另外,网络安全问题近几年来非常突出,“黑客”袭击,“病毒”侵入使许多人对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持有怀疑态度。

从以上分析可知,“网络上海”建设,优势突出,弱势也有,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来说,“网络上海”建设势在必行,我们应该扬长避短,把握机遇,创造机会,趋势而上,加快“网络上海”的建设。

收稿日期:2001-06-13

标签:;  ;  ;  ;  ;  ;  ;  ;  ;  ;  ;  ;  ;  

论“网络上海”的建设_信息化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