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预测与展望_投资率论文

199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预测与展望_投资率论文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预测与展望(1996-2020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社会发展论文,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1979—1996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0.6%,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奇迹”。特别是90年代的前5年(1991—1995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2%。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均居世界各国之首。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谷物、肉类、棉花、煤炭、水泥、棉布等产品产量已为世界第一。同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过渡,文化、社会各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有这一切,都将成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基础,也会极大地影响着更远的未来。

一、1996—2020年间,25年中国经济发展预测

在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2010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测中国经济到2020年时国民生产总值,25年间年均增长率7.5%。其中:1995—2000年为9.5%,2001—2010年为7.5%,2011—2020年为6.5%;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为51300亿元,2010年为105730亿元,2020年为198000亿元,即25年增长6.07倍(2020年GDP为1995年的6.074倍)。如果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0年的购买力平价(1美元=1.2人民币元)折算,则2000年中国的GDP将达到42750亿美元,按经济总量已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2位;2010年达到88100亿美元,仍为世界第2位;到2020年达到165000亿美元,即中国经济总量可能超过美国当时的经济总量,而位居世界第1位。但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较低。按1990年汇率(1美元=5.2元人民币),2000年人均GDP为770美元,为世界各国中下中等水平,2010年为1473美元,仍为下中等水平;2020年上升为2600美元,仍未超过下中等水平。如按上述购买力平价计算,则到2020年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处于高收入国家最低限与中等收入国家最高限的中间。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其结果偏高。但按1990年汇率,我们认为,上述目标完全有可能按照甚至提前完成。这是因为1996年又达到了9.7%的增长率,未来的时间是中国实现工业化阶段任务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经济增长仍将保持持续快速,产业结构变化加快,综合国力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将大幅度提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是由于各国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科技进步、历史文化和政府实行的政策不同而形成经济发展的极大差异。现在,一些国家已进入了后工业化的发达经济阶段,还有许多国家处在工业化的第一或第二阶段。中国从80年代初进入了全面工业化阶段,并从本世纪90年代起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1990—1995年间,年均增长率12%,1996—200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超过9%,这是我们采用“中国宏观经济模型”预测的结果。2010年以后的10年中,预测经济增长率年平均6.5%,到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总规模将进入世界的前列。

未来中国经济如此快速发展,2020年相对2010年,又将几乎翻一番,而这是在绝对数量超过10万亿元的基础上实现的。达到这个目标的更大的意义在于,实现这一步后,中国经济总规模,按汇率折算成美元,则居世界第3位。按购买力平价折算成美元,将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1位,1991年在美、日等10个国家中,中国是第10位,2000年是第7位、2010年是第4位、2020年是第3位。尽管按1美元=1.2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法对我国人民币现有购买力的测算是偏高的,但所显示的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上升则是值得参考的。中国经济如此快速发展的态势将会有哪些有力的支持?会遇到哪些困难?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中讨论。

二、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支持

支持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升级

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核心是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中国经济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即进入全面工业化的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里,将经历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以及由以消费品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重化工业为主并开始逐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结构升级的过程。这种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经继续完成工业化过程,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如化工、交通、通讯、能源、水利、农业等)将会成为投资的重点,电子、轿车、建筑业的发展会加快,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整个工业的技术水平、产品性能将达到9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一些较先进的工业领域将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将加速发展,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另一方面,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技术咨询服务、旅游、社会服务业也会快速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新增长点,到2020年时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将超过第二产业。这样,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较高。据我们的初步预测,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三次产业比例(按可比价格计算),1990年为19.6:49.1:31.3;2000年将改变为15.3:53.2:31.5;2010年变化为12.3:53.8:33.9;2020年进一步改变为9.9:52.2:37.9。如按各个时期的当年价格计算,参照1978—1995年间三次产业各自的平减指数,预计2020年三次产业比例是14:40:46。

2.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观念改变,消费结构变化

在未来的25年期间,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将逐步提高,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的消费观念会有较大的变化,同时,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会急剧地变化。1978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仅184元,其中,农民138元,非农业居民405元。1995年已上升为2311元,其中,农民1479元,非农业居民5044元(按当年价格)。按可比价格计算,1995年为1978年的3.38倍。初步预测,如按1990年价格计算,全国居民消费水平2000年将由1990年的840元提高为2000元,其中农民1340元,非农业居民4230元;2010年将进一步提高为3860元,其中农民2000元,非农业居民7500元;2020年将进一步提高为8000元,其中农民6000元,非农业居民12000元。中国人口众多,既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反之也是一个有利因素。人多,劳动力资源就丰富,消费需求就旺盛。据我们预测,2000年人口将超过12.8亿、2010年人口将达13.8亿、2020年人口将达14.6亿,人口增长仍处于上升阶段。但在这个时期里,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均消费水平仍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在这个阶段,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是:生存消费需求的比重逐渐下降,发展和享受消费需求的比重逐渐上升;从追求数量扩张的消费模式向追求质量、品牌、档次的消费模式过渡;从消费需求的同步化向个性化、高档化过渡;在全部消费中,商品消费的比重逐渐下降,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物质消费比重下降,精神文化消费比重上升;在各类消费中,食品消费比重下降,衣着消费比重比较稳定,而住房、交通(包括私人轿车)、通讯、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卫生保健、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消费将明显上升。预计到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恩格尔系数将由目前的52%左右下降为48%、40%和30%左右。

在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动的同时,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领域的扩大,居民的消费倾向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80年代初的0.9下降到1990年的0.75和1995年的0.7,可以预计,今后还将继续下降。

消费将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特别是居民中的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变化更快,将从传统的靠自己积累后再消费转变为靠负债先消费的模式,随着银行经营的改革、法制的健全,个人贷款购置住房和小轿车以满足消费观念转变引发的需求的数量将日益增多。

3.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有较充足的投资保障

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我们对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分析与测度,我国1953—1995年的长周期中,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58%,其中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8.52%,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虽因技术进步加快,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投资的贡献稍有下降,但在1978—1995年这18年间,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仍达46.86%。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仍是资金缺乏。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的方针。中国政府的投资政策以及中国人民传统的节约与储蓄观念,致使中国的投资率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上。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构,1978年投资率38%,随后有所下降,到1984年为34.4%,1985年又回升到37.8%,1993年猛升至43.3%,1995年有所下降,仍是40.5%,这样高的投资率,在世界各国都是罕见的。以1993年为例,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投资率世界总平均为21.6%,我国当年的投资率超过世界平均约1倍。在这一年,除中国外投资率超过35%的只有两个国家:泰国和白俄罗斯。在经济发达国家中,没有哪个国家的投资率是太高的。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国,它们在1993年的投资率分别是16.5%、30.3%、17.6%、20.1%、16.9%、15.2%和15.1%。可以预料,中国投资率高这个趋势在未来的25年中将会继续下去,在多数年份都将维持在32—34%之间,到2010年之后,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如降至30%左右。

中国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这样高的投资率,除了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使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迅速扩大和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由于境外净流入因素的影响,扩大了可以使用的国民财富的数额,增大了投资与消费比例安排上的弹性区间。据统计,1979—199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297亿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的外资使用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已从1985年的不到1%上升到1995年的7.1%,从而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市场的吸引力,使得境外资金将继续投向中国。据初步统计,1996年中国实际利用的外资423.5亿美元。今后25年,外资流入中国的增长速度虽然不会像前几年那样快速增长,但其数额仍会持续增长。二是投资来源由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一的政府投资型向政府——社会多渠道模式转换。在经济循环过程中,不仅各类企业(集体)的积累功能日渐增强,而且消费基金向积累基金转化的情况也变得日益重要和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的结果,使中国城乡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数量逐年大幅度上升。表现之一就是中国居民的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在逐年增大。1978年这个数额只有210.6亿;1990年增加为7034.2亿元;1995年增加到29662.3亿元;1996年又增加8000多亿元,达到38521亿元。另外,居民购买股票、债券、国库券和手持现金还有几千亿元。与此相适应中国投资的主体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政府是投资的唯一主体,现在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且国家投资比重迅速下降,集体、个体的投资比重迅速上升。例如,1995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0019亿元,其中国有经济占54.4%,集体经济占16.4%,个体经济占12.8%,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大部分是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占16.4%。可预计,这种趋势今后若干年将会继续下去。当然仅仅是投资率高和有较充足的资金保证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投资利用效率,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4.大国优势

工业发展过程就是市场规模的扩大过程。工业化要靠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是专业化,而专业化程度要受市场规模的约束。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国是世界大国,按国土面积占世界的7%,按人口占21%,因而拥有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和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和满足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许多自然资源,按人均计算中国的拥有量是低的,但按总量仍居世界前列,只要合理开发,节约使用,仍将能够支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又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发展水平与技术水平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差距都很大,这既是一个问题,也是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因为这种差距会带来多层面、多档次的旺盛需求,促使各地区经济一浪推一浪地向有发展;还会发挥先进技术与产品的示范作用,加速技术的进步。

5.后发优势

45年前的中国,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农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83.5%,是典型的农业国。1953—1957年间第一个社会主义建设五年计划期间,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原苏联帮助下建设了156个重点项目,与此同时,扩建改建了原有工业,开始了走工业化的道路,所以中国是工业化的后来者,她的工业化进程并不需要从蒸汽机、珍妮纺车起步,可以学习、引进和利用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缩短研究、开发的时间,加快工业化的进程。1972年从美国、日本、法国、当时的西德、意大利、荷兰等工业发达国家成套引进了电力、钢铁、乙烯、合成氨、尿素、合成纤维等26个项目。1978年又主要从当时的西德、日本成套引进采煤、洗煤、乙烯、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合成氨、尿素、聚酯、涤纶短纤维、彩色显象管等22个项目。80年代以后,又引进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小轿车、集成加工系统等项目,使我国经济发展只用了30多年的时间,到90年代初完成了工业化的第一阶段任务,未来的24年即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的第二阶段任务,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为此,必须继续发挥后发优势,继续扩大开放,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加以创新。中国今后的快速增长必须依靠后发优势的发挥。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又一个原因。

6.改革效应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逐步创造了较好的制度条件。今后中国将继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些改革的效应将更有力促进经济增长,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制度保证。

三、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与对策

中国具有促使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人口过多、资源人均拥有量低、增长方式转变困难和国际竞争力较弱等主要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处理得当,可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处理不当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

1.人口与就业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就业的压力很大。总的看,中国的就业问题解决得较好。1994年,中国(暂不包括港、澳、台)人口共计为119850万,每平方公里125人,为世界平均值(41人/平方公里)的3倍。当年就业人数为61470万人,就业率为51.3%。但就业的部门分布比较落后,农、林、牧、渔业占54.3%,矿业占1.5%,制造业占15.6%,水、电、煤、气业占0.4%,建筑业占5.2%,其余为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乡创造的新就业机会2.2亿个左右,今后每年将有1000多万新增劳动力进入就业年龄,妥善解决他们的就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据预测到202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还将有1.3亿—1.5亿个新就业机会,届时的就业劳动力接近7.5亿。但由于人口基数的变化,就业劳动力与人口的比例到2020年可能仍将为51.3%左右。同时,长期沉淀下来未就业的劳动力仍将对经济社会构成直接的压力。随着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已就业的劳动力中的一部分已不适应劳动岗位的要求而“下岗”,成为残余劳动力,更加剧了劳动就业的严峻程度。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适应各种就业渠道的能力,因此,解决就业的困难,应该立足于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并加强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所谓开发,就是劳动力的教育与职业培训,使其掌握多种社会需要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完善劳动力资源市场,在供需间建立沟通渠道,开发多种模式劳动服务,例如部分小时服务、单一劳动服务等以扩大就业。

2.通货膨胀与经济稳定增长问题

如果我们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减指数来表示通货膨胀率的话,我们可看到,1978年以来,超过两位数通货膨胀率的共有5个年份,即1985年、1989年、1993—1995年共5年,它们都与国内生产总值的高增长联系着,但1985年,GDP增长率大于通货膨胀率,而其余4年都是通货膨胀率大于GDP增长率。所以大家的共识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拉动,将会导致通货膨胀。1996年,中国经济保持9.7%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回落到6.1%,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环境,并为处理经济高增长与通货膨胀冲击矛盾,保持宏观经济协调和稳定,积累了一些经验。宏观经济协调和稳定,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将对中国经济未来的持续增长和改革,有着关键的影响。但是,中国经济中诱发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仍然存在,如扩大投资规模以实现经济的数量扩张的冲动,超前高消费的要求等,掌握不好就会导致新一轮的物价大幅度上升。近几年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增幅在世界各国中仍属较高的,因此,中国在未来的5—10年经济发展中,坚持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做适当微调仍是制止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之一;其次分步理顺那些扭曲的价格,并控制在理顺过程中产生轮番往上涨价的趋势,也是十分重要的。总的看,今后应使价格逐步让市场调节,辅以必要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当然,控制通货膨胀的根本措施,是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协调。

总的看,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保证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来为改革与稳定提供物质基础,而稳定则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

3.新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

中国经济增长点选择问题,可从两方面加以研究,一是从产业、部门角度,二是从地区发展的角度。从我国地区发展视角讨论新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从1980年中国经济实施到2000年翻两番战略以来,到1995年第8个五年计划结束,各地区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有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高,成为带动全国发展的新增长点。从地区看,除了海南(建省较晚)和西藏(缺少资料)外的28个省市中,有14个省市各自实现了翻两番,其中增长最多的是广东省、江苏省,其次是山东省。按这三个省在全国15年的绝对增长GDP14766亿元(1980=1.0的可比值)中,合计占29.5%,是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点。“第二梯队”是浙江、上海、四川、河南、河北、辽宁、湖北等七个省,合计占全国的36.2%,是这个时期的经济次增长点。这10个省共计占全国GDP增长值的65.7%。这10个省市中,东部地区7个,占GDP增长值的51.3%,中部地区2个,西部地区1个。这10个省市的经济结构,第一产业占18.5%,第二产业占49.8%,第三产业占31.7%。1995年,在这10个省市的工业总产值中有着各不相同的模式。广东省的其他经济工业的总产值,是国有工业的2.36倍,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2.3%;江苏的集体工业是国有工业的2.84倍,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浙江的城乡个体工业是国有工业的2倍,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8%;上海国有工业和其他经济工业几乎持平,分别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39.5%和40.8%;辽宁是10个省市中,国有工业占全省工业产值份额最多的一个,占44%。

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这10个省市,依靠它们原有的经济实力,仍将成为不可替代的贡献者,它们的经济发展还有潜力,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北京、福建、广西,中部地区的黑龙江、安徽、湖南,西部地区的云南、陕西、新疆将发挥各自的优势,采用各种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加大各种投入,甚至政策的偏向以实施西移北上战略。

从产业部门的角度来研究,2020年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将是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工业、建筑业(或住宅建设)、石化工业。

首先是电子信息产业,从全球范围看,信息经济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其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以上,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大体在60%左右。特别是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引起全球的关注,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对策。近几年来,信息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国际互联网发展迅速,高技术产业异军突起,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愈来愈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1990年,我国计算机装机量约为50万台,至1995年已发展到330万台,计算机辅助设计(GAD)的普及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管理信息系统(MIS)进一步发展。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化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有明显提高,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应用也有广泛的发展。同时,由于“地球村”概念的出现,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对我国的经济也产生明显影响。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有生命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下个世纪初国民经济发展中将起龙头作用,并逐渐成为经济规模最大的产业。预计到200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国内市场总规模约为1.2亿—1.3亿元,仅集成电路、微机及家用电脑、数字蜂窝移动通讯设备、光通讯传输设备、数字程控交换机及网络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电力电子产品、医疗电子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等,市场规模就将达5000亿元以上。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规模可望达到6万亿元以上。这就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原有住房条件差,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对住房和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在相当长期内将持续增长。因此建筑业将长期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2010年以后,旅游、金融保险以及服务业,将成为另一组新的经济增长点。

4.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重,必须加速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这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人均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投资率已长期在极限水平上下波动,不可能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越来越低;产品质量经不住国外商品的冲击;超载能源消耗,严重污染环境。尽管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转变也面临着困难重重和众多的问题。主要有:(1)工业劳动力素质低,初中文化程度占48.8%、小学文化程度占21.7%;工业机器设备比较落后,总体技术水平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差20年左右,对实现转变带来困难;(2)广大干部对传统的争投资、上项目、铺摊子的粗放增长观念还没有完全扭转过来;(3)增长方式转变,必将增加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4)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分散化,使地区间产业结构趋于相同、规模小、水平低、重复建设,不利于集约化。

特别要指出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同时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焦点。

5.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通俗地讲,国际竞争力就是我国的产品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并与其他国家产品竞争,得胜者可逐渐扩大市场份额,如能这样,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举措。在产品生产按同一国际标准(ISO)生产时,同一产品的功能、质量趋于一致,在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商品可以自由交流,剩下的问题,就是产品的价格。如果,在一个国家中的居民同相等的货币能买到我国某种产品的数量比别的国家的相同产品的数量要多,那么,我国的这个产品,在这个国家的市场上就有竞争力,市场份额将逐渐扩大。从这个视角,讨论提高国家竞争力,实际上仍归结为生产的总体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总体技术水平是决定能否按ISO标准生产产品,经济效益是能否降低生产成本,以降低市场价格,在这一可竞争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仍有较高的利润。而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是靠资本的投入和科技的投入,在经济效益的核算中表现投入的增加,所以把两者结合起来描述国际竞争力。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学家,在产业层次上采用了产业的相对生产率水平,其结论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产业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产业的生产率水平的高低。生产率水平高的产业,表现为在两国比较中竞争力高。反之为竞争力低下。必须指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只表示其主要产品具有竞争力,但并不是这个产业的所有产品都有竞争力。最后,我们认为提高国际竞争力与上面提到的转变增长方式是一致的。

6.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提高改革、开放的系统性、配套性和质量

特别是要把企业改革搞好,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从多层面、多形式地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一是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层面上,进一步把国有企业改革得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将那些应继续实行国有的国有企业真正转上现代企业制度运营和让那些不适宜实行国有的国有小企业从其不适宜运营的领域退出。二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真正把竞争性行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为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公司制企业。三是大力推动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国际化经营。四是加快自主创新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五是努力造就一支庞大、高素质的职业企业家队伍。此外,还应强调继续贯彻政企分开的原则,进一步把企业推向市场,并且应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管理世界》97年第4期)

标签:;  ;  ;  ;  ;  ;  ;  ;  ;  ;  

199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预测与展望_投资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