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与杭州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南京与杭州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论文,杭州论文,竞争力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背景与比较意义

南京与杭州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可比性,通过比较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发现中心城市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规律。

南京与杭州同处长江三角洲地区,都是重要的区城中心城市。南京的发展定位是长江下游中心城市,杭州的发展定位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南京与杭州都紧靠上海,接受上海的经济辐射,在地理和区位上形成一定的分工关系和竞争关系。南京距上海270公里,有沪宁高速公路和铁路与上海连接;杭州距上海180公里,有沪杭高速公路和铁路与上海连接。以上海为中心,上海、南京、杭州三城市自然地形成一个经济大三角关系。

南京和杭州分别是江苏省和浙江省这两个经济发达省的省会。就经济总量规模而论,江苏省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而浙江省居全国第四则是近年的事情,且与江苏的差距不断缩小,说明浙江的发展速度快于江苏和其它省份。浙江的这种高速度,使江苏感到后来者居上的竞争威胁,况且,江苏与浙江本来就有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之争,开放型经济是苏南模式的新内容,以温州模式为典型代表的高度市场化进程在浙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京与杭州原先在展开放型经济方面都不如沿海开放城市,如深圳、厦门、青岛,甚至不如省内的其它城市。例如,南京的开放型经济规模小于苏州,杭州的开放型经济规模不如宁波。近年来,两城市紧紧依托上海,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尤其是吸引和集聚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本地,客观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南京与杭州城市规模大致相同,南京的人口是640万,杭州的人口是620万,经济基础比较接近,发展目标都是要建成综合竞争力强、有国际影响的中心城市(两城市对发展目标的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是差不多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南京和杭州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是江南的两个明珠城市,在海内外都有很高的知识名度。因此,对南京和杭州的经济发展作出比较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两个城市的经济特性,以及研究中心城市的竞争力,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条件与现状

南京与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各自具有比较独特的条件。

南京的有利条件在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好,一直是作为经济中心和大都市排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南京曾在1992年被国家统计局排为综合实力居第5位的大城市。当时,杭州在人们的印象中还只是一个景色秀丽的中型旅游城市。南京是全国拥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第三的城市,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科技人才比较充裕,许多著名的高科技企业都在南京设研发中心或研究所,以充分利用南京的科技人才资源。此外,南京有较广阔的经济腹地,南京的经济能量不仅可以辐射到镇江、扬州地区,而且可以辐射到安徽和江西的九江,这说明南京的中心城市功能有较好的区域经济基础。比较之下,杭州的经济腹地主要在浙江省内,而且主要集中在大杭州范围内。

杭州的有利条件首先来自于独特的秀丽风景和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西湖为杭州争得了许多机遇和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湖比杭州还要知名。在注意力经济起很大作用的后工业化社会,自然、人文、环境这些经济发展的新要素确实是杭州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最有利条件。杭州的区域范围也成为这个城市显示竞争力的有利条件,2001年2月,杭州扩大了市区行政区域,撤销萧山、余杭二县,设萧山、余杭二区,使杭州市现辖8个区、3个县级市和2个县,全市面积1.6596万平方公里,区划调整后的杭州市区面积从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人口360余万。按照国际上的都市发展规律和概念界定,杭州实际上已发展到“大杭州”的阶段,为扩大城市的竞争力创造了有力条件。此外,杭州在浙江具有较高的城市首位度,作为本省第一中心城市有着很强的经济影响力。2000年,杭州市的GDP占浙江省GDP的22.89%,外贸出口占全省的35.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省的23.36%;相比之下,南京的三个指标分别只有11.9%、8.98%和13.2%。

对两个城市在主要经济指标上作横向比较(以2001年指标衡量)则发现,南京在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财政收入、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这三个指标上高于杭州,杭州在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出口总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上高于南京。两个城市在协议利用外资、金融机构货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产品产销率等指标上基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杭州低于南京的几个指标,在绝对数上有一定的差距,但在相对数上,即增长速度上又明显高于南京。从总体上看,杭州的主要经济指标是明显高于南京的。具体比较情况见表一。

表一 南京、杭州主要经济指标比较(2001)

指标    南京

    杭州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154  1568

年增长

%

11.2  12.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2.14

2.40

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亿美元)

95.88 112.98

年增长 % 5.37.9

出口总额(亿美元) 57.51 72.84

年增长 % 7.24.6

协议利用外资

10.68 10.3

年增长 % -48.7 59.6

实际利用外资

9.52

5.03

年增长 % -3.5

16.8

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亿元) 112.64 104.28

年增长 % 21.7

50.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65.83 458.82

年增长 % 11 13.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64.91 628.23

年增长 % 12.8

2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848.2 10896

年增长 % 7.511.9

资料来源:根据城市统计快报编制

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南京和杭州的主要经济指标位次均比较靠前。杭州有3项指标排序第3,1项排序第4;南京有1项指标排序第3,1项排序第4。两个城市相比,南京是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市场比较繁荣的城市,杭州则是经济总量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总体上看,杭州的经济指标优于南京。

表二 南京、杭州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地位(2001)

资料来源:城市统计快报。

三、优势与局限

与杭州相比,南京在综合竞争力方面的最大优势主要在于产业优势、科教优势和市场优势。南京市在“十五”计划中确立的目标首先是提升产业竞争力,要使南京成为全国生产力竞争中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基地。南京一直是全国重化工业、电子工业的重要基地,有一批规模较大的被列入全国520家重点大中型企业的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多家,最大的企业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熊猫集团、金陵石化等)。尤其是电子、汽车、石油化工三大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南京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2000年这三大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7.8%、28.5%和21.9%,在全国也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南京与杭州相比,工业经济规模的差距要比经济总量规模的差距小得多。2001年,以GDP衡量,南京是杭州的73.60%,而以工业总产值衡量,南京则是杭州的93.02%。“十五”期间,南京工业领域还要安排一些新的大项目,包括像巴斯夫这样投资几百亿元的特大项目,工业的竞争力会进一步提高。南京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造业仍占绝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大型企业经济效益尚可,中小型企业差强人意;国有资本所占比重相对偏高,民营资本活跃程度不够。

科技和教育优势是南京综合竞争力的显著特征。南京是集聚人才和技术最充分的城市之一,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的实力很强。以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每万人科技人员数等指标衡量,南京都是很高的,这显示了南京潜在的竞争强势。但是,南京的这种科教强势尚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优势与能够转换为生产力的科技成果还不是一回事,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并不具有明显优势证实了这一点。

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本身是消费品生产的重要基地,南京事实上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市场中心,并且辐射至安徽、苏北和江西的一部分。多年来南京已经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商品集散地(如家用电器、食品、建筑材料等和销售中心),经南京市场集散的商品运销至南京以外达数百公里范围内。南京的这种市场地位,使得任何一家生产耐用消费品的企业都不敢低估南京的影响。2001年,南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65.83亿元,高于杭州(458.82亿元)、宁波(414.18亿元)、青岛(352.9亿元)这些GDP排名在南京之前的城市。与杭州相比,南京的经济总量虽然略小些,但市场规模却有一定优势,说明南京的市场辐射力要大于杭州。不过,南京的这种市场优势还主要是区域性的,类似的城市还有武汉、成都和沈阳。另外,在市场转型和升级方面,南京还需要作出努力。

杭州的竞争力优势主要在于这座城市的高知名度和对资本、人才、信息的强吸引力,近年来通过环境建设和改善,杭州的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日益突出。

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杭州可能是获取各种荣誉最多的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又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奖,目前正在申报国际花园城市,按照杭州市的规划,以建设国际风景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要到2050年建成生态环境良好、城市景观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借助于城市的环境资源,杭州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很有创意的宣传口号,进一步扩大了杭州的吸引力。不过,在“住在杭州”的舆论影响下,杭州也出现了房价偏高的现象(不过,南京也有相同的问题)。高房价短期内对一个城市吸引更多资本和繁荣市场确实起到作用,造成景气现象,但从长期看,却容易抑制其它方面的消费,增加劳动力成本,不利于产业资本的发展,最终还是影响城市的竞争力。国际上有不少城市都曾经出现过房地产价格在盲目炒作下畸高的现象,最后都影响了城市的竞争力。

杭州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是作为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动态优势。原先,人们对杭州的认识并不是一个大都市和经济中心,而是一个旅游消费型的城市。根据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中国地图册》,当时注明的杭州市区人口为111万,而同年南京的市区人口是211万,多出杭州近一倍。但在过去的10年内,杭州发展得非常迅速。1997-2001年,杭州的GDP年均增长11.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年均增长18.7%,这些速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都是相当高的。所以,杭州在多种场合都很自豪地称本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位前列(仅次于广州),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也仅次于广州和深圳。不过,杭州取得的这种地位与其行政区划有一定的关系。杭州市现在行政辖区共16596平方公里,大于广州(7434平方公里)、深圳(2020平方公里)、武汉(8467平方公里)、南京(6598平方公里)、沈阳(12980平方公里)、大连(12574平方公里)。2001年,杭州进一步扩大市区行政区域,市区面积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人口达360万。采用这种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增强中心城市的活力,但如果其它城市也采用类似办法,竞争的结果和情况就会有所改变,如南京最近就扩大了市区面积。

杭州在城市竞争力方面的另一个主要优势是会展经济。由于杭州是难得的旅游胜地,环境优美,同时有较高的开放度,最近几年杭州市不失时机地大搞会展经济,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十分引人注目。自2000年开始,杭州开始举办西湖博览会,成为国内城市中唯一一个举办综合博览会的城市,并发展到每年定期举办一次。2000年西湖博览会吸引了573万观众,并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家企业前来参展,总成交额69.61亿元,招商引资项目总报资137.3亿元和3.11亿美元。在沿海地区,除了上海以外,至少有五、六个城市想通过举办大型活动使自己成为国际性的会议中心城市,如大连、青岛、杭州、厦门等。西博会的成功举办,使杭州基本确立了自己的领先地位——仅次于上海,优于其它城市。不过,根据国际上城市发展的规律,会议城市或展览城市能够保证一个规模较小城市的繁荣,如日内瓦、汉诺威、巴塞罗拉,作为—个大都市,还是需要一批优势产业的支撑,杭州在发展大产业方面还需作更多的努力。

概括而言,南京在产业基础和产业体系方面更有优势,在世界制造业逐浙向亚洲地区转移,尤其是美国、日本和台湾的制造业更多地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时,南京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能够在国际制造业中心建设方面显现出后发优势。杭州在地缘上更有优势,距上海比南京近100公里,在浙江省内的城市首位度高,便于吸收和集聚温州、宁波等地区的民间资本,市场化程度高,中心城市的功能更加突出,能够培育成一个国际化程度高、知识产业发达的资讯中心城市和知名休闲城市。

四、分工与合作

南京与杭州同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客观上存在着某种竞争关系。同时,两个城市又具有分工发展的条件,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

首先,两座城市都可以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的合作,利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和正在成为国际经济中心的有利条件,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框架下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共同加快发展。未来20年内,上海的发展将会对长江流域经济,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上海在建设四大国际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必将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产业分工、市场布局、交通联系、人才需求和资金投向提出新的要求,两座城市如果能更主动地通过与上海之间的合作来达到彼此之间的合作,必将能发展得更快一些。

其次,南京与杭州都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除了上海外,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最有活力的是苏州和无锡,南京市的郊区郊县与苏州和无锡的一些县级市相比,有着显著的差距,杭州市的郊区和郊县发展也不平衡,总体情况比苏州、无锡也有差距。南京、杭州与上海在地理上形成一个近乎等腰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尤其是苏州、无锡和嘉兴,经济活跃度高,发展速度快,开放型经济比较发达。南京与杭州加强分工和合作,有助于形成与上海相呼应的两个发展极,加大该三角形内部经济的合力,提高自身的经济集聚能力和带动能力。另外,南京到杭州之间的沿线经济目前是这个“等腰三角经济”的薄弱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通过两个中心城市的合作有助于加快这一“边线”经济的发展。正在建设的南京到杭州的高速公路是两市合作的一个重要有利条件。

此外,南京与杭州在产业分工、市场对接、资源共享上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努力实现两个城市产业发展边界的最大化。例如,南京的制造业比较发达,大企业众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寻求产业内部的分工,提高产业集聚和产业辐射的半径;杭州的市场体系比较充分,尤其是会展业比较发达,市场资讯优势可以很好地与南京的产业相结合,扩大市场容量和提高资讯的效率。再如,南京与杭州都是重要旅游城市,在竞争中也可以加强合作,放大旅游资源的效应,进一步发展旅游市场和提升旅游产业。当然,城市之间的合作应主要通过市场引导资源配置的方式,同时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引导和支持。如果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南京、杭州及上海能通过进一步的合作与分工,形成互相衔接、彼此呼应的三个发展极中心城市(当然上海是首位中心城市),在经济上造就一个统一的区域共同市场和地区内部的产业链,必将大大增强这一区域的经济合力,促进区域经济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标签:;  ;  ;  ;  ;  ;  ;  ;  

南京与杭州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