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183阅读#183小练习笔--浅谈小学生作文训练中的素材积累_素材论文

观察#183阅读#183小练习笔--浅谈小学生作文训练中的素材积累_素材论文

观察#183;阅读#183;小练笔——浅谈小学生作文训练中的材料积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小学生作文论文,材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有材料可写。据调查,有的学生“感到没有材料写”,有的“感到有话写不出来”,这说明“言之无物”、“有物不会言”是造成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好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小练笔积累这三方面的积累。

一、从引导观察入手,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

我认为,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积累极为重要。有人曾提出,10岁儿童所经历的生活足可应付小学时代所接触的作文题目,不必再引导学生去专门观察,认识事物,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就行了,不应把观察事物列入作文教学范畴。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学生作文时,有些题目所需的素材虽然是学生已经经历过的事物,但这种经历大都是无意注意,这些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的记忆淡薄,感受不深,更谈不上对事物深刻的认识。因此,对这些事物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再观察、再认识。对于有些题目所需的材料,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更需要引导他们去观察积累。诚然,观察生活的主要功夫在于对日常生活的日积月累上。作文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但观察生活不仅仅是为了作文,作文仅仅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训练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固然是各学科的共性问题。但是,观察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显得更为重要。首先,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个感觉器官实现的。按其比例,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观察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它往往需要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如: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等。多种器官参与观察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其次,小学生在观察上,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有关观察的方法。

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小学生作文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天下奇观”,等待着“合己救人”、“勇斗歹徒”等感人场面的到来。当然,如果有的话应该写。但是,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例如:一颗小草,一只虫,一处小景,一件小事,一点感想,心中的一点小秘密等。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幼稚的发展阶段,认识生活的能力较薄弱,知识的阅历较肤浅。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要学生写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社会价值的大题材,不能企盼学生写出什么惊人之作。

2.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某次作文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

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遇到新鲜的感受,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我认为,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后,应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因为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头脑里积累的材料就会越来越丰富,作文就会“文思泉涌”,而且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他们的精神生活会越来越丰富,使作文真正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3.要引导学生归类整理生活素材

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清“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通过集中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

4.要引导学生定期交流,相互补充,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学生的观察,是按照各自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比较粗疏或片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广泛收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注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交流汇报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生活原型再认识的过程。

二、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

学生掌握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我们为什么很难说清楚自己的作文能力是何时提高的?道理就在这里。

学生写作需要有语言的积累。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但无法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得不够确切,甚至思路紊乱,这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强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成千上万个成功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掌握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呢?

1.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

在抓语言积累上,除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外,还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画廊、板报和班级图书箱、图书角、班级剪报等阵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2.运用统一的“阅读卡”

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定向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

定向专题阅读,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语体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即时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定材料阅读。

三、抓小练笔积累,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积累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仅靠一学期十篇大作文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能力是靠多练练出来的。练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练笔,抓小练笔积累,可以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小练笔,其好处:(1)长期系统的小练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一旦作文时需要,就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从而分散作文的难度;(2)小练笔的形式活泼多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3)学生通过小练笔,可以把长期沉积在头脑中的感知记忆予以复苏,或喜或怒,尽情表达,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为了使小练笔更为科学合理,在表达形式和方法上,开始要求写摘录式练笔,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句、段;接着写记叙式练笔,重在叙述或描写,记录一天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景和物,篇幅上可由短到长逐步发展;最后让学生进行心得式、感想式练笔,通过抒情、议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便于教师检查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从三年级起,可要求学生备一本小练笔笔记本,让他们坚持天天练笔,培养他们良好的练笔习惯。

标签:;  ;  ;  

观察#183阅读#183小练习笔--浅谈小学生作文训练中的素材积累_素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