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产业及其统计指标体系_第四产业论文

第四产业及其统计指标体系_第四产业论文

第四产业及其统计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业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成为第四产业势在必行,因而在统计核算上,应将三次产业分类法改为四次产业分类法,并设置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准确、全面地反映第四产业的发展状况,这对准确掌握经济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第四产业

统计指标体系

一、第四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从物质——技术方面来看人类的生产过程,并以此为标准,可以把经济社会运动粗略地划分为四个阶段:以采撷、狩猎为主体的部落社会;以小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以大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业社会;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一种知识型社会,其主要特征是高度自动化以及人们对知识的强烈追求。经济学家汤姆·斯托尼尔认为,信息社会具有七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信息产业将取代制造业而占主导地位;第二,社会劳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信息工作人员而不是机器操作者;第三,信贷逐步取代现金交易;第四,经济是跨国性的,生产过程也是跨国性的;第五,制度经济学代替自由市场经济学,政府在计划方面的作用增大;第六,社会极大地富裕;第七,科技发展迅速。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跨进信息社会,虽然许多地方还存在着二元或多元结构,传统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色彩杂然相映,但信息社会已经成为主流,其特征几乎渗入到经济活动的每个角落。

信息产业早已出现,并以人们预想不到的速度发展,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将信息业独立于第三产业,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第四产业势在必行。

产业的分离、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产业分工是一种社会分工的历史进程,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它具体表现为一种劳动量在社会总劳动量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尔后从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没有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就不会有第二产业,没有服务业与工农业的分离就不会有第三产业。可见,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在客观上形成了产业之间的划分。将信息业独立于第一、二、三产业之外,形成新的产业——第四产业,正是适应产业结构变化所使用的统计分类。

任何产业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其运行成果的不断扩大。目前信息产业的规模已扩大得相当可观了。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的主张,可用信息部门所创造的财富和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例大小和信息劳动者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大小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据统计,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美国1967年信息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而目前已达60%之多。1967年美国从事信息产业的劳动者收入占整个雇员总收入的60%之多。日本近年来也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以咨询服务为主的事务所,1976年为1276家,营业额为13亿美元,到1981年增至1801家,营业额达40亿美元,1976—1981年五年间平均每年增加105家咨询事务所,营业额平均每年增长25.2%。预计2000 年以前全世界信息产业将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

就业结构的变化,是体现产业发展状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从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看,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很大。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几个经济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就业人数急剧增加。1967年美国信息产业就业人数接近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1961~1980年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了近20倍。日本在1975年~1980 年间, 钢铁业裁减38.2万人,造船业裁减10.1万人,通用机械业裁减3.7万人, 而同一时期,信息产业却增加了41.2万人。再从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信息产业比较落后,但是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很快。下表是有关专家统计1985年和预测2000年我国的信息化状况。

由此可见,信息产业已迅速发展起来了,原来对产业所作的三次产业划分和研究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现状。随着信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产业必然从服务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产业——第四产业,将原有的三次产业的分类法改为四次产业的分类法,对于准确掌握经济发展状况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985年2000年

人均年使用函件数 (件)4.5 12.50

人均年通电话数 (次) 11.67 60.00

每百人报纸期发数 (期)

28.80 77.00

每万人书籍销售网点数(个) 1.13 3.77

电话普及率 (%) 0.60 2.82

电视机普及率

(%)

5.73 20.00

每万人拥有计算机台数(台) 0.07 0.79

二、第四产业的内部结构

信息产业是生产、搜集、加工、整理、传播信息和提供信息服务的行业群。信息产业作为独立的第四产业,应该有其独特的内容。我国的信息产业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信息的萃取行业,含信息中心、情报所、开发中心、图书馆、资料室等;信息加工处理行业,含研究设计院、文化艺术机构、教育、卫生、保险机构、银行、财政部门、税务部门、计算中心等;信息发送传播行业,含宣传机构、印刷、邮电、电讯、出版、电视广播等;信息服务行业,含法律顾问处、律师事务所、信息事务所、会计事务所、专利、气象等;信息设备生产行业,含电讯、电子、邮电、广播、电视等设备的生产部门。以上仅为信息产业中的主要行业,并未囊括信息产业的全部。还有相当一部分信息产业的生产活动是附属于非信息产业中。因此我们可以将广义的信息产业分为三个部门群:信息技术部门、信息商品化部门和准信息部门。

信息技术部门是为生产信息产品提供劳动资料的部门,包括提供信息机械的部门、提供计算机软件的部门、提供信息媒介的部门、信息建筑业,等等。

信息商品化部门是在信息技术部门的支持下,代理社会、企业和家庭生活方面的信息活动部门。信息商品化部门包含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的部门,如新闻、出版、咨询和教育事业,还包含与经济活动无直接关系的部门,如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文化娱乐部门及心理咨询部门等等。

准信息部门是相对信息商品化部门而言的,它的性质与信息商品化部门类似,但它的活动组织形式附属于非信息产业。准信息部门是非信息产业生产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或组成部分,在内部生产并在内部使用。如企业内部的决策计划、财务管理、通讯、数据处理、打字等等。准信息部门与信息商品化部门的主要区别是产品的交换形式不同,前者的商品不通过市场交换,只供依附产业的内部使用,后者的产品通过市场交换,提供给其他产业使用。

四次产业分类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运用四次产业分类法来制订规划,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反映第四产业的发展状况,系统地研究第四产业发展规模、速度、水平、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客观上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第四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三、第四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四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是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一个子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应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计指标组成。我认为整个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贯穿投入——产出这条主线,从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方面反映投入状况,用比较指标和总量指标来反映产出状况,并运用一系列分析指标来评价第四产业投入与产出的最终效益。

(一)客观描述指标体系

客观描述指标体系是整个第四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中的基础指标子体系。这类指标着眼于第四产业生产活动的客观描述,主要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来描述第四产业的生产运作状况。

1.反映第四产业投入状况的统计指标。可从人力投入、物质投入和资金投入三个方面来反映。

(1)人力投入统计指标。主要反映第四产业活劳动的投入状况, 可以从该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构成来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就业结构的变化,因而反映就业水平的统计指标是第四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统计指标有:第四产业就业人数;第四产业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第四产业内部(信息技术部门、信息商品化部门、准信息部门)就业人数构成指标。

(2)物质投入统计指标。 主要从固定资产的角度反映第四产业的物化劳动投入状况。主要统计指标有:第四产业当年末固定资产原值;第四产业年平均固定资产原值;第四产业当年固定资产折旧额。

(3)资金投入统计指标。 这一指标可以综合反映第四产业投入的水平。主要统计指标有:第四产业资产总额;第四产业负债额;第四产业资产构成统计指标。资金投入统计指标可从价值上综合反映第四产业的投入状况,因而也是基本指标,许多分析评价指标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2.反映第四产业产出状况的统计指标。

(1)比较指标。信息产品种类繁多,作为一个产业来说, 它的产出总是不便于采用实物量指标来反映的。由于信息产品的多少与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少联系密切,所以我主张用主要信息产品人均占有量来反映信息产业的实物产出状况。主要统计指标有:每百人拥有电子计算机台数;每百人拥有电话机部数;每百人拥有电视机的台数;每百人拥有收录机台数;每百人报纸期发数;人均年使用函件数。这类统计指标不仅反映信息产业的产出状况,还可以反映信息产品的普及程度,反映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程度。

(2)总量指标。反映第四产业产出总量可以采用价值量指标。 第四产业产值指标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该产业全部运行成果的综合指标,它从总量上反映信息产业的产出,同时解决了实物量指标对不同种类信息产品不能综合汇总的问题。主要统计指标有:第四产业总产值;第四产业增加值;第四产业销售产值。总产值指标可以反映第四产业的总规模、总水平。增加值指标是反映第四产业产出的重要产值指标,它扣除了信息产品中包含的其他产业的物质产品的转移价值,能准确地反映信息产业的产出状况,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一个组成部分。设置第四产业销售产值指标,旨在反映信息产业的生产与市场的联系、产出与消费的密切程度。

(二)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描述指标体系基础上的,对第四产业全过程的不同目标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由于评价目标不同,评价指标体系可作多种不同的指标选择和组合,从多方面分析评价第四产业的发展水平。这里主要从信息化程度和经济效益两方面来分析评价第四产业的发展状况。

1.反映信息化程度的指标。这一指标不仅能从纵向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历史进程,又能从横向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信息化程度。其主要统计指标有:

(1)信息装备指数。 它是以前面所述产出方面的比较指标为基础指标,将这些指标的报告期数值与基期数值对比,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程度的历史进程;或将这些指标的报告期数值与同期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指标数值对比,以反映不同国家、地区的信息化装备程度。

(2)信息系数。 指个人消费支出中用于购买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支出所占的比重。如同恩格尔系数可反映国民的消费水平,这个指标可反映国民的信息化程度,同时也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的消费水平。

2.反映第四产业经济效益的统计指标。为了全面反映第四产业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综合评价考核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我们可以设置一系列经济效益指标从不同的方位来考核第四产业的投入产出成效。主要统计指标有:

(1)全员劳动生产率。 它是用第四产业的增加值与全部职工对比的比值。用以反映活劳动投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2)资金利税率。它是用报告期已实现的利润、 税金总额与同期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净值进行对比,以反映资金运用的经济效益。

(3)增加值率。它是报告期第四产业增加值与总产值之比。 旨在反映降低中间消耗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营运资金周转率。 即报告期第四产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与报告*8谄骄俗式鹬取K且欢ㄊ逼谀诘谒牟涤俗式鹜瓿傻闹茏*

次数,反映营运资金周转的速度。

以上设置的第四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只能粗略地、概括地反映第四产业的发展状况,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充实。如关于第四产业的经济效益如何综合评价,是采用综合指数法、功效系数法还是其他方法,有待于作进一步研究。

标签:;  ;  ;  

第四产业及其统计指标体系_第四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